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4-15 20:53:53 | 作者:汉周读书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9次
文/唐俑
01
金之俊,江苏苏州人,原为明朝兵部右侍郎。
李自成攻占北京后,金之俊被起义军抓住,叫他投降他不干,受了一顿手指被夹等酷刑后才降,清军入关后又降清,仍任兵部右侍郎,很快升为内院大臣,拜大学士。
顺治时期,金之俊屡以衰老乞休,康熙元年才如愿。
金之俊为满清效力,前后达十八年之久,满清开国方略,咸出其手,时人讽刺他“从明从贼又从清,三朝元老大忠臣”。
据说他投降那阵,先派人跟多尔衮谈条件,对多尔衮说他有十事,多尔衮都依他他才降,不然他死也不降。
金之俊所谓的“十事”,亦即著名的“十从十不从”: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释道不从,娼从而优伶不从,仕官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
多尔衮觉得,这“十从十不从”对满清的统治,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全都答应下来,金之俊于是降清,得以参机密。
又据说,当时的定制,比如“凡旗人不得经营商业,王公不得私离京城,宦官出宫者斩”等等,都是金之俊出的主意。
因为降清后积极为满清出谋划策,金之俊这个汉人,被称为“明亡后最让人唾弃的汉奸”,满清统治者,对他的忠诚也没有丝毫怀疑。
直到乾隆才“悟其诈”,于是“大恨之”,本想改革,可是他出的那些主意,已经成了祖制,不敢动了。
乾隆气不过,就叫史官把他列入《贰臣传》,借以泄愤。
后弘历始悟其诈,大恨之。欲尽改革,又以其皆祖制,不敢动。乃厕其名于《贰臣传》,以泄愤焉。
是非任人评说,但大丈夫做事,须无愧于心!
02
顺治二年,平定中原后,豫亲王多铎率军南下江南,顾炎武等明朝著名移民早早逃了,或者躲起来了。
礼部尚书钱谦益不但没逃没躲,还出城迎接多铎,奉表而降,满清让他管秘书院事,充修明史副总裁。
在北京没干多久,钱谦益就以生病为由请假,获得批准后,火烧屁股一般回了老家。
钱谦益的动作有点反常,引起了顺治的怀疑,顺治令当地巡抚、巡按弄清楚他到底有没有病。
过了一年,凤阳巡抚陈之龙,在通州法宝寺把黄毓祺(抗清义士)抓了,搜出印信和诗词,说他反清复明。
在陈之龙的上奏中,还有“钱谦益曾留宿黄毓祺,且助盗招兵”等语,意思是钱谦益系反贼同党。
顺治命马国柱(江南、江西、 河南三个行省总督)把钱谦益抓来审问,钱谦益力辨其诬——我特么都已经七十岁了,走一步都要靠人扶持,哪里还敢有别的念头,说我反清复明,简直是开国际玩笑!
加上黄毓祺病死狱中之前,极力否认与其相识,马国柱具疏解之,钱谦益才被放了。
回到家乡,钱谦益把之前所著《初学集》、《有学集》等刊印行世,其中包括大量痛斥满清的诗文,很多诗文堪称“大逆不道”,比如:“顾影不须嗟短鬓,黄花犹识晋衣冠”、“发短心长笑镜丝,摩挲皤腹帽檐垂。不知人世衣冠异,只道科头岸接篱”、“梦得朱嘱书,旁行写复复。不辨科斗文,神官为我读”,等等等等。
钱谦益以痛斥满清诗文刊入书中,大概是为了借此掩其失节之羞,但人们却不买账——既知失节可羞,当初为何要降清?
进退失据,实在不是君子作为,这大概是后来乾隆删禁其书,并把他列入《贰臣传》的原因吧。
虽然,谦益以痛斥满清之词刊入集中,盖欲借此以掩其失节之羞也。既知失节之可羞,当初何不自高其节,乃至首先降清耶?进退无据,君子病之。厥后弘历既毁其版,禁其书,且窜其名于《贰臣传》云。
知错即改,善莫大焉,但在民族大义上,是没有什么“知错即改”的,一旦犯错,就会永远被钉在耻辱柱上。
03
明朝大臣洪承畴降清,以福临之母博尔济吉特氏劝诱之功居多,这也是皇太极把她立为皇后、对她儿子福临另眼相看的主要原因。
皇太极死后,福临成为皇位继承人(顺治皇帝),一切政事,都交给叔叔多尔衮处理。
能与博尔济吉特氏功劳相当的,只有多尔衮,因为他率军入关、赶走李自成、占了北京后,派人接来了福临,让他成了中原之王。
然而,虽然福临是皇帝,多尔衮只是摄政王,但朝廷内外上下,都知有多尔衮,而不知有福临。
多尔衮因而更加骄横跋扈,随便出入宫禁,视嫂嫂如自己的女人,视侄儿如自己的儿子。
福临年幼无知,嫂子正当盛年,又是孤零零一个人,觉得多尔衮本来可以夺走帝位,但他没有那么干,而是把帝位“让”给了她儿子,她必须以身相许才能报答,便与多尔衮私通。
于是,便有了传于朝野上下的俗语:唐乌龟,宋鼻涕,清邋遢。
“清朝没有干净人”这话,也是那时候诞生的。
没多久,多尔衮又谋杀了皇太极长子豪格,夺其妻为妃。
那可是他的侄儿媳妇啊!
