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为什么中国向西方出口大量的服装,而同时中国也从西方进口服装 这可以用什么理论来解释这种理论的基本观点

时间: 2021-06-13 21:04:1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为什么中国向西方出口大量的服装,而同时中国也从西方进口服装 这可以用什么理论来解释这种理论的基本观点

为什么中国向西方出口大量的服装,而同时中国也从西方进口服装

这就是进出口买一啊,取长补短,自己经济利益的到发展的同事也要吸收别国的号的东西消化本国

为什么中国是贸易大国,而不是贸易强国?

一、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外贸出口已被公认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二、我国对外贸易在经历了建国以后近30年的长期低迷增长后,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初以来,我国已俨然成为了世界贸易大国,为我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据商务部统计,仅从1990年至2006年,中国的累计进口额就高达42000亿美元。外贸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拉动经济增长,外贸出口已和投资、消费一起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促进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机电产品出口已占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已近30%;

(三)创造就业机会,与对外贸易直接相关的从业人员达近亿人;

(四)增加财政收入和外汇储备,进口税收占全国税收收入的1/5,成为仅次于国内增值税的第二大税源,国家外汇储备已突破10000亿美元,提高了抵御外部经济风险的能力;

(五)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为经济建设服务。国内需要的能源、原材料、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口,占进口总额的90%。

四、但在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和对经济的深层次拉动作用方面,与美、德、日等世界贸易强国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深入把握贸易大国和贸易强国的本质内涵,加快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将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大课题。

五、衡量贸易强国的标志:结构为先

贸易大国与贸易强国是一组相对概念:

1、既有量的基础,也有质的指标,同时量与质的指标也是相对的。

2、据此,我们认为贸易大国主要是从贸易数量方面考虑的,而贸易强国的地位主要是从贸易质量方面考虑的。

3、贸易强国的衡量标志是以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为核心,包括贸易条件不断改善、贸易主体表现活跃、贸易内容不断丰富、贸易竞争力不断提高、贸易市场多元化等。

4、在进口方面更多的是进口一些资源性的、低附加值的产品,通过这些产品来满足本国经济增长的需要,在出口方面,通过高技术含量、深加工产品的出口来延长产业内的链条,把更多的附加值放在国内,并通过开发和拥有较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著名品牌,使产品和企业在世界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使企业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较高的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能力和较强的抗御国际市场风险以及化解国际贸易摩擦的(如国外反倾销)的能力。

六、中国是贸易大国:当之无愧

(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外贸进出口体系的建立、健全和完善,更重要的是来自市场的活跃因素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带来新的推动力,中国对外贸易获得了飞速发展,并实现了三次大的飞跃:

1、1986年纺织服装产品取代石油成为第一大出口产品,标志着我国已摆脱资源为主的出口结构,进入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导的时期;

2、1995年外贸出口结构出现决定性变化,机电产品首次超过纺织服装产品成为我国最大类出口产品,并推动外贸出口在1994和2000年分别迈上1000亿美元和2000亿美元的台阶;

3、世纪之交我国又抓住入世和以IT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制造环节向我国转移的机遇,大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拉动外贸增长的新格局,我国推动外贸进出口规模在2004年突破10000亿美元,对外贸易实现第三次飞跃。

(二)“十五”期初,我国在世界货物贸易额中的排名是第6位,已经开始被世界舆论称为贸易大国;当我们站在进入“十一五”的重要时刻,我国对外贸易总额2006年一跃达到17606.9亿美元,相当于“十五”初期2001年的3.4倍,不仅实现了我国对外贸易史上的重大跨越,而且在世界货物贸易额中的排名已稳居第3位。

1、尤其令人称道的是:自2002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已经连续5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

2、同时,围绕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这条主线,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也在悄悄改善。

3、2001~2005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由90.1%提高到93.6%(1980年,工业制成品仅占我国出口总额的49.7%),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总值的比重分别由44.6%和17.5%提高到54.6%和29.2%;同期,我国进口商品中初级产品进口比重由18.8%提高到22.4%。

4、我国初步形成了以20个城市、25个基地、12类商品和1000家企业为重点的“科技兴贸”促进体系,培育出海尔、联想、TCL、华为、中兴等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集团和自主品牌。我国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达到52%,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全面增长。

(三)对外开放的中国如今已经完全进入到了国际贸易的宽广大道并快速前行,不断刷新一个又一个历史记录:

1、继2004年对外贸易首次突破10000亿美元后,200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再次跃上14221.2亿美元的高峰,其中货物贸易出口总额7620亿美元,同时中国贸易顺差创造了1020亿美元最好成绩,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到了8000亿美元。

