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历史上有没有一听就让人落泪的话

时间: 2021-04-09 18:05:5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7次

历史上有没有一听就让人落泪的话

有哪些经典语录让人落泪?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岁月的洗礼和心灵的叩问。我觉得最经典的语录有三个,一个是阿甘说的,一个是罗曼罗兰说的,一个是莫泊桑说的。

《阿甘正传》是一部非常励志的电影,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抑或是连普通人还不如的智障人士阿甘的人生故事。这里面有很多经典语录,最欣赏的是“‍‍生活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将得到什么”和“没有蠢人,只有蠢事”。

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是接受生命无常的事实,坦然对待和热爱生命,另外一个是多从自身角度反思问题,这样会避免做很多错误的决定,因为没有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

还有就是罗曼罗兰的“世界上唯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本质还是依然热爱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每个成年人的每一天都是不容易的,我们作为普通人,要工作,要按揭,要处理生活的琐碎和命运的无常。

如果没有这种英雄主义存在,我们迟早会被生活的重担所压垮。换句话说,只要好好活着,热爱生活,我们就是自己的英雄,就足以称之为伟大,这就是平凡但不平庸的可贵之处。

最后是莫泊桑在《一生》的结尾处总结道“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我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但凡用心生活过的人,都能体会到个中滋味,这就是生活的本质,也是我们个体的本质。个人以为,这是古今大家对于人生最好的诠释,也是这句话支撑着我们一直走下去,直到生命的终结。

一、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句话是出自先秦时期的《越人歌》,作者不明,全文是: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首诗歌本意是描述身份尊贵的人礼贤下士,从而赢得身份低下的人对其爱戴,但是后世一般也用最后两句话来比喻暗恋,比如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花千骨》中,就把它用来喻指爱情。

二、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

这句话是出自 (清)况周颐的《减字浣溪沙-听歌有感》,全文是:

惜起残红泪满衣,它生莫作有情痴,天地无处着相思。

花若再开非故树,云能暂驻亦哀丝,不成消遣只成悲。 

这首歌的意思是劝诫世人不要做多情的人,因为相思之苦教人肝肠寸断。诗人一定尝过了相思入骨的滋味,所以才能写出这么深刻体会的诗句。

三、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这句话是出自司马光的《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全文是: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这首歌的意思是诗人宴会遇见一位歌姬,并且爱上了她的与众不同,但是,待到诗人酒醒之后,庭院深深,斜月高挂,四处无声,更使诗人感到寂寥惆怅失落。

1.人生遇到瓶颈时,上进心是最大的煎熬。(颜如晶)

2.在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有一条沟,你掉进去了,叫挫折;你爬出来了,叫成长。 成长没有好坏,它只是让你的世界变得更广大。(罗振宇)

3.“他心里的苦有那么多,你得用多少甜去填满他呢”(柏邦妮)

“他心里的苦越多,一丝甜就能填满。”马东

4.一件坏事,最糟糕的,不是被做成了,而是它居然取得了好事的名义;一个坏蛋,最糟糕的,不是他打败了好人,而是他居然自居为好人。(黄执中)

5、哈佛商学院教授对毕业生讲坚持梦想:如果你要做喜欢的事情,那毕业5周年的聚会,你不要去,因为那时你处在最艰难时刻,而你同学们,大多在大公司里平步青云。同样10周年聚会,你也不要去。但是,20年的同学聚会,你可以去,你会看到,那些坚持梦想的人,和随波逐流的人,生命将有什么不同。

6、“比赛就是要赢,比赛输没什么开心的。可是,如果我非输不可,我就要输一场51对49的比赛,这就是好故事,其实人生就是累计故事的过程,遇到一个好故事是一个好故事,80比20是什么鬼,然后将来再找机会,把那溜走的一票要回来。”(蔡康永)

7、看过一句话,那些后来重新遇见的人,就像夏天快到了的棉袄,冬日里的蒲扇,风雨后的雨伞,心凉后的殷勤,就算得到,也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想看的风景等太久所有期待也会消耗殆尽,错过的年华怎么弥补,一等也许沧海变桑田。

