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4-12 12:24:1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7次
不太可能。其实朱允炆和朱棣相比能力都差了好几个档次,而朱棣的管理能力在历史上还不能排上多么高的名次,所以不可能让人们吹捧比他更差的朱允炆为一代明君。
一、自我决断能力差首先朱允炆本人的性格就不太好,缺少了帝王的果断,朱允炆从小接受的就是正统的儒家教育,所以从小和文人混的多了,难免就喜欢听文人所说的话,甚至他对待文人的态度可以说有一些言听即从了。这些都算了,关键的是朱允炆手底的人还没用,甚至还能够起到误导的作用,靖难之役的时候朱允炆已经把朱棣的三个儿子都召到了京城,这是多么好的人质啊,结果他旁边的黄子澄却说把这些人放了不要打草惊蛇,于是朱允炆就真的放了。
二、两个地区的矛盾而且朱允炆就连文人方面也没有处理好,他在当时收了南北榜,南北榜这东西可以说是朱元璋好不容易才搞出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南方考生真的比北方考生善于考试,所以经常会出现南方霸榜的情况,而朱元璋把南北榜搞出来就是为了防止南北分裂的现象发生,结果没用几年朱允炆收回了,直接就搞成了全国一张卷,其实也幸亏朱允炆担任的时间不长,如果南方考生霸榜的情况经常发生,朱允炆还不处理的话,估计北方这边要反的心思可能都有。
三、真的没钱最后朱允炆经济管的也不好,现在朱允炆有个好名声的原因除了他脾气好还有他减少了税,减税就减税吧他还打算恢复西周的井田制 ,这两个朝代相差了千年,真的不知道朱允炆怎么想要恢复的,只能说他中了腐儒的毒,而且井田制调动不了农民的积极性,会导致经济能力更弱。
朱标当太子期间,不但个人威望极高,而且富有执政经验。他要是不死当上皇帝,就没朱棣什么事了。可以说自朱标生在朱元璋攻打南京期间,朱元璋就对这个儿子非常的重视,不但跟着朱元璋白手起家的淮西大集团的大臣都是看好朱标接班的,而且朱元璋是做好了一切准备,朱元璋从小就把他当接班人培养,朱元璋自立为吴王时立十岁的朱标为世子,至朱标病逝,27年的接班人生涯,老朱从没想过换人。不仅自己悉心教导,还请宋濂等名儒为师授其经学。
朱元璋立朱标为太子时,朝中的有功勋或者道德老成的大臣兼领东宫,不再太子的东宫外另设府僚,这其中包括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等开国功臣元勋。朱元璋外出征战期间,由太子朱标监国,朝中的丞相将军辅佐。朱标在二十二岁时,朱元璋下令,今后的一切政事先让太子处处理,然后再报他看。于是朱标从这个时候就开始学习处理国家大事,并并且协助朱元璋处理日常政务。朱元璋培养了太子朱标十几年的临朝亲政的经验。朱棣再有军功也比不上比起朱标。把皇位递交到朱标的,可惜太子朱标跑去西安,考察都城选址的时候,因为水土不服意外早逝,这让朱元璋伤心不已。
朱标这个人是非常得人心的,可以说朝野上下都非常拥戴这个大明未来的皇帝。朱标的脾气温文尔雅,虽然贵为太子的身份,但他却没有一些纨绔子弟的坏毛病,而且为人忠厚,能够对大臣老师十分恭敬。朱标在做太子期间,看脾气火爆的朱元璋杀人太狠,就建议施行“宽通平易之政”。朱标不止善待大臣们,对皇室宗亲也是如此对待。为人友爱的朱标作为大哥,非常爱护他的弟弟们,这些王爷们犯了事,朱元璋要惩罚他们,朱标一定会极力进行调节,直到被感动的朱元璋罢手。不但对亲弟弟如此,而且对待朱元璋马皇后视为己出,抚养的侄子朱文正、外甥李文忠、义子沐英,每当朱元璋因为一些事要责怪他们的时候,朱标就跑去请马皇后来劝解。
就凭朱标极高的威望以及人心所向,朱棣篡位的想法就会去掉一大半,首先在道义上就已经失败,没有人支持他。朱标不但做了储君多年,而且多年的执政经验,让朝中群臣都愿意听命,就算朱棣雄才大略,但他的实力来说,遇到朱元璋留下来辅佐朱标的大将蓝玉,毫无胜算可言,在军事上朱棣也要败。以朱标的宽厚仁义的天性,一定不会采用激进的手段削藩,而且也不会下狠手削藩,这样一来,反抗也不会像朱允文时期激烈,朱标一定是采用温和的手段解除这些王爷的藩镇和兵权。于是起兵不占道义,打也打不过、自己良心也过不去的朱棣就会乖乖的削藩。