2、不仅如此,令人心动的阿拉伯数字符号在2006年再次放大:2006年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7606.9亿美元,同比增长23.8%;其中出口9690.8亿美元,增长27.2%;进口7916.1亿美元,增长20%。

3、相应的是外贸顺差打破了2005年创造的年度纪录,达1774.7亿美元,增幅高达74%,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突破10000亿美元。“中国制造”在大踏步挺进国际的过程中,也勇敢地将自己的国家送上了贸易大国的突出位置。        七、中国成为贸易强国:任重道远

(一)中国俨然已是世界贸易大国,但还不是“贸易强国”。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中国尚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从国际水平看,我们的出口产品附加值低、效益不高,在企业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与美国、德国、日本等贸易强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1、总量大国、人均小国;货物贸易大国、服务贸易小国。

1.1、目前我国人均贸易额只有1354美元,而世界人均贸易规模2400美元。

1.2、其中,美国人均贸易规模8427美元、日本人均贸易规模7136美元、韩国人均贸易规模7920美元,我国只是贸易总额规模的大国,人均贸易规模上却是小国。

1.3、同时,也是货物贸易的大国、服务贸易的小国。中国的服务贸易虽以年均16%的速度增长,2005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仅占全球出口总额的3.4%,进口居全球进口总额的3.6%。

1.4、虽然中国也已经进入世界服务贸易大国的行列,但是与经济规模和实际需要相比(包括与货物贸易相比),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还很滞后。

2、贸易总量的大国、贸易结构的弱国。

2.1、尽管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已经明显提升,但在技术含量较高的商品领域,我们仍然属于净进口国,我国对外贸易总体上仍然呈现依靠出口低附加值消费品换取资本产品的格局。

2.2、从世界经济分工的角度看,中国外贸出口中加工贸易占很大份额,且大多处于加工下游的低利润环节,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比较低,高科技制品出口比重仅占29%多一点,有影响的品牌极少,是有形商品的大国、无形品牌的小国,是贸易数量的大国、贸易结构的弱国。

2.3、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在要素禀赋中,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仍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要素供给丰富方面,相对而言,资本、技术、知识要素的供给不足;尤其是密集使用技术和知识的产品生产,不具有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

2.4、按照比较优势定位不同贸易伙伴的国际分工位次,我国大多数产业(即便是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和贸易)仍处在低端分工位次上。

2.5、也就是说,在国际分工的中低端位次上,我国产品或生产环节具有国际竞争力;但在中高端分工位次上,我国产品或生产环节一般不具有国际竞争力。

3、数量庞大、效益低下。

3.1、我国出口大多采取加工贸易方式,国内所得不过是一点微薄的加工费而已。即使近年异军突起的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其中很大一部分也仅仅是为一些跨国巨头所做的贴牌加工。

3.2、由于我国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出口商品,并且由于长期坚持“出口创汇”的指导思想,从而导致竞相杀价出口,“肥水流入外人田”,出口产品的数量增多了,但价格却下跌了。

3.3、出口产品价格的普遍下滑,再加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从而又造成国外针对中国提起的反倾销案件不断增多。

3.4、不少外贸企业有规模没效益,出口过度竞争,对外竞相杀价,靠着退税勉强获得微薄的利润或艰难地维持生存。低下的出口效益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3.5、突出问题之一是许多出口企业只能依靠出口退税生存,给政府财政造成了沉重压力,也为国外的贸易保护主义者提供了口实。

4、地区结构和企业结构发展不平衡。

4.1、我国东南沿海成为出口的大赢家,而西部却不甚理想。例如,2005年前10个月,东部10个省市出口占全国份额的91%,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省出口增幅均在20%以上,但同时竟有多个中西部省区的出口在萎缩之中。

4.2、同时,中国本土企业仍未摆脱在低利润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恶性竞争的循环,中国出口业绩的亮点仍然主要来自外资企业尤其是独资企业,数以千万计的民工仍然未能合理分享经济增长的蛋糕,中国企业也仍然处在国际反倾销的阴影之下。

5、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5.1、我国通过大量引进先进适用技术,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但国内企业创新能力没能同步提高,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在主要国家中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5.2、较弱的创新能力,加上低下的技术水平和较低的劳动力素质,严重限制了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提升。

5.3、改变我们用100亿条裤子换一架波音飞机的尴尬,需要在制度和技术创新、在增加人力资源投入等方面做出更艰巨的努力。

6、总之,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我国主要在四个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6.1、贸易增长方式相对粗放,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6.2、核心竞争力不强,缺乏自有品牌和营销网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还很少。

