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6-17 22:14:1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4次
你知道吗
一、灭火的四种基本方法
1、 隔离法:将着火的地方或物体与周围的可燃物隔离或移开,燃烧就会因缺少可燃物质而停止。实际运用时,如将可靠近火源的可燃、易燃和助燃的物品搬走;把着火的物体移到安全的地方;关闭可燃气体、液体管道的阀门,减少和终止可燃物质进入燃烧区域等。
2、 窒息法: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域或用不燃烧的物质冲淡空气,使燃烧物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灭。实际应用是时,如用石棉毯、湿麻袋、黄沙、灭火器等不燃烧或难燃烧物质覆盖在物体上;封闭起火的船舱、建筑的门窗、孔洞等和设备容器的顶盖,窒息燃烧源。
3、 冷却法。将灭火剂直接喷射到燃烧物上;以降低燃烧物的温度。当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该物的燃点以下,燃烧就停止了。或者将灭火剂喷洒到火源附近的可燃物上,防止辐射热影响而起火。
4、 化学抑制灭火法:将化学灭火剂喷入燃烧区使之参与燃烧的化学反应,从而使燃烧停止。采用这种灭火方法所使用的灭火剂有乘龙牌高效水系灭火器等。
二、灭火器的使用
泡沫灭火器:使用时颠倒,左右摆动,使药剂混合,产生含二氧化碳气体的泡沫受压喷出。
2. 二氧化碳灭火器:使用时拔出保险插梢,握住喇叭喷嘴前握把,压下握把开关即将内部高压气体喷出。
3. 干粉式灭火器:使用时拆掉封条,拔起保险插梢,喷嘴管朝向火点口压下把手即喷出。
4. 1211灭火器:将插梢拔出压下把手即可
三、用水灭火的禁用场所
1、忌水物质,遇水放热的物质,如钾、钠、铅粉、电石等。这些物质能与水作用生成可燃气体,形成爆炸混合物;
2、铁水、钢水及灼热物体。能使水迅速蒸发引起强烈爆炸;
3、可燃易燃液体火灾。它使可燃液体浮于水面,扩大燃烧面积;
4、电气火灾。水能导电,易造成触电和短路事故;
5、精密仪器、贵重文物资料、档案的火灾。用水扑救,会使其毁掉。
扩展资料:
灭火器是一种可携式灭火工具。灭火器内放置化学物品,用以救灭火灾。灭火器是常见的防火设施之一,存放在公众场所或可能发生火灾的地方,不同种类的灭火器内装填的成分不一样,是专为不同的火灾起因而设。使用时必须注意以免产生反效果及引起危险。
参考资料:灭火器百度百科
灭火的四种基本方法;
一、隔离法
隔离灭火法是将正在燃烧的物质和周围未燃烧的可燃物质隔离或移开,中断可燃物质的供给,使燃烧因缺少可燃物而停止。具体方法有:
1、把火源附近的可燃、易燃、易爆和助燃物品搬走;
2、关闭可燃气体、液体管道的阀门,以减少和阻止可燃物质进入燃烧区;
3、设法阻拦流散的易燃、可燃液体;
4、拆除与火源相毗连的易燃建筑物,形成防止火势蔓延的空间地带。
二、窒息法
窒息灭火法是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或用不燃烧区或用不燃物质冲淡空气,使燃烧物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灭的灭火方法。具体方法是:
1、用沙土、水泥、湿麻袋、湿棉被等不燃或难燃物质覆盖燃烧物;
2、喷洒雾状水、干粉、泡沫等灭火剂覆盖燃烧物;
3、用水蒸气或氮气、二氧化碳等惰性气体灌注发生火灾的容器、设备;
4、密闭起火建筑、设备和孔洞;
5、把不燃的气体或不燃液体(如二氧化碳、氮气、四氯化碳等)喷洒到燃烧物区域内或燃烧物上。
三、冷却法
这种灭火法的原理是将灭火剂直接喷射到燃烧的物体上,以降低燃烧的温度于燃点之下,使燃烧停止。或将灭火剂喷洒在火源附近的物质上,使其不因火焰热辐射作用而形成新的火点。 冷却灭火法是灭火的一种主要方法,常用水和二氧化碳作灭火剂冷却降温灭火。灭火剂在灭火过程中不参与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这种方法属于物理灭火方法。
四、 化学抑制灭火法
将化学灭火剂喷入燃烧区使之参与燃烧的化学反应,从而使燃烧停止。采用这种灭火方法所使用的灭火剂有乘龙牌高效水系灭火器等。
扩展资料;
火灾根据可燃物的类型和燃烧特性,分为A、B、C、D、E、F六类。
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这种物质通常具有有机物质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如木材、煤、棉、毛、麻、纸张等火灾。
B类火灾:指液体或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如煤油、柴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等火灾。
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气等火灾。
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如钾、钠、镁、铝镁合金等火灾。
E类火灾:带电火灾。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
F类火灾: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植物油脂)火灾。
在选择灭火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扑救A类火灾应选用水型、泡沫、干粉、卤代烷等灭火器;
