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4-15 15:24:01 | 作者:元狩四年未央雪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6次
(头条号、微博号“考据虫”同步发布)
隋唐时期的上京、上都与下都
前篇已经说到,隋唐时期的和历史上的大王朝一样,实行多京制度,而长安则具有“法定”的京师的首都地位,这是其他几个“都城”或者“陪都所不具备的”,京师实则是一个王朝都城地位的象征。如《隋书》,有隋炀帝的一段话“京师国本,王业所基、宗庙陵寝所在”,韩愈:“京师者,四方之心腹,国家之根本”,表明京师不但是国家的政治中心,而且是宗庙帝陵所在地,是国家的根本。
那么我们在史料中也经常会见到如“上京”、“上都”、“下都”之类对都城的称呼,则是对这一时期都城的美称,虽然并不具有“法定”意义,却也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隋唐时期的都城制度。
隋唐时期,从隋文帝到唐朝末年,正史史料中上京出现的次数也非常多,都是明确指长安的,比如我们从史料中摘抄一些:
大隋受命,出诣上京(隋文帝)。
三元建上京(隋炀帝);
远将经教,来献上京(唐太宗)。
冀冀上京;大礼云毕,回舆上京;
抑天府之奥区,信上京之胜地(唐高宗)。
将归上京;(武则天、唐中宗)
愿师慈念,速赴上京;(唐中宗)
且游上京,徐还故里。(唐玄宗)
洎复上京,荐遭歉岁,官俸既薄,公田不收;
宏济患难,保佑王室;扫荡氛?,廓清上京。
旋师中冀,讨孽上京;(唐德宗)
辇金帛以输上京;(唐宪宗)
五月,乙巳,赦天下。上京两街先听留两寺外,更各增置八寺;(唐宣宗)
朕端居上京,默念东洛;(唐僖宗)
初复上京,方安庶品,且期静理。(唐昭宗)
可见,从隋文帝时期起,京师长安的美称一直称呼“上京”,但是有一条史料,有人提出唐中宗时期上京也貌似指向东都洛阳,是不是呢?从唐中宗《述圣记》看,他的行文中的“上京”就是确指长安,实在不可能在另外一条史料中就把上京指向洛阳去,这条史料出自《六祖坛经》:“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这条史料发生的历史事实出现在唐中宗刚刚复辟,处于从洛阳返京长安的期间,所以,有人想当然认为这里的上京可能指洛阳,且看分析:
分析史料:《六祖坛经》 :“神龙元年上元日,则天中宗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几之暇,每究一乘。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师曰:‘。。。。。’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表奏师语。
《五灯会元卷一》:“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表奏祖语。有诏谢师,并赐磨衲袈裟、绢五百匹、宝钵一口。十二月十九日,改古宝林为中兴寺。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又韶州刺史重加崇饰,赐额为法泉寺。祖新州旧居为国恩寺。”
唐人《曹溪大师传》:“敕书曰 敕师老疾,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师若净名托疾金粟阐弘大大法,传诸佛心谈不二之说,杜口毗耶,声闻被呵,菩萨辞退,师若此也。薛简传师指授如来智见,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朕积善余庆,宿种善因,得值师之出世,蒙师惠顿上乘佛心第一,朕感荷师恩,顶戴修行,永永不朽。奉磨衲袈裟一领,绢五百疋,供养大师。神龙三年四月二日下 又神龙三年十一月十八日 敕下韶州百姓可修大师中兴寺佛殿,及大师经坊,赐额为法泉寺。”
唐中宗于神龙元年派薛简去岭南接慧能到京,(《全唐文卷17》唐中宗“召曹溪慧能入京御札”)此时已经是中宗复辟,薛简到岭南召慧能不得,然后回京给中宗汇报,中宗下诏书恩赐袈裟,此为神龙三年,中宗早已经返回京师长安,所以很显然,这里的“速赴上京”, 指的是中宗让慧能去长安和他相见,慧能没来,所以薛简返长安给中宗汇报“薛简传师指授如来智见”,中宗答谢!
武则天撰述,中宗丹书的《述圣记碑》写高宗灵柩“将归上京;”很显然上京指长安,唐中宗不可能糊涂吧?
另外,胡适先生还有考证,说唐中宗邀请慧能这个诏书是假的,是后人附会在唐全文里面,如果是假的,就更无讨论的必要了。
综上,隋唐时期,“京师”是长安的具有的法定首都地位的称呼,“上京”是长安的美称,这一时期,东都洛阳也有美称,称为“上都”,唐肃宗开始,史料记载长安开始称“上都”,虽然没有记载洛阳的名称变化,但是从后续的史料中得知,洛阳已经从上都的称呼变为“下都”。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