爱看文学电影的朋友都知道,很多经典台词语录都感人至深,不经意想起还会感动不己,好的台词语录会给人洗涤心灵的精神力量,下面分享一些我喜欢的台词语录。

‍‍不行,说的一辈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这个台词出自电影霸王别姬。张国荣饰演的程蝶衣对他师哥的感情之深,对京剧艺术之爱都深入骨髓。而程蝶衣最后的结局又让人唏嘘不已,黯然落泪。‍

神雕侠侣里面有个情节,就是在古墓里面小龙女被郭芙的冰魄银针打中,无可救治,命在旦夕。然而杨过对小龙女一往情深,决定在古墓和小龙女结婚,新婚之夜点燃两支红烛本是喜庆欢乐,然后小龙女得病在身却又让人心痛不已。写到两支红烛烧完的时候金庸用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杨过小龙女两人都可以为对方付出所有直至死去,有哪春蚕吐丝,蜡炬成灰,看得让人恸哭不已,感人至深。

‍‍别等了,他不会回来了。这是出自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男主人捡了一条狗,每天带狗去上班,上火车的时候都会把狗放在车站旁边,下班后狗都会蹲在那等主人下班带它回家。直到男主人去世后狗狗无论春夏秋冬都还是坐那等主人下班接它,然而主人身影再也没出现过。狗对主人的感情让人非常的感动。

‍‍我甚至连他的一张照片都没有,他只活在我的记忆里。这句台词出自经典电影泰坦尼克号,老年露丝对杰克的回忆。杰克对露丝的爱情感动万千观众,爱是可以为对方付出所有的,哪怕是自己的生命。‍

恰逢钱老离我们而去两年之际,重温她的经典语录,无不让人有一种想落泪的冲动。

先生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先生身上有一种坦然,那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生活的抗争。这样的淡定从容,让她与世无争的享受了105年的时光。是我们每个人都值得学习的,在浮躁的当下、充满知识焦虑的时代中,更应该像先生说的一样:你的问题在于读书不多而想的太多,这是能对抗焦虑的法宝,在读书中进行思考,获得内心的平静。

先生面对挫折的态度让人赞叹,女儿、爱人的相继离去,这样的痛苦并没有将她击倒,哪怕如她所说:刚开始是假装坚强,后来是真的坚强了。就是这份假装出来的坚强,已经让她得到了世人的尊敬,称她一声“先生”。钱钟书先生去世后,杨先生说:“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这样的一句寻觅归途,让我们心生怜悯,茫茫人海中,只有一个人形影相吊茕茕孑立。这样的丧女丧夫之痛,哪怕夜夜靠着安眠药入眠,仍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文化瑰宝。

读先生的语录,心泡在泪中,心疼她、崇拜她、学习她,“我们仨”从此成了绝唱,世间少了一个好先生,但是故事的结局是圆满的,因为他们团圆了。

先生,安好。

我国历史上都有哪些话,让人一听就想落泪的?

甲戌年九月二十日巳刻,秦余山人俟斋遗属,付寡媳华氏,临危之笔。

这是清初明末遗民徐枋的绝笔。

文中的甲戌年是指清康熙三十三年,即公元1694年。此时距离崇祯帝自缢已经过去50年,距离1662年永历帝被杀已经过去32年,距离1683年最后一个奉明朝正朔的政权明郑灭亡已经过去11年。

文中的俟斋、秦余山人是徐枋的号,号也就是中国古代人在名、字之外的自称。

写下绝笔的时候,徐枋已经73岁,他的家族亲属已经消亡殆尽,只有儿媳华氏和年仅四岁的孙子徐夏官陪伴在身边,在徐枋去世后,华氏和徐夏官在之后也相继去世,徐枋的直系血脉断绝。

国变

徐枋本人出生于明朝的官僚世家,徐氏家族从六世祖开始一直代代为官,徐枋的父亲徐汧进士出身,改庶吉士,升迁至右春坊右庶子。在明朝这是可以进入内阁的资历,他也参与复社的政治斗争。南明建立之后,徐汧被启用为詹事府少詹事、翰林院侍读学士。

