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解读了通行本《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这一章是《道德经》核心中的核心,其系统而精准地对“道”作出了解释,把它吃透了将大大有助于对《道德经》其它内容的理解。(为了方便理解我将第二十五章也放到前面,以便对照参考)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由于在造纸术发明以前木牍竹简过于笨重,所以古人在行文时非常言简意赅,能少写一个字就绝不多写一个字,先秦时期尤为如此,再加之当时没有现在这么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于是往往不能对事物进行细致的描述。如今我们经过现代语言文字解读以后大家可以比较清晰的了解“道”为何物,但如果没经过解读的话,只能是略通其意而不明其理。老子当然也知道寥寥数言难以把“道”说清楚,所以在对“道”做了一个全面的定义和描述以后,又通过不同的几段话对“道”进行了解释,基本上都是对第二十五章的补充,首先来看一下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这里的“冲”字在帛书版《道德经》被写作“中”,有的版本也写作“盅”,但这不重要,关键在明其意,无论是“中”还是“冲”指的都是道的“虚空”,表明了“道”的不可感知性,与第二十五章里的“寂兮”相似。整句话的意思是:道虽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好像压根儿就不存在,但它的作用和影响却没有穷尽。
■渊兮似万物之宗
“渊兮”对应的是第二十五章里的“廖兮”,指“道”的深邃就像深渊一样看不到边际。“万物之宗”对应的是二十五章里的“可以为天下母”,指“道”是万物的本原。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道无边无际,渊深而不可测,万物莫不在其主宰之下,似乎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湛兮似或存
有很多人将“湛兮”注解成了隐约或是缥缈,实在是令人费解。“湛”在这里是清澈、清晰的意思,指人能明显感觉到“道”的存在。前面说了“道”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好像根本就不存在,但有时又能明显感觉到有什么东西冥冥之中在左右和主宰着一切,所以“道”给人的感觉就是似有似无,“冲”体现的是那种似无的感觉,而“湛”体现的就是那种似有的感觉,故而其后有“似或存”之叹。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在《三国演义》当中有这么一段,讲的是汉献帝尊刘备为皇叔,其间察验宗谱,从汉景帝一直到刘备的父亲刘弘,从而确定了刘备的宗室身份。在民间也有族谱、家谱等,往往可以通过谁是谁的儿子一辈辈的溯源来获悉一个家族的血缘谱系以及兴起的源头。所以本句中的“谁之子”指的就是“道”的来源和出处。
“帝”指的是天帝、上帝,“上帝”这个称谓中国自古有之,并且存在于很多古籍之中,如《诗经》、《尚书》、《礼记》等都多有记载,在《尚书·舜典》中就有载:“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然而现在一提到“上帝”绝大部分人都会和基督教联系起来,这是拜太平天国所赐。基督教里那个“万能的主”本来的翻译是耶和华,后来意大利人利玛窦首次将之译为上帝,但影响十分有限,没什么人跟着这么叫,直到洪秀全利用“拜上帝教”创建太平天国,“上帝”之说便在民间传开,现在俨然成了基督教的专利。
我们的历史书在讲到太平天国时往往带有那么一点儿同情,甚至将之描绘为反对封建压迫的正义之举,而实际上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的本土文化具有摧残作用,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太平天国的灭亡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任何妄图以弱势文化来改变或取代强势文化者最终都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桶,太平天国如此,日本人如此,蒋委员长亦如此。文化是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源和基础,只要触碰到了文化根基都不会是小事儿,往往会在社会上掀起惊涛骇浪,而风暴的结果却非人力所能左右,因为主宰文化优胜劣汰的不是人而是“道”。故而任何社会行为只要触及了文化都堪用一个“最”字,比如这个世界上最卑微的偷窃是“文化偷窃”,最不要脸的强盗是“文化强盗”,最无耻的汉奸是“文化汉奸”。
言归正传,天帝也好上帝也罢指的都是神,古今中外“神”都被视为是超物质的精神体,在那些“一神教”看来天地万物皆为神所创造。“象帝之先”就是说“道”比天帝更早地存在,指出了“道”先精神而生的本质。在解读第二十五章的时候曾经论证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否定了“道”的物质属性的同时也否定了其精神属性,那是根据“有无相生”所作出的推断,在这里老子对“道”先精神而生给出了明确的说法。最后把整句话连起来意思就是:我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好像在天帝诸神之前就存在。
这一章当中还有一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句话与本章所要表达的内容毫不相关,又是被当初整理《道德经》的那位道友给放错地方了。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