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5-19 12:58:39 | 作者:遇见国风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6次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种全新的社会风尚悄然遍及我国的大江南北,我们普遍开始提倡“国风文化”。成都、西安和苏州等地的“汉服热”近年来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帅哥美女身穿汉服出现在街上、地铁和景区中,人们对汉服的态度也越来越开放、包容。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央视推出了一系列传统文化综艺节目,如《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以及2021年推出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都受到了广泛赞誉和好评。
不仅如此,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各类商业品牌也开始走进千家万户,进入大众的视野。在影视和音乐创作方面,含有“国风”、“中国风”、“古风”之类的字眼多如过江之卿,其他领域如服装、旅游、家居等的产品设计中都有非常明显的传统文化元素。伴随着自媒体行业的兴起和壮大,“国风”不知不觉已经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到处都是国风文化的缩影。这种生活和文化面貌背后固然少不了政府的支持,从中还可以窥见到人们普遍的文化自信心态。
“国风”一词的由来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中,朱熹《诗集传》云:“国者,诸侯所封之域;而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也就是说国风就是当时各诸侯国的诗歌。广义上来说,国风就是各诸侯国的民俗风土人情,按现在的话就是各省的民情风俗。美国汉学家吉德炜在研究殷商的甲骨文的书中提到“国风”在《诗经》泛指反映在中华土地上普遍的,广为认可的民情风俗习惯以及文化元素。现代意义上的国风其含义也大抵如此,也就是我们国家特有的生活风貌、文化内涵。
如今的“国风”已经不单单是指《诗经》中的《国风》了,它涵盖了更广的文化范畴,包括但不限于音乐、舞蹈、建筑、各种工艺以及文学。除《诗经》、《楚辞》、诗词曲赋、医药典籍之外,先秦时代的甲骨文、金文、青铜器、汉唐敦煌大漠里的驼铃、明清的山水园林和民居建筑又有哪一个不是“国风”文化淋漓尽致的体现。说到“国风”一词的时候,“中国风”、“古风”也是非常常见的字眼,那么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和区别呢?
其实“国风”和“中国风”一般来说是通用的,两者的含义大抵相同。有一点细微差别便是这两个词给人的感觉不同,“国风”一词听起来更恢弘大气,就像《国家宝藏》给人的感觉一样;而“中国风”给人的感觉则是温婉典雅,就像歌曲《东风破》、《牵丝戏》给人的感觉一样。但是这两个词是可以换用的,当然还可以用来形容“古风”事物。“古风”则更倾向于古代元素,然而它很少能形容具有“国风”气韵的事物,比如《国家宝藏》就不能简单地用“古风”来形容。换句话说,国风或者中国风应该比古风具有更广阔的文化视野。
国风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无数先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发扬光大国风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使命和责任;弘扬国风文化也是我们国家在现代化征程中的现实要求,全面复兴不能少了文化领域。
“国风”二字早已深深地刻印在我们的文化基因里,不管是雕梁画栋的古建筑、温润典雅的江南园林,影视中充满书生气的折扇、极具审美趣味的横笛、纵横江湖的侠客刀剑,抑或是发人深省的哲理美句、具有少年感的明净诗词,都会让人心中一动,会感到自豪,有时会伤感,有时也会起鸡皮疙瘩。
网上流行这样一种说法:我的DNA动了!这句话通常都是说“某件事触动了我的生物本能”,这里的DNA是指生物意义上的“基因”,我们大部分的感觉、本能、冲动等都是被刻在DNA上的“代码”,比如恐惧、伤心、起鸡皮疙瘩以及对甜食的喜爱等都是这样。在文化意义上,又何尝不能“DNA动了”呢。就在前不久我一个朋友哭哭唧唧地跑来跟我说,某站有一个关于诸葛亮的个人向填词版《牵丝戏》,太感动了!
伴随着国风文化的盛行,“文化返祖”现象也格外令人关注。所谓的“返祖”,是指生物学意义上生物体出现了较远的祖先性状。“文化返祖”是一种偏激的“复古心态”,想要一定程度上恢复古代的社会风貌,这是社会文化上的一种严重倒退,弊大于利。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摒弃它,国风文化是我们的根,离开了这一片文化土壤,一切都将无从谈起。我们要知道,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即便是国风文化也要与时俱进。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更应该灵活适应,赋予“国风”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生生不息的活力。总之,在我们迎接现代化,拥抱新生活的同时,要饮水思源,学习理解我们的国风文化,知道它是怎么来的,主动爱惜和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瑰宝,用更自信的姿态去传承发扬好我们的文化精华。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