由于家庭环境的优越,徐枋自幼和江南士人名流相交,其中很多人都是复社名流,比如郑敷教、陈子龙、朱集璜、杨廷枢等人,这些都是徐汧的朋友,也是徐枋的长辈和老师。江南的学术环境也使得徐枋成长很快,在崇祯十五年,21岁的徐枋便已经在乡试中中举,可以说大好前途就在眼前。

但是此时的明王朝却已经走入了死胡同,北方的天灾和人祸使得大批农民走向推翻明王朝统治的道路,李自成在已经发展壮大,而关外的满清对于中原垂涎欲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而死,随后清军在吴三桂的邀请下入关击败李自成夺取北京,同年南京弘光政权建立。清军南下,弘光政权的首府南京被清军攻占后,苏州、常州相继陷落。

这对于明朝的高级官员徐汧来说是双重打击。崇祯自缢,很多名节自励的官员已经自杀殉国,徐汧并未选择自杀反而加入弘光政权,自然是希望国家中兴。弘光政权被击败,明朝的政权再度覆灭。作为高级官僚徐汧不能为国家效力拯救国家,反而看到国家灭亡,自然心生痛苦,加之自己的儒家名节思想,在国破家亡的背景之下,徐汧选择在六月十二日在苏州虎丘新塘桥投水自尽,为明朝殉节。

范石夫《朋旧尺牍跋》记载徐汧自杀时的情形,这是一名儒家信徒为自己的信仰献身,也是一名高级官员为灭亡的国家献身:

勿斋太史当先帝之变,已义不欲生,避迹虎丘之长荡。一泓秋水,朝夕徘徊。乙酉六月十二日,有剃发之令,默无一言。是晚月明如昼,以酒犒诸从,躬倚船舷,对月独坐,突跃入水中,人不及救。”

按照当时的惯例,很多官员都会举家自杀,但是徐汧却没有这么做,或许是他怜悯自己的24岁的儿子。当时的徐枋还在生病当中,惊闻噩耗一度想要追随父亲投水自尽,但是徐汧临终前遗命徐枋:

“吾固不可以不死,若即长为农夫以没世,亦可无憾”

这道遗命说了三点:徐汧自杀是自己的选择,但是他要自己的儿子徐枋活下去,同时让徐枋选择以农夫的方式生活一辈子。

很多人也许不理解,在他们看来做一个农民不是挺好的吗?实际上没有理解徐汧真实含义。徐枋此时已经是举人身份,徐氏家族在江南也是士族家庭,这正是清朝统治者十分需要拉拢的对象。要知道清朝初年由于官员缺失,十分需要人才,甚至派人强行扣押隐逸的明朝士人为官,徐枋本人是可以被清朝征召为官,并且为满清效力拉拢江南的士人。徐汧不希望儿子为满清效力,于是要求徐枋做一个农夫和满清政权隔离开。

但是对于徐枋来说,这又是一种苦难。因为科举制度下的士人家族并不从事农业生产,士人是国家的寄养知识分子,通过当官为国家效力从而拿去俸禄生存,本身是没有生存技能的,徐枋作为士人,他的前半生是通过读书考取科举来做官作为事业,他本人也不会种田,徐枋不做官这意味着他此后的人生必定贫寒和困苦,但是如何做一个农民将是此后近五十年徐枋的要实现的目标。

父辈抗清的失败

徐汧去世前不久,满清下达剃发令,剃发一般人都知道,也就是把头发剃成金钱鼠尾辫。剃头发这种事情在现代社会已经稀松平常,但是在古代却是一件大事。很多人喜欢用汉族的习俗来说明满清统治者的蛮横,但是在实际上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更为深刻的原因是作为发达文明的汉人虽然在军事败于满清,但是在自我认知范围中依旧是以文明人和优等民族自居,把顺治皇帝和多尔衮代表的满族统治者视作关外的野人部落,所以在汉人看来汉人自身的生活习惯自然是文明生活的一种方式。顺治帝和多尔衮对汉人的心理状态十分清楚,于是强行推行剃发令,让金钱鼠尾辫成为征服者的象征,消除汉人的自尊,让每一个汉人看到自己的头发就知道自己是亡国奴,这种象征性的羞辱感自然激起了汉人的反抗。于是发生了江阴八十一天,嘉定三屠等等。

