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红军长征为啥没入川,而选择去了陕北

时间: 2021-05-20 13:52:1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7次

红军长征为啥没入川,而选择去了陕北

中央红军长征原计划向湘西转移,可最后却去了陕北,请问这是为什么

中央红军长征原计划向湘西转移,可最后却去了陕北,请问这是为什么
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的选择经过6次变化,最终确定在了陕北。“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根据敌我双方实际情况的变化和全国形势的发展做出的英明选择。”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刘煜说:“在中央红军决定选择落脚陕北的决策过程中,一张报纸和一个人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中央原定长征的落脚点是湘西北,后来根据形势发展,曾先后选择了创建黔北根据地、川西或者川西北根据地、川陕甘根据地。后来毛泽东等领导准备带领红一方面军主力第一、第三军团北上,在与苏联接近的地方创造根据地,将来再向东发展。刘煜说,俄界根据地已是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选择上的第5次变化。

1935年9月18日,中央红军北上到达甘肃哈达铺后,从当地一张报纸得知陕甘两省红军和赤色游击队蓬勃发展的情况。刘煜解释说,有人说这张报纸是当时的《晋绥日报》,有人说是天津出版的《大公报》,有人说是包油条的报纸,有人说是中央派人专门在当地邮局找到的。“是张什么报、怎么得到的似乎没有定论,但毫无疑问,在红军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这张报纸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刘煜说,中央做这个决定时一个名叫贾拓夫的人也起了重要作用。曾在中共陕西省委工作的贾拓夫是陕西神木人,红军长征途中,他担任红军总政治部白军工作部部长。1935年9月18日,毛泽东开会研究到底是北上打通国际路线还是到别的什么地方落脚时,当时有很多主张。贾拓夫是长征中唯一来自陕北的带路先遣人员,他将刘志丹领导陕北红军开展活动的情况向毛泽东作了汇报,并建议党中央到陕北立足。

9月20日,毛泽东根据报纸信息和贾拓夫提供的情况,决定“首先要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9月27日,中央在甘肃省通渭县举行的政治局常委会议上,改变了在俄界创建根据地的打算,决定落脚陕北。

此后,中央红军通过贾拓夫与陕北红军取得联系,并很快突破西兰大道封锁,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甘根据地的吴起镇,胜利完成了伟大的战略转移
在长征中,红一方面军的目的地一直在不断调整,大致有以下几次改变:
1、湘西。这是红一方面军长征一开始的目的地,目的是与二、六军团会师;
2、川黔。湘江之战后,红一方面军发现敌人已经完全封锁路线,去湘西已很渺茫,决定去贵州,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苏区;
3、云贵川边界。红一方面军在遵义立足未稳,敌人就尾随而来,因此不得不离开遵义,准备在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建立苏区;
4、黔北。1935年3月,红一方面军进攻四川不利,不得已退回贵州,准备继续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苏区;
5、川西北。1935年4月,由于敌人紧紧跟随,红一方面军不得已再度转移,准备到川西北与四方面军会师,建立川西北根据地,进而控制整个四川;
6、川陕甘。1935年7月,红一方面军在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决定在四川、陕西、甘肃边界建立川陕甘苏区;
7、陕北。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到达哈达铺后,得知红26、27军军在陕北发展很好,决定到陕北与其会师,建立陕北根据地。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重新指挥队伍,结束了队伍中的右倾教条主义的计划路线!
呵呵 因为国民党呗 要不是国民党有大批兵在湘西附近 中央红军还会去陕北?
因为原计划是李德等导致长征的人制定的方向,他们为了和湖南德红三军团会师而计划向湘西转移
但经过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领导红军
为避开国民党德阻截而向陕北转移以便在国民党薄弱的地点开展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为什么要往陕北走,而不往西南或川藏走?其目的是什么?

长征是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而进行的战略转移,原计划和红二方面军会合,渡过湘江后就知道敌人在前面设下埋伏,所以改道云贵,云贵地区的军阀不希望红军停留于此,当地的群众基础不是很好,物产也不多,因此不便停留,想和红四方面军会合 ,结果红四方面军的某个领导想搞分裂,中央红军不得已继续前进,后来从报纸上得知陕北有刘志丹的红军,那里有群众基础,适宜建立根据地。当时日军已经占领东北,此举也是为抗击侵略者做准备,因此选择了陕北。
计划是去中苏边境,希望得到苏联的直接支援,结果打不过去,只好去国民党力量最薄弱的陕北了

红军长征的目的地为什么是陕北?

