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每天一篇古文观止(唇亡齿寒)

时间: 2021-06-10 19:28:00 | 作者:江月纪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7次

每天一篇古文观止(唇亡齿寒)

宫之奇谏假道[1]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2]。宫之奇[3]谏曰:“虢,虞之表[4]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5],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译文:晋献公再次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道:"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虞国必定跟着灭亡。晋国的野心不能开启,对待外国军队不可轻忽。借路一次已经过分,难道可以再借一次吗?俗谚说`面颊与牙床互相依靠,嘴唇没了牙齿受寒',说的就是虞国和虢国这种情况。”

[6]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7]。大伯不从,是以不嗣[8]。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9]。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10]?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11]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译文:虞公说:"晋国与我是姬姓同宗,难道会害我吗?“宫之奇答 道:“太伯、虞仲,是太王的儿子。太伯没有跟随在太王身边,因此没有继承王位。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儿子,做过文王的卿 士,在周王朝立下了功勋,记录藏在盟府里。晋国要灭掉虢国, 对虞国又有什么爱惜的?况且虞国与他的亲缘能比曲沃桓叔、 庄伯与他的关系更亲近吗?他爱惜桓叔、庄伯吗?桓叔、庄伯的家族有什么罪过,却被他杀戮,不是仅仅因为有威胁吗?亲族由于受宠而构成威胁,尚且杀害了他们,何况其他国家呢?”

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12]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13]:‘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14]’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15],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译文:虞公说:"我祭祀的祭品丰盛而清洁,神必依从我。”宫之奇 回答道:“臣听说,鬼神不是只亲近哪一个人,只是依从德行。所以《周书》说:`上天没有私亲,只辅助有德行的。,又说:`祭品黍 稷不是芳香的,只有明德才是芳香的。,又说:`百姓不用改变祭品,只有有德的人主祭神才来享受祭品。,像这样,那么没有道 德,百姓就不和,神就不来享用了。神所依托的,就在德行了。 如果晋国夺取了虞国,发扬美德来奉献芳香的祭品,神难道会吐弃吗?”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16]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译文: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臣的要求。宫之奇带领了他的族人出走,说:"虞国过不了今年的腊祭就会灭亡了。就在这一次 行动,晋国用不着再次发兵了。”冬季,晋国灭掉虢国。晋军回 师,住在虞国.于是乘机袭击虞国,灭掉了它。俘虏了虞公。

参考

  1. ^题解:小国弱国只有团结一致,互相依靠、互相救援才能在强 国环伺的形势下存在下去,“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直到现在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宫之奇对虞公的愚昧言论给予针锋相对的严厉批 评,精辟分析与准确预测了时局的发展,表现了贤臣的风范。
  2. ^晋侯 :指晋献公 ,曲 沃武公 之子。 即位后用 士芬之计,尽灭 其曾祖曲沃桓公、祖父庄伯的子孙,巩固君位。晋,国名,国都在 今山西翼城。复假道:第二次借路。晋三年前曾向虞借过一次路。虞 :国名,在今山西平陆东 ,姬姓。虢:国名,这里指北虢,在今山西平陆南,姬姓。
  3. ^宫之奇:虞大夫。
  4. ^表:外面.外围。这里指屏障。
  5. ^辅:面颊。车:牙床骨。
  6. ^公:指虞公。
  7. ^昭:与下文的"穆“都指宗庙里神主左右排位的次序。始祖居 I中,始祖以下桉辈分分列左右,左昭右穆,所以周大王的儿子大伯、虞仲、王季称昭,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儿子,称穆。
  8. ^是以不嗣:指太伯知道父亲要传位给幼弟王季,便与虞仲出走,因而没有被立为继承人。
  9. ^盟府:掌管功勋赏赐及盟誓典册的官府。
  10. ^桓:指曲沃桓叔。庄:曲沃桓叔的儿子庄伯。
  11. ^逼:逼迫,威胁。
  12. ^据:依从。
  13. ^“故《周书》曰“以下两段引文:见于今本伪《古文尚书·蔡仲之命》。
  14. ^民不易 物,惟德繄物:这句引 文见于 今本伪《古 文尚书· 旅獒》。繄,是。
  15. ^冯:同“凭“,依托。
  16. ^腊:年终合祭众神叫腊祭。
文章标题: 每天一篇古文观止(唇亡齿寒)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09006.html
文章标签:古文  文学  历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