朱元璋是安徽人,因为出生穷苦,虽然后来当了皇帝,却还是保留了很多老家的思想,比如长子长孙的地位特别高。事实上就算到了今天,部分安徽地区家里老人如果去世了,举行葬礼时都是长孙举着幡站在最前面,长子排在第二,其他子孙排在后面。
因此,在朱元璋的认知中,皇位毫无疑问是他和马皇后的长子朱标的,可惜朱标死得太早了,那就只能传给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了(原本朱允炆不是朱标的嫡长子,但他还有个哥哥死得太早了。)
因此,如果朱标不死的话,朱棣是绝对不可能篡位的,因为他本来连朱允炆的位置都不敢篡,更何况是朱标。那大明朝会如何发展呢?我个人认为,如果朱标不死那么早,大明朝一定会更好,为什么这么说,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是朱标本人非常出色,朱元璋还没称帝时就着重培养他,让他随宋濂学习经传,从小熟读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们十分友爱,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过错,朱标从中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在诸王中威信最高。
第二点就是朱棣本人虽然雄才大略,但大明朝的发展轨迹却非常曲折。明朝于公元1468年建立,而仅仅过了80年,就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可以说,大明朝的盛世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虽然那之后大明朝依然维持了两百年,但实力大损,也就彻底失去了缔造一个盛世的可能。虽然说如果由朱标即位,最后皇位还会落到朱允炆手中,但那时候朱允炆一系的地位早就稳固了,朱棣也就不再有篡位的可能。而朱标与朱允炆虽然在性格上偏向仁厚软弱,很难做出开疆拓土的功业,但在休养生息这一方面,绝对会比朱棣一系更强。
导语:朱标,朱元璋的嫡长子,生于1355年,卒于1392年,享年38岁。在洪武元年,也就是1368年,年仅14岁的朱标,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子。朱棣,朱元璋的四儿子,生于1360年,卒于1424年,享年65岁。在洪武三年,也就是1370年,年仅11岁的朱棣,被封为燕王。
1380年,21岁的朱棣就藩前往北方,为大明王朝镇守边疆。这俩孩子是朱元璋儿子当中,最优秀的两个。一个是朱元璋钦定并且培养了三十多年的皇太子,一个是夺取建文帝天下,开创永乐盛世的永乐大帝。历史是没有回头路可以走的,但是我们可以猜测一下,如果朱标在38岁的时候不死,大明朝的历史会怎样呢?朱棣还有机会篡位登基吗?
01朱标是仁慈之主,大明王朝一定蒸蒸日上。如果朱标能够顺利登基,其实对大明王朝最大的改善,那就是平反活动会兴起。尤其是那些被朱元璋抄家灭族的功臣们,铁定会得到平反。因为朱标为人就是非常仁慈,他并不喜欢自己的父亲朱元璋滥杀无辜,曾经多次阻止过朱元璋屠戮那些功臣,可是效果不是很理想。
当然了朱标活着的时候,朱元璋还没有大规模杀功臣的想法,因为朱元璋对朱标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他认为自己的儿子可以镇得住这些功臣。兴宗孝康皇帝标,太祖长子也。母高皇后。元至正十五年生于太平陈迪家。太祖为吴王,立为王世子,从宋濂受经。吴元年,年十三矣,命省临濠墓,谕曰:“商高宗旧劳于外,周成王早闻《无逸》之训,皆知小民疾苦,故在位勤俭,为守成令主。儿生长富贵,习于晏安。
朱标做了皇帝以后,首先会延续勤政爱民的风格。这是老朱最值得后人夸奖的地方,朱元璋对臣子虽然凶狠,可是对老百姓那是真的好。
朱元璋杀了那么多贪官,其实目的只有一个,让老百姓们过上好日子。因为朱元璋是苦日子里出来的,他知道贪官污吏对老百姓来说意味着什么。所以朱标算是延续了父亲的这个优良传统,会继续对百姓好。但是手段可能会有些变化,他不会再大规模杀贪官,这一点他做不到。他可能是从政策方面下手,做出一些可以惠及老百姓的政策调整。甚至有可能给官员们加工资,以此来杜绝一部分官员贪污的可能性。只要是有利于百姓安居乐业的政策,朱标应该都会动用。