6.3、出口产品层次偏低,不少产品仍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不高。

6.4、尚未形成一大批管理水平高、综合实力强、能够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企业。

参考资料来源:行知部落-中国为什么还不是贸易强国

  贸易大国:生产的东西很多量很大,但产品不一定具有竞争力。
  贸易强国:生产的东西质好,有市场竞争力。

  现在中国生产的东西虽然很多,但同类产品中高质量的却不多。拿钢铁行业来说吧。中国的钢铁产量世界第一,但高质量的钢材却还要从日本进口。所以我国是钢铁大国却不是钢铁强国。

  贸易大国不等于贸易强国
  中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但还不能说是贸易强国,要成为世界贸易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其他贸易强国相比,在四个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
  一、贸易增长方式相对粗放,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中,超过一半是加工贸易。

  二、核心竞争力不强,缺乏自有品牌和营销网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还比较少。

  三、出口产品层次偏低,不少产品仍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不高。

  四、尚未形成一大批管理水平高、综合实力强、能够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企业。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例只有4%,今年虽然可以达到28%左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甚至与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美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例为44%,荷兰是44%,日本是39%,新加坡是72%。
  2021年成为贸易强国

  作为一个崛起的世界贸易大国,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差距和面临的困难。中国的外贸出口正在步入竞争扩张阶段,贸易摩擦进入高发期,出口环境日益严峻。

  要保持中国外贸的健康发展,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实施“科技兴贸”和“以质取胜”战略,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尽量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按照国民经济翻两番的要求,到2021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要达到两万亿美元,相当于当今世界最大贸易国美国现在的贸易规模。这一目标十分艰巨,因为对外贸易不仅受国内经济的制约,还受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制约,可变因素很多。

  但是,这一目标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将带来新的发展空间,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仍将保持相当的国际竞争力。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加快发展,到2021年,我们就能够实现由“大”向“强”的转变,成为真正的世界贸易强国。

  造成贸易顺差的原因,一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市场集中在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而制造业的供给出现了向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加快转移的趋势,亚洲国家国内需求难以消化快速增长的生产能力,必然扩大出口,造成顺差增加较多;二是中国处于加工贸易制造基地的位置,很多邻国的出口要经过中国的组装得以实现;三是在中国的贸易顺差中,外商投资企业所占的比重较高;四是在中国出口快速增长过程中,扩大进口受到了限制。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历史阶段,除了初级产品进口以外,国内市场需要进口越来越多的高技术产品,但这方面受到了明显的限制。

  我国贸易顺差呈现“三个集中”特点,第一个“集中”主要是指我国贸易顺差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对欧盟贸易顺差将超过630亿美元。与此同时,我国贸易逆差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和东盟地区;第二个“集中”是指我国贸易顺差主要集中在加工贸易领域。截至目前,我国加工贸易顺差超过1250亿美元;第三个“集中”是指我国贸易顺差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今年前11个月,来自我国集体和民营企业的贸易顺差超过600亿美元,来自外资企业的贸易顺差接近500亿美元。

  削减贸易顺差,降低外贸依存度,不能盲目追求立竿见影地降低外贸依存度和贸易顺差指标而遏制出口增长,这样除了会让我们丧失本来可以赢得的市场之外并无好处。削减贸易顺差,降低外贸依存度的关键是要转变出口增长方式。我国出口中的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在: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少,低端产品多,缺乏核心竞争力;出口商品中仍存在高污染、高物耗、高能耗产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比重不高;出口市场过于单一;出口厂商存在恶性竞争现象等。

  对贸易顺差贡献最大的是加工贸易,加工贸易在中国庞大的对外贸易额中占到了半壁江山。无论是初级产品、一般工业制成品还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商品均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在外资企业的大规模出口中,中国获得的真实收益并不算高。由于外方控制了收益最高的设计、研发、品牌等环节,中方得到的只是份额很少的加工费。

  在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中,还没有全部覆盖成本,特别是有些外部成本还没有内部化,这主要包括社保体系的改革还不到位,最低工资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的支出严重低于应该达到的水平,企业研发投入比较低,如果实现外部成本内部化,将使中国的出口产品成本相应增加。