而徐枋的长辈们正是在这种反清起义中相继去世:

与徐枋的父亲徐汧相交的杨廷枢,也是徐枋的同乡长辈。杨廷枢投身反清斗争,因为被人泄露消息,在外躲避后继续斗争,此后当地士绅出走,杨廷枢留下为抗清义军筹粮未走,年参与清朝提督吴胜兆据松江府抗清的行动,吴胜兆因为事败被杀,杨廷枢被清军逮捕杀害。死后被门生安葬。

忘年交也是长辈的陈子龙。陈子龙在弘光政权灭亡后多次组织义军举行反清起义,而且坚持不剃发,陈子龙参与吴胜兆起义,此后被清军收捕,再被押送前往南京的途中,陈子龙跳水自杀,清军还残暴地将其凌迟斩首,弃尸水中。陈子龙门生王沄、轿夫吴酉等在毛竹港找到他的遗体,具棺埋葬。

授业恩师朱集璜,朱集璜在昆山县参与抵抗清军南下的守城行动失败,之后投水自尽。《明季南略》记载,朱集璜被清军逮捕杀害。

而徐枋本人也遭受了剃发的羞辱,在父亲去世后的大概四个月,当时为了躲避剃发的徐枋藏在松陵,结果被清军抓捕,在大堂上徐枋拒绝下跪,结果被清军把头发剪去。对于士人徐枋而言,无异于奇耻大辱,很多士人都是忍受不了这种屈辱而自杀,当时徐枋却选择活下去,因为他牢记父亲的遗命:活着。

另一方面父辈的抗清精神也很好激励了年轻的徐枋,他在此后也投身于抗清斗争之中,他曾经也参与明朝遗民的联动,试图秘密举行抗清行动,一方面是四处搬家,这里固然有其他生活原因,当时也有反清复明的原因的秘密联络有关系。

1659年前往积翠山寺

1660年前往邓尉山

1661年来到梁溪常泰山

1662年在灵岩寺住持弘储的帮助下定居天平山上沙村

而弘储和尚支持反清复明的行动,徐枋作为弘储的“布衣弟子”在暗地里四处联络明朝遗民,当时有大量的明朝遗民举行集会。而且徐枋与自己的姐夫吴祖锡联系密切,吴祖锡曾经效力于永历和鲁监国,又在郑成功、张煌言手下做事,徐枋和吴祖锡联系很显然是为了反清复明之事。但是反清复明的行为由于清朝稳固统治而逐渐消散,于是做一个遗民成为徐枋的选择。

活着的痛苦

徐枋在做遗民的时候,困境来自于生活的贫苦。徐枋的家族本身由于是士族家庭,一般都会有田产,徐家也有六顷土地,不过是家族共有,徐枋一家可以从徐家集体所有的六顷田产获得一些田租生活。但在1661年,康熙帝为了制服江南反抗清朝的情绪,下令要求江南的田赋把十年以来的逃税全部交清,由此引发奏销、哭庙等案,徐枋由于是徐家主事的人,于是承担全部责任,选择逃亡,最终徐枋失去了全部的生活来源。

明朝的遗民在失去生活来源之后,各自发展了自己的谋生手段,黄宗羲办书院教书,巢鸣盛种制成小盒子出售,徐枋不会种田,维持温饱的手段是卖画,不过他的画他并不签名,因为他这种卖画并不是指望发家致富,而是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卖画。

其实徐枋作为遗民在康熙朝之后在江南名声很重,很多人钦佩他的节气从而众筹出钱买徐枋的画作,另外也有很多有钱人都希望买徐枋签名的字画来显摆身份,所以徐枋想要靠卖画维持温饱其实很容易。但是他没有选择做一名画家生存,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徐枋才出卖画作维持生存,毕竟他一直遵守遗命活下去。生活的贫苦使得徐枋的家人先后离世,徐枋的四个儿子由于营养不良,长年挨饿导致身体损伤最终先后去世。唯一的女儿因为冬天缺乏保暖的衣服染上寒疾在3岁时去世。

徐枋本人也是不断染病:

