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5-23 16:40:59 | 作者:寒越绝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6次
自从上岸之后一直在做考研辅导,现在总结了一些复习经验分享给大家。在这里主要说一说专业课备考的一些具体方法,大家可以参考一下。(长文来袭)
第一步就是搜集尽量多的相关信息,包括招考、考题、大纲、参考书等。很多学校给了参考书,并没有大纲;而其实参考书这东西,从内容上来讲各学校其实都差不多。所以要明白怎么准备,怎么有的放矢,最重要的是研究考题。我觉得2021年之后的考题意义最大(尤其是近些年的),之前的可以参考一下。分析考题的时候我当时首先把考题分类,名称解释论述分开,按照考古学时代分好,并且每道题都标注考的年份,这样可以对考试的侧重范围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同时之后复习的时候可以比较容易知道这个部分哪一年考了些什么,可以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和目标性。一般来说,名词解释里面都是以遗址墓葬为主,还会有一两个器物,考古学家,科技考古,考古理论方面的东西。分类之后可以看这些考的频率,哪些基本不考,哪些年年考,而且考的很多,偏重哪个时代哪一类。当然分析这些是做到心里有数,开始复习的原则还是得全面系统。
关于正式复习,之前我有提到主要可以分三个阶段,最后还有个冲刺背诵阶段。现在就具体说说每个阶段具体怎么做吧。
第一阶段,抓住主干,建立知识体系,夯实基础。对于跨考的同学来说,没有什么基础,这一阶段的复习尤其重要,那么怎么比较快的能够建立一个框架呢。我接下来一个时期、一个时期的来说。旧石器时代,很多学校基本上只有一个名词解释,古人类化石或者遗址,少数会涉及到旧石器制作技术方面(细石叶、勒瓦娄哇),另外还有些旧石器的理论(莫维斯线,广谱革命等)。如果只想备考,单背这几类的重点就够了。如果是想深入了解,也是有体系可构建的。旧石器的主要体系,就是几组对应关系。首先是分期,有两种说法,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和“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对应的人类化石“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这三个概念得非常清楚的对应上,并且明白每个阶段的大致时间;之后就是弄清楚每个阶段对应的石器制作技术,石器类型。这样的体系搭建起来之后,可以把之前说的那些要背的名词解释归到这些不同的期别里去。比如水洞沟遗址,归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是晚更新世晚期,年代在距今2万年左右,对应的人类化石已经是晚期智人,石器制作技术发现了勒瓦娄哇技术与石叶技术并存。清楚这些,这第一遍的目的就达到了,有兴趣还可以在深入了解这段发掘历史什么的。
新石器时代应该是体系最庞大的时代,各种文化遗址层出不穷。新石器时代的体系构建,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首先,以时代为线索。新石器时代一般分为四个阶段,10000—8000,8000—7000,7000—5000,5000—4000年,分别对应新石器时代早中晚,铜石并用时代(不同的书说法不一样,但表达的实际内容是一致的,注意区分,比如有的学者分为新石器时代初早中晚期)。按照这四个年代,把每个年代所包含的文化要弄清楚,不仅要弄清楚文化内涵,每个文化大致分布的区域也要明白,非常建议多看地图,遗址图,这个其实挺重要的,是确保后期不会糊成一锅粥的好方法,甚至可以自己画画草图,标出每个文化的相对位置。这个角度进行复习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是必须清楚每个时代的时代特征,以及这些时代特征在各个文化里的表现。