02朱标在兄弟中有很大的威信,朱棣不会谋反。那么又有一个新的问题了,如果朱标活下来,那朱棣会谋反吗?其实这个问题压根不用考虑,因为朱标活着朱棣肯定反不了。首先朱标是众位皇子中,岁数最大的一个,是非常有威信的太子。他活着的时候,所有皇子对他是非常恭敬的,毕竟朱元璋培养的好。其次朱标对弟弟们那叫一个宽容。他登基以后,绝对不会裁撤藩王,就算这个问题的确是帝国最棘手的问题,也不会在朱标手里解决。
再者朱标得到弟弟们的拥护。因为朱标对弟弟们比较好,常常在朱元璋面前为弟弟们求情,所以朱标在诸位皇子们心目中,是完美的继承人。由此可见朱标如果登基的话,不管是从情面上,还是道理上,朱棣都没有理由造反。朱标不会削藩,让朱棣无处可去。朱标反而会维护自己兄弟们的感情,以此加强中央和藩王之间的联络。
仍申谕从行诸臣以宿顿闻。比还,献陕西地图,遂病。病中上言经略建都事。明年四月丙子薨,帝恸哭。礼官议期丧,请以日易。及当除服,帝不忍。礼官请之,始释服视朝。八月庚申祔葬孝陵东,谥曰懿文。---《明史》此外朱棣也找不到任何理由来谋反了,除非他单纯想要谋反。
如果他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他也会成为众矢之的,至少周围的这些诸侯兄弟们,是不可能坐视不管的。再加上朱标手里有一支强大的中央军,那朱棣岂不是把自己往火坑里推吗?所以由此可见,朱标在位,朱棣压根动都不敢动。
03朱标有一个强大的辅佐团队。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任何人如果是单打独斗的话,永远都走不出困局。比如说朱棣,他也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朱棣造反是有一支强大的辅佐力量作为支撑的。而且他还从兄弟朱权那里抢来了一支战斗力强悍的军队,这就是朱棣造反的资本。那么朱标有什么资本来维护自己的政权呢?
其实当时朱元璋给朱标安排的非常好了,太子少师是李善长,太子少傅是徐达,这一文一武全都是朝中的顶尖臣子。此外后来的名将蓝玉,那也是朱标这一边的人。如果朱标不死,他肯定可以震慑住蓝玉,所以朱元璋也不会轻易杀了蓝玉。这么来说的话,朱元璋的开国功臣,全部都是朱标的下属。以朱标多年来在军中的履历,他完全是有能力震慑住这帮文臣武将的。
谕之曰:“朕于东宫不别设府僚,而以卿等兼领者,盖军旅未息,朕若有事于外,必太子监国。若设府僚,卿等在内,事当启闻,太子或听断不明,与卿等意见不合,卿等必谓府僚导之,嫌隙易生。又所以特置宾客谕德等官者,欲辅成太子德性,且选名儒为之,职此故也。昔周公教成王克诘戎兵,召公教康王张惶六师,此居安虑危,不忘武备。盖继世之君,生长富贵,昵于安逸,不谙军旅,一有缓急,罔知所措。二公之言,其并识之。”
所以当朱棣打算造反的时候,必须要考虑一下自己这边的力量,到底能不能跟朱标那边的力量相抗衡。如果能抗衡,那姑且可以试一试,如果不能抗衡,那又何必去找死呢?很显然朱标手里的这些大臣,绝对是黄金搭档。当年陈友谅那么难攻克的对手,都被这帮人给搞定了,又何惧朱棣那点人马呢?
总结:朱标的死,让朱元璋把朱标的资源都给清理掉了。朱元璋的想法实在是太轻松了,他觉得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孙子,让儿子们来辅佐他,这就可以稳定大明的局面了。唯一可以作为障碍的,可能就是这些功臣了。朱标还活着的时候,尚且可以震慑这帮功臣,可是后来朱标死了,这帮人可就跟脱缰的野马了。朱允炆实在是太年轻而且没有任何权谋经验,所以他上台以后,必然是要被这帮功臣玩的团团转的。
到时候这帮人操纵了朝政,老朱家的天下可就是别人家的了。所以朱元璋一口气把功臣们全都给杀了,尤其是武将,基本没留什么给朱允炆。朱允炆上台能用的武将太少了。可是朱棣那边还是有一帮跟随他在沙场作战的老将,所以朱棣就比朱允炆在这方面沾光多了。当然,朱元璋的考虑当然是有他的道理。他认为这天下是他朱元璋打下来的,所以不管是哪个皇子做皇帝都没关系,只要是老朱家的后人就行。
但是这个皇位绝对不能落在那些功臣手里,这是不可以触碰的底线。诸侯王都是朱元璋的儿子,谁造反当了皇帝,那还不是延续朱元璋的后代吗?所以朱元璋什么都考虑好了,朱允炆只是个牺牲品罢了。
参考资料:《明史》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