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为什么王安石和王立群教授都瞧不起李世民呢

时间: 2021-06-22 03:58:4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5次

为什么王安石和王立群教授都瞧不起李世民呢

看王立群讲的《大风歌》,其实讲的是刘邦的个人成败,为什么王立群教授不说刘邦是个小人?

政治家身系天下安危,万民生死,怎么能用评价普通人的方法去评价呢?

要说个人道德,确实刘邦是小人,项羽是君子。但是这样就会造成刘邦不如项羽的感觉。事实上,刘邦虽然对敌人毫无信用,对威胁天下安全的异姓王心狠手辣,但是他杀人少,促进生产,为后世考虑,因此对人民功德无量。项羽虽然对敌人仁慈,说话算话,但是动辄屠城杀降,暴虐无已,毫无对历史大势的敏感。项羽不死,战争永远不会停止,人民的灾难永远不会停止。两者相比,刘邦比项羽高太多了。强调刘邦的小人特点难道不是一叶障目么?

同样的,李世民弑兄逼父、赵匡胤威逼幼主、朱元璋滥杀功臣,他们都是小人。但是他们对历史、对人民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用小人这个词遮住自己的眼睛,降低对他们的评价,是片面的。

所以评价政治家的时候不要用评价普通人的方法。要看他们对历史和人民的贡献而不是个人品德。
每个人看问题的看法不同,刘邦本身也有好有坏,没有太好,没有太坏的地方,说刘邦是个小人有点太过分了
看待历史人物不应该添加自己的主观情感,要从客观的角度评论他的功绩。
历史要用可观看待

为什么宋仁宗没有唐太宗康熙帝的名气大?

乾隆皇帝曾经说他一生中最佩服有三个皇帝,唐太宗,康熙帝,宋仁宗,但是为什么其他两个皇帝的名气都比较大,而宋仁宗却好像没什么名气?

乾隆皇帝,曾说他一生最佩服赞皇帝,有唐太宗、康熙、宋仁宗。

那来分析一下,乾隆皇帝说这句话深意,他是在有意推崇宽厚、仁爱之心对于皇帝在治理国家方面的重要性。

李世民自然不必说了,他是唐朝的第二代皇帝,能够察纳雅言,他的至理名言,“水能覆舟,亦能载舟。”“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人为镜可以得失”。对待魏征等一大批直臣能够虚心求教。

而康熙帝,在清代创造了康乾盛世,对于生产、人民百姓生活起到了推动作用。资本主义萌芽无不体现康熙年间的国泰平安,相比于朱元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期间,那些暴戾的君主,康熙可以算得上一个好皇帝。

而宋仁宗,同样具有仁爱、宽以待人的特质。宋仁宗时代出现了非常多的文学家像唐宋八大家其中的六位,都是宋仁宗年间;而对待喜欢辞藻的词人柳永更是心胸宽广。他的仁爱思想对于文化的传播与繁荣起到了非常好的推动作用。

那为什么宋仁宗名气要小于前两者呢?我认为原因有二:

一、宋仁宗是宋代的第四代皇帝,李世民、康熙在宽厚、仁爱方面做得好,在建功立业方面同样卓著,而宋仁宗略显逊色。

二,宋仁宗治理国家方面偏于保守,这与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康熙开创的康乾盛世,相比较更显不足。

因此,宋仁宗在历史上地位要逊色前二人。

首先唐朝和清朝都是大一统王朝而北宋只是基本上统一中原地区,宋仁宗作为北宋王朝第四位皇帝他是在前三位北宋皇帝统治下接受了现成的成果的一位皇帝而无论是唐太宗还是清圣祖时期国家才刚统一不久很多事情都亲力亲为所以奠定了两个王朝兴盛的根基分别开创贞观之治和康雍乾盛世,作为守成之君宋仁宗虽然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由于立国之时所制定的祖制开始出现问题出现了三冗(冗兵、冗官、冗费)二积(积贫积弱)的问题所以注定会对这个努力结果产生很大影响而唐太宗和清圣祖是开基立国之君国家的弊病还没有完全暴露所以给后来人的印象更多的是正面印象所以宋仁宗看起来不如唐太宗和康熙皇帝,但是他们三位在位时期群英荟萃著名的能臣干将贤臣廉吏比如北宋的范仲淹、包拯、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等一批政才和文采俱佳的一批人物,而唐代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和清代的如陈廷敬、于成龙、张伯行等。
唐太宗,康熙帝是可以称为“千古一帝”的那种帝王,宋仁宗虽然勤政爱民,宽厚仁慈,但并没有什么大的建树,和前两位还是没法比的。
因为宋仁宗没有做出来那两位皇帝的伟业,唐太宗和康熙都是成就大事业的人,而且将自己的实力远播海外,而宋仁宗甚至还无法统一全国。
康熙被称为千古一帝,在位时间也很长,送人中跟康熙帝没有可比性吧,而且康熙停三番,定蒙古做出的大事儿实在是太多了,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瞧不起魏武帝曹操?

