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5-13 10:40:02 | 作者:旧故麻袋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9次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国家广电总局特意启动了优秀电视剧展播,其中包括:《山海情》、《功勋》、《光荣与梦想》、《埃博拉前线》、《觉醒年代》、《大决战》、《大浪淘沙》、《江山如此多娇》等,这些电视剧基本描绘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恢弘光影画卷。
光看片名就知道剧情必定是旗帜鲜明的主旋律题材,而我们最不缺的就是这类作品,主旋律影视剧几乎年年有,就像是广电总局必须要完成的年度KPI,今年因为情况特殊,所以多筹备了几部,说实话,本来心里是很没底的,怕这些电视剧的内核“假大空”。
直到《山海情》的播出,才发现这次广电总局筹备的电视剧展播有点意思,至少不是之前那种喊口号式的套路了,用真实事件改编,将“扶贫”题材镜头对准小人物,立场一下就变得亲民起来,连电视剧本身都上升了不止一个档次,加上演员们生动的演绎,《山海情》在播出期间口碑爆棚,碾压各路古装剧、偶像剧、甜宠剧,让未经历过贫苦年代的我们对那段历史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们对扶贫工作者肃然起敬。
《山海情》完结后,紧接着央视又上线了《觉醒年代》,一部以历史为线、人物为谱的年代剧,讲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作为文科生,这段历史可太熟悉不过了,但历史课本上洋洋洒洒的文字太学术化,大家为了背而背、为了读而读,不足以从内心感受新文化运动的鲜活,但《觉醒年代》可以,它让我们重新认识了那段历史。《觉醒年代》与一般的历史年代剧不同,它没有乏味的说教,没有枯燥的歌颂,反而有思想者、艺术家们才拥有的浪漫。
“中国是我们中国人的中国”、“中国不会亡”这样的话放现在可能显得有些矫情,可在当时那个自由度和思想度都不高的年代,喊出这句话可以唤醒人民,唤醒中国,取名“觉醒”,是思想的觉醒、文化的觉醒、革命的觉醒。
学过历史的我们知道,鲁迅本打算学医来救国,可之后发现学医救不了中国,故而弃医从文,想用大家都看得懂、读得懂的文字来唤醒人民,于是就有了《狂人日记》,用文字来驳斥腐朽的旧思想,暗讽落后的旧制度。
可了解鲁迅的我们对这段历史真正的面貌却了解的并不多,是什么样的动力让鲁迅转念从文?是什么样的契机让鲁迅成了一代大家?
一是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条约签订后,意味着中国将同意日本继承德国在青岛的一切权益,日本在中国南满和蒙古东部享有特殊的权利,并拥有在中国多条铁路的建筑权等,这样的不平等条约虽然激怒了人民,却因思想顽固,不愿改变。
二是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又叫《新青年》),想要救国,就得先唤醒国人,想要唤醒国人,就得从思想上入手。陈独秀深谙文化的重要性,便用用文字撼动了一代青年,让有着同样思想的青年们有了传播文化思潮的去处,一个人的力量固然渺小,但一群人的力量足以撼动中国,于是新文化运动开始了。
当然,新文化运动不仅表现在思想传播上,同样也表现在教育育人上,下一代才是希望,只要教育跟上,下一代的思潮就能跟上,首先进行教育改革的是北大,蔡元培誓为中华崛起培养后备力量,让他们打开眼界,意识到风雨飘摇的中国存在的问题。但改革的道路并不顺利,蔡元培的教育改革举步维艰,最后被逼辞职下台。
那个年代,国家动荡,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教育改革难,思想传播更难。穷苦的孩子被当作商品买卖,光明正大、司空见惯;治病无望的人寄希望在人血馒头上。劳苦大众能吃上饱饭就不错了,会主动掏钱买杂志的人很少,甚至看得懂文字的人都很少,平常百姓哪有时间看这些不能当饭吃的东西。
于是文章不再用古文形式,而改用大众能看得懂的白话文,买不起杂志,那就办演讲,无论如何都要让中国的民众明白中国的现状。
为了反对卑躬屈膝的政府签下不平等条约,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领导工人、学生游行,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拉开帷幕。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蔡元培、陈延年、毛泽东、章士钊……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在剧中不是脸谱化的人物,每个人物都颇具代表性,每一句台词都富有深意,演员的选择上也很难得,这些实力派演员把属于那个年代的历史人物都演活了。
除了人物塑造的成功外,本剧的镜头和细节也经得起推敲,剧中留白更是一绝,电视画面具有电影质感。
什么样的国产历史剧担得起五星好评?《觉醒年代》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可以称它为国产历史剧的标杆制作。
建议当代青年们都应该去看看这样的电视剧,因为那段历史不能被我们这代人忘记,那段历史是多么的激昂澎湃,那时的青年们是多么的朝气蓬勃,那时的大学生真的是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再看看现在的社会,物欲横流,青年们却在学生时期醉生梦死,在走出社会后丧失斗志。亲们,是时候“觉醒”了,相信我们能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中国!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