1657年十一月初九日,徐枋突然身患重病,呕吐不止,不能进食,以至于到了十二月都没有排便,到了正月徐枋一度认为自己命不久矣,想要立下遗嘱,最后还是在医生的治疗下生活了下来,不过徐枋由于身体损害已经两鬓斑白。

1671年,徐枋身患血痢,病痛两个月才逐渐恢复。

1673年八月徐枋大病一场,病了一个月以至于翻个身体都需要家人的帮忙。期间姐夫吴祖锡,最后又是大病,直到九月末才复原。

1675年,在为另一名明朝遗民,也是同属“海内三遗民”的沈寿民做传时发病,最后还是恢复。

其实徐枋想要荣华富贵也很简单,清朝对于明朝遗民的招抚并未停止,尤其是自称“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的康熙,康熙曾经大肆招揽明朝遗民,在康熙九年(1670年),十二年(1673年),十三年(1674年)先后三次收录遗民,不过大部分明朝遗民依旧不与清朝合作,最后康熙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搞出了博学鸿儒,不过依旧只有100多人参加,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西巡到西安,想要见一下明朝遗民李颙,可是李颙也只是让儿子带着两本自己写的书进献给康熙,并且推辞不见。

而作为清朝的儒学官员,一方面代替康熙招揽明朝遗民,另一方面作为儒家士人,他们也想见一见这些气节之士。徐枋作为“海内三遗民”,很多清朝官员对于徐枋十分钦佩,都想帮助徐枋或者慕名见上一面。

川湖总督蔡毓荣想帮助徐枋,但是不敢直接帮助,于是托人送上药材,但是被徐枋拒收。

康熙朝的理学名臣汤斌担任江苏巡抚,汤斌十分仰慕徐枋,几次前往天平山上沙村,就是为了见徐枋一面,而且还是采取以平民的身份相见,但是徐枋依旧拒绝见面。

江苏巡抚宋荦仰慕徐枋为人,在徐枋去世后想要出重金抚恤徐枋家人,依旧被华氏母子拒绝。

作为遗民,徐枋靠着自己的生活方式艰难得和世界做抗争,虽然苦难重重,但是他依旧没有放弃。

去世

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徐枋写下绝笔后去世,家族之中只有儿媳华氏,以及孙子徐夏官存活,好友杨震百以及外出未归的弟子潘耒作为托孤之人。由于徐氏家族因为1661年清朝清查税收的事情和徐枋闹翻,拒绝徐枋进入祖宗的墓地。儿媳华氏一方面拒绝了江苏巡抚宋荦的捐款,一方面想要卖掉草堂埋葬徐枋,但是被潘耒阻止。

潘耒自身为徐枋寻找葬费。而周茂藻也在遗民中为徐枋募捐,但是大家都很穷,都筹集不到经费,最后是徐枋的好友遗民戴易卖字得到了40多金,随后潘耒筹集了70多金,买下了一块地得以安葬徐枋,此后戴易再度卖字筹集30多金种植松柏,徐枋的葬礼才得以成型。

至于华氏和徐夏官在徐枋去世后困难重重,最终也相继去世。

徐枋的绝笔之所以让人感慨万千以至于潸然泪下,是因为徐枋的一生正是中国历史上气节的象征,在明末清初的历史舞台上,无数的士人,武将,王公贵族为了荣华富贵而丑态百出,诸如洪承畴、吴三桂之流不惜充当汉奸,挥舞屠刀砍杀本族人民为满族统治者效力。但是却有一批士人为民族精神与满清统治者相抗争,他们目睹先进的文明地区被屠戮压迫,从而奋起与满清统治者相抗衡。徐枋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中国士人精神的一个体现,这些儒家士人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一个道理:什么叫操守。

作为一名明朝的“孤臣孽子”,反对“民族融合”的士人,徐枋的一生似乎什么也没有得到,在历史留下的只有自己的操守和气节,以及名望。

历史上有没有一听就让人落泪的话?明朝遗民徐枋的遭遇令人唏嘘

这个还是优盘,历史上还是有很多要言,一听就流泪的话,都是让人感动的
谁都知道,朝鲜战场是艰苦些。但战士们是怎样想的呢?有一次,我见到一个战士,在防空洞里,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我问他:“你不觉得苦吗?”他把正送往嘴里的一勺雪收回来,笑了笑,说:“怎么能不觉得?我们革命军队又不是个怪物。不过我们的光荣也就在这里。