“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这句话用来评价曹操也算是中肯之至,曹操也算是不仅在三国时代,也在整个中华文明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有着多重性格的曹操被后世诸多评价,甚至有曹操死后有句话是“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暗指天下读书人对于曹操评议,暂不说是褒是贬,谁人又能以何见识来非议这个枭雄,即使曹操尸骨已朽,可是谁又能自比多过千年前的魏武帝曹操望向残破不堪的战乱年代和气数渐尽的大汉江山眼中闪过的雄霸天下的铮铮铁志。

唐太宗李世民同样是一个杀伐果决,眼界天下的雄主,李世民似乎拥有做皇帝的诸多品质,礼贤下士,虚怀若谷,以史为鉴,励精图治,爱民如子,另一方面李世民也是亲手参与了天下的争夺,同样养成了李世民当机立断,胸怀大略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治国态度。就是这么一个可以在马上打天下,下了马可以治天下的皇帝,对曹操的的评价有这么一句话“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这句话不用解释,想必也都懂,一将之智有余,这句话算是承认了曹孟德戎马一生的将帅之才。不管是官渡之战还是之后的赤壁之战,这两个改变三国战局,同样也为曹操划定人生界线举足轻重的战役,都是曹操作为不同地位,不同形势参与的两场战役。“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这句话是诸葛亮对曹操的评价,在诸葛亮看来,曹操向来是以自己的“谋”多过“时”,这也就是强大如曹操却没有做到统一天下的大业。李世民曾经为曹操写过祭文,也很感慨惋惜曹操的大业未成,赞叹曹操雄武之姿,只是天意莫测,时也命也。

而李世民对曹操的为人也颇有微词,认为曹操诡计多端,不耻他的为人。也许是因为曹操“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任人唯才,而不唯贤,即使品行多么恶劣,不忠不义不孝都能举为官,这可能是李世民深恶痛绝的一点。这里也思考一下,对于曹操来讲,天下未定,他需要平定天下,乱世之争,太顾及那些贤德淑良,可能打天下就少了一大批能人志士。换言之,我不用这些人,也有人用,有句话这么说,用人之长,天下无不用之人,用人之短,天下无可用之人。

而李世民如今天下已定,着重的是文治,隋末唐初社会动荡数年,好不容易稳定下来,尚武肯定不可能,任何一个想要维持国家稳定长治久安的都不可能继续走穷兵黩武的道路。而且李世民治国儒释道并施,毫无疑问,与曹操学申韩法家的做法一定是有相悖的。李世民要表达的意思也是很简单,就是说曹操的确是一位不世之才,领军统兵天下没有几个人能比,但是永远离帝王之境差一步,这一步曹操也永远迈不出来了,也没办法,毕竟曹操终其生一生都没有称帝。

话说到这“万乘之才不足”这句话就不用解释了,小生这么想的,李世民这句话没有褒没有贬。当时李世民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是知天命的年纪了,这时候的李世民回首自己的一生,心里免不了和历代的皇帝能人作比,李世民登帝位同样是利用了雷霆并且残酷的手段,但登基之后便励精图治,虚心纳谏,常常忧国忧民,利用自己的能力开创了一个盛世纪元。

李世民很清楚,后人永远都会拿出自己以前做过的所有事情来评价,自己终其半生都在为自己加上一个圣君贤主的标签,他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一言一行都影响整个社会的舆论,君权神授的思想自董仲舒以来就是象征着封建帝王统治的标志性思想。他是天子,他怎么可能说出“宁我负人,休人负我”这样的话。

所以李世民一言一行必须要符合自己的“本性”,即使他是喜欢曹操的雄心伟略的霸气,即使他喜欢曹操的磅礴大气的诗词,即使他喜欢曹操快意恩仇的血性。但是他也不能直接说出来,就比如他也曾说过“汉武骄奢,国祚几绝”,说过隋文帝夫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都是李世民站尧舜之流的队的帝王心术,无谓褒贬,仅此而已。

(十月原创,抄袭必究)

唐代李世民写的元日和王安石写的元日有什么区别

李世民的元日:
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
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
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
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
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此诗表达了他要效仿古代的明君们,恭谨而节制地治理着国家,最终于使八方安定、四海升平的心境。

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文章标题: 为什么王安石和王立群教授都瞧不起李世民呢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0827.html
文章标签:瞧不起  王安石  教授  李世民  王立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