比如,在8000—7000,特征是开始有了比较成熟的定居聚落,大型墓地,发现有农业,驯化等现象;社会分化上还不是特别明显,但是已经有了一些特殊的器物,表明有一些地位特别的人群。其中裴李岗文化在舞阳贾湖遗址就发现了较大型的聚落,墓地。墓葬中分化不是很明显,随葬品数量少,有些墓葬中发现有骨笛、龟甲等特殊物品,随葬有狗。出土的陶器以红色的泥质陶为主,器形多三足器,有石磨盘石磨棒,石镰等。发现有水稻遗存,表明有了农业的发展,等等。当然不限于这些吧,这个得自己多去思考总结,笔记上,很多参考书上都有相关的叙述。非常推荐刘莉、陈星灿的《中国考古学》,这本书就是以这样的思路行文的,我也是深得其益。第二个角度,以区域为线索。这也是对之前的复习进行强化记忆。新石器分的区域基本上是苏秉琦的区系类型理论中的几大区域。最重要的是清楚每个区域内的文化发展序列,比如山东地区是“扁扁洞遗存—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北大2021年的第一道大题就是这样考的,每个区域的文化序列,可见这个是最重要的基础之一)。提醒一下,黄河中游的文化序列一定要有耐心看,并且整理清楚,因为非常复杂,但又很重要。另外可以关注下,每个区域他们文化发展的轨迹,其实就是重要文化内涵的继承与发展(陶器工艺、居址、墓葬葬俗等)。
夏商周考古内容比较好把握,不如新石器那么复杂,但是两周时期因为分封众多,还是有点头疼。夏代主要就是二里头文化,这个很简单,内容不多,包括对二里头文化的内涵,分期的把握,二里头遗址布局、意义也是一个重点知识;另外一个学术热点是关于夏文化的探索,这个很重要,是一个论述的核心考点。二里头一个地方类型,东下冯文化及遗址比较容易考个名词解释。基本复习抓住这些也够了。商代的话,商文化分期是一个考察重点,它可以把很多遗址都串起来,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小双桥遗址,洹北商场、藁城台西,邢台东先贤,殷墟等等。这些遗址也是论述、名词解释的重点,需要关注它们的布局、发现、性质、意义、各遗址关系。商文化的地方类型也需要关注一下,主要是一些重要的遗址,比如大辛庄,苏埠屯遗址等,可能会考名词解释。夏商考古这部分,第一阶段能够把这些主干知识串起来,就非常好了。两周的复习,主要是分区域文化来,因为分封,有很多诸侯文化。其中两周的都城,包括丰镐、周原、洛邑重点把握,而地方有晋文化、燕国、齐鲁、楚文化、秦文化等是重点,近来曾国考古很热,十大很多,可以关注一下。对于这些重点的区域文化,不仅要明白其代表遗址的布局结构,还要把握其文化的总体特征。另外还有很多小诸侯国的文化遗存,像霸国墓地、鱼国墓地,这些作了解就可以。两周这部分分期可以仔细看看,尤其是西周的分期,包括陶器和青铜器,这个是可以考大论述题的。还有一个热点问题是先周文化的探索,可以多关注。
总结一下,夏商周,这一阶段的工作,第一就是把各个时期重要的都邑遗址弄清楚,他们的年代,相互关系,性质什么的;第二是就是可以看看那些热点问题,夏文化探索,夏商分界,商文化序列分期,先周文化;第三,逐个熟悉了城址和墓葬的同时,要对这个时段的城址墓葬特点和发展有一个整体把握,主要是针对两周时期,丧葬的转变,城址布局的多样性,体现的时代特征。可以多找找论文,做到对这些大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历史时期的考古,汉唐宋元明。说简单,其实也简单,因为逻辑体系特别清楚,就是都城、帝陵、墓葬、其他。而难点在于要把每个时期的都城、帝陵、墓葬的布局情况、特点都弄清楚,而且,那个“其他”也是特别庞杂的,我当时也很头疼,特意整理了一个大专题,包括各种手工业的发展、石窟寺、壁画、简帛等等。这个时期要考大题的角度很多,名词解释也是随便一个东西都有可能考。我的建议是还是先抓住主干的都城、帝陵、墓葬来看。主要的都城遗址没的说,每个都要背熟,每个都可能考,帝陵也是,以汉代、唐代帝陵最为重要。墓葬主要把握每个时期墓葬的特点,包括形制、随葬品、丧葬习俗等;还有一个头疼的是要记很多重点的墓葬,这个太多了,而且几乎是必考名词解释的那种。“其他”那部分真的只能硬着背了,常常就是考名词解释(诸如里耶秦简、龙门石窟、铅釉陶这些);也有可能考大题,但概率比较小,比如瓷器的发展,汉代手工业的发展。