他把小勺儿干脆放下,兴奋地说,“就拿吃雪来说吧。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他们可以坐在挺豁亮的屋子里,泡上一壶茶,守住个小火炉子,想吃点什么就做点什么。”他又指了指狭小潮湿的防空洞说,“再比如蹲防空洞吧,多憋闷得慌哩,眼看着外面好好的太阳不能晒,光光的马路不能走。可是我在这里蹲防空洞,祖国的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啊,他们就可以在马路上不慌不忙地走啊。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遛达边说话也行。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所以,”他又把雪放到嘴里,像总结似的说“我在这里流点血不算什么,吃这点苦又算什么哩!”我又问:“你想不想祖国啊?”他笑起来:“谁不想哩,说不想,那是假话,可是我不愿意回去。如果回去,祖国的老百姓问,‘我们托付给你们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啦?’我怎么答对呢?我说‘朝鲜半边红,半边黑’,这算什么话呢?”我接着问:“你们经历了这么多危险,吃了这么多苦,你们对祖国对朝鲜有什么要求吗?”他想了一下,才回答我:“我们什么也不要。
可是说心里话,——我这话可不一定恰当啊,我们是想要这么大的一个东西……”他笑着,用手指比个铜子儿大小,怕我不明白,一块‘朝鲜解放纪念章’,我们愿意戴着他回到自己的祖国去。
每当看到这里我都会潸然泪下。

古代历史上,哪些话让人一听就想落泪?

甲戌年九月二十日巳刻,秦余山人俟斋遗属,付寡媳华氏,临危之笔。

这是清初明末遗民徐枋的绝笔。

文中的甲戌年是指清康熙三十三年,即公元1694年。此时距离崇祯帝自缢已经过去50年,距离1662年永历帝被杀已经过去32年,距离1683年最后一个奉明朝正朔的政权明郑灭亡已经过去11年。

文中的俟斋、秦余山人是徐枋的号,号也就是中国古代人在名、字之外的自称。

写下绝笔的时候,徐枋已经73岁,他的家族亲属已经消亡殆尽,只有儿媳华氏和年仅四岁的孙子徐夏官陪伴在身边,在徐枋去世后,华氏和徐夏官在之后也相继去世,徐枋的直系血脉断绝。

国变

徐枋本人出生于明朝的官僚世家,徐氏家族从六世祖开始一直代代为官,徐枋的父亲徐汧进士出身,改庶吉士,升迁至右春坊右庶子。在明朝这是可以进入内阁的资历,他也参与复社的政治斗争。南明建立之后,徐汧被启用为詹事府少詹事、翰林院侍读学士。

由于家庭环境的优越,徐枋自幼和江南士人名流相交,其中很多人都是复社名流,比如郑敷教、陈子龙、朱集璜、杨廷枢等人,这些都是徐汧的朋友,也是徐枋的长辈和老师。江南的学术环境也使得徐枋成长很快,在崇祯十五年,21岁的徐枋便已经在乡试中中举,可以说大好前途就在眼前。

但是此时的明王朝却已经走入了死胡同,北方的天灾和人祸使得大批农民走向推翻明王朝统治的道路,李自成已经发展壮大,而关外的满清对于中原垂涎欲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而死,随后清军在吴三桂的邀请下入关击败李自成夺取北京,同年南京弘光政权建立。清军南下,弘光政权的首府南京被清军攻占后,苏州、常州相继陷落。

这对于明朝的高级官员徐汧来说是双重打击。崇祯自缢,很多名节自励的官员已经自杀殉国,徐汧并未选择自杀反而加入弘光政权,自然是希望国家中兴。但次年弘光政权被击败,明朝的政权再度覆灭。作为高级官僚徐汧不能为国家效力拯救国家,反而看到国家灭亡,自然心生痛苦,加之自己的儒家名节思想,在国破家亡的背景之下,徐汧选择在六月十二日在苏州虎丘新塘桥投水自尽,为明朝殉节。