  出现的巨额贸易顺差必须辩证地看待,必须把中国放在全球化和产业转移的高度来看待这一问题。中国作为劳动力和资源相对便宜的国家,吸引了跨国公司持续的投资,外商直接投资(FDI)成为中国出口的主要源动力。而与此同时,今年贸易顺差出现空前的增长,折射出我国内需不足。内需不足并不是由于投资太弱,而是储蓄太高,消费需求严重不足。消费需求不足是我国医疗、教育等多项改革不到位,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加上证券市场长期低迷,使老百姓不敢消费。因此,巨额贸易顺差的出现应该是多方面的综合反映。而就对外贸易领域来说,当务之急是加快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步伐,而实现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应建立更加合理的政府业绩考核体系,对外贸和内贸的待遇要统一。毫无疑问,简单的数量增长已经不再是中国各行业出口追求的目标,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实现出口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因为中国出口的一些产品的竞争力在国外来说并不是很好,它的利润要比其他国家要低一点,所以说是贸易大国而不是贸易强国。
消费习惯有关,多用进口商品,就是对进出口贸易有好处,在后来工农业自己能自给自足,门类齐全,对进口贸易有哀减,如进口汽车,机械电子,原材料,出口的也不高端,别国也不感兴趣,自然在贸易上也不能振兴,对货柜,港口都是不利因素
因为我国出口的主要是低附加值的、竞争力不强的初级产品和纺织品主要靠劳动密集型产品创造外汇而不是靠资本密集型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创造外汇科技投资和知识投入没有发达国家多

中国有的东西,为什么还要从国外进口啊?

  ①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国际贸易中出现同质产品的买卖,往往来自如下原因:

  第一,许多原材料(如黄沙、水泥等)单位价值低而运输成本相对很高,消费者应该尽可能靠近原料供应地来获得它们。所以一国可能同时进口和出口大宗原材料。例如,中国在东北出口水泥而在华南进口水泥便属于这种情况。

  第二,一些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香港)大量开展转口贸易和再出口贸易,其许多进出口商品的形式自然基本不变。这时同类产品将同时反映在转口国的进口项目与出口项目中,便会形成统计上的产业内贸易。

  第三,由于一些产品(如水果、蔬菜)具有季节性特点,一个国家会有时进口而有时出口这类商品。如欧洲一些国家之间为了“削峰填谷”而形成的电力进出口。

  第四,政府干预产生的价格扭曲,尤其是相互倾销,会使一国在进口的同时,为了占领其他国家的市场而出口同种产品,从而形成产业内贸易。另外在存在出口退税、进口优惠时,国内企业为了与进口货物竞争,就不得不出口以得到退税,再进口以享受进口优惠,造成产业内贸易。

  第五,出于经济合作或特殊技术条件的需要,有些国家也进行某些同质产品的交易。如各国银行业、保险业走出去引进来的情况。例如,中国吸引外国银行在华投资,却又在世界其他国家投资建立分行。

  第六,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也会形成产业内贸易,因为同种商品的产品与中间产品和零部件大都归入同组产品,因而形成产业内贸易。

  这些同质产品贸易只要加入运输成本等一类因素的分析,都仍然能用赫一俄学说加以说明。因此,差异产品贸易分析是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②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资料表明,大多数的产业内贸易发生在差异化产品之间。在制造业中,产业内贸易商品明显偏高的是机械、药品和运输工具。属于同一产品大类的差异化产品在现代经济中有着很高的占有率。在汽车产业,福特不同于本田、丰田或是雪佛兰。因此,在用一大类的不同品种的产品之间,也会发生双向的贸易流动。

  国际产品差异性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基础,这体现在产品的水平差异、技术差异和垂直差异等三方面:

  a.水平差异是指产品特征组合方式的差异。在一组产品中,所有的产品都具有某些共同的本质性特征,即核心特征,这些特征不同的组合方式决定了产品的差异性,同差异内部一系列不同规格的产品中可以看出水平差异的存在。如烟草、香水、化妆品、服装等。这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大多与消费者偏好的差异有关。差异产品在牌号、规格、服务等特点上的不同,也正是由于差异产品的这种不完全可替代性使得人们对同类产品也产生了不同需求。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质量的时代里,在科技进步的作用下,厂商能够提供的差异产品日益繁多,但一国国内厂商很难满足国内消费者的所有需求。如果一国消费者对外国产品的某种特色产生了需求,它就可能出口和进口同类产品。

  b.技术差异是指新产品出现带来的差异,处于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同类产品(如不同档次的家用电器)在不同类型国家进行生产,继而进行进出口贸易,便会产生产业内贸易。我们在本章第一节讲到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提到美、欧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例子中,如果欧洲开始生产该新产品,与美国生产的该产品形成差异,那么在整个周期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欧美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或是欧洲从美国进口同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的贸易现象。

  c.垂直差异是指产品质量方面的差异,为了占领市场,人们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而一个国家的消费者,不能全部都追求昂贵的高质量产品,因此,在出口高质量产品的同时往往也会从其他国家进口一些中低质量的同类产品,从而产生产业内贸易。在需求偏好相似论中,我们讲到一国厂商会生产其国内具有代表性需求的产品,那么处于该国国内的需求结构两端的产品就可能会通过进口来解决。