2、扑救B类火灾应选用干粉、泡沫、卤代烷、二氧化碳等,扑救水溶性B类火灾不得选用化学泡沫灭火器;
3、扑救C类火灾应选用干粉、卤代烷、二氧化碳型灭火器;
4、扑救带电设备火灾应选用卤代烷、二氧化碳、干粉灭火器;
5、扑救A、B、C、类和带电设备火灾应选用干粉、卤代烷灭火器;
6、扑救D类火灾应选用专用干粉灭火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灭火器
1、 隔离法:将着火的地方或物体与周围的可燃物隔离或移开,燃烧就会因缺少可燃物质而停止。实际运用时,如将可靠近火源的可燃、易燃和助燃的物品搬走;把着火的物体移到安全的地方;关闭可燃气体、液体管道的阀门,减少和终止可燃物质进入燃烧区域等。
2、 窒息法: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域或用不燃烧的物质冲淡空气,使燃烧物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灭。实际应用是时,如用石棉毯、湿麻袋、黄沙、灭火器等不燃烧或难燃烧物质覆盖在物体上;封闭起火的船舱、建筑的门窗、孔洞等和设备容器的顶盖,窒息燃烧源。
3、 冷却法。将灭火剂直接喷射到燃烧物上;以降低燃烧物的温度。当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该物的燃点以下,燃烧就停止了。或者将灭火剂喷洒到火源附近的可燃物上,防止辐射热影响而起火。
4、 化学抑制灭火法:将化学灭火剂喷入燃烧区使之参与燃烧的化学反应,从而使燃烧停止。采用这种灭火方法所使用的灭火剂有乘龙牌高效水系灭火器等。
扩展资料:
灭火器是一种可携式灭火工具。灭火器内放置化学物品,用以救灭火灾。灭火器是常见的防火设施之一,存放在公众场所或可能发生火灾的地方,不同种类的灭火器内装填的成分不一样,是专为不同的火灾起因而设。使用时必须注意以免产生反效果及引起危险。
灭火器具是一种平时往往被人冷落,急需时大显身手的消防必备之物。尤其是在高楼大厦林立,室内用大量木材、塑料、织物装潢的今日,一旦有了火情,没有适当的灭火器具,便可能酿成大祸。
古时的灭火器具很简单,无非是钩、斧、锹、桶之类。第一个真正的专用灭火器是由英国船长、诺福克郡人曼比于1816年发明的,它仅是一两个装1升多水并充有压缩空气的圆桶。
到19世纪中叶,法国医生加利埃发明了手提式化学灭火器。将碳酸氢钠和水混合放在筒内,另用一玻璃瓶盛着硫酸装在桶口内。使用时,由撞针击破瓶子中,使化学物质混合,产生二氧化碳,把水压出桶外。
1905年,俄国的劳伦特教授在圣彼得堡发明一种泡沫灭火剂,把硫酸铝与碳酸氢钠溶液混合并加入稳定剂,喷出后生成含有二氧化碳的泡沫,浮在燃烧的油、漆或汽油上,能有效地隔绝氧气,窒熄火焰。
1909年,纽约的戴维森取得一项专利,利用二氧化碳从灭火器内压出四氯化碳,这种液体会立即变成不可燃的较重气体以闷熄火焰。此后又出现了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等多种小型式灭火器。
灭火器的种类很多,按其移动方式可分为:手提式和推车式;按驱动灭火剂的动力来源可分为:储气瓶式、储压式、化学反应式;按所充装的灭火剂则又可分为:泡沫、干粉、卤代烷、二氧化碳、清水等。
制度规范内容检查内容
1、 灭火器在运输和存放中,应避免倒放、雨淋、曝晒、强辐射和接触腐蚀性物质。
2、 灭火器的存放环境温度应在-10-45℃范围内。
3、 灭火器放置处,应保持干燥通风,防止筒体受潮腐蚀。应避免日光曝晒和强辐射热,以免影响灭火器正常使用。
4、 灭火器应按制造厂规定的要求和检查周期,进行定期检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灭火器
比热容越大,吸热越多,升温越快,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比热容简称比热,亦称比热容量,是热力学中常用的一个物理量,表示物体吸热或散热能力。比热容越大,物体的吸热或散热能力越强。
在质量相同时,比热容大的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温慢。而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热更多。
扩展资料:
比热容的单位:
1、比热容的单位是一个复合单位。国际单位或J/(kg·℃),发音为焦耳每千克摄氏。
2、在国际单位制中,能量、功和热的主要单位是焦耳,温度的主要单位是开尔文,所以比热容的国际单位制单位是J/(kg·K),发音为“焦耳[耳]每千克开尔文”。
3、常用单位:J/(kg·℃),J/(g。℃),kJ/(公斤·℃),卡尔/(公斤·℃),千卡/公斤·℃)等等。请注意,摄氏度和开尔文只是在温标上不同,而在温差的大小上是相等的,所以在这些单位中,摄氏度和K可以任意替换。
例如,“每千克摄氏可口可乐”和“每千克开尔文可口可乐”是等价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比热容
不对。
质量一定的情况下,比热容越大,
物体的升温越慢、降温也越慢,散热能力有可能越强。
人们或多或少都听说过“人工降雨”这一词语,但你知道吗?“人工降雨”一词其实并不准确,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人工增雨”或“人工催雨”,因为增雨火箭弹只能做到“锦上添花”,却不能做到“雪中送炭”,这是怎么回事?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人工增雨涉及到的装置,即发射器和增雨火箭弹。发射器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底座,它不仅能起到稳定发射器的作用,里面还有一些机关,便于工作人员操控发射器;二是底座上端的、用于发射火箭弹的装置,能够自由地变化角度。对于增雨火箭弹,增雨火箭弹分为三部分,最上面的箭头里面藏着降落伞,火箭发射以后降落伞打开,可以带着弹体残骸安全降落;中间部分用于存放碘化银;底部是火箭尾翼,是上升的助力区。人工增雨的火箭发射装置跟卫星发射基地发射的火箭原理一样。