第一阶段的复习资料。综合型的资料书大家可以参考张之恒的《中国考古通论》,有个同学推荐了马利清的《考古学概论》,这本书和《中国考古通论》只是体系差不多,但是更新一些,北大的八本断代考古也不错,尤其是夏商、隋唐那部分我觉得对我帮助很大。新石器这块我看过张宏彦的《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还不错。夏商周可以用井中伟、王立新的《夏商周考古学》,汉唐可以用冉万里的《汉唐考古学讲稿》。另外,课外阅读推荐大家有时间读一读刘莉、陈星灿的《中国考古学》,许宏的《何以中国》、《最早的中国》,孙庆伟的《追迹三代》、《鼏宅禹迹》,罗泰的《宗子维城》,宿白的《汉唐宋元考古》。
总的来说,第一阶段的复习其实需要非常用心去理解构建,理解考古这个学科要学习的东西。在弄清楚每个时期的框架之后,尽量多阅读一些复习资料,扩展一下视野;同时这一阶段的复习,建议以阅读为主,多阅读,大规模的背诵并不是必须的。
第二阶段的学习其实就是在第一遍的基础上深化。因为第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大格局的把握知识结构,到这个阶段就需要从细处着手,把框架内会涉及到的每个知识点都细嚼慢咽的消化。因为前面关于内容这方面说的比较多,第二遍要复习的主要还是这些内容。复习的时候还是从前到后,顺序的推进,基本上可以按照笔记的次序去复习。我的方法是,当涉及到一个知识点,比如一个重要遗址,重要墓地的时候,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尽量搜索一些相关的文章读一读,文章里的东西不一定要记,但是读了肯定对你记忆有很大的好处;在阅读的同时,形成一个关于这个知识点的答案。比如在学习到西坡墓地的时候,查阅了其发掘简报,十大评审的推送内容,笔记上的相关叙述之后,形成一个西坡墓地名词解释的完整答案(笔记上的已经算是很完整了,算是我们去年给自己准备的考试答案),这也就是以后考试时候作答的答案了。另外多读文章,对以后论述的作答有相当大的好处,因为一般文章都会有自己鲜明的观点和表达方式,其实论述题就可以看作是一篇小论文,很多文章的套路可以直接转换到论述题的作答。有几本非常详细的资料书在这轮复习中也可以经常翻阅,比如社科院出的《中国考古学》多卷本,是一本非常详尽权威的参考书。还有考古学大百科全书,新的考古学大辞典,都非常好(我们都给大家发了电子版)。建议这一阶段的复习经常看一看。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要把新发现新材料放进去,比如近些年的十大。最好就是在这一阶段复习的时候把那些十大归到它们所属的位置上去。我们的笔记里面其实已经把历年重要的十大发现都已经分门别类的放进去了。除此之外,还可以按照每年的顺序,把十大发现理一遍。这一遍复习需要达到的目的是把所有重要的考古材料(墓葬、遗址、城址等)都记得比较清楚,如果感觉一遍不行,那就再来一遍,感觉还是得多几遍,这一阶段的复习才能比较有效的完成。
到了第三阶段,对考试的那些知识应该有基本的把握了,所以现在要做的是一个知识的升华。其实就是抓住论述,用论述把之前背的那些考古材料知识点连接起来。比如在新石器时代,核心问题包括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等,这种问题的作答需要丰富的考古材料,所以基本上之前背的那些材料很多都能用上,再加上一些“论”的话语,就可以了。另外每个区域的文化发展序列,文化特征,甚至是分期,也要记忆,也会考论述,尤其是仰韶文化,山东这边的大汶口、龙山,还有良渚文化这几个,比较容易考。夏商周的话,每个朝代的都邑遗址都可以考论述,还有那些大的热点问题都看文章多思考,抓住那些问题的核心,再根据考古材料扩展开来。还有分期是比较头疼的,尤其是记青铜器和陶器的形制变化的时候,但又不能不记,很重要万一考到没背岂不是凉了。到了两周,诸侯国文化也是可以考论述的,秦文化、楚文化比较丰富。还有两周的城址、秦国的迁徙、东周的货币(山大好像比较热衷)、墓葬的特征、陵墓(尤其是秦陵)的演变等等。