  以上三类情况,都有着从供给看存在的规模经济,从需求看存在的需求偏好方面的重叠。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基于产品差异的产业内贸易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的基础上的(传统贸易理论一般都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1.因为国内的消耗太大,资源生产不能满足工业生产.2.我们我们进口资源是为了战略储备。3.小东西进口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一些崇洋媚外的人,二是加强市场经济的活跃性

为什么说转口贸易是形成中美贸易差额问题的原因之一

  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与美国的经济与贸易关系取得长足的进展。据中国商务部网站提供的数据,1979年中美贸易额为24.5亿美元,2005年中美贸易总额达2116.3亿美元。2005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1629亿美元,从美国进口487.3亿美元,顺差为1147.7亿美元。根据美方统计,2005年美对华贸易逆差激增24.5%,达2021亿美元。在中美贸易中,1979-1982年美国为顺差,1983年开始出现逆差,1996年贸易逆差达395亿美元。中国方面的统计则表明,在1979-1992年的14年里,中方一直为逆差,自1993年转为顺差,1996年顺差为105亿美元。显然,中美两国关于双边贸易平衡状况的统计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一、中美贸易逆差的实际规模究竟有多大?
  美方统计方法高估中美贸易逆差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美国把中国香港转口贸易额笼统地计算在中美贸易之中,但它实际上有很大比例应归于中国之外其他国家或地区通过香港的贸易转口;另一方面,它在计算美国对中国的进出口时,出口金额按离岸价格计算,进口金额按到岸价格计算,从而将装卸、运输和保险等费用的双倍数额计入中美贸易逆差。中美双方在最近5年的官方统计数字如表1所示,它表明双方计算的贸易逆差的偏差虽有逐年减少之势,但仍然很大,美国现有的统计方法严重高估了中美贸易逆差的实际数额。
  即使考虑到统计方法的差异而对中美贸易逆差进行修正(介于二者之间,但更接近于中国官方数字),经过调整的贸易逆差数额仍然远远高于其真实值,其主要原因在于国际产业转移和中国贸易模式。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由于生产成本相对较低而存在明显的比较优势,许多国家或地区的制造业逐渐向中国转移,它一方面将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对美贸易顺差转移到中国;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发展。目前,中国的加工贸易占总贸易额的50%以上,其中大部分是由外商投资企业进行的。加工贸易模式属于两头在外的生产与贸易方式,即原材料依赖进口、最终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并且,由于劳动成本低、对外资企业的税收等优惠措施大,大部分附加值进入了外商的口袋,中国政府和中国员工的所得非常有限。
  从美国贸易逆差的地区结构看,欧盟和中东等地区所占比重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作为整体的东南亚地区对美逆差则呈下降趋势;美国对于中国的贸易逆差,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其他国家或地区,通过将制造业转移到中国而把它们对美贸易顺差转移到了中国。由于中国劳动工资较低、对外资存在税收优惠,这种产业转移和贸易顺差的转移的大部分利益由外商及其母国获得,但在国际收支中则表现为中国顺差的上升。
  从中美经济发展水平和中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中美之间存在很强的经济互补性: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美国在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按照国际贸易的正常模式,中美双方各自集中于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生产,并通过贸易互通有无,可以极大地促进两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美国政府通过限制高新技术产品向中国的出口,造成了中美合理国际分工的人为扭曲;同时,由于国际产业转移和中国的加工贸易模式,使得中国尚不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快速上升,事实上超过80%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是由两头在外的外资企业进行的。
  因此,中美巨额贸易逆差的形成,主要由于三方面的原因:美国政府对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限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中美贸易不平衡,国际产业转移和中国加工贸易模式实质上扩大了中美贸易逆差的数额,而美方的统计方法则进一步严重高估了中美贸易逆差的规模。
  二、美国得自中美贸易的巨大利益
  由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等经济规律的作用,美国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和制造业在GDP和就业方面的比重日趋下降,美国经济正进入信息化和服务化的后工业时代。在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中,美国通过进口廉价的日常消费用品、出口附加值较高的高新技术产品,享受到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带来的巨大利益。同时,美国经济和美元的霸权地位,不仅使美国能够充分享受这种利益,而且可以获取巨额的“铸币税”收益。
