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高考抢分,近年常考必会“史学常识”汇总,二轮看这一篇就够了

时间: 2021-06-10 10:26:46 | 作者:历史老师定哥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3次

高考抢分,近年常考必会“史学常识”汇总,二轮看这一篇就够了

近几年高考加强了对历史学、历史研究目的、方法史料分类及运用、史书体裁等史学常识的考查。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几种必须了解的史学常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吧!本文还提供了PDF,领取方式见文末

一、帝王的称谓

1、帝、后、王。

夏代帝王生时称“后”,死后称“帝”。后稷、后羿等的“后”,都是君长的意思。商代君主生前称“王”,死后称“帝”。在商代,“后”开始成为君主配偶的专称。周代君主称“王”。从周文王、周武王到周懿王,王号都是自称。

2、谥法。

起于周孝王以后。谥号是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有褒贬之意。即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法有固定用字,如经天纬地曰文,克定祸乱曰武,布义行刚曰景,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秦统一后废除旧有的谥法,秦亡后谥法制度又恢复。在古代,对皇帝不能直呼其名,否则就是大不敬,即使对前代帝王亦是如此。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真宗、元文宗等。

3、庙号。

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由个别的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称世祖,其子玄烨称圣祖。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

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如西汉十一帝,只有高祖、文帝、武帝、宣帝得入太庙奉祀。这也是古代文献对隋以前帝王只称谥号、不称庙号的缘故。唐代以后,典制不那么严格,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人们也就以庙号称呼皇帝。

4、年号。

人们习惯上对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永乐帝、乾隆帝等。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历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明清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几乎都要改元。如汉武帝在位54年,先后用了11个年号;唐高宗在位33年,先后用了14个年号。

明清两代,每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都只用一个年号。如清圣祖在位61年,只用康熙年号。其中只有一个例外,就是明英宗。他因为先后两次登基称帝,所以用了正统、天顺两个年号。由于明清皇帝在位不改元,所以人们习惯上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5、尊号、徽号。

“尊”为尊敬,“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往往在皇帝和皇后生前就有尊号。如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上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

二、避讳

所谓“避讳”,指的是古人在言谈和书写时要避免君父尊亲的名字,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历史现象。避讳起源于周朝。秦汉以后,随着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避讳制度才日趋完备。避讳的对象有四类:

1、国讳:主要是避皇帝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有的朝代延伸至避讳皇帝的姓、字、生肖以及陵名等等。

2、官讳:是封建官场的下级官员为了巴结讨好上司,主动避长官的名讳。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甚至一些骄横的官员严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讳。

3、圣人讳: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

4、家讳:指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仅限于亲属内部。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失礼。

5、避讳方法有:“改字法”,即将应避讳的字改用音近或义同的字来代替。如苏轼的祖父名序,苏轼将序改作“叙”。唐祖讳虎,故凡称“虎”的地方均改作“武”或“猛兽”。“空字法”,即将应避讳的字空而不书,或作“口”,或作“某”,或直书“讳”,如唐人撰《隋书》时,因避太宗李世民讳,而改“王世充”为“王充”。“缺笔法”,即对所避之字的最后一笔不写,如将孔子的名讳“丘”缺笔。此外,还一种在口语中避正呼的避讳法。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如讳字属入声,则在口语中不可出现此音,而其他三声仍可照念,但有时也会出现因避一字而四声皆讳的情况。避讳把别人的名和姓也改了。汉文帝名恒,春秋时的田恒就被改为田常;汉景帝名启,微子启则被改称微子开;汉武帝名彻,蒯彻则被改称蒯通。

三、称呼

1、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

2、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李白号青莲居士。

3、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4、称斋名: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5、称籍贯:如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6、称爵名:明初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

7、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

8、谦称: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鄙、敝、卑、窃、臣、仆;帝王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官吏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

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其他自谦词有:在下、小可、小子。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9、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

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多用于外交场合。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

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先帝、先考或先父、先慈或先妣、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

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

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

对尊长者、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10、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如《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特殊称谓:百姓的称谓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表明职业。“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四、年龄的称谓。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五、天文历法

1、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如《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

2、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3、二十四节气: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4、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5、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6、属相: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7、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叫干支纪法。

推算方法:某年的天干就是这个年份的个位数所对应的天干,地支就是这个年分除以12所得余数的对应地支,生肖的算法同地支。如1894年,个位是4,对应的天干是“甲”;1894除以12余数为10,对应的地支是“午”,那么1894年就为“甲午年”。

