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4-13 22:49:00 | 作者:zhang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9次
吸烟有损身体健康,现代人早已认识到这一点。但烟草在以前的战争年月中却被视为好东西。在残酷的战争间隙,点燃一支香烟,吸上几口,能起到镇静作用,在身心俱疲时,能起到提神的作用。所以,我们在中外描写战争场面的影视作品中,常常能看到吸烟的画面,那并不是刻意的渲染,而是真实的写照。
在那些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中,老一辈领导人为革命事业呕心沥血,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和思考之中。他们常常废寝忘食,在情况危急的情况下,有时彻夜不眠,以应对处理各种情况,这使他们常常身心俱疲,体力和精力都极度透支,但紧张的工作却又是常态,在需要提振精力应付繁重的工作时,香烟提神的作用就显现了出来,所以我们看到很多领导人都酷爱吸烟。
虽然香烟有一定的提神功效,但久吸会上瘾,会损害身体健康,成瘾后再想戒掉,已是很不容易。在领导革命队伍创建新中国的那些老一辈的领导人之中,嗜烟者大有人在,他们在为革命事业做出巨大牺牲、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养成了吸烟这一不良嗜好,吸烟成了他们自身少有的“缺点”。在这些爱吸烟的领导人之中,毛泽东与邓小平这两位伟人吸烟的画面最为人所熟悉,而围绕他们嗜烟与戒烟所发生的一些趣事,更是为人所津津乐道。
毛泽东烟瘾很大,他经常是烟不离手,尤其在思考重大问题,需要他扭转乾坤之时,他更是一支接一支,一天要吸好几包,烟瘾大得出奇。
据考证,毛泽东的烟龄极长,从十八岁抽到八十一岁,烟龄长达六十三年之久。
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经常是不分白天黑夜的通宵工作,休息时间很少,吸烟是为了提神。
那时人们对香烟的危害还不太了解,只觉得香烟有提神作用,所以也就没有人反对毛泽东吸烟,还到处找烟给他,为他吸烟提供方便,结果毛泽东的烟越抽越多,烟瘾越来越大。美国作家R.特里尔在他撰写的《毛泽东传》,中说:
“毛至少有六十年的抽烟历史。任何国家的政治领导人都不如毛抽掉的卷烟多。”毛泽东吸烟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口不择烟”什么烟都吸,逮着什么吸什么。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湘潭等5县考察时,当地群众用土产“叶子烟”招待他,毛泽东来者不拒,和群众常常是边吸“叶子烟”边聊天,显得格外亲切。
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写《论持久战》时,由于当时经济困难,好的香烟很难搞到,毛泽东一根接着一根抽的是边区造的土烟。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有时香烟彻底断供,毛泽东就吸自已卷的旱烟,这种烟很“冲”,烟味很呛人,虽然很难吸,但毛泽东从不在乎,依然烟不离手。
在长征途中,他甚至抽过别人给他弄得把树叶当作烟草的替代烟。毛泽东在谈及抽烟时,曾戏称他抽的是“百家烟”。
在解放战争指挥三大战役时期,那时正是共产党与国民党两军展开正面对决的紧要关头,国共两军上百万人在战场上硬碰硬,在指挥应对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时,指挥员稍有差错就可能导致巨大伤亡,作为我军的决策首脑,毛泽东每天神经高度紧张,此时他对烟的依赖更强了,遇到重大问题的决策关口,他更是要靠抽烟来提神。
1947年,蒋介石派胡宗南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和五十多架飞机对延安和陕甘边区进行围剿,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为了避敌锋芒,毛泽东提出了“牵制敌军主力,在运动中歼敌”的战略方针,与敌展开运动战,不断巧妙与敌周旋,在毛泽东的亲自指挥下,我军取得了青化砭、羊子河、蟠龙三大战役的胜利,打得胡宗南所部晕头转向。
手握重兵却连吃败仗的胡宗南气急败坏,他命令其手下干将刘戡率领七个旅紧紧咬住只有九百多人的包括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在内的中共中央直属支队。敌军从绥德开始尾随,一直跟到米脂县。
8月18日这一天,中央直属支队在敌压迫追击下,来到了黄河边。
此时形势万分危急,前面是波涛汹涌的黄河水,后面是敌人紧紧追赶的重兵,何去何从,如何选择前进的道路将决定中央直属支队的生死。
在敌人已经压迫到脚后跟的情况下,眼前似乎只有一条出路:抢渡波涛汹涌的黄河。
可部队手中只有从老百姓那儿借来的几只羊皮筏子。羊皮筏子一下水,立即被巨浪掀翻,被冲得无影无踪。
怎么办?在瓢泼大雨中,所有人都将目光聚拢到毛泽东那里,等待他做出最终的决定。
毛泽东没有作声,他望着波涛汹涌的河水,仿佛沉浸在凝视之中。
“别再磨蹭了,赶快决定吧!”
任弼时是个急性子,见毛泽东没有说话,便催促起来。
此刻每个人的心情都十分焦急,时间耽误不得,何去何从,必须立即做出决定,否则也许就会酿成难以想像的后果。
“给我支烟!”这时,一直凝视着黄河陷入沉思中的毛泽东突然说道。
“烟!德胜同志要吸烟,快拿烟来!”李德胜是毛泽东转战陕北时用的化名。
“谁有烟?快给德胜同志拿来!”