汉唐这一块,其实就是城址、帝陵、墓葬、手工业那些,论述题跑不出这几块。尤其是长安城很多学校都考,我们这一年山大和北大都考了一道关于长安城的大论述。需要注意城址、墓葬、帝陵、手工业这些的发展,从秦到唐宋,是一脉相承的。还有特别关注一下不同朝代的对比,尤其是帝陵的对比。
还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板块没有说,就是考古学理论方法。其实感觉这部分考试没什么体系的,所以之前都没怎么说。这一部分主要分为三大块,第一是考古学史,这一块会考一些考古学家的名词解释,还有金石学与考古学对比这样的;第二是考古学理论,论述和名词解释都会,像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聚落考古、景观考古等等概念要理解到位,尤其是聚落考古是近年来很火热的一个词,各个单位都在实践聚落考古,其中包含的区域系统调查、遗址资源域这些也有可能单独考。第三是田野考古技术,这一块有自己的一套体系,一般考考古老师会比较重视一些。首先是田野考古的一些方法,地层学、类型学、文化因素分析等,然后是考古调查、测绘、发掘、资料整理这一套流程,遗址保护、公众考古、聚落考古也能结合到田野考古怎么做。相对来说,这一块比较明确,每个点理解清楚就好,切忌理论方法这一块死记硬背,主要要有自己的理解,只要自己理解了,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当然要专业一些)都没问题的。当然这块涉及的内容不止上面这些,推荐大家主要看山大出的那本《考古学导论》,冯恩学的《田野考古学》也可以,内容有很多是一样的。另外,考北大的同学一定要重点关注新版《田野考古规程》,这个是北大老师负责编写的,每年都有不少的题源自这里。
时间到了十月份中下旬,估计考研的同学都要有点慌了,当时自己也是这样,生怕自己背不完,记不熟,考试想不起来。最后的这一个多月是非常关键的,一定要静下心来背自己整理好的笔记。我之前也有说过,可以采用逐渐缩短过一遍的时间来进行,主要看个人自己的想法啦。既然是冲刺,就要抓住重点,记得滚瓜烂熟,其实到了最后那段时间,基础知识都非常熟了。像长安城这种,最后十几天我都没怎么看过了(基本上看也就花几分钟瞄一眼,加深下印象),之前记得很熟,说到的时候基本上就能想到长安城的整个布局,到考试的时候,答题也比较通畅,当然还是忘记了一些细节,比如很多门址都不记得了,只写了几个比较重要的。但这种细节影响影响不是很大。另外论述题是最后那段时间多花精力的地方,毕竟一道题50分,要不会答,太伤了。实在不行,根据你自己的取舍,甚至可以放弃掉部分比较偏门的知识,就是那种要背很多,但可能都不会考的,但这个做法要慎重。另外还有个比较好的方法是找个研友,和研友合作,一起复习,把一些知识点一起脱稿说出来,这样对加深印象很有帮助。这段时间真题也可以配合使用,可以从历年真题中挑出一些题,按照真题模式拼凑成一套新的真题,然后自己在规定的时间作答,当作一个模拟,说不定你做的很多题都会考到。当然真的有时间精力可以把近五年的真题都做一遍(其实很难静下心来做了,也不是很有必要,因为答案基本上都背过了,挑部分练手也足够了)。
真正到了考场答题的时候,其实真的没有什么时间紧张,当时我那道试卷先翻了翻(因为有好几套题目在一起),找到自己想答的题目,在答题纸上写出题号,就赶紧开始写了。考场上一定要把握好时间,名词解释不要写太多,大约4-5行,因为题目量还是蛮大的,后面的简答论述是大头。记得多看看时间,做完一部分看一下时间,做到心中有数。在考前,建议大家要给自己做题有个规划,那部分大约花多久要清楚。
到这里基本上就说完了,加上前一篇,总共8000来字,真的是因为考研给我的印象太刻骨铭心,才能写出这么多杂七杂八的东西,真心希望这些对大家会有一点帮助,希望大家考研成功上岸!
有需要交流经验及咨询考研的同学可以加我Q 806651373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