  根据国际贸易利得理论,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美国不仅享受到了国际分工的好处,还获得了参加国际贸易后的利得分配。首先分析中美贸易中美国所获得的交换利得。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劳动成本低,但资金短缺,科技相对落后。美国是经济发达国家,资本充足,科技发达,但劳动成本高。中国主要向美国出口纺织品、服装、鞋、玩具、家用电器和旅行箱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主要向中国出口飞机、动力设备、机械设备、电子器件、通信设备和化工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以及粮食、棉花等农产品。贸易产品结构的互补性和互利性,有力地推动了两国贸易的发展。
  中国向美国市场提供的价廉物美的商品,不仅可以满足美国广大消费者的需要,而且可以为美国经济带来两大利益:其一,美国可以将大量的资源转向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并维持其国际领先地位;其二,这些价廉物美的中国出口商品有助于维持美国的物价稳定,使得美国政府可以在运用低税率、高财政赤字、低利率等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维持巨额军费开支的同时,不必担心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冲击。
  仅就贸易本身而言,尽管中美贸易的快速增长能够促进双方的经济发展,但从中获得最多利益的则是美国企业。中国进出口超过50%属于以外资为主的加工贸易,而加工贸易在中美贸易中的比例更是接近70%。由于税收减免和土地优惠,中国政府从外资企业那里得到的利益低于国内企业,而中国员工则由于较低的工资、较长的工作时间,以及相对滞后于国内企业的社会福利措施,其得到的利益要低于人们通常的预期。相反,外商则通过全球范围的转移定价、利润分享和股利分配,享受到了远超过会计账面上的利益。当然,以上对美国得自中美贸易的利益的分析,还没有包括中国产品出口对美国仓储、运输、批发、零售、保险和金融等第三产业的就业和产出的贡献。
  根据国际贸易基本原理,美国贸易逆差意味着美元的流出,即美国人要为过多地消费进口商品付钱,他们用什么支付呢?其窍门就在于国际收支的资本和金融账户。美国人为商品进口付钱的途径有三个:一是开动印钞机印刷美元钞票,其成本远远小于美元代表的价值,差额就是铸币税,美元的霸权地位和此种付账方式意味着美国在向其他国家或地区征税;二是发行国债供其他国家或地区购买,其实质是以低利率向其他国家或地区借钱;三是出口商品进行交换。至于贸易逆差部分,实质上就是前两种途径的某一种:或者通过输出美元向其他国家或地区征税,或者通过让其他国家或地区购买美国债券,以低利率向国外借钱。
  美国出现巨额外贸逆差原因之一是由其基本经济和制度因素的作用决定的。美国产业结构调整主要表现在: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引发的世界产业发展史中第三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美国跨国公司利用其拥有的多种垄断优势,在发展中国家大量投资,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和能源消耗型及污染大的行业和低附加值的加工行业和工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国内集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美国的这种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其进口步伐。同时,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进一步利用其科技优势、生产优势等塑造出对美国最有利的国际分工格局。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以及国外的产业内贸易成为美国贸易赤字剧增的主要原因。美国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有大量子公司。把原本本国生产或出口的大量商品及服务转化为海外子公司的巨额生产与出口,并相应地增加美国公司从海外子公司对美国的进口,从而扩大了美国的“外贸逆差”。
  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有利于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因为,美国利用对中国的贸易,可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海外,国内的需要依靠进口满足,有利于美国集中资金和劳动力,转向以知识为基础的新技术工业和服务行业,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从近年来中美贸易的主要商品结构来看,双方贸易不平衡基本上属于中国与美国之间合理的国际分工,并由中国发挥两个比较优势-产业之间的比较优势与产业内部的比较优势所导致的结果。2002年中国对美出口排在前5项的商品分别是杂项制品(18.44%)、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11.7%)、电信及声音的录制及重放装置设备(10.74%)、鞋靴(8.7%)、电力机械器具(8.09%)。单从以上数据来看,中国近年来对美出口以纺织服装为主的经贸格局已经开始发生变化,计算机通信类产品的出口份额在上升。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流仍然是加工贸易方式,具体说加工贸易方式出口额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89.65%,因此中国对美出口实质上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1997-2001年美国对华出口的20种主要产品中,出口额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飞机、通信设备、显像管、含油种,以及自动数据处理机器。美对华产品出口明显属于高新技术设计与营销为主的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以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但是由于美国一直对华实行严厉的高技术出口管制,使美对华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双方产品的优势互补也难以充分体现出来,这是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最根本原因。