红军长征的目的地从一开始就是陕北吗?为什么选择陕北?还是走到哪算哪?

一、红军长征到陕北延安的历史原因有7条。

1、当时渭南一带有刘志丹的部队,陕北延安有谢子长的部队。这两支红军已经在当地建立起非常稳固的革命根据地,红军北上就能与刘志丹、谢子长的部队会师。从而占领整个陕中和陕北地区。

2、红军开始是没有打算去陕西的,后来被国民党反动派追赶,在南方很难立足,因为南方是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重点地区,红军到达甘肃后,应刘志丹同志和谢子长同志主动的联系,决定向国民党统治的薄弱地区进军。

3、国民党反动派实质上是南方政权,陕中、陕北是国民党统治的薄弱地区,蒋介石政权在陕中、陕北不存在。

4、从地理环境来看,陕西关中平原以北地区,到处是穷山恶水,高山大岭,沟豁纵横,连绵千里,易守难攻,谁也进不来,极其易于武装割据。

5、陕北靠进苏联,便于取得苏联援助。

6、红军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而抗日的前线在北方。在南方还算抗日吗?

7、延安南靠西安,东靠北京,而日本又不可能攻打延安,延安就成了安乐窝,北方历来是中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得北方者得天下,北方战胜南方,这是中国5000年的历史规律。是铁的规律。

毛主席率领红军挺进陕北,具有伟大的战略眼光,是英明的历史决策。

二、长征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扩展资料: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又名华夫,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共产党党员),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

1934年4月,中央红军(1月,由红一方面军改称)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

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

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

9月8日,中革军委曾命令进行西征的红6军团在湖南省的城步、绥宁、武冈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尔后转移至湘西,并和在J||黔湘边境活动的红军第3军取得联系。

后因湖南省、广西省(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党军主力进至绥宁、靖县地区阻击红军北进,遂转兵向南,于10月1日进占贵州省的旧州。

24日,红6军团在贵州省印江县的木黄地区同红3军会师,会师后,红3军恢复红军第2军团番号。接着,红2、红6军团发起湘西攻势,至1935年1月,创建了湘鄂川黔苏区。

红2、红6军团的攻势作战,有力地配台了中央红军的突围转移行动。

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第1、第3、第5、第8、第9军团及中央、军委直属队共8.6万余人,从江西省瑞金、古城等地出发,开始战略转移,准备到湘西地区同红2、红6军团会合。红军第24师及地方武装共1.6万余人,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10月17日,中央红军由雩都(今于都)南渡贡水。

21日,中革军委以红l军团为左路前卫,红3军团为右路前卫,红9军团掩护左翼,红8军团掩护右翼,中央和军委机关及直属队编成的两个纵队居中,红5军团担任后卫,从王母渡、新田之间安破国民党军第1道封锁线,于25日全部渡过信丰河(桃江)。

此后,中央红军继续以这种甬道式队形,携带大量的物资器材,沿山路缓慢西进,直到11月15日,才先后从湖南省汝城以南的天马山至广东省的城口间、湖南省的良田至宜章间通过第2、第3道封锁线,进至临武、蓝山、嘉禾地区。

这时,蒋介石以16个师共77个团实施“追剿”,并令粤军、桂军共9个师进行堵截,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区。而此时宜章至湘江之间广大地区内,国民党军兵力薄弱,且因派系矛盾,动作不一,便于红军机动作战。

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逃跑,消极避战,继续使红军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11月25日,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分4个纵队,从兴安、全州间西渡湘江,前出到湘桂边境的西延山区。

27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2、第4师各一部,突破国民党军第4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国民党军以优势兵力南北对进,在飞机的支援下向红军猛烈进攻。

红军在湘江两岸浴血奋战,经过新圩、直岭头、界首、脚山铺、咸水等战斗,挡住丁国民党军的猛攻,掩护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直属队于12月1日菠过湘江。

