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5-01 14:05:4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20次
虎牢关一战窦建德和李世民两军队都是处于最疲惫的时刻,这时候就是考验将士的勇气和耐力的时候了,要沉得住气才有获胜的机会,当时窦建德存在心高气傲的原因因此没有听取军事的建议,兵力分布不均,最后被李世民一举拿下。
一、 李世民足智多谋李世民面对战场瞬息万变的局势可以做到宠辱不惊,并且耐下性子和窦建德斗智斗勇,就在窦建德前去打探消息的人手回来之后得知唐军将要抵达河北牧马,于是窦建德便不带丝毫怀疑的相信了这个情报,打算在李世民木马的时候一举偷袭攻下虎牢关,他并不知道的是这给情报被李世民的探子获悉了,对此李世民机智的不去打草惊蛇,将计就计的在第二天安排了自己的军队反打窦建德一手,直捣黄龙攻下了虎牢关并且生擒了窦建德,李世民有勇有谋可以与窦建德斗智斗勇也可以带兵打战,可谓是智勇双全,同时李世民可以在士兵最疲惫的时候耐住性子和窦建德周璇。
二、 窦建德狂妄自傲就在虎牢关一战之前,两边的战略目的都十分的明确,可是为什么窦建德以开始占有绝对优势可是最后兵败李世民?最大的原因是关乎窦建德的个性狂妄自傲,才会将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明明抢占先机可是没有耐住性子,自傲的他没有听取军师的意见一意孤行,只要他沉住气不犯错李世民就没有翻身的机会,可是窦建德输在了自己身上过于轻敌不听取建议,最后兵力过于集中处于被动的情况,被人家一举拿下。
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是作为将军无论什么时候都需要谨慎不要轻敌也不要高估自己,带兵打战最忌讳将军一意孤行不听取别人意见,窦建德可以说是败在了自己手上。
首先我们来看双方的兵力对比,题主这个几千人(实际是三千五的玄甲军)对十几万严格意义上是不完全的,因为要实现攻郑平夏的战略目标,没谁会傻乎乎的就仅动用三千多人,这三千多人是进入虎牢关迎击夏军的主力部队。实际战略上,唐军共动用了八万人左右,而大部分都在包围洛阳城,在窦建德来之前,王世充其实已仅剩孤城洛阳,且前因粮草被劫,城中缺粮已久,甚至达到了:匹绢值粟三升,布十匹值盐一升的地步。
百姓只能吃得上树皮草根,王公贵族也只得食粗糠解饥。此时王世充已困守孤城,弹尽粮绝,如若不是仗着城坚炮厉(投石头的炮,相当于投石机)早就陷落了,而窦建德此时才带着倾国之兵大约十二三万,号称三十万直奔虎牢关而来。
首先古代战争并非大多数人想的那样,战争不是打群架,一百个打一个就一定打得过,原因很简单,你一百人可能一个放学后小巷子就塞得下,可一万人甚至五万十万人,能不能塞得下就得看地形限制了,而且一场战役同时投放的人力通常都要分为前队,中队(本阵),后队和预备队,可以的话还有伏兵等,实际上冲上去砍的人有限。
不说多了,如果你有两万人,都同时投放到战场中,那可能你的命令根本不能很好的传达,在一个没有电话没有高音喇叭的时代,要前线指挥作战,无非就是军旗变化,擂鼓鸣金,传令骑兵等方式,如果那是个阴天,就更难了。
其次是军队的后备问题,一个用于作战的万人队,通常需要超过一倍的后勤人员,特别是驻军某地,需要的后勤人员就更多(急行军相对少一些),这包括吃喝用度的消耗,武器装备的更换和修理,还有生产的废物垃圾的转移和处理等,如果你只带了一万人出来,那么能投放到战场去的一般都不会超过三分之二。
最后是士气问题,战争并非大家想的那样,打败了就会全军覆没,实际上除非屠城和坑杀,通常失败的一方军力损失大致都在三成左右,比方一万人部队,损失超过三千,那么就极可能士气崩溃,全线溃败了。而战后计算损失的时候,大多不是被斩杀,而是溃败的军士无法收拢再集结,但也会算到损失里。所以这三千五百人玄甲军特种部队只要不是拉开到平原上和窦建德的主力部队刚正面,也不会就真的没得打。
战略上,更高的机动性意味着骑兵有战斗的主动权,可以选择最有利的时间和地点交战;
战术上,骑兵可以利用其高机动性攻击步兵的侧后,而步兵想要阻止这种攻击需要下很大的工夫(比如用骑兵对抗,布置额外的部队,修建工事),一旦防御措施不到位可能就是灭顶之灾。骑兵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战斗不利时跑得掉,敌方撤退时追得上。要知道古代战争大部分的伤亡都发生在一方溃散之后,这就给骑兵带来了巨大的优势。
如果真的正面硬冲的话,骑兵基本上没有办法冲破同样水平的步兵组成的阵线,因为密集的步兵方阵可以非常有效地阻止和杀伤骑兵。之所以很多人会有骑兵天下无敌的印象,更多是因为骑兵经常有机会攻击不成阵型或者缺少训练的敌人。对于这样的敌人,步兵往往不能一举击溃,但骑兵可以。