  表1 中美贸易逆差的规模:美国口径与中国口径 单位:亿美元
  项目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美国官方数字(1) 686.77 838.33 830.96 1030.65 1240.68 1619.78
  中国官方数字(2) 224.69 297.36 280.80 427.08 586.01 802
  (1—2)/2 205.7% 181.9% 195.9% 141.3% 111.7% 102.0%
  哥,你真行。这个我也不知道,等待你的答案咯。老师看到了会哭的。
  XTDX 10金融二班
为什么说转口贸易是形成中美贸易差额问题的原因之一

现在买方市场的情况下,做外贸的越来越多,国内同行竞争,还有现在新兴的一些发展国家也开始慢慢和中国竞争,例如:巴西,印度,越南,等国;为了适应竞争,大家更加需要相互学习交流,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外贸人共铸外贸梦想,一起努力,分享,进步, 这是外贸人的文化
努力才会有效果的,不管你现在是怎么样的情况,只有努力学习才可以做好外贸,现在竞争非常激烈,外贸这个行业要求有很好的学习能力才可以脱颖而出;在szfob,你可以学习到很多外贸经验和结交很多外贸好友和人脉;在szfob,你可以更加有效的学习,学习大家做外贸的方法,了解一些外贸平台,外贸单证,外贸英语,外贸术语等等,都很详细;在szfob,你可以学会如何找客户,如何获取有效的信息,很多外贸人在里面学习,可以共同进步,里面有很多外贸人分享很多采购信息,有的时候大家用不上的询盘都会在外贸采购信息版块里面分享,分享包括很多,不仅仅是外贸采购信息,还有很多内容;
深圳外贸论坛szfob是外贸人共铸外贸梦想的地方, 只需要搜索一下:szfob 就可以进入了, 请认准szfob ,毕竟只有深圳外贸论坛szfob才是全国最专业的外贸论坛
转口统计和转口加价,转口商拥有对商品的法定所有权。
楼上xtu ?
国际贸易??老刘??
我是你们助教 有问题拨打老师的号码

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有什么不同?

