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4-28 22:51:30 | 作者:字说文明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27次
中【zhōng】,指事字。像一杆有旗旒的旌旗,中间的方框或圆是指事符号,表示这是在人们所聚居的“邑”。旗杆通常是竖立在“邑”的正中,所以“中”字的本义,最初就是表示树立在邑中间的旗帜,称作“表”。
旗帜是王权的标志。王要发布号令,会击鼓限时召集,集合的地点就是竖旗的地点,集合的时间则要用表来计时,过时问斩。在中国古代,旗帜和表始终是共建的。
在古籍中虽然“仲”和“中”二字可以互通。但是在甲骨文中,这二个字的写法不同,表示排行伯、仲、叔、季的“仲”字没有旗旒。
《說文解字·丨部》中:内也。从口。丨,上下通。
【逐鹿中原】逐鹿,本是说的狩猎,这里是暗指政治角逐。中原,是指东亚大地的中心。
距今五千年前,在黄土高原的仰韶文化(5900~3400B.C.)由于农耕生产带来的人口膨胀,逐渐向东扩张;在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4400~3000B.C.)由于受东南季风锋线的南移的影响,也逐渐向南迁移;在泰山脚下的大汶口文化(4200~2600B.C.),由于受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被迫沿黄河上溯向西迁徙。这三支文化的会合点,就是在黄土高原的黄河东岸。于是从“三足鼎立”就演变成了“逐鹿中原”。
《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居中而治】“君权天授”的原始天命观认为,天帝是住在天之中央的天北极,因此配帝在下的王就必须住在离天帝最近的地之中央,以建立天地之间最近距离的沟通。
因此,获得“天地之中”就能获得天命;而守住“天地之中”才能保住天命。只有“居中而治”,才具有在宗教与政治上获得统治天下的合法性,否则“偏居一隅”的就不是正统王朝。这就是后来不愿做边远“番邦”,而一定要“逐鹿中原”的政治原因。
【允执厥中】这是句隐语,即你必须亲自掌握天文历法于自己一人手中,千万不能假于他人之手。而且要永远守住这个“中”,这样才能在宗教上和政治上具有统治天下的合法性。
《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論語·堯曰》: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
【中国】西周时的中国,指的是位于四方之中间的王畿、京师。
《詩經·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詩經·小雅·六月》序:四夷交侵,中國微(衰)矣。
这里的“中国”是指厲王之後西周的王室。
《史記·五帝本紀》: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
裴駰《集解》劉熙曰: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
这里的“中国”是指帝王所在的都邑。
《禮記·王制》:中國戎夷,五方之民......東方曰夷......南方曰蠻......西方曰戎......北方曰狄。中國、夷、蠻、戎、狄,皆有安居。
这里的中国,指的是华夏民族居于四方之中央的黄河中游地区。
《史記·天官書》:其後秦遂以兵滅六國,並中國。
这时候“中国”的含义才扩大到了黄河流域以外的广大地区。
东亚大陆自古以来就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国家,而是一个多部落、多民族相互融和的社会,古时候称“天下”。东方对于民族血缘正统的意识很淡薄,更重视的是地理上的“中”。根据“居中而治”的宗教观和政治观,无论哪个部落或民族,谁占据了中原,谁就取得了统治天下的地位。只要他是继承华夏文化的传统,他就获得了宗教和政治上的合法性。这也是华夏文化之所以不灭的原因。
“中”在华夏文化中的含义:
(1)中央。相对于四面八方的九州之中央和天地之中心。
(2)中正。这个概念是通过立表测影、辨方正位、校正垂直而得来的。当八根绳子都依附于表体,不偏不倚,这时候就“中正”了。由此引申出“中正”的核心是做人的正直。
《管子·五輔》:其君子上中正,而下諂諛。
《東觀漢記·申屠剛傳》:性剛直中正,志節抗厲,常慕史鰌、汲黯之為人。
史鰌是中国古代谏臣的榜样,他开了“尸谏”之先河。汲黯为人耿直,好直谏廷诤,汉武帝刘彻称其为“社稷之臣”。
(3)中和。阴阳家将“中正”发展成了“中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万物的生长规律。只有阴阳和谐,才有利于万物的生长。
《禮記·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4)中庸。儒家将“中正”发展成了“中庸”。强调待人处事不偏不倚,过犹不及,恰到好处,即无过无不及。
《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禮記·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从“中”的会意字:
仲,排行第二。
以“中”作声符兼意符的字:
忠,尽心竭力。
盅,没有把的小杯。
衷,贴身的内衣。
以“中”作声符的字:
冲,水向上涌。
忡,忧心忡忡。
肿,皮肤红肿。
种,种植。
鈡,钟鼓。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