但是,红军却遭到惨重损失,红5军团第34师和红3军团第6师第18团被阻于湘江东岸,指战员大部牺牲。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锐减至3万余人,红8军团番号撤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征

红军长征到陕北延安的历史原因有7条。

1、当时渭南一带有刘志丹的部队,陕北延安有谢子长的部队。这两支红军已经在当地建立起非常稳固的革命根据地,红军北上就能与刘志丹、谢子长的部队会师。从而占领整个陕中和陕北地区。

2、红军开始是没有打算去陕西的,后来被国民党反动派追赶,在南方很难立足,因为南方是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重点地区,红军到达甘肃后,应刘志丹同志和谢子长同志主动的联系,决定向国民党统治的薄弱地区进军。

3、国民党反动派实质上是南方政权,陕中、陕北是国民党统治的薄弱地区,蒋介石政权在陕中、陕北不存在。

4、从地理环境来看,陕西关中平原以北地区,到处是穷山恶水,高山大岭,沟豁纵横,连绵千里,易守难攻,谁也进不来,极其易于武装割据。

5、陕北靠进苏联,便于取得苏联援助。

6、红军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而抗日的前线在北方。在南方还算抗日吗?

7、延安南靠西安,东靠北京,而日本又不可能攻打延安,延安就成了安乐窝,北方历来是中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得北方者得天下,北方战胜南方,这是中国5000年的历史规律。是铁的规律。

毛主席率领红军挺进陕北,具有伟大的战略眼光,是英明的历史决策。

扩展资料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

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

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长征

1935年9月18日到达甘肃岷县以南的哈达铺。在这里,根据从当地找到的报纸上获悉的陕北红军和根据地仍然存在的情况,毛泽东提出到陕北去。

陕甘支队于1935年9月27日占领通渭县的榜罗镇。当天,党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榜罗镇召开会议。会议讨论研究了当前的形势和陕北的军事、政治、经济状况,认为陕甘支队应迅速到陕北同那里的红军会合。

扩展资料:

榜罗镇会议,解决了俄界会议所未能解决的在陕甘建立根据地的具体目的地问题,确定了保卫与扩大陕北苏区根据地的重大战略决策,这对于党中央把陕北作为抗日的前进阵地和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参考资料: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解读长征(49):红军为什么把落脚点放在陕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在报纸发现有刘志丹、徐海东的陕北红军和根据地,所以将目的地定为陕北。

在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之后,毛泽东从报纸上看到了红二十五军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会师的消息,高兴的不得了,才知道陕北也有红军,也有根据地,才把下一步的目的地定位在陕北。

扩展资料:

1935年9月20日,中共中央从邮政代办所搜集到了许多国民党统治区域出版和发行的报纸,意外地了解到陕甘两省有可观的红军和可观的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喜出望外。

毛泽东马上把这些报纸转送给周恩来、王稼祥等,并召集他们开会,决定落脚陕甘革命根据地。他高兴地说,报纸上说陕北有刘志丹、徐海东的部队,他们已经赤化了20多个县。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博古等也都十分高兴,一致同意毛泽东的意见——落脚陕北。

10月7日,陕甘支队翻越六盘山后,第1纵队在原甘肃固原青石嘴歼国民党东北军何柱国部骑兵1个团,缴获战马100余匹。并以这批战马装备了侦察连,从此红一方面军有了自己的骑兵部队。

青石嘴战斗后,陕甘支队继续向环县与庆阳方向前进,8日到达乃家河等地,再歼国民党军一个团,于19日到达陕甘根据地的吴起镇(今吴旗县城),至此红军长征结束。

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陕北根据地,在陕北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工农民主政府西北办事处(1935年12月一 1937年9 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陕甘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的目的地为什么是陕北,从目前不断公开的资料来看,事实没有那么多"高瞻远瞩",相反,是有很大的偶然性和幸运性.

偶然性:

《大公报》和《山西日报》的报道,正是这两家报纸,让毛泽东、张闻天和党中央作出判断,把红军“长征”的目的地放在了陕北。
  关于这件事,后来一些“长征”的经历者有大致相同的记载,如彭德怀在其《自述》中说:“在哈达铺约休息了四五天,从报纸上看到陕北有刘志丹苏区根据地,很高兴。”聂荣臻也在回忆录中称:“9月19日,我和林彪随二师部队进驻哈达铺。在这里我们得到一张国民党的《山西日报》,其中载有一条阎锡山的部队进攻陕北红军刘志丹的消息。我说,赶紧派骑兵通信员把这张报纸给毛泽东同志送去,陕北还有一个根据地哩!这真是天大的喜讯!”

