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5-20 13:52:1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5次
一、红军长征到陕北延安的历史原因有7条。
1、当时渭南一带有刘志丹的部队,陕北延安有谢子长的部队。这两支红军已经在当地建立起非常稳固的革命根据地,红军北上就能与刘志丹、谢子长的部队会师。从而占领整个陕中和陕北地区。
2、红军开始是没有打算去陕西的,后来被国民党反动派追赶,在南方很难立足,因为南方是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重点地区,红军到达甘肃后,应刘志丹同志和谢子长同志主动的联系,决定向国民党统治的薄弱地区进军。
3、国民党反动派实质上是南方政权,陕中、陕北是国民党统治的薄弱地区,蒋介石政权在陕中、陕北不存在。
4、从地理环境来看,陕西关中平原以北地区,到处是穷山恶水,高山大岭,沟豁纵横,连绵千里,易守难攻,谁也进不来,极其易于武装割据。
5、陕北靠进苏联,便于取得苏联援助。
6、红军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而抗日的前线在北方。在南方还算抗日吗?
7、延安南靠西安,东靠北京,而日本又不可能攻打延安,延安就成了安乐窝,北方历来是中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得北方者得天下,北方战胜南方,这是中国5000年的历史规律。是铁的规律。
毛主席率领红军挺进陕北,具有伟大的战略眼光,是英明的历史决策。
二、长征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扩展资料: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又名华夫,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共产党党员),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
1934年4月,中央红军(1月,由红一方面军改称)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
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
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
9月8日,中革军委曾命令进行西征的红6军团在湖南省的城步、绥宁、武冈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尔后转移至湘西,并和在J||黔湘边境活动的红军第3军取得联系。
后因湖南省、广西省(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党军主力进至绥宁、靖县地区阻击红军北进,遂转兵向南,于10月1日进占贵州省的旧州。
24日,红6军团在贵州省印江县的木黄地区同红3军会师,会师后,红3军恢复红军第2军团番号。接着,红2、红6军团发起湘西攻势,至1935年1月,创建了湘鄂川黔苏区。
红2、红6军团的攻势作战,有力地配台了中央红军的突围转移行动。
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第1、第3、第5、第8、第9军团及中央、军委直属队共8.6万余人,从江西省瑞金、古城等地出发,开始战略转移,准备到湘西地区同红2、红6军团会合。红军第24师及地方武装共1.6万余人,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10月17日,中央红军由雩都(今于都)南渡贡水。
21日,中革军委以红l军团为左路前卫,红3军团为右路前卫,红9军团掩护左翼,红8军团掩护右翼,中央和军委机关及直属队编成的两个纵队居中,红5军团担任后卫,从王母渡、新田之间安破国民党军第1道封锁线,于25日全部渡过信丰河(桃江)。
此后,中央红军继续以这种甬道式队形,携带大量的物资器材,沿山路缓慢西进,直到11月15日,才先后从湖南省汝城以南的天马山至广东省的城口间、湖南省的良田至宜章间通过第2、第3道封锁线,进至临武、蓝山、嘉禾地区。
这时,蒋介石以16个师共77个团实施“追剿”,并令粤军、桂军共9个师进行堵截,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区。而此时宜章至湘江之间广大地区内,国民党军兵力薄弱,且因派系矛盾,动作不一,便于红军机动作战。
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逃跑,消极避战,继续使红军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11月25日,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分4个纵队,从兴安、全州间西渡湘江,前出到湘桂边境的西延山区。
27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2、第4师各一部,突破国民党军第4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国民党军以优势兵力南北对进,在飞机的支援下向红军猛烈进攻。
红军在湘江两岸浴血奋战,经过新圩、直岭头、界首、脚山铺、咸水等战斗,挡住丁国民党军的猛攻,掩护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直属队于12月1日菠过湘江。
但是,红军却遭到惨重损失,红5军团第34师和红3军团第6师第18团被阻于湘江东岸,指战员大部牺牲。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锐减至3万余人,红8军团番号撤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征
红军长征到陕北延安的历史原因有7条。
1、当时渭南一带有刘志丹的部队,陕北延安有谢子长的部队。这两支红军已经在当地建立起非常稳固的革命根据地,红军北上就能与刘志丹、谢子长的部队会师。从而占领整个陕中和陕北地区。
2、红军开始是没有打算去陕西的,后来被国民党反动派追赶,在南方很难立足,因为南方是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重点地区,红军到达甘肃后,应刘志丹同志和谢子长同志主动的联系,决定向国民党统治的薄弱地区进军。
3、国民党反动派实质上是南方政权,陕中、陕北是国民党统治的薄弱地区,蒋介石政权在陕中、陕北不存在。
4、从地理环境来看,陕西关中平原以北地区,到处是穷山恶水,高山大岭,沟豁纵横,连绵千里,易守难攻,谁也进不来,极其易于武装割据。
5、陕北靠进苏联,便于取得苏联援助。
6、红军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而抗日的前线在北方。在南方还算抗日吗?
