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4-14 20:52:03 | 作者:宁知晓向云间没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6次
咱们中国古代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老话叫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确实在咱们封建社会长达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之下,老百姓想要跨越阶层,读书入仕几乎成为了唯一的渠道,当然事无绝对,这要是回到明朝初年您要是问问谁想当官,保准一个个都挥手拒绝,这也是奇怪了,给个官当还拒绝,甚至还有求饶,这是怎么回事呢?听我说完后面的故事您就明白啦!
那是明朝洪武九年,也就是1376年7月的一天,当时的皇帝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皇宫外头站了一个人,这个人来回踱步看起来挺着急,要拜见皇上,那么这个人是什么人呢?朱元璋手下的一个检校官,这个检校官是干什么的呢?那是锦衣卫的前身,专门负责给皇上刺探情报,监督百官的一个谍报人员,说白了就是一特务。特务急着见皇上那八成是得到了什么不得了的重要情报,守宫门的太监也不敢怠慢,立即通报,朱元璋一听立马命人召了进来并询问情况。只见这检校官掏出一个账册呈给了皇上,这个账册是干什么用的呢?其实就是明代的时候官府记录来往钱粮账目用的账本,朱元璋打开账本一看是急火攻心,龙颜大怒,究竟是谁这么大的胆子竟敢用这样的账册,简直是不把朕放在眼里?您说说这得是什么样的账册呀,能让身经百战的太祖皇帝发这么大的火?这是做了假账还是贪污受贿呢?要知道朱元璋是最痛恨贪污的,可惜这些都不是,比这些还可怕呢,这是一本空账册!没错,账册上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难道是一本新账册?那你说朱元璋拿着一本新账册气从何来呢?可是气就气在这本账册虽然什么都没写可是却盖着各级地方政府的官印,也就是说印已经盖好了,你想填什么就填什么,爱写什么就写什么,官府全都应允,这还了得?朱元璋立即就问这账册哪里来的,检校官回答说是在地方进京核对账目的官员身上发现的。解释一下,明朝的时候各地方政府专门收税的官员每年都要到户部(专门负责税收和财政的政府部门)核对账目。朱元璋一听火更大了,这些地方官员是吃了雄心豹子胆吗?居然敢在空白的账册上盖印?必须得要彻查!相关部门接到命令马上就行动了起来,把那些个到京城对账的地方官统统都控制起来,挨个的询问搜查,细节就不用说了,肯定是非常的血腥。结果您猜怎么着,不查不知道,一查是吓一跳,当时全国一共13个行省,140多个府,其中有接近一半的掌印官跟这事有牵连,把朱元璋气的,一声令下但凡是掌大印的一把手以及那些个知情不报的官员还有监管不力的检察官统统抓起来,打入大牢,这就是发生在明朝洪武九年轰动一时的空印案!
您也许会问这些地方官是怎么回事?难道真的有什么密谋贪赃,甚至是联合谋反的想法吗?恰恰相反,在这些被捕的官员当中有不少还真就是两袖清风,受百姓爱戴的好官。比如说方克勤,被捕之前是山东省济宁府的知府,有一年朱元璋为了发展生产就下诏书号召百姓们开垦荒地,并且承诺说三年免征税,可是地方官阳奉阴违,刚过了一年就开始征税了,这么一来老百姓不乐意了,各种抱怨说皇上说话不算数了,不干了,大伙纷纷放弃开垦好的土地,一来二去的这些土地就又撂荒了。后来新上任的济宁知府了解了情况之后就把老百姓叫到了一块郑重承诺,在自己管辖的地方一定会做到三年以后再征税,而且把土地分成九个等级,三年之后按照最差的土地上的收成来定税率,同时还告诫自己手底下官员不准违反这一规定,谁要是违反就直接卷铺盖走人。老百姓当时就信了他,个个就回到了自己新开垦的荒地上,可是这个地还没种踏实呢,又有事找上门来了。说是有一年夏天,济宁的守将要强征民夫修城墙,天气又热,而且家里地里都还有事,非让老百姓放下活去修城墙,这不是闹着玩?所以方克勤就出面了,他就跟这个守将说能不能缓一缓,不要干扰百姓的正常生产?想当时洪武年间,还有一批开国武将在,他们的这些部属都仗着是这些手握大权的将领的下属都有些骄横,就没把方克勤这样的文官放在眼里,话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该强征还是强征。没办法,方克勤只好越级上报到省级领导,由省级领导出面干预,这才免除了老百姓的劳役,那一年整个济宁府先是久旱,接着是风调雨顺,迎来了农业大丰收,所以当地的百姓就编歌谣赞颂方克勤,说是“孰罢我役,使君之力,孰活我黍,使君之雨,使君勿去,我民父母”,使君就是老百姓对地方官的尊称。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是谁免除了我们的劳役啊,是使君的力量,是谁让我们风调雨顺啊,是使君带来的雨”老百姓就觉得风调雨顺大丰收都是因为方克勤有仁爱之心的结果,所以最后他们还说了一句“您可是我们的父母官呀,是父母呀,您可不能走啊”在古代社会,被老百姓称之为父母那可是地方官最高的赞赏。咱么话说回来,空印案里边被抓的有不少就是像方克勤这样的好官,既然是好官为什么欺君罔上,揣着盖好了章却空空如也的账册呢?这里头当然是有原因的,下一章节说……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