古代步兵很多都缺乏良好的训练和纪律,也给了骑兵更多的机会。如果同样是训练有素的步兵和骑兵,那么骑兵直接冲击步兵的后果参见滑铁卢战役和瑞士长枪兵的表现,基本就是送人头。只有极其精锐的骑兵(比如大波波的翼骑兵)可以正面突破准备好的步兵方阵。而在古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大部分的步兵都达不到红衫军和瑞士兵的纪律性。虽然骑兵的素质也较近代低,但同样缺乏纪律性的情况下,更容易崩溃的是步兵。
看看成吉思的骑兵汗横扫亚洲 与欧洲,就说明骑兵比步兵的优势,
严格来讲,虽然唐军的战力要远高于窦军,且占据例如地利和人和(智力)等多方优势。但人数上确实处于绝对劣势,所以获胜确有很大运气成分。且在决战之前,窦建德账下就有人进言围魏救赵之策,即起军渡过黄河,攻取怀州,河阳等,再翻越太行山,进入上党。
因为唐军也是近乎全国之力而来,这也确实是个不错的办法。但在那时处于优势地位的窦建德没有采纳这样比较间接和冒险的策略也可以理解。 总而言之,冷兵器战争单拿军队人数来单纯比较都是耍流氓。武牢关之战好歹还有地利优势,致使窦建德军不能简单的一拥而上。比如官渡之战就更有代表意义。 李世民平定北方大局的时候才二十二三岁。。。。千古明君果然不是白给的
虎牢关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关隘之一,三国时期的刘、关、张三兄弟,曾在这里大战吕布,留下一段荡气回肠的英雄典故。而还有一场虎牢关之战,名气可能不及三英战吕布,却对中国历史有着更深远的影响。
这场虎牢关之战,发生在桃园三兄弟围殴吕布的四百多年后,又是一个大争之世。隋末的兼并战争进入了高潮,李渊的“唐”、王世充的“郑”、窦建德的“夏”,三个政权都做好了决战的准备。
虎牢关之战发生的时间是公元621年,背景是李渊出兵攻打王世充,包围王世充的老窝洛阳。窦建德亲率十万夏军,前来救援王世充。为了堵截窦建德,给围攻洛阳争取时间,李世民前往虎牢关阻截夏军。
李世民虽然兵力较少,但虎牢关是洛阳东边的门户,北濒黄河、南连崇岳,自成天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只要应对得当,防守几个月肯定是没问题的。不过,李世民并没有打算这样做,他想要的是进攻。
李世民首先利用骑兵方面的优势,以自身为饵,引诱夏军骑兵追出大营,然后伏兵一涌而上,消灭数百敌骑,挫伤了夏军的锐气。接下来,李世民又派轻骑骚扰夏军的粮道,使夏军的补给压力陡增。十万大军被滞虎牢关下已有月余,窦建德有点着急了。
五月初一,窦建德发现李世民北渡黄河,离开了虎牢关,以为唐军是出来找粮食的。李世民故意在黄河边留下一千多匹战马,放牧食草,让窦建德进一步坚信自己的判断。
于是,窦建德决定十万大军全部出动,要跟唐军一战定输赢。虎牢关前只有一小块平地可以用来列阵,北靠黄河、西临汜水、南连鹊山。夏军在汜水边的战阵绵延二十里,看上去十分威武雄壮。
看着数量三十倍于己的敌军,诸将都有些担心,唯独李世民说道:“贼起山东,未尝见大敌,今度险而嚣,是无纪律,逼城而陈,有轻我心;……与公等约,甫过日中,必破之矣!”
李世民说的不错,窦建德确实没有唐军放在眼里,先派出300骑兵渡过汜水,向唐军叫阵。李世民派出200长枪手应战,双方打得难解难分,不分胜负。
部分夏军跟着宇文士及向南行进,不让他有机会包抄自己的侧翼。这种战场机动最能考验指挥官的反应能力,以及军队的训练素质。不过,这两样夏军都是不及格。
跟着唐军移动的夏军已经走开,其他夏军却没有得到填补空档的命令。在夏军宽大而又密集的军阵中,终于出现了一道裂痕。恰好尉迟敬德把放牧的战马都给收回了,出击的时机到了。
李世民亲自率领撒手锏——玄甲军,快速趟过汜水,像一把尖刀捅进了夏军的大阵。玄甲军因黑衣黑甲而得名,后世都认为这是一支专用于陷阵的铁甲骑兵,虽然不过千人,但每每能够在战场上起到一锤定音的决定性作用,这次也同样如此。
刘关张三兄弟围殴吕布的虎牢关之战后400年,虎牢关再次发生旷世大战,为了堵截窦建德,给围攻洛阳争取时间,李世民前往虎牢关阻截夏军。
李世民首先利用骑兵方面的优势,骚扰夏军的粮道,使夏军的补给压力陡增。十万大军被滞虎牢关下已有月余,窦建德有点着急了。
之后李世民再次设疑兵让夏军以为没有粮食了,准备在虎牢关前只有一小块平地决战。
决战之日,夏军站了好几个时辰,又饿又累,纷纷松懈下来,在这一刻,李世民亲自率领玄甲军,快速趟过汜水,像一把尖刀捅进了夏军的大阵,虽然不过千人,但每每能够在战场上起到一锤定音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受过严格训练的步兵,是无法抵挡住玄甲军冲击的。玄甲军几乎没费什么力气,便冲破了夏军大阵,直奔窦建德的中军大营而去,最终窦建德在半路上被唐将杨武威擒获,风光无限的“夏”国覆灭于虎牢关下。虎牢关之战落下帷幕。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