好在恶有恶报,多尔衮终因宣淫致疾,死于塞外狩猎途中,年仅三十九岁。
多尔衮死后第二年,福临亲政,十四岁的他懂事了,闻而耻之,以多尔衮谋反为借口,宣布其十四条大罪,追夺一切封典,毁墓掘尸。
逾年,福临亲政,年已十四,稍知人事,闻而耻之。乃托以谋叛,追削其封。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活着还不了,死了也跑不脱!
04
皇太极一死,有人就想拥立多尔衮为帝,“以弟承兄”嘛。
多尔衮也动过心,但当他上朝前穿上冠袍,站在镜子面前一照,觉得自己不像那么回事,就把那把龙椅,让给了侄儿福临,且带头下拜。
大臣们见他首先“认命”,也跟着他下拜,“福临之位于是定”。
多尔衮入关后,仍不以帝位自居,派人把福临迎到北京当老大,满朝文武都认为福临欠多尔衮太多,都在替他想报答的办法。
实际上,这是多尔衮自导自演的一场把戏,是他和明朝叛臣范文程密谋好的,范文程在朝上提出来,也是受了多尔衮的指使。
范文程是这样说的:摄政王(指多尔衮)功高望重,但却谦虚得很,我皇想报答他的大恩大德,却不晓得如何报答,虽然摄政王是皇上叔父,但今天这件事,与父传子木有区别,摄政王既然把皇上当作儿子,皇上也应该把摄政王当作父亲,大家说要不要得啊?
当然可以,文武大臣怎么可能有人反对,再说了,你们家那点破事,与俺们有个屁相干!
范文程又趁热打铁地提出,摄政王刚死了老婆,皇太后寡居无偶,干脆,他们两个住到一起算了,众人自然又是一个“可”。
既然可以,那就叫史官记下来吧。
于是满洲史臣,乃大书特书于策曰:“皇太后下嫁摄政王,群臣上贺表。”
紧接着又昭告天下,大致为:
太后盛年寡居,春花秋日,悄然不怡。朕贵为天子,以天下养,乃能养口体,而不能养志。使圣母以丧偶之故,日在愁烦抑郁之中,其何教天下之孝?皇叔摄政王现方鳏居,其身分容貌,皆为中国第一人。太后颇愿纾尊下嫁,朕仰体慈怀,敬谨遵行。一应典礼,著所司预办。
“叔偷嫂”这件满清史上最大的丑闻,就这样被以“光彩”的方式记录了下来,直到乾隆朝的大学士纪昀纪晓岚见了,才觉得如此丢脸的事情,怎么可以这样,简直是放大其丑嘛,于是请乾隆命人从史书上删掉。
纪晓岚的目的,是让人逐渐将这件丑事遗忘,最后彻底消失于历史长河,可是他的目的,终究未能达到。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很多丑事,只会越遮越丑。
05
顺治的皇后,是科尔沁部亲王吴克善之女、孝庄皇后侄女,顺治八年册立的,但是没多久,顺治就把她废了。
福临对这个皇后有无感情,咱们不得而知,但可以明确的是,他废掉这个皇后,是恨屋及乌的结果,原因是这个皇后,是多尔衮按满洲旧例,为他一手包办的。
当初福临还小,啥都不懂,直到亲政后,了解了多尔衮的所作所为,便深以这个叔叔为耻,哪怕他已经去见了阎王,也要和他算账,不但追夺了给他的一切封典,还毁了他的墓,掘了他的尸。
然后,自然而然地又迁怒于吴克善之女,谓其为多尔衮之亲也,不欲纳。
但吴克善不管那么多,径直送来,福临不得已才收下,心里却始终不痛快,合卺之夕,交杯酒一喝,就各睡各的,将其打入冷宫达三年之久,三年后,终于找个失德的借口,把她废了。
没想到,顺治的废后之举,顿时引发轩然大波,诏下之日,举朝震骇。
首先跳出来的,是大学士冯铨等人,他们上疏说,前代如汉光武、宋仁宗、明宣宗,皆称贤主,便以废后一节,终为盛德之累,望皇上深思详虑,慎重举动,万世瞻仰,将在今日。
福临看了上疏,替自己辩解说,朕废的是无能之人,你们这些人简直是无事生非、小题大做,着严饬!
