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一位西医眼中的中医(一)

时间: 2021-04-13 15:29:59 | 作者:维兰尼梅奥医学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6次

一位西医眼中的中医(一)

一位西医眼中的中医(一)

段和平

我是一名西医,是从科班的医学院校走出来,又在国内顶级的医院里服务了数年的医生。

近十余年来,以方舟子为代表的许多人,对中医的排斥声不断,将持续了近三千年之久的中医说成“巫术”,一钱不值。真的是这样吗?

虽然我是西医,但我并不排斥中医。我始终认为:西医是一门不断进步的科学,而中医是缺少创新的哲学。

为什么我将中医定义为“哲学”?究其根本,是因为两三千年前中国历史的先哲们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得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而朴素的中医理论体系也正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基础之上的一门经验学科。

中医是神秘的,西医是科学的,我们是否有可能在二者之间寻找到某些联系呢?

下面我就试图通过“优清”这个产品和巨大的生理、生化、药理功效对此进行探讨。

中医的理论体系不仅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而且门派众多,即使是专业人士也难以窥知全貌。我连一个中医的“票友”都算不上,没有胆量像方舟子老师那般“指点江山”,只能寻一些皮毛说三道四。

中医理论体系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脾”。中医的这个“脾”不得了,有“后天之本”的美誉。脾脏,在西医眼里的作用没有如此重大,万不得已的时候可以一刀切之。如果西医的这个脾脏真的是中医的那个“脾”的话,把“后天之本”切掉了,那还了得。显然,中医的这个“脾”并非是西医的那个“脾脏”。那么,中医的脾是什么?这是一个争论至今而没有定论的概念。

中医的“脾”到底是什么?

我们先来看一看中医对于“脾”的解剖学描述。中医有一本古籍《难经》,成书年代不详,传说是先秦扁鹊所著。

《难经》中对“脾”的描述是这样的:“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根据这个解剖学描述,中医这个“脾”符合西医脾的特征。“散膏半斤”大概指的是西医的“胰腺”吧。也就是说,中医很早就将“胰腺”划归到“脾”的麾下了。清代名医王清任通过他自己所做的人体解剖,认为“胰腺”是“脾”,并将这一观点写到了他所著的《医林改错》一书之中。

所以,中医解剖学概念的“脾”至少包括了西医解剖学的“脾”和“胰腺”,但要比西医的现代解剖学早了1500余年。

我们再看看中医生理学概念的“脾”。中医认为脾有三大生理功能:1)主运化水谷精徽;2)主升;3)主统血。

“脾”的这个生理学概念好像有点大!

“运化”这个词西医的教科书中是没有的。如何去理解它?有人说是“运送,消化”,你认同吗?

我理解的“运化”是一个从食物到能量,从胃肠道到细胞内线粒体的能量传送转化体系,是中医“脾”的核心功能,也是“后天之本”的关键所在。

从食物的摄入到细胞内线粒体的能量转化过程,对于西医而言是一个要跨越“千山万水”的大工程,是一个涉及到许多的系统、器官、组织的过程。

这一过程首先从我们的口腔开始。牙齿的完好程度,口腔腺体的分泌能力,口腔微生态的平衡状态与此有关。很多人不太关心牙齿的问题,我有几位同学是国内口腔方面的专家,她们经常在不同的场合强调这个问题,这也或许是国外口腔科医生身价较高的原因之一。

口腔微生态是一个较新的概念,也是近年来现代医学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

这里首先要告诉朋友们的是,我们的口腔内绝非是“一片净土“,不论你吃的食物被洗的如何的干净,也不论你要刷几次牙齿,你的口腔内都是一个拥有种类繁多的细菌“王国“。所谓“口腔微生态”,指的就是我们口腔内细菌们的“生活状态”。

有朋友问我,你不是在说中医的“脾”吗?怎么又一下跑到了“口腔”,是不是跑题了?

这是个好问题!

早在我拟定这篇文章的题目时,内心就有一个矛盾。实际上,“中医”和“西医”的概念是个伪概念,是一个人们习以为常却违背历史的错误概念。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利用春节假日这几天,先暂时告别那个充满细菌的口腔,去到医学的历史长河中做一次短暂的旅游!

准确地说,“中医”应该称为“传统医学”或者“自然医学”;而“西医”应该称为“现代医学”或者“生物生化医学”。

现代医学的历史非常短暂,不过百年。而在传统医学中,“中医”也非一花独秀。

根据考古学研究,传统医学最早发源于“两河”地区(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医学”。考古学家们同样认为该地区是人类最早开始选择居住,开展农业生活的地区,史称“新石器时代“。而有趣的是,我们现在的“现代医学”就是以美索不达米亚医学为源头,通过古埃及医学、古希腊医学到希波克拉底时代,逐 步发育成为现代医学,而希波克拉底也被称为“现代医学之父”。(待续)

文章标题: 一位西医眼中的中医(一)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01960.html
文章标签:健康科普  健康常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