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常遇春是如何脱颖而出,成长为朱元璋心腹爱将的?

时间: 2021-05-06 20:54:39 | 作者:弋尘读史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5次

常遇春是如何脱颖而出,成长为朱元璋心腹爱将的?

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六月,常遇春率军攻克元上都开平,元顺帝逃往应昌;七月,常遇春率军南归,到达柳河川时,突然患病去世,终年四十岁。

朱元璋听闻后,深感惊愕,悲痛不已,下令追封常遇春为开平王,谥号忠武,赐葬钟山原,而且亲自出奠。

因其卓越功勋,常遇春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均位列第二,仅在徐达之后;朱元璋还下令宫廷画师为其绘制身穿龙袍的全身像。

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一月,常遇春长子常茂因为父亲的功劳被封为郑国公,位列第三,仅在李善长、徐达之后。

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四月,常遇春长女与太子朱标成婚,被册封为皇太子妃。

那么,常遇春是如何脱颖而出,成长为朱元璋心腹爱将的呢?

一、粗中有细,见识不俗,投奔朱元璋。

常遇春,字伯仁,是怀远人,家里世代务农,长相奇伟,性情刚毅,力大无比,臂长如猿,擅长骑射。

起初,常遇春跟着当地的绿林大盗刘聚混。

表面上看起来,常遇春似乎是一个大老粗,但实际上,心思细腻,他见刘聚只知四处劫掠,觉得长此以往没有前途,打算离开刘聚,另谋出路。

恰在此时,常遇春听说朱元璋的队伍军纪严明,于是决定亲自去考察一番。

常遇春带领手下来到和州,发现朱元璋的军队果然军纪整肃,对百姓秋毫无犯,因此决心投奔朱元璋,此时是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四月,常遇春二十五岁。

当时朱元璋正为粮草和舟楫发愁,和州的粮食不够吃了,而与和州隔江相望的太平、芜湖盛产稻米,朱元璋想渡江,但是缺乏船只。

常遇春言辞恳切,自请为先锋,朱元璋的态度有些冷淡,说:等过了江,再议此事不迟。

巢湖水军归附后,同年六月,朱元璋率军渡江,决定先取牛渚矶,可是元军列阵于矶上,拼命发射弓箭,朱元璋舟师离江岸三丈多,无法登岸。

只见常遇春飞舟而至,挥戈勇进,元兵伸手抓戈,常遇春趁机跃上江岸,冲入敌阵,元军顿时溃散。

朱元璋攻下采石后,又一鼓作气攻克太平路,常遇春被封为总管府先锋,四个月后升为管军总管。

次年三月,朱元璋攻取集庆路,改为应天府。

二、忠诚可靠, 屡立战功。

常遇春投奔朱元璋后,始终忠心耿耿,真心追随,逐渐成长为朱元璋最为倚重的嫡系力量。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闰五月,陈友谅率军奔袭应天府。

当时陈友谅是地盘最广,实力最强的南方起义军,不仅地处上游,而且舟师数量是朱元璋的十倍。

这是朱元璋起义以来,遭遇的最严重的一次危机,生死攸关,稍有不慎,极有可能满盘皆输,再无翻身机会。

常遇春奉命与邵荣、冯胜率三万帐前五翼军埋伏在石灰山南面的山脚,待陈友谅军队进入埋伏圈后,率伏兵冲向陈友谅主力,为击败陈友谅立下汗马功劳。

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正月,朱元璋被小明王封为吴国公,不久将江南行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任命朱文正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明太祖实录》);陆续调一批高级武将进中书省,邵荣为中书省平章政事,徐达为中书省右丞,汤和为中书省左丞,常遇春为参知政事。

此时常遇春的地位排在朱文正、邵荣、徐达、汤和之后。

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七月,邵荣谋叛被诛。

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七月,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决战。

起初,陈友谅军队处于上游,兵多船大,攻势甚猛,朱元璋军队打得十分艰苦。这一天,朱元璋的战船搁浅,无法进退,恰在此时,陈友谅的猛将张定边过关斩将,直奔朱元璋而来,千钧一发之际,常遇春搭弓射箭,射中张定边,朱元璋躲过一劫。

为扭转不利形势,朱元璋决定实施火攻,常遇春奉命征调渔船,装满火药,乘风纵火,陈友谅损失惨重,士气大挫。

当时不少将领认为陈友谅军队实力仍比较强,主张放弃与陈友谅决战,但常遇春却不认同。移师湖口时,这些将领“欲放舟东下”(《明史》),朱元璋下令控制上游,常遇春领命,“乃溯江而上”《明史》),率军横截湖面,随时准备阻击陈友谅。