这边葫芦还没按下去,那边瓢又浮起来了,礼部仪制司员外郎孔允樾等人也来上疏:
臣考往古,如汉之马后,唐之长孙后,敦朴俭素,皆能养和平之福。至于吕后、武后,非不聪明颖利,然倾危社稷,终作乱阶。今皇后不以才能表著,自是天姿笃厚,亦何害为中宫,而乃议变易耶?
接下来更热闹,继起而争之者,包括御史宗敦一等十四人入奏,顺治皆不听,哪怕满族亲王济尔哈朗等人一窝蜂将他围攻,也未能让他动摇分毫,毅然决然地把这个皇后,废了。
直到五年后,福临才意识到废后不对,令人恢复了皇后位号等。
越五年,福临旋悟废后之非,仍令将皇后位号及册宝等,悉如旧。
固执己见,对一个普通人来说是任性,但对一个君王来说,就是专制。
06
满清入关之初,所有习俗,沿袭的都是满洲的传统,是从关外带进来的,有的虽然在汉人看来有点过分,但还不至于太过分,尚不足责。
直到康熙皇帝。
康熙,也就是所谓的“圣祖仁皇帝”,可他纳姑为妃之事,不但不圣,还让人觉得很龌龊、只有畜生才干得出来。
皇太极有一女,顺治皇帝福临之妹,康熙的姑姑,福临到五台山出家时,她还不到出嫁的年龄。
玄烨继位成为康熙皇帝时,他这个姑姑到了出嫁年龄,可他却不让她出嫁。
这小子想干啥,不让姑姑出嫁,是想留给自己吗?
一位大臣觉得有点不对头,请康熙让姑姑出嫁,康熙却说,嫁个锤子,朕已纳她为妃了!
臣下有请之者,玄烨曰:“曷言乎嫁,朕已纳为妃媵矣。”
那位大臣大吃一惊,皇上您这样是不行的哦,这是违背伦常的哦,宫闱之内,王化所基,更应该做个榜样哦,公主乃皇上长辈,是您的同姓之姑,您不能娶同姓之姑为妃…
康熙说你懂个球,难道朕不晓得同姓不婚,但所谓的同姓不婚,指的是母亲与姊妹以及自己所生之子女,可是我姑姑,既不是我母亲,也不是我女儿,更不是我的同胞姊妹,我纳她为妃,有啥子关系!
一番大道理之后,康熙赢了,但与其说他赢的是道理,不如说赢的是权力。
权力,才是最硬的道理。
07
雍正到底改没改康熙的遗诏?
传说雍正是改了他爹康熙的遗诏,才当上皇帝的。
说什么康熙的遗诏本来是“传位十四皇子”,雍正把“十”改为“于”,就成了“传位于四皇子”——他是老四。
这个传说不值一驳,因为当时使用的不是现在的简化字,把“十”改为“於(于)”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个传说不成立。
但据《满清外史》,康熙的遗诏确实被雍正篡改了。
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想去南苑行猎,不料得了病,只好回到畅春园。
谁知一病不起,眼看就要哦豁,赶紧手书遗诏:朕十四皇子,即缵承大统。
这个十四皇子,也就是爱新觉罗·胤禵(又叫胤祯,后来为了避胤禛讳,改为胤禵),其人贤明英毅,尝统师西征,甚得西北人心,这也是康熙选中他继位的原因。
康熙这个遗诏,却为四皇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侦得(雍正当皇帝之前就培植了很多特务,到处都是),早就想当大老板的他,想把“十”改为“第”,于是不许兄弟们入内,他一个人到畅春园侍疾。
当时康熙已经昏迷,醒来后见胤禛(《满清外史》误为胤祯)一人在侧,猛然想起什么,赶紧叫老四把遗诏拿给他看,这才知道遗诏被其篡改了,顿时大怒,抓起枕头朝他投去,不中。
胤禛赶紧跪地谢罪,没多久就出去宣布老爸哦豁了。
于是胤禛袭位,改元雍正。
登基后他特意交代下面,今后凡是宫中文件,数目字必须大写,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以后凡宫中文牍,遇数目字,饬必大写,亦其挈矩之一端也。
他可不想同样的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
相比于改“十”为“于”(於)那个传说,这个改“十”为“第”的传说,显然靠谱得多。
所谓数目字大写,应该就是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写成“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这种了。
据说,这种写法,是明太宗朱元璋,为了预防官员贪污发明的。
“博学多才”的康熙,应该知道这段历史,却在起草遗诏时“忘了”,大概是没想到,人心竟然如此难测吧。
然而,即使能够想到,又能怎么样呢,朱元璋一辈子都在与贪污腐败作斗争,为了治贪,可以说是绞尽了脑汁,包括发明了这种无法篡改的大写数目字,结果仍然收效甚微,整个明朝的历史,都未摆脱“贪污”二字。
只要人心不古,世上就不存在所谓的灵丹妙药。
08
众所周知,雍正是满清最爱用特务的皇帝之一,他布置的特务,可以说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比如雍正六年元宵节傍晚,内阁供事(书吏的一种)大多回家过节去了,只有富阳人蓝某,一人独留阁中值班。
一个人无聊,再说人们都在过节,他也应该表示表示,便坐在月下,对月独酌。
刚举起杯子,面前突然出现一伟丈夫,冠服甚是华丽。
蓝某以为是内廷值宿的官员,急忙起身相应,请对方喝酒。
来人欣然就座,问蓝某是什么官,蓝某说他不是官员,只不过是个书吏,收发文牍的。
那人问了他的姓名,又问共有多少同事,今天过节,其他同事都放假回家去了,为何他不回家过节。
蓝某回答说,如果人人自便,单位万一出点什么事情,谁来负责?
