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课本里的两个“大道理

时间: 2021-06-19 17:28:00 | 作者:忘川村村长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2次

课本里的两个“大道理

上周参加了公司组织的一个培训,主要的培训内容是关于如何识别和应对职场中所遇到的“关键对话”。在整个培训的过程中,我有一个比较深刻的感触,实际上课程里所教授的方法、道理,有很多我们以前就学过,只是没有把它们系统化而已。譬如有一个章节是讲述如何营造一个安全的对话氛围,当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想到了高中时学过的一篇课文《触龙说赵太后》。

相信很多同学对这篇文章都有印象,尤其是课文中的那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故事的背景大致是,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国提出要以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方可出兵。赵太后当然不肯,触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去说服赵太后。对话开始时,触龙并没有直入主题,而是询问一些日常的琐事,然后才引出为自己的小儿子谋职,最后一步步地,成功地说服了赵太后。触龙的这种策略,就是营造安全对话氛围的一种方法,课本实际上已经告诉过我们了。当然课本总是不喜欢把完整的故事告诉我们,实际赵国最后并没有幸免于难,三年后长平之战爆发,赵国被坑杀40万青壮年,然后才发生了课本里的另一篇文章《信陵君窃符救赵》。

多年的应试教育之后,我们的脑袋里被填了很多的东西,但我们当时完全没有足够的阅历来理解和消化他们,考试过后我们就把他们到九宵云外了,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些填到脑子里的东西,是可以用来指导以后的生活的。如果大家觉得这话太抽象,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课本里的两个“大道理”吧。

1,终极真理,小马过河,故事不必赘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和人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是“个性化定制”的,在面临转折点的时候,都应该做到独立思考,避免盲目跟风。当我们真正经历过之后会发现,河水既不像牛说的那么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么深。

2,五十步笑百步,这出自那篇《寡人之于国也》,告诉我们人有时候在指责别人的时候,往往自己也犯有同样的错误。翻译成现代话就是,当你用一根手指指向别人的时候,你还有三根手指指向自己。

实际上很多古文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它们之间都是存在相关关系的,我这里不妨帮大家理一下,然后你会发现其实历史很有意思。从《寡人之于国也》开始,这故事发生于战国中期,文章里的国君叫梁惠王,而这个梁惠王是魏国(此魏非曹魏)的国君,所以又叫魏惠王。还记得有个典故叫围魏救赵吗?这个故事就发生于他执政时期,故事的主角是庞涓和孙膑,好,从这里开始分为两支:

一支为庞涓,他是魏国大将,他与魏国的丞相公孙痤是政敌,而公孙痤有个学生叫公孙鞅(不认识?他还有个名字叫商鞅),所以商鞅和庞涓还有孟子是一个时代的人,很有可能三个人还曾谋过面。庞涓的死是一个转折点,因为为他陪葬的还有魏国的精锐部队——魏武卒,这是战国中期最强大的军队,他的缔造者是吴起。商鞅变法的时候有个辕门立木的故事,讲的是商鞅为了树立新法的威信,在城门外立了根木头,重赏搬木头的故事,实际这个故事的首创者正是吴起。

另一支为孙膑,孙膑第一次为大家所知应该是那篇《田忌赛马》,这里面的主角有三个人:孙膑、田忌和齐威王。还记不记得有篇文章叫《邹忌讽齐王 纳谏》?这里面的齐王就是齐威王,所以田忌和邹忌实际上也是一个时代的人,并且同朝为官。事实上,就是围魏救赵的同一年,田忌被邹忌陷害而流亡到楚国。前面说的吴起,他生活的年代早于田忌的年代,他在魏国创立魏武卒,帮助魏国称霸后,最后的结局也是流亡到楚国……

如果吴起和田忌在九泉之下能相遇,那他们的对话很有可能是这样的,

吴起:“你为啥流亡楚国啊?”

田忌:“别提了,我帮别人打魏国,得罪了国内的同事,他在国君面前进谗言,我就跑了……你呢?”

吴起:“我帮魏国打别人,得罪了国内的同事,他在国君面前进谗言,我就跑了……”

田忌:和魏国打交道的人伤不起啊,同事惹不起啊……

吴起:严重同意!

文章标题: 课本里的两个“大道理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0468.html
文章标签:历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