然而并不是有了发射器和增雨火箭弹就能“降雨”了。据浙江在线报道,“人工降雨”是民间的通俗说法,其实说准确点是“人工催雨”。据广东省清远市气象局官方网站报道,降水要达到三个条件才形成:充足的水汽、气块能够抬升并冷却凝结、较多的凝结核。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进行“催雨”,从而实现“降雨”。
那么,“人工催雨”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人工催雨”的原理其实就是把降雨原有的过程缩短:当观测到合适厚度的云层时,将装有碘化银粉末的炮弹,即增雨火箭弹打到云层中,催化弹在云层中爆炸,碘化银粉末成为冰核,吸纳了云层中的水气,经过不断互相碰撞等一系列反应后,形成足够下降重量的雨滴降落。简而言之,除了要有发射器和增雨火箭弹外,催雨的关键还是要遇到合适的云层才行,并不是晴天白日盲目向天开炮就能够把雨降下来。
Q=cm△t
Q吸=cm(t-t。) [t是指末温,t。是指初温]
Q放=cm(t。-t)
相应的,比热容就为
c=Q吸/m(t-t。)
c=Q放/m(t。-t)
扩展资料
比热容是指在不发生相变或化学变化的情况下,使某一均匀物质的温度升高1K所需要的热量。如果有1mol的东西,那么需要的热量就是摩尔热容。恒压下的摩尔热容称为恒压摩尔热容。恒容下的摩尔热容Cv称为摩尔热容。恒压下摩尔热容与温度的关系通常与多项式有关。
物质的比热容越大,相同质量和温升时,需要更多热能。以水和油为例,水和油的比热容分别约为4200 J/(kg·K)和2000 J/(kg·K),即把相同质量的水加热的热能比油多出约一倍。若以相同的热能分别把相同质量的水和油加热的话,油的温升将比水的温升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比热容
比热容是初中物理学习中一个很关键的知识点,许多同学可能会把比热容与热值混淆,今天小编就着重为同学们讲解一下比热容的定义概念,及其相关计算和在生活中的应用,同学们需要牢记这些知识点,以便在考试中灵活运用。
1.比热容的定义
1.1定义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 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
1.2物理意义
其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焦耳每千克开尔文[J /(kg·K) ]或焦耳每千克每摄氏度[J /(kg·℃)]。是指焦耳,K是指热力学温标,即令1千克的物质的温度上升(或下降)1开尔文所需的能量。
1.3单位
焦/(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l℃时,吸收(或放出) 的热量是多少焦。
1.4公式:
Q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m是物体的质量;
ΔT是吸热(或放热)后温度的变化量。
物质的比热容与所进行的过程有关。在工程应用上常用的有定压比热容Cp、定容比热容Cv和饱和状态比热容三种:
比热容的三种形态
1 定压比热容Cp 是单位质量的物质在压力不变的条件下,温度升高或下降1℃或1K所吸收或放出的能量。
2 定容比热容Cv 是单位质量的物质在容积(体积)不变的条件下,温度升高或下降1℃或1K吸收或放出的能量。
3 饱和状态比热容 是单位质量的物质在某饱和状态时,温度升高或下降1℃或1K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比热容的特征
2.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1)比热容是反映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或降低)的度数相同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不同的物理量;
(2)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
2.2比热容也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1)比热容不随物体的质量改变而改变;
(2)比热容与温度及温度变化无关;
(3)比热容与物质吸热或放热的多少无关。
2.3比热容与状态有关:
状态改变,比热容改变。
2.4比热容是一种可以反应物质状态的物理量:
比热容是反映物质吸热或放热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比热容大的物质温度变化小,比热容小的物质温度变化大。
3.比热容的性质
3.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度放出的热量,与它温度升高一度吸收的热量相等,数值上也等于它的比热容。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比热容,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因此,可以用比热的不同来(粗略地)鉴别不同的物质(注意有部分物质比热相当接近)。