六、古代地理

1、古代地名中的“阴” “阳”实际上是一种方位指示,阴阳原指日光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我国位于北半球,以我们的视点来观察太阳,从东方升起经由南方最后落到西方,山水一般呈东西走向,山水相间。“日之所照曰阳”,因为山峰高耸,日光能照射到的地方是山的南面;河流因位于地平面以下,太阳能照射到的是其北面。故“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我国历史上的许多地名及地理表述与此关系密切,如衡阳、江阴等。

2、中原、关中、江南、岭南、塞北。中原:“中原”一词原是没有特殊意义的原野之意,后来发展到专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地区。从东晋南北朝以后,每一个朝代都沿用了中原地区的地理范畴。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3、关中:“关”指古代的函谷关,以东为关东,以西为关西。现代,人们习惯上认为仪陇以东至黄河西岸、秦岭以北的泾河和渭河流域为关中地区。明清以后,“关”主要指山海关,今东北三省称为关东、关外。

4、江南:“江”指长江。由于长江流到今九江后折向东北,因此古代以这段江为界,来区分东西或左右。古代的江东或江左,,指长江下游江苏南部一带;江西或江右,指长江下游现在安徽省中部地区。江南现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5、岭南:岭指五岭,岭南泛指五岭以南地区,又名岭外。

6、塞北:塞北即长城以北地区,其自然条件比较差。塞北亦称塞外、口北、口外等。

7、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8、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9、【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江左】即江东。【江表】长江以南地区。【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淮左】淮水东面。【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10、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11、古今地名 (大都--北京 大梁、汴梁、东京、汴京--开封 京口--镇江 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诚--南京  临安、钱塘--杭州  姑苏、吴郡--苏州  淮上、江都、维扬--扬州  会稽--绍兴  长安--西安  奉天--沈阳  直沽--天津)

12、五岳(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中岳嵩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中国的别称】赤县、神州、中华、华夏、函夏、九州、九域、九有、九土、九区、、九牧、八州、禹城、禹迹、禹甸、海内、中州、中原、四海、中土、天朝、外国人称呼中国,中文译音为: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这些都是“秦”字的外文对应,或以为从“丝绸”的“丝”读音而来,也有人认为源出“瓷器 (china)”或闽南话的“茶”。 俄罗斯将中国叫“契丹”。

七、什么是历史学

1、一般历史,包含着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二是对过往之事的理解。即包含两层含义,即客观的历史过程和主观的历史认识。

2、历史学又称“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部门。是一门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已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科。具体讲,历史学是按照一定的历史观点,利用历史资料,研究已往的客观历史过程,并用语言文字或图象把它表示出来的一门学问。“史实”、“史识”、 “史论”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

史实是指真真切切发生过的事情,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史实是根据史料复原的事实。

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

八、什么是史料?

史料是指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残留或保存下来的各种痕迹、实物和文字资料;是指研究或讨论历史时可以作为根据的东西,是指有助于认识历史、复原历史真实情况的一切资源,也就是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信息。

历史研究的主要方法就是对史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从中归纳出明确的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进行判断、推理,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只有通过对史料的收集、整理、考证,才能对历史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一) 史料分类

按表现形式分:分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民俗史料。按学术价值分:直接史料、间接史料(或称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

1.文字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1)种类:①以纸张为载体的: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书籍、报刊、杂志、信件等。②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如电子邮件、BBS跟帖、QQ聊天记录等。

(2)价值:最主要的史料载体,使文化知识得以流传后世。

(3)局限性:①文字资料无法反映前文字阶段的人类历史。②往往受到个人因素(个人立场、个人修养、感情好恶)、政治因素(政治权势篡改历史)、时代因素(研究方法、角度)的影响,致使文献记载中出现错误,需要综合分析各种史料,进行比较分析、去伪存真,发现、探索历史真实。③文学作品能反映作者生活时代的特征,可作为史料,但要注意甄别。

2.实物史料(史迹遗存):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1)种类: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图片,照片等。

(2)价值:①实物资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因而比文字资料更直观、可靠。②它在断代上具有数据的精确性,是重现前文字阶段人类历史的最重要依据。③丰富了对文字产生以后的人类历史的认识,与文史资料相互参证,从差异中寻找历史的真实,能够印证、充实、纠正文字资料。

(3)局限:①实物史料多为片断性,它们可能只是很小的一个碎片,并非能够反映历史的全貌和原貌。②需要历史实物与文献资料,遗迹其它各种历史资料进行综合印证,相互补充。比如对有些器物,人们还只能猜测它们的意义,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3.口碑史料:口碑史料或口述史料,是指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

(1)种类: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录音、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等。

(2)价值:①口述史料可以与文字、实物、图像等史料进行相互印证,弥补史料的不足。②多用于现代史的研究,通过对尚在人世的当时人访问口述而获得对历史更直接深入的了解。

