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资治通鉴》读后感

时间: 2021-06-19 16:28:26 | 作者:职场写作秘书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7次

《资治通鉴》读后感

翻过历史的篇章,千百年前诞生出来的《资治通鉴》直至今日依旧绽放着它鲜活的生机,包裹在时代的脚步上,投入了当下的怀抱,读完《资治通鉴》,可以看到,《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这本由司马光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中的历史人物及事件进行整理所得的书籍,文风多变,笔触细腻,写实性较强,多变的形式下却又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涵,直至今日,众人尚知书里推崇的一些道理,描述出的大唐盛世,对于正统思想的评判都对各历史学家及后世借鉴意义有着巨大的文学价值。观书得感,而深触我心,书中贯穿始末的思想,让我真切地感受到那份作为民族文化的绵长意味。

很多时候我都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人会在几千年前就开始立志于著书立说,作为一个史官,秉承着以笔录实,作为正史将历朝统治者的思想和纰漏进行整合批判,供后世借鉴,以免重蹈覆辙,而在那个战火纷扰的年代里,我能看到司马光思想的不同之处。因为他的《资治通鉴》中的那份思想具有极强的超前性和先见性,当我们看像那个时代,充斥着战火,充斥着专政,秉承实录并不符合当时时代统治者认可的特征,甚至书中内容不会被统治者所接受,可我们看到司马光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我认为这是书里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全面为根基,而姐那么被构于其上。要知道司马光所推崇的思想中包括着正义与实际,由此看来,司马光作为史官,将事实居于核心地位。

当然书里的失误,我们也能看到那是作为一个史官自我的过于认可和记录时的偏颇。比如书里对于秦始皇的评价和行为上带有着一定的个人感情,因此在记录时存在着和一些与实际不尽相同的事例;在新朝王莽的起义中提及王莽毒死汉平帝一事中,这其实单纯地是起义者造出的谣言。可是在记录时,司马光却没能辨别是非真相,将其记录,因此从很多层面来说司马光的记录并没有脱离自身的情感和乡野见闻的束缚,对于年代的记录也存在着一些较为重大的漏洞,这也被后代一一指正。但是从这本书的历史价值和地位来看,书中的漏洞相比于整本书来说,就显得微乎其微了。

书中的借鉴价值对于时代的推动有着难以预计的动力,借用先人之事来告诫后人,当然,司马光的伟大并不仅仅局限在书里记录之久远,事件之多,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么我想这份思想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强调,更不会一直延续至今时今日。这里面包含着深厚的人文思想,或者说是一种民本思想,司马光告诫每一个人用正统来塑造个人的外在与内在,这是一种突破性的壮举,那个时候的民众,他们是几乎是看不到自身品质的,文化和思想的禁锢就如同沉厚的枷锁禁锢住了他们的灵魂,封锁了了他们的心灵。而司马光的记录却在这个时候出现,就好比一种松动了沉厚枷锁的方式,它让民众从某些层面上开始认识自己,这可以说是一种创新,也可以被称为一种顺应。之所以这么说,也是因为看到书本中的占前性,看向大环境,时代是在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流动性,思想适是应当往前进步的,这已经突破了一份思想的局限,幻化成了时代的一部分。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并没有对正统统治的解释做出统一的见解,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书里描述是被树立在了培养君子,修身养性,为君为人,待人处事以及借鉴过往等许多方面的,可以说是一种榜样和典范。因此书里的内容具有多变性的。如果要给《资治通鉴》制定出一个条条框框,那就是等于想给无形的东西下定义,这无疑是困难的,也是不必要的。

生活在这个飞速发展时代里,我们常常会带有一份疑虑,我们是谁?我们究竟从哪里来?我们要去干什么?想必大多数人对于自己存在价值以及未来的迷茫状态,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想,如何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何去看待这个客观的世界,在这飘渺的星系中,我们的意识又应当用什么样的方式存在。我们对于这些问题答案的渴求和好奇已经突破了一般性的范畴,而《资治通鉴》这本书里对于东方哲学以及思想的高度把握着实令人赞叹。我想在经历了千百年之后这些对于现代的价值和意义竟然依旧如此之高,那么必然存在着一些过人之处。

很多时候书里的这些例子都出现在了我们的身边,但我们并没有刻意的去注意它,恰恰相反的是,我们甚至直接跳过忽略。但是从书里我们却看到了不一样的思想火花。也许很多时候我们就好像缺少了那双发现小细节的“眼睛”,任由着这些知识从我们身边溜走。而作者却用着他巧妙地思维和理念给我们带来了与众不同。所以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高深的思想并非遥不可及,它们可能就藏在我们身边的某个小角落。因此,把握好机会,我们也会看到属于我们自己独特的思维,不必把这门高深的经验放在我们不可触碰的“禁地”,更不要因为深厚理论知识以及事件而恐惧,甚至将它束之高阁。

最后,合上书本,我并不能说出这几千年来的借鉴意义和历代故事给我多大的提升,但是我知道,有一些观念,已经脱离了《资治通鉴》这本书深深地扎根在了我的意识里,和很多人一样,我们会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对这些好的思想进行培养。尽管我们并不会准确的意识到它的存在,但是我相信它是会慢慢渗透的。所谓为仁之道,也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和灵魂的升华。

文章标题: 《资治通鉴》读后感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0461.html
文章标签:历史  人文  历史人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