7、延安南靠西安,东靠北京,而日本又不可能攻打延安,延安就成了安乐窝,北方历来是中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得北方者得天下,北方战胜南方,这是中国5000年的历史规律。是铁的规律。
毛主席率领红军挺进陕北,具有伟大的战略眼光,是英明的历史决策。
扩展资料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
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
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长征
1935年9月18日到达甘肃岷县以南的哈达铺。在这里,根据从当地找到的报纸上获悉的陕北红军和根据地仍然存在的情况,毛泽东提出到陕北去。
陕甘支队于1935年9月27日占领通渭县的榜罗镇。当天,党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榜罗镇召开会议。会议讨论研究了当前的形势和陕北的军事、政治、经济状况,认为陕甘支队应迅速到陕北同那里的红军会合。
扩展资料:榜罗镇会议,解决了俄界会议所未能解决的在陕甘建立根据地的具体目的地问题,确定了保卫与扩大陕北苏区根据地的重大战略决策,这对于党中央把陕北作为抗日的前进阵地和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参考资料: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解读长征(49):红军为什么把落脚点放在陕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在报纸发现有刘志丹、徐海东的陕北红军和根据地,所以将目的地定为陕北。
在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之后,毛泽东从报纸上看到了红二十五军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会师的消息,高兴的不得了,才知道陕北也有红军,也有根据地,才把下一步的目的地定位在陕北。
扩展资料:
1935年9月20日,中共中央从邮政代办所搜集到了许多国民党统治区域出版和发行的报纸,意外地了解到陕甘两省有可观的红军和可观的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喜出望外。
毛泽东马上把这些报纸转送给周恩来、王稼祥等,并召集他们开会,决定落脚陕甘革命根据地。他高兴地说,报纸上说陕北有刘志丹、徐海东的部队,他们已经赤化了20多个县。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博古等也都十分高兴,一致同意毛泽东的意见——落脚陕北。
10月7日,陕甘支队翻越六盘山后,第1纵队在原甘肃固原青石嘴歼国民党东北军何柱国部骑兵1个团,缴获战马100余匹。并以这批战马装备了侦察连,从此红一方面军有了自己的骑兵部队。
青石嘴战斗后,陕甘支队继续向环县与庆阳方向前进,8日到达乃家河等地,再歼国民党军一个团,于19日到达陕甘根据地的吴起镇(今吴旗县城),至此红军长征结束。
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陕北根据地,在陕北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工农民主政府西北办事处(1935年12月一 1937年9 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陕甘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的目的地为什么是陕北,从目前不断公开的资料来看,事实没有那么多"高瞻远瞩",相反,是有很大的偶然性和幸运性.
偶然性:
《大公报》和《山西日报》的报道,正是这两家报纸,让毛泽东、张闻天和党中央作出判断,把红军“长征”的目的地放在了陕北。
关于这件事,后来一些“长征”的经历者有大致相同的记载,如彭德怀在其《自述》中说:“在哈达铺约休息了四五天,从报纸上看到陕北有刘志丹苏区根据地,很高兴。”聂荣臻也在回忆录中称:“9月19日,我和林彪随二师部队进驻哈达铺。在这里我们得到一张国民党的《山西日报》,其中载有一条阎锡山的部队进攻陕北红军刘志丹的消息。我说,赶紧派骑兵通信员把这张报纸给毛泽东同志送去,陕北还有一个根据地哩!这真是天大的喜讯!”
幸运性:
从地理环境来看,陕西关中平原以北地区,到处是高山大岭,沟豁纵横,连绵千里,易守难攻,谁也进不来,极其易于武装割据壮大红军队伍。
从历史来看,那里可是秦国旧地,当时的秦地处西陲,原为关中地区的一个戎狄小国,春秋时期远较中原地区各诸侯国落后,秦国的崛起统一过程,用了10年的时间.初到陕北的红军政权何其相象!13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历史虽然不会简单地重复,但必定还会重复,而且是在更高层次上的重复。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