(3)局限:①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口述资料会与本来面貌有较大差距,当事人回忆也难免不准确或不全面(受到当事人的记忆能力、情感、价值判断等因素的影响)。②在史诗、神话、传说、故事当中,也会有大量创造和虚构的情节。

4.民俗史料指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且至今仍旧保存在人们生活中的社会风俗、民间习惯、文化传统等。

(1)种类: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

(2)价值:是文字史料、实物史料的重要补充,具有鲜活性、直观性、信息丰富性,是一种活的史料。

(3)局限性:有传说性有虚假性,需要仔细甄别。

5、 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

直接史料是指第一手史料,即未经中间人修改或者省略或转写的史料(也叫原始资料,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特别是当事人和目击者提供的史料)。

间接史料是指第二手史料,即已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转写的史料。《周书》是间接的材料,毛公鼎则是直接的;《世本》是间接的材料(今已佚)。卜辞则是直接的;《明史》是间接的材料,明档案则是直接的。以此类推。

价值:直接的材料是比较可信的,间接材料因转手的缘故容易被人更改或加减,但有时某一直接的材料也许是孤立的、是例外的,而有时间接的材料反是前人精密归纳直接材料而得的,这个都不能一概而论,要随时随地地分别看待。

运用:两者与文献、实物、口述三类史料的关系:①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的;②文献史料中第二手的居多;③口述史料辗转相传,更需要仔细甄别。

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对传播历史知识有重要作用,但不能简单地作为历史研究的直接证据;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可以反映一定的历史问题。

(二)影响史料真实性的主观因素

1.选择性偏差

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在于它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之间知、情、意、行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复杂,即便是历史参与者又是文字记录者,他也往往是窥豹一斑,更何况文字记录在时间上有延后性,这必然会导致信息的大量流失。由于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历史记录者无法全部复原历史,他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对历史事件进行选择性的记录。

中国传统史学发挥资治和垂训的双重作用。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在史料选择的过程中,撰史者把目光更多地投向那些最能历史经验和道德训诫的事件而不自觉地忽略其他事实。《资治通鉴》在史料的选择上“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之事,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而略于经济和文化。

2.倾向性偏差

撰史者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史料的记录自然会受到主观目的和政治态度的制约。文字本身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而且先天性地融入了道德评价和文化批评因素。因而,在不同的历史学者的笔下,即使同一件事也常常有截然不同的记录。

3.诠释性偏差

文字史料是进行历史研究的基本前提,但是历史研究却不是文字史料简单堆砌。历史学者需要通过诠释把毫无生气的故纸堆变成生动活泼的历史。历史学者在诠释史料时不可避免地打上自己主观意识和价值判断的烙印,浸润着史料使用者的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学者用史料建构起来的历史,有时就是他自己内心世界的外在折射。

(三)史料的鉴别与运用

1.史料的信度

史学研究极其重视史料的真实性,而不同的史料其价值是有区别的。一般而言,第一手资料的可信度高于第二手资料,实物史料的可信度高于文字史料和口述史料,影响资料的可信度高于纯文本资料。文学和艺术作品可以作为史学研究的辅助史料,但因其可信度相对较低,使用时应进行考察和鉴别。另外,距所要考察的历史对象时间较近的史料相对可信。

2.史料的鉴别

史料的可靠性是史实真实性的重要前提。史料存在作伪的可能,一是当事人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倾向往往影响史料的记述,有时甚至会故意隐瞒历史真相;二是实物史料也可以做假做旧,这些都需要进行鉴别。鉴别方法很多,考古上用科学手段进行测定,文字记述则需要结合时间特征和时代背景进行综合分析。

(1)考察史料的时间特征。在阅读史料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可以从中得知史料大概的时间,要仔细阅读比较史料前后所反映的事实是否一致。如果矛盾,则史料是有缺陷的,存在作伪的可能。

(2)考查史料的时代背景。史料肯定会依附于一定的背景,我们可以对背景进行分析。例如玉米是明代开始引进种植的,如果在汉代的书籍或史料中出现显然是不合理的。

3.史料的运用

要占有详细的史料, 才能去伪存真。研究历史就像登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史料是客观事实的痕迹,如果只通过很少的史料来追求历史真实,无疑会陷入盲人摸象的困境。

因而,要追求历史真实,必须拥有足够的史料, 投入更多的注意力, 才能达到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的目的。20 世纪三四十年代, 以傅斯年先生为代表的史学研究者甚至提出了“史学便是史料学”的口号, 他们认为, 史家的责任是“上穷碧落下黄泉, 动手动脚找东西”。