范石夫《朋旧尺牍跋》记载徐汧自杀时的情形,这是一名儒家信徒为自己的信仰献身,也是一名高级官员为灭亡的国家献身:

勿斋太史当先帝之变,已义不欲生,避迹虎丘之长荡。一泓秋水,朝夕徘徊。乙酉六月十二日,有剃发之令,默无一言。是晚月明如昼,以酒犒诸从,躬倚船舷,对月独坐,突跃入水中,人不及救。”

按照当时的惯例,很多官员都会举家自杀,但是徐汧却没有这么做,或许是他怜悯自己的24岁的儿子。当时的徐枋还在生病当中,惊闻噩耗一度想要追随父亲投水自尽,但是徐汧临终前遗命徐枋:

“吾固不可以不死,若即长为农夫以没世,亦可无憾”

这道遗命说了三点:徐汧自杀是自己的选择,但是他要自己的儿子徐枋活下去,同时让徐枋选择以农夫的方式生活一辈子。

很多人也许不理解,在他们看来做一个农民不是挺好的吗?实际上没有理解徐汧真实含义。徐枋此时已经是举人身份,徐氏家族在江南也是士族家庭,这正是清朝统治者十分需要拉拢的对象。要知道清朝初年由于官员缺失,十分需要人才,甚至派人强行扣押隐逸的明朝士人为官,徐枋本人是可以被清朝征召为官,并且为满清效力拉拢江南的士人。徐汧不希望儿子为满清效力,于是要求徐枋做一个农夫和满清政权隔离开。

但是对于徐枋来说,这又是一种苦难。因为科举制度下的士人家族并不从事农业生产,士人是国家的寄养知识分子,通过当官为国家效力从而拿去俸禄生存,本身是没有生存技能的,徐枋作为士人,他的前半生是通过读书考取科举来做官作为事业,他本人也不会种田,徐枋不做官这意味着他此后的人生必定贫寒和困苦,但是如何做一个农民将是此后近五十年徐枋的要实现的目标。

父辈抗清的失败

徐汧去世前不久,满清下达剃发令,剃发一般人都知道,也就是把头发剃成金钱鼠尾辫。剃头发这种事情在现代社会已经稀松平常,但是在古代却是一件大事。很多人喜欢用汉族的习俗来说明满清统治者的蛮横,但是在实际上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更为深刻的原因是作为发达文明的汉人虽然在军事败于满清,但是在自我认知范围中依旧是以文明人和优等民族自居,把顺治皇帝和多尔衮代表的满族统治者视作关外的野人部落,所以在汉人看来汉人自身的生活习惯自然是文明生活的一种方式。顺治帝和多尔衮对汉人的心理状态十分清楚,于是强行推行剃发令,让金钱鼠尾辫成为征服者的象征,消除汉人的自尊,让每一个汉人看到自己的头发就知道自己是亡国奴,这种象征性的羞辱感自然激起了汉人的反抗。于是发生了江阴八十一天,嘉定三屠等等。

而徐枋的长辈们正是在这种反清起义中相继去世:

与徐枋的父亲徐汧相交的杨廷枢,也是徐枋的同乡长辈,杨廷枢投身反清斗争,因为被人泄露消息,在外躲避后继续斗争,此后当地士绅出走,杨廷枢留下为抗清义军筹粮未走,两年后参与清朝提督吴胜兆据松江府抗清的行动,吴胜兆因为事败被杀,杨廷枢被清军逮捕杀害。死后被门生安葬。

忘年交也是长辈的陈子龙。陈子龙在弘光政权灭亡后多次组织义军举行反清起义,而且坚持不剃发,陈子龙参与吴胜兆起义,此后被清军收捕,再被押送前往南京的途中,陈子龙跳水自杀,清军还残暴地将其凌迟斩首,弃尸水中。陈子龙门生王沄、轿夫吴酉等在毛竹港找到他的遗体,具棺埋葬。

授业恩师朱集璜,朱集璜在昆山县参与抵抗清军南下的守城行动失败,之后投水自