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6-20 13:30:53 | 作者:米高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3次
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这是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故事,也是课本里具有教育意义的历史事实,可是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司马光砸缸救得是谁?孔融长大了,还是那个谦恭的人吗?
北宋时期,年仅7岁的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院子里玩耍,一个小孩不小心掉入盛满水的大缸,就在这危险之时,司马光非常淡定的抱起一块大石头,砸烂了水缸,水流了出来,小孩因此得救。这个被救的这个孩子名字叫上官尚光,也是当地的望族,后来上官家一直感恩司马光救了上官尚光,就提着礼物上门感谢,可是司马光的父亲认为这只是举手之劳,并不觉得有什么,也没有对外面大肆宣扬,最终还是上官家把司马光的救人行为印刷成小册子,才使得司马光的这个英雄事迹在当地广为传播。
我们都知道司马光后来成为了北宋的丞相,编纂了《资治通鉴》,流芳百世,而对于上官尚光知之甚少,其实,上官家作为当地的名门望族,上官尚光走的当然也是科举之路,更是考上了进士,只不过做官的上官尚光政绩并不突出,也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郁郁不得志的上官尚光最后辞官回乡,做了个教书先生,但他一直没有忘记司马光的救命之恩,在教书的过程中经常,把小时候的这段经历拿出来教育学生,更是在当地建了一座亭子,取名感恩亭。后来上官家族后代把这名字又改成了尚光亭,这件事件也被记入了上官家的族谱。这是倾一族之力去感恩司马光的救命之恩。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因为救人后的司马家并没有把这当做什么伟大的事迹,最后是上官家感恩司马光,把这一事迹广为宣扬,才得以流传下来。想想对于司马光来说,司马光砸缸不仅被写入了史书,还成为了司马光一生的“荣耀”,如果没有当初这一善举,他在我们的印象中就一直还是一个顽固的保守派。
相比现在的我们还在纠结、讨论的“扶不扶”这个现实的社会问题,古人的精神素养比一千年之后的所谓“现代文明”不知道要先进了多少倍。
东汉末年,孔融仅四岁,却不是家里最小的,家里得来了几个梨子,家人就让孔融最先挑梨,孔融却挑了最小的梨子,家里人问他,为什么挑最小的梨子,明明有那么多大的?孔融非常的谦逊,我的年纪小的当然拿最小的。家里人又问,那还有七弟,你为什么不拿稍微大的?孔融回答,我是哥哥,当然要把大的让给弟弟。因为这个故事,孔融得到了当地人的一致赞赏,再加上孔融作为孔子的二十世孙,不仅是当地,更是全国的名门望族,所以很小的孔融就已经名扬天下了。
孔融13岁时,父亲去世,孔融悲伤到站不起来,走路都要别人搀扶,自己悲伤正常不过,可是孔融还要求别人也哭,有个人因为哭的不够悲伤,被孔融当场杀了,可因为这一行为,孔融甚至成为天下至孝的楷模。
东汉末年,宦官横行,很多有识之士参与到了“党锢之祸”中,一天,家里来了一个形色匆匆的陌生人,此人自称张俭,是哥哥孔褒的好朋友,因为在老家犯了事,请求孔褒收留,正好孔褒外出了,孔融认为既然是哥哥的好朋友,就做主收留了,可是依汉律,私藏罪犯,是死罪。而这个张俭更是参与到了第二次“党锢之祸”中,很快官府就找上门,孔融的哥哥和母亲都出来顶罪,说是自己窝藏的,孔融也承认是自己收留的,可是因为张俭又是孔褒的好朋友,一时间,当地官员无法定案,后来这个案件甚至传到汉灵帝的耳中,汉灵帝考虑到孔融的名声以及影响力,最终把罪犯定为孔褒,于是有人说是孔融高尚美好的品德救了他。四岁能让梨,16岁能让命,孔融从此名声大噪,那惨死的孔褒又何其无辜?
这个故事被新三字经记载下来“融四岁,能让梨,褒十六,还条命”,可是深究下来,还是因为孔融的不谨慎,给自己的哥哥带来了杀身之祸,按说,这以后孔融应该吸取教训,谨慎小心才对,可是这之后的孔融开始了真正的放飞自我。
汉朝实行的是察举制推荐人才,其中有一条就是“举孝廉”只要孝顺,通过别人的举荐就能做官,很快孔融就被举荐到朝廷做官,孔融开始因为刚正不阿,敢于跟宦官强权斗争的名声受人追捧,可能是因为这样的方式,官越来越大,似乎对抗越大的官,名声就越大,获得的利益也更大,最后,董卓派遣孔融做了北海太守,可是一介文人只知宣扬儒学,生于乱世,不去勤练军队,囤积粮草,面对黄巾军起义,为了维护自己“临危不惧”的名士形象,选择了故作淡定,饮酒作诗,最终丢盔弃甲,城池被破,而因为谦逊闻名的孔融无情的丢下妻儿,一人逃走。
打了败仗的孔融不知为何名声没有受损,反而再次被重用,为了博得不畏权贵的好名声,孔融一如既往地延续之前的做官风格,可这次,他遇到了人生中最难对付的权贵—曹操。
不管在公开的还是私下的场合,孔融都不断地讥讽嘲笑曹操,而且是拐着弯子去,一开始的曹操还没明白过来,还谦虚地去询问,等后来慢慢回过味来,就开始默默的寻找时机,终于作为儒家代表的孔融发表了一段言论,直接毁掉了他营造了几十年的“人设”。
他在一次酒后发表了一段言论,意思就是父母与子女本没有什么感情,两者只是利益的结合,这在当时是大不敬,尤其当时的国家都是以孝治天下的,孔融的言论直接否定了孝道,最终被曹操以“欲图不轨”的罪名株连全家,一对才几岁的儿女都没有放过。孔融以孝闻名天下,又因“不孝”而被杀。
孔融四岁能让梨,说明“人之初,性本善”。可长大后的孔融,为了名声,可以滥杀无辜,为了名声,可以不顾家庭安危,为了名声,可以丢弃妻儿,为了名声,不断地大放厥词,最终也不过是个伪君子而已。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