运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

1.读史证史

2.“史论一致”、“孤证不立”、“无证不信”

3.“二重证据法”,即考古与文献相结合,但也不是绝对的

4.原始史料信度较高

5、同一史迹而史料矛盾:论原则,自当以最先、最近者为最可信;但过信此原则有时候亦陷入大误

6.大胆质疑、小心求证

【真题演练】

一、以历史解释创新考查有关宋太祖的史学常识

(2021全国卷3)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思路:材料中“关于宋大祖驾崩前夜宋太家(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如如《续湘山野录》和《涑水记闻》对宋太宗是否进宫就有两种不同的记载,由此可知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B项正确。

历史事实可以通过出土文物、史书己载、传传说等方式呈现,A项说法过于绝对,可排除。

历历史叙述有主观和客观成分,使用时应注京牌其真伪,C项说法过于绝对,可排除。

历史叙述有主观和客观成分,综你合多种历史叙述也不定能够确记历史事实,D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答案B。

二、考查有关五行相生的史学常识

(2021全国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成为“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汉代被称为“火德”,通过“禅让”代汉的曹操应为

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土德

思路:本题主要考查五行相生的问题。五行指:金、木、水、火、土。本题的关键词是“禅让”。而“禅让”是指古代帝王让位给有才能的人,如尧让位给舜,舜让位给禹,反映了原始公社的民主制度。根据五行相生: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火德”后应为“土德”。

答案为D。

三、视角:考查有史料鉴别的史学常识

1、(2021全国新课标)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思路: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并进行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方向。中方研究是倭舰击我船,我船还炮;日本则是济远发炮,吉野迎战。 测量目标:历史阐释/对历史的解释作出评价。考试内容:甲午中日战争。

分析:题干材料提供了两个对立的历史记载,对照选项,A项准确揭示了对立背后的原因。

材料中有当事人的日志(《济远航海日志》),故B项排除。

C、D两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

答案A

2、(2021·江苏单科)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思路:秦琅邪石刻和《淮南子》关于国土何时达到流沙的记载不同,说明在史料运用的时候要持慎重的态度,首先要辨别真伪,才能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故C项正确。

答案C

四、视角:考查影响史料真实的主观性因素

(2021浙江新高考)有历史学者曾以忧时伤世的感情袒露自己在抗战孤岛——香港,读宋人著作的心灵感受,对两宋交替之际“汴京围困屈降诸卷,所述人事利害之回环,国论是非之纷错,殆极世态诡变之至奇。……乃取当日身历目睹之事,以相印证,则忽豁然心通意会。”这说明(  )

A.问题意识有助于廓清扑朔迷离的历史与现实是非

B.家国情怀往往影响对历史与现实相关事件的理解

C.历史学家的历史观往往贯穿于对现实的把握与选择

D.历史学者需坚守自己的专业范围不为现实利害所扰

思路:此题难度较大,材料信息是得分唯一依据;“忧时伤世”凸显家国情怀,“作者个人面对民族生死存亡之际的经历增加了对宋代文献的理解”是材料的大意,故答案选B。

五、视角:考查历史材料的分类

(2021高考上海单科)某学生要完成一篇有关二战人物的作业,在搜集史料。下列属于第一手材料的是

A.《斯大林传》

B.《大独裁者》(电影)

C.《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丘吉尔)

D.《二次大战三巨头》

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历史材料的分类。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二战回忆录是丘吉尔根据自身经历所作属于第一手材料。第一手资料也叫原始资料,如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它实物等直接的、带有原始性质的资料。第二手资料,也就是经过转手的资料,诸如转载、援引的文字叙述,传记文学、小说、电影等,是比较间接的资料,可信度上远不如第一手资料。本题中,A是传记文学、B是电影、D是小说,都是第二手材料,C是回忆录,属第一手材料。

答案C

小编也为大家整理了史学常识的相关习题,在历史如何考高分对话框输入“史学常识”,即可领取PDF。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如果大家还有什么疑问,或者想要什么干货,也欢迎留言区告诉我们。欢迎你给我们提出建议,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

想要【猜题押题】快速提分选红宝书,想刷【精选好题】选定哥《小题精练》,掌握【基础知识】定哥笔记,构建【知识体系】定哥脑图,记忆【历史时间】记忆卡牌【轻巧便携】小黄书~更多好物还在定哥熊猫屋等着仔仔们(๑˙ー˙๑)

【下方链接】入手提分神器,也期待你早日提分~

定哥 熊猫屋weidian.com
文章标题: 高考抢分,近年常考必会“史学常识”汇总,二轮看这一篇就够了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08932.html
文章标签:高中历史  高考历史  历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