  比较优势理论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它主要是指比较成本论与要素禀赋学说。根据该理论,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导致了要素价格的不同,而且各国产品的要素使用比例也不同,所以各国产品成本不同,由此国际贸易产生。比较优势的贸易格局一般表现为,发达国家应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而发展中国家应出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80年代美国的波特教授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即波特菱形理论。该理论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一国能在某个特定产业获得长久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应当采取的对外贸易战略  中国既不应当采取片面追求扩大出口的对外贸易战略,更不应当为了换取出口的扩大而过度开放进口。对国内市场和产业的保护必不可少,问题只是应当保护哪些产业,开放哪些产业的国内市场。
  关于保护幼稚产业的理论分析指出,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贸易政策是保护它们目前生产率相对较低、但是提高生产率的潜力又很大的产业,这些产业可以将本国产业的技术密集程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根据这种考虑来选择贸易保护的对象时,中国有一个很好的参照系,那就是现在已有的产业结构。
  在转向改革开放政策之前,中国为了不受美国和苏联等超级大国支配,曾经致力于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工业系统,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它包括了几乎任何一种工业部门。以现在甚至当时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来衡量,这样建立起来的许多工业部门必定是产品性能和质量差、成本高从而缺乏国际竞争力的,生产要求的技术含量越高的部门情况越是如此。这在航空工业等部门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在实施改革和开放政策之后,这种部门的企业大都陷入了亏损的困境,成了经济上的包袱。
  从经济发展要求产业结构技术密集化的角度看,这些现在还没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产品生产正是中国今后几十年的产业升级中应当大力发展的生产部门。一个产业的成长需要时间和经验,决不是有了资金能够买进设备就可以一下子办成的。
台湾90年代初期的经济已经足够发达,但是当它要建立自己的航空工业时却没有任何基础可作支持。当时台湾为了发展自己的飞机制造业,曾经想买下美国的麦道飞机公司,只是由于美国政府的干预而没有成功。这个例子说明一个经济体现有的工业基础是多么重要,它本身就是社会的一笔最为宝贵的财富。
  如果我们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和扶植这些现在还没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产品的生产,保存并发展其技术力量,将会大大加快整个国家技术能力提高的速度,并且为国家将来达到发达水平时的经济准备好支柱性的产业部门。如果听任这些现在还没有竞争能力的部门在市场竞争中消亡,国家也还是要解决这些部门的那些往往是高技术的员工的就业和生活救济问题,还是要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得失相权,最有利的作法只能是不仅不放弃、反而要进一步扶植和发展这些部门的生产。而扶植这些已有的高技术产品生产的主要方法,除了国家通过各种渠道给予补贴之外,就是在对外贸易上保护这些部门的国内市场。
  经济发展上的一般规律是,一国新生产的一种产品通常都是先占领本国市场,然后才发展到对外出口
。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如此众多的国家来说,只要人均收入能够很快提高,任何高技术产品在国内都可以有极其广阔的市场。就是对客运飞机这种最高技术水平的产品,中国也已经是世界最大的需求国之一。问题只是要以适当的贸易政策保护好自己的国内市场。
  从中国目前的生产和贸易模式看,中国产业结构的技术密集化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水平:中国的技术含量相当于造船和家用电器生产的部门已具有了国际竞争力,因为中国已经开始大量出口技术档次低的家用电器和船舶。这种情况下,中国应当全面放弃对技术含量低于这些产品生产的部门的贸易保护措施,将有限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保护的可能性集中用于技术含量高于这些产品生产的部门。那些原则上放弃保护的技术含量较低的生产部门从纺织品和服装生产部门一直到钢铁生产部门。在这些部门的国内生产中,只有个别的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品品种生产需要保护。因此,限制这些部门产品进口的贸易保护措施应当集中在它们的那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品种上,如某些特殊的纺织面料、某些特殊的合金钢或钢材等等。在这些技术含量比较低的生产部门中,只有一个部门应当是例外,那就是农业部门。尽管农业部门产品生产的技术含量一般比较低,但中国还是应当对农产品实行高度的贸易保护措施,以尽可能地保护本国的农业生产。这不仅是为了保证中国的农业和食品安全,更是为了保护仍然占中国人口一半以上的农民的利益。
  根据这样一种对外贸易战略,目前中国需要重点保护的国内工业部门有:化工(包括石油化工)、机器设备制造、汽车制造、飞机制造和计算机产业中的高技术组成部分的生产(如集成电路的生产和软件开发)。国家应当动用可能使用的一切关税和非关税贸易保护措施,将这些部门的国内生产保护好。为此必须对目前的关税和其它各种对外贸易政策作重大调整。目前中国的关税和对外贸易政策是鼓励企业使用外国产的设备而不使用国产设备,鼓励企业使用进口飞机而不使用国产飞机,这种状况不应当再持续下去了。
  目前机器设备的进口占中国进口的一个很大部分。转向重点保护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可能导致中国的进口增长以致整个对外贸易的增长放慢,甚至导致对外贸易占中国GDP的比例下降。在经济进一步高速增长的过程中,统计上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下降是正常的。对目前的中国来说,只要这种下降是逐渐的而非急剧的,在对外贸易对GDP的比重下降到20%以前,不需要大惊小怪。
  中国未来真正的经济问题在于中国的人均资源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中国要变成一个经济上的发达国家,就必须成为一个以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的生产、包括机器设备的生产为支柱产业的国家,在国际分工的体系中侧重于生产机器设备和其它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一个向这一地位迈进的过程,而为了完成这一发展,中国必须在对外贸易中全力保护和发展这样的产业。如果能够完成向这种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中国的进口将以资源和初级产品、特别是原油为主;向这种经济结构的转变同时就是进口结构向以原油等初级产品为主的转变。中国现在就必须准备并着手开始这一转变,为此必须对整个对外贸易战略作大调整,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科技政策也都必须作大调整。
  对外贸易战略上的最大调整,就是转向全力以赴地以关税和非关税手段保护本国的装备和机器制造业、高科技产业。这一方面会加快中国产业结构的技术密集化,因此加快中国长远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将出口所得的外汇收入节约下来进口石油及其它重要原材料。在成功地作到这一点的前提下,中国应当学习美国的战略,减少对本国领土上的石油资源的开采,将本国的石油资源储存起来作为应付重大国际危机的战略储备。在对外经济关系上,中国还应当尽可能加入俄罗斯和中亚的石油开发,与这些当事国达成投资开发后换取石油和天然气供应协议。这样可以使中国未来的原油进口来源多元化,一方面可以分散供应上的风险,更重要的是使中国能够顶住未来可能出现的西方的禁运和封锁。  与这些对外战略相适用,中国应当结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在企业自主开发先进技术、取得自主的知识产权的过程中,在使用和开发技术上将应用节约能源的技术、特别是节油技术作为重点,并且将发展新式的特别是无污染的能源(风能和太阳能)作为自主的科技发展的重点之一,争取获得突破
文章标题: 为什么中国向西方出口大量的服装,而同时中国也从西方进口服装 这可以用什么理论来解释这种理论的基本观点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09520.html
文章标签:中国  理论  服装  这可  观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