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5-19 08:45:06 | 作者:风竹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6次
商鞅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在他执政期间,实行变法,内立法度,奖励耕战,外连衡而斗诸侯。最终,变法取得了巨大成功,使秦国从一个偏僻落后的国家一跃变成了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这说明商鞅还是非常有本事的。
商鞅变法
社会上广泛流传着商鞅的驭民五策:
1、壹民:统一思想,加强领导。2、弱民:国强民弱,治国之道,务在弱民。3、疲民:疲于奔命,无暇顾他。4、辱民:无自尊自信,相互检举,终日生活于恐惧氛围中。5、贫民:剥其余财,人穷志短。五者若不灵,杀之。但从字眼上看,大多数人都认为商鞅的驭民五术很邪恶,并认为这是帝王之术,只有帝王才能用,外人是绝对不能知道的。咱先不管这个驭民五术是不是商鞅最先说过的,现在就假设他说过,只看第一个观点“壹民”,到底能不能实现强国的目的。
“壹民”就是让老百姓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思想都不统一,百家争鸣,说什么都有,你拜他,我拜她,那怎么行,必须让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心里想的一致,没有二心,才能让劲儿往一处使,这是最基本的。
商鞅
要想统一思想,最好的办法就是听官员的话。这不仅是商鞅自己的观点,法家学派的韩非和李斯也持这种观点,老百姓根本不需要单独的老师,提倡以吏为师。老百姓听话,才能保证国家的意志执行到位,行政命令的效率才能达到最高。
我们先以秦国为例。秦孝公继位以后,国弱民穷,他非常想改变落后的局面。但当时,贵族们作为世袭的既得利益者因循守旧,阻碍任何变革,惰性很强;商人们不直接从事生产,但掌握大量财富,关键时刻还囤聚居奇、投机取巧;农村农商人口比例失调失衡,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喜欢种地,“游食者众”,而秦国关中地区虽土地肥沃,但由于荒芜的土地连年增加,导致粮食产量下降,国库空虚。可以说,当时的秦国就是一盘散沙。
立木为信
于是,商鞅变法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凝聚统一人们的思想,让全国上下攥成一个拳头。而凝聚人心的前提,就是政府要有威信,说话要算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政府要有“公信力”。为了赢得百姓信任,争取变法成功,商鞅在国都集市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把它迁移到北门的人并允诺给他十金。这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民众认为政府是在忽悠人,没有一个敢去搬的。商鞅又说:“能搬的人给他五十金。”后来有一个人搬移了那根木头,商鞅就给了他五十金,以此表明自己不欺骗民众。“立木为信”让政府有威信了,然后老百姓思想都统一了,接下来的事就好做了。随后,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实行郡县制和连坐制等措施,变法最终获得成功,也为秦国日后的强盛奠定下了坚实基础。
商鞅
到了汉代,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该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后世称为“外儒内法”。它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兼容”与“发展”特性,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可见,中国能保持两千年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和“壹民”有很大关系。
斯大林和列宁
不仅是中国,就连外国也很懂“壹民”。1917年的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俄国后,14个国家立即行动起来配合白卫军联合干涉苏俄革命,试图把新生政权扼杀在摇篮里。危急时刻,列宁提出“一切权利归苏维埃”的口号,人们的思想统一了以后,团结起来的力量迅速战胜了国内外敌人,苏维埃俄国很快转危为安。
斯大林当政以后,进一步强化了“壹民”政策,建立了“斯大林模式”,工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到二战前期,苏联的工业总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随后在艰苦卓绝的卫国战争中,如果没有斯大林的“壹民”政策,苏联就不能集中全国力量,战胜穷凶极恶的纳粹德国。可见,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壹民”对于强国是有积极作用的。
通过大量的历史可以证实“壹民”确实可以强国,弱国要想在短时间里完成质变,可以通过“壹民”的方式给国家打上一剂“强心针”。但需要指出的是,国家强大以后,要想获得长治久安,还得实行德政,只有刚柔相济政权才能走得更远,才能避免像秦国那样的“二世而亡”。
欢迎关注师说123,每天为您带来新鲜的历史资讯,不出门观遍历史风云!
图/来源于网络
文/来源于师说123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