“看来,你还是挺有责任心的一个人。”
来人赞许地点点头,问他干这个差事,有什么好处,蓝某憨厚地笑笑说,他希望将来差满,能够选一小官。
来人也笑了,问他“小官乐吗”,蓝某说,如果运气好,得选广东一河泊官,则大乐矣。
来人有点蒙逼,那么多官职,为何唯独当个河泊官可以“大乐”,蓝某又憨厚地笑了笑说,那里近海,舟楫往来比较多,多有馈送,可以捞点外快。
原来是这样,那人笑着点了点头,又喝了几杯,然后告辞而去。
第二天,雍正视朝,问大臣们,广东有河泊所官吗,回答说有,雍正说,可以让内阁供事蓝某去补那个缺。
明日,胤禛视朝,问诸大臣曰:“广东有河泊所官乎?”曰:“有。”曰:“可以内阁供事蓝某补授是缺。”
大臣们虽然领旨而出,却都很吃惊,还是一个太监,把头天晚上发生的事情,悄悄告诉了他们,他们才恍然大悟。
当蓝某得知事情经过,更是咋舌不已,原来他遇到的那个伟丈夫,竟然是大老板的特务!
当然了,他更多的是庆幸,为这从天而降的好运,为自己的“梦想成真”。
好运气,是可以用“责任心”换来的。
09
常州人杨瑞莲,工篆、隶书,在老家郁郁不得志,便来到京城,投靠亲戚梁诗正。
梁诗正是雍正八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旋充《大清一统志》纂修官,雍正十二年选入上书房,乾隆初为南书房行走,迁户部侍郎。
杨瑞莲到京城不久,适逢朝廷开设西清古鉴馆,有人便推荐他去做了个缮写官。
所谓缮写官,其实不过是个抄写员。
大约半年后的八月十三,古鉴馆里其他人参加乡试去了,只有杨瑞莲没去,独自在馆。
午后来了一个高个子,未戴冠帽,穿着白色夹衣,慢慢朝馆里走来,一副闲庭信步的样子。
杨瑞莲不知来者何人,礼貌地把他迎进来,请坐看茶。
那人问他,馆中其他人都到哪里去了,杨瑞莲回答说都参加乡试去了,又问他为什么不去,他说恐内廷时有传写事件,故留此耳。
来人接着问他的姓名和籍贯等等,问得很详细,杨瑞莲回答得也很详细。
问过这些,来人又叫他把他写的字给他看,觉得他的字写得不错。
两人正在摆龙门阵,忽然几个太监循声而至,杨瑞莲这才知道是乾隆,“吓”得急忙伏地叩头,乾隆笑着点头而去。
第二天,乾隆对梁诗正说,你那个亲戚,就是那个杨某,为人很诚实嘛,篆、隶也都不错,未能参加考试,太可惜了,赏他一个举人吧。
梁诗正先是一愣,很快反应过来,急忙顿首表示感谢。
后来,杨瑞莲以修书劳绩,经讨论、研究,朝廷让他当了湘潭县令。
没想到,当上县令没多久,杨瑞莲就因得罪了一个上司而遭弹劾。
乾隆说,原来是杨瑞莲啊,这个人很诚实,我太了解他了,他有啥好参的,不准!
乾隆说完,将参劾他的奏本扔了回去。
弘历曰:“杨瑞莲诚实人,予所深知,所参不准。”以原奏掷还。
如果说苦难是一笔财富,但需要经营才会增值的话,那么诚实这笔财富,不需刻意经营,就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