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古代朝代官职“三公九卿”怎么来的?

时间: 2021-04-14 11:00:36 | 作者:拉屎不擦腚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4次

古代朝代官职“三公九卿”怎么来的?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封建王朝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在历朝历代的封建王朝中,封建官职一直有不同的建制,今天,本文来说说从秦始皇开始确立的中央官制中级别最高的“三公九卿”。三公九卿是秦朝时确立的中央官制,三公是古代辅助国君的三个最高官员,九卿则是中央政府的九个高级官员。周代曾经出现过“三公六卿”,分别是以辅佐天子的太师、太保、太傅为三公,以冢宰(总管军政)、司马(负责军务)、司寇(分管刑罚)、司空(负责工程)、司徒(负责民政)、宗伯(负责礼仪)为六卿。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后,听从李斯建议,建立了以皇帝为尊,以三公九卿为中央官制的中央集权制。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主管全国行政;太尉负责总揽全国军政;御史大夫则负责皇帝与群臣的沟通并负责监督群臣。九卿分别是:奉常(掌管宗庙礼仪,为九卿之首)、朗中令(领导宫廷侍卫)、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少数民族与外交事务)、宗正(分管皇族事务)、治粟内史(掌管赋税徭役)、少府(负责宫廷财政与皇室手工业制造)。 至汉代,三公九卿的基本构架被沿用,只是具体名称有所变化。丞相改为“大司徒”,太尉改为“大司马”,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九卿中的奉常变成了“太常”,廷尉变成了“大理”,典客变成了“大鸿胪”,治粟内史变成“大司农”等,其基本的职责变换不大。汉武帝刘彻为了加强集权制而削弱了丞相的权力。昭帝时,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职位辅政。成帝绥和元年(前8),采纳何武的建议,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又把大司马、大司空的律禄提高到与丞相相等,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汉光武帝刘秀推行更极端的帝王集权,不使权归大臣,名义上仍设显贵的三公官,但实权渐归尚书台。东汉后期又设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东汉末年,董卓为相国,居三公之上。公元208年,曹操罢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操自为丞相。三公九卿制的建立首次明确了我国的中央集权制。另外,很明确的可以看出九卿中的部分官职原来都只是负责皇帝家务的奴仆,可是却纷纷担任起了处理国家最高要务的职责,这也暴露出了皇帝制度建立之初,皇帝家事、国事不分的粗糙之处。  自秦起始至两晋,各个封建王朝都是以三公九卿制作为基本的中央官制构架,直至隋文帝创立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才宣告结束。但事实上,三省六部制仍收到三公九卿制的影响。此后,一直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废掉中书省、尚书省及门下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

文章标题: 古代朝代官职“三公九卿”怎么来的?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02116.html
文章标签:历史知识  中国历史  历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