幸运性:

从地理环境来看,陕西关中平原以北地区,到处是高山大岭,沟豁纵横,连绵千里,易守难攻,谁也进不来,极其易于武装割据壮大红军队伍。

从历史来看,那里可是秦国旧地,当时的秦地处西陲,原为关中地区的一个戎狄小国,春秋时期远较中原地区各诸侯国落后,秦国的崛起统一过程,用了10年的时间.初到陕北的红军政权何其相象!13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历史虽然不会简单地重复,但必定还会重复,而且是在更高层次上的重复。

红军长征为什么能顺利到达陕北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可以剖析下
首先,红军的素质问题,论信仰,论能力,这都是一支非常有战斗力的部队,他们确实达到了人类的极限,长征精神不是吹的,不行自己去走一走
另外,是领导人的问题,不得不说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在军事政治各方面均领先国民党一大截,是他们灵活机动的领导策略挽救了革命的火种
上面是主观因素,很重要的一个客观因素是民国不是铁板一块,军阀相互倾轧,共产党在夹缝中成功求得了生存
间谍的情报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是革命精神,当时愿意放弃原有生活为理想奋斗的都有着坚韧不拔的精神意志,在山区招募的战士更顽强更能吃苦。
二是敌人人心不齐,在当时国民党军队看来这只是一伙造反的打跑了不关我事,保存自己最重要顺便捞点军功最好没军功战事军队福利也好,而且参与围剿的军队成分很杂
三是道德舆论优势,这事情本来就是国民党先下的手,而红军北上不仅是反围剿也是为了抗日,那些不为国民党卖命的社会精英层是不愿意看到继续内战的
四是情报准确军事战术指挥得当,在国民党内部高层有当时红军的卧底每次在关键时候都能把消息准确传递出来才加上红军领导指挥层战术战略打法高超有了四渡赤水等一系列神奇战役
因为陕北是国民党的薄弱地带,到达陕北,红军正好可以休养生息,发展势力。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领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军到达蒙古与军领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为什么要去陕北

红军长征的目的地为什么是陕北,从目前不断公开的资料来看,事实没有那么多"高瞻远瞩",相反,是有很大的偶然性和幸运性.
偶然性:
《大公报》和《山西日报》的报道,正是这两家报纸,让毛泽东、张闻天和党中央作出判断,把红军“长征”的目的地放在了陕北。
  关于这件事,后来一些“长征”的经历者有大致相同的记载,如彭德怀在其《自述》中说:“在哈达铺约休息了四五天,从报纸上看到陕北有刘志丹苏区根据地,很高兴。”聂荣臻也在回忆录中称:“9月19日,我和林彪随二师部队进驻哈达铺。在这里我们得到一张国民党的《山西日报》,其中载有一条阎锡山的部队进攻陕北红军刘志丹的消息。我说,赶紧派骑兵通信员把这张报纸给毛泽东同志送去,陕北还有一个根据地哩!这真是天大的喜讯!”
幸运性:
从地理环境来看,陕西关中平原以北地区,到处是高山大岭,沟豁纵横,连绵千里,易守难攻,谁也进不来,极其易于武装割据壮大红军队伍。
从历史来看,那里可是秦国旧地,当时的秦地处西陲,原为关中地区的一个戎狄小国,春秋时期远较中原地区各诸侯国落后,秦国的崛起统一过程,用了10年的时间.初到陕北的红军政权何其相象!13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历史虽然不会简单地重复,但必定还会重复,而且是在更高层次上的重复。
到敌人力量薄弱,还有朋友的地方去。
陕北地贫人稀,大城市少,国民党控制力量薄弱,还有刘志丹的红军。
从当时国民党及各大军阀的势力范围和军事力量版图、对我党的友好程度来看,陕北几乎是除了藏区和新疆之外的唯一选择。
文章标题: 红军长征为啥没入川,而选择去了陕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07509.html
文章标签:陕北  去了  没入  为啥  红军长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