可这时下着瓢泼大雨,每个人都被浇得浑身湿透,哪里去找一支能吸的香烟呢?
“给我一支烟,我要烟!”毛泽东似乎没有想到这些,他急切地催促道。
他周围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有烟”,“我这儿有烟!”这时队伍中有人连声喊了起来,说话的人是毛泽东的马夫老侯。
周恩来赶忙命令警卫们围成一圈遮住风,有人用薄棉被遮住大雨,一个卫士钻到被子下面去划火柴给主席点烟,因为紧张,还有狂风难以遮挡的原因,火柴几次点燃,又几次被熄灭。
毛泽东嘴上的烟总是没能被点燃,令毛泽东感到无可奈何,这时,机敏的警卫李银桥,从人群之中挤进来,他钻到被子下面,从卫士手中拿过火柴,“嚓”地一下将火柴划着,又迅速地用手紧紧遮住火苗,小心翼翼地给毛泽东点燃了烟。
毛泽东深深地吸了一口,他看了一眼李银桥,目光中露出几分赞许,然后他的目光从李银桥的头上掠过,望向了黄河岸边。
这支烟只吸了两三口,就被毛泽东抽完,毛泽东突然一扫脸上的疑虑,他表情坚定地说:
“不过黄河!放心跟我走,老子不信邪,我看他刘戡敢不敢对我们开枪。”
说完,他大步沿黄河边的山路向前走去。中央直属支队跟着他就在敌人注视下开拔,刘戡的部队就傻呆呆地眼瞅着毛泽东的大队人马过去而未放一枪。
后来有人说,这是“真龙过海,谁人敢敌”。
毛泽东烟瘾虽然大,但必要时,他却可以克制自己一支也不抽。一九四五年在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时,因为知道蒋介石不吸烟,对烟味很敏感,毛泽东在和蒋介石面对面谈判时始终未吸一口烟,这对于一个一天大约要吸三包烟的人来说,需要有多么大的自控力可想而知。事后,蒋介石对陈布雷说:
“毛泽东此人不可轻视。他嗜烟如命,据说每天要五十支。但他知道我不吸烟后,在同我谈话期间绝不抽一支烟,对他的决心和精神不可小视!”长年吸烟使毛泽东的心肺功能受到了影响,他也认识到了吸烟的危害,他时常告诫别人:“别学吸烟,烟里有尼古丁,是要害人的。”
斯大林逝世之后,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元帅访问中国时,曾劝毛泽东戒烟,他说:
“苏联的医学专家认为,如果斯大林遵照医嘱戒了烟的话,他可能不会逝世得那么早。”
在他的劝告下,毛泽东决定戒烟。但是,对有着六十多年烟龄的毛泽东来说,戒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十个月后,他又夹起了烟卷,吸了起来。
他说:
“没有烟拿在手中吸吸,在思考问题时,就好像缺少点什么,有了香烟在手,就好像补充了这个不足。”
直到去世前两年的一九七四年,在医生和身边工作人员的反复劝说下,毛泽东才真正戒了烟。卫士们开始怕他一时难戒,就把烟和烟具放在原处,结果,毛泽东要么把烟拿起来放在鼻子底下使劲地闻一闻,要么就把烟放在手里用手指捻来捻去,但坚决不抽。
有一次周恩来到毛泽东那儿谈工作,看出了他在忍受戒烟的痛苦,就劝他少抽一点,但他还是没有抽。就这样,毛泽东终于戒烟成功,脱离了烟民的队伍。
与毛泽东一样,另一位伟人邓小平也是老资格的烟民,邓小平吸烟多年,据说他每天要吸50支烟。邓小平不仅烟龄长,吸烟的轶闻也很多。邓小平与外宾会见时,常以吸烟作为开场话题,他总是先问问外宾吸不吸烟,要不要也来上一支,其特有的亲切与幽默,瞬间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邓公手握香烟与来访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就香港回归问题进行会谈的历史性画面,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平同志手拿着香烟显得很轻松惬意,但他在香港回归问题上坚定的态度,不容辩驳的语气,却都表达在他举重若轻的言谈举止中。
小平同志吸烟还有一件趣闻,1988年4月8日,第七届全国人大会议期间,作为主席团成员的小平同志投票后,回到自己主席台的座位上,他习惯性地点燃了香烟。
还没吸几口,就有个条子由台下被递上了主席台上的小平同志手里,邓小平看了看纸条后,面露笑容,马上就把烟掐灭了。
这个条子是广东省女代表,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写好递上主席台的,纸条上写的是:
“请小平同志在主席台上不要吸烟。”不久之后,这件事被记者报道播发,迅速引发世界广泛关注。各界舆论一片赞扬之声,称赞邓小平同志能接受意见,从善如流。外国媒体报道说,这件小事不仅充分说明了小平同志的胸怀,也展示出中国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也就从这个时期开始。在随后举行的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一名常委会委员提出在人大及其常委会会场全面禁止吸烟的建议。这一合理化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晚年时,在医生的一再建议下,小平同志也开始戒烟,戒烟初期,烟瘾上来时,邓小平就以吃鱼皮花生的方法来转移注意力,坚持一段时间后,小平同志戒烟成功,也就此脱离了烟民的队伍。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