(1)比热容中单位为 kj/(kg·℃)/ j/(kg·℃),两单位为千进制1kJ/(kg·℃)/=1×10³J/(kg·℃)
(2)水的比热较大,金属的比热更小一些
(3)c铝>c钢>c铁>c铅 (c铅 <铁<c钢<c铝)
3.2同一物质的比热一般不随质量、形状的变化而变化。如一杯水与一桶水,它们的比热相同。
3.3对同一物质,比热值与物态有关,同一物质在同一状态下的比热是一定的(忽略温度对比热的影响),但在不同的状态时,比热是不相同的。例如水的比热与冰的比热不同。
3.4在温度改变时,比热容也有很小的变化,但一般情况下可以忽略。比热容表中所给的比热数值是这些物质在常温下的平均值。
3.5气体的比热容和气体的热膨胀有密切关系,在体积恒定与压强恒定时不同,故有定容比热容和定压比热容两个概念。但对固体和液体,二者差别很小,一般就不再加以区分。
4.热值和比热容的区别
5.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
5.1对气温的影响
据新华社消息,三峡水库蓄水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将成为一个天然“空调”,使山城重庆的气候冬暖夏凉。据估计,夏天气温可能会因此下降5℃,冬天气温可能会上升3到4℃。
5.2热岛效应
晴朗无风的夏日,海岛上的地面气温,高于周围海上气温,并因此形成海风环流以及海岛上空的积云对流,这是海洋热岛效应的表现。水的比热容是沙石的4倍多。质量相同的水和沙石,要使它们上升同样的温度,水会吸收更多的热量;如果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相同,水的温度变化比沙石小得多。夏天,阳光照在海上,尽管海水吸收了许多热量,但是由于它的比热容较大,所以海水的温度变化并不大,海边的气温变化也不会很大。
更多信息可以关注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对物体做功,物体温度一定升高。这句话不对。
因为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内能增加可能升温、也可能使物态发生变化。比如对冰做功,冰可能升温、也可能融化。
在热力学中,系统发生变化是,设与环境之间交换的热为Q,与环境交换的功为W,可得热力学能(亦称内能)的变化为:
ΔU = Q+ W。
也就是说,一个热力学系统的内能增量等于外界向它传递的热量与外界对它做的功的和。
一个热力学系统的内能分为动能和势能,温度是平均动能的标志。
所以说: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温度不一定升高。
扩展资料:
做功是能量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的形式的过程。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经典力学的定义: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力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摩擦生热是通过克服摩擦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水壶中的水沸腾时水蒸气对壶盖做功将壶盖顶起,表明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电流通过电热丝做功可将电能转化为热能等等”。
这些实例说明了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且是通过做功来完成的这一转化过程,功就是能量的转化量。
牛顿第二定律F=ma只能说明力F对物体作用的瞬时关系,外力F作用于物体上会使物体产生加速度a ,物体的运动状态将要改变,但物体的运动状态能否改变,也即外力F对物体的作用效果;
还取决于力F作用下物体的位移S ,我们把外力对物体作用一段距离而产生的效果,称为力对物体的空间累积效应,因此我们需要定义一个物理量来描写力对物体的空间累积效应,由于这个物理量是用来描写力F的作用效果的;
所以我们用汉字"功"来给这个物理量取名,如前所述,这是借用了汉字"功"表效果的这层意思。这就是说,力F对物体产生了作用效果,我们就说外力对物体做了功,也就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或者说物体的能量发生相应的变化,反之亦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做功
对物体做功,物体温度一定升高。这句话不对。
因为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内能增加可能升温、也可能使物态发生变化。比如对冰做功,冰可能升温、也可能融化。
在热力学中,系统发生变化是,设与环境之间交换的热为Q,与环境交换的功为W,可得热力学能(亦称内能)的变化为:
ΔU = Q+ W。
也就是说,一个热力学系统的内能增量等于外界向它传递的热量与外界对它做的功的和。
一个热力学系统的内能分为动能和势能,温度是平均动能的标志。
所以说: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温度不一定升高。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