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5-03 14:06:4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21次
师夷长技以制夷 提出的历史背景:
1、政治: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外国殖民者强制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挑战。
3、思想:一些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开始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提倡向西方学习。
扩展资料:
师夷长技以制夷语出魏源的《海国图志》。后来成为洋务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师:动词,以某某为师,向某某学习;
夷,即蛮夷,古时候,中原的汉族对边疆的少数民族的蔑称,这里特指西方的洋人。
长技:先进的技术,当时的中国人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等都比国外要好,唯一不如他们的就是坚船利炮,这里主要指学习西方的武器制造技术。
制:制约、制服。
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向洋人学习先进军事技术,用以抵抗洋人的侵略。
魏源是拥有当时第一流西方知识的大学者,1842年,他在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起初为50卷,到1852年已有100卷,广泛介绍西方知识,并阐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试图吸收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富强起来。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李鸿章为此奋斗了三十年。临近油尽灯枯,沙俄大使不依不饶在李的病床边,逼迫他签署文件。最后,李鸿章在清王朝的大厦将倾时撒手人寰,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国族的悲剧。今天的中国人要记住当年的耻辱,更要记住耻辱的根源。
铁血宰相脾斯麦的孙女回忆,脾斯麦早认为日本将成为亚洲霸主。这与甲午战争前国际国内普遍认为日本不是大清的对手很不同。脾斯麦曾说中国人来拜见我,总喜欢问如何可以买到物美价廉的坚船利炮,而日本人除了关心如何购买武器,还关心如何制造武器,更关心德国的法律,教育和政治制度。
这就是大大的不同,洋务运动的本质是希望在不动摇政治体制,不改变权力结构和百姓政治参与度的情况下,只通过经济和技术的西化,达到富国强兵和满清皇朝永续的目的。
甲午战争前,清朝国民生产总值亚洲第一,北洋水师舰船总吨位也超日本海军。舆论普遍认为中国必胜,唯有李鸿章更了解双方实力对比,就如同伊藤博文后来亲口对李鸿章说的,贵国的军费已让朝廷几乎弹尽粮绝,而我日本还有数亿储备未曾动用。
日本的明治维新和清朝的洋务运动,在权力结构,法律教育等深层次问题上相较甚远。然而中国人在表面的繁荣下,民族主义迅速抬头,完全错估形势,一片喊杀声。
李鸿章原准备将俄国拖入中日朝鲜争端,不料俄国人最后收手,李鸿章措手不及,仓促应对,最后甲午战败直接断送政治改良前景,令中国陷入数十年战乱纷争,至今与日本仍有国力和国民上的隐形差异。
甲午战败,李鸿章以72岁高龄来到日本下关,有一段发人深思的对话,对方是54岁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伊藤:十年前我与中堂在天津,当时双方还旗鼓相当,为何贵国这十年几乎没什么变化?
李鸿章:贵国皇帝任人唯贤,锐意改革,真乃民族幸事。而我大清国家太大,掣肘太多,很难推动改革。
伊藤:我国也有很多困难,比如议会也常常给我们很多批评和羁绊。
李鸿章:我们的都察院也一样,不做事只知道批评。
今天我们可以在两人的这段对话看出国家的差别,日本的议会是老百姓参与政治的场所,李鸿章等同于中国的官僚机构都察院,这就是两国的最大差距吧!李鸿章至死也不理解日本议会的好处啊。
许多人为李鸿章抱不平,其实也无必要,毕竟他当时虽没进慈禧太后的决策圈,也是代表中国处理军务和外交的首要大臣,不怪他又能怪谁呢?这即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国族的悲剧。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