陈友谅被困在湖中多日,粮食吃尽,率众冒死突围,来到湖口,遭到迎头痛击,最后中箭身亡。

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自称吴王,设立中书省,常遇春被封为平章政事,从一品,在武将中的地位仅低于徐达。

后来,朱元璋总结陈友谅的失败教训,认为“人各一心”(《明太祖实录》)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朱元璋的队伍也先后发生了邵荣、朱文正、谢再兴等事件,而常遇春始终坚定地追随朱元璋,从未动摇。

三、甘为副将,南征北战,从无怨言。

虽然常遇春比徐达年长两岁,但数次征伐,都听从徐达的指挥调遣,从无怨言,很有大局观念;打了很多硬仗,攻无不克。

元至正二十六(元1366年)八月,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万大军攻打张士诚的浙西地区,先攻湖州。

张士诚急忙派兵救援,屯驻于旧馆。

常遇春率领一支奇兵从大全港营东阡,绕到敌后,奋力搏击,将其击败,生擒徐志坚;而后追到平望,放火焚毁其装载辎重的赤龙船,击溃徐义、潘元绍所率舟师;又带兵攻打乌镇,再次击败徐义、潘元绍,然后追至湖州与旧馆之间的昇山,攻破其水陆寨,张士诚部将五太子、吕珍等人被迫率旧馆的六万部众投降。

不久,徐达、常遇春率军攻下湖州。

同年十一月,徐达统兵进围张士诚的都城平江,常遇春屯兵于虎丘门。

次年六月初四,被围困半年多后,张士诚粮食吃尽,想突围决战,暗中出城,直奔常遇春军营而来。常遇春与之在北濠展开激战,张士诚大败,慌忙退回城内。

三天后,张士诚再次带兵出城,攻势十分凶猛,常遇春迎面阻击,双方交战正酣之际,张士信突然在城墙上鸣金收兵,常遇春趁机反攻,追到城下,“复筑垒迫其城”(《明太祖实录》),张士诚自此不敢再出城作战。

三个月后,徐达、常遇春率军攻入平江城,朱元璋下令改为苏州府。朱元璋论功行赏,封徐达为信国公,常遇春为鄂国公。

元至正二十七(元1367年)十月,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元朝。

次年二月,常遇春率军攻打东昌。东昌的元军据城坚守,拼死力战,这是北伐以来山东元军最顽强的一次抵抗。常遇春下令从四面登梯攻城,最终攻占东昌。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封徐达为中书右丞相,录军国重事,兼太子少傅;封常遇春为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

同年四月,徐达率军进攻河南(今河南洛阳),五万元军在洛水之北严阵以待,常遇春一马当先,冲入敌阵,徐达趁势猛攻,元军溃散而逃。

闰七月,徐达统兵北上,进取大都,月底,元顺帝北逃;八月初,北伐军攻入大都,朱元璋下令改为北平府。

四、击败王保保,迫使元顺帝逃离上都。

元顺帝逃离大都后,跑到上都开平,在逃亡途中,下令山西的王保保进攻北平。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十二月,徐达率领的明朝军队与王保保军队在太原相遇。

两军对垒,列阵二十多里,激战不已,连续三天未分出胜负。

为避免战事陷入僵持,徐达决定令郭英率精锐夜袭敌营,常遇春率军紧随其后。

这天夜里,王保保正在营帐内读兵书,突遭袭击,狼狈至极,慌乱间骑上一匹孱马,带领十八个骑兵逃往大同。常遇春紧追不舍,王保保转而逃往甘肃,常遇春一直追到忻州才返回,在忻州找到被王保保扣留很久的朱元璋使者汪河,将其带回,汪河对王保保的情况十分了解,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二月,元顺帝趁明军攻打陕西、北平兵力空虚之际,派也速率领万骑奔袭通州,图谋复辟。

明军守将曹良辰巧施计策,吓退敌军。

同年四月,朱元璋令常遇春率军返回北平,同时任命李文忠为偏将军,准备攻取开平。

六月,也速再次带兵来犯,进攻通州。朱元璋令常遇春、李文忠率八万步兵,一万骑兵,发兵开平。也速急忙率军北返。

常遇春率军从北平出发,直取会州,在锦州击败元将江文清,在全宁也速击败也速,然后进攻大兴州,守将趁夜逃跑,于是攻克开平,元顺帝顺帝逃往应昌府,蓟北各地悉数平地。

综上所述,常遇春忠心耿耿,能力突出,而且甘为副将,听从指挥,有大局观念,难怪深受朱元璋器重。

文章标题: 常遇春是如何脱颖而出,成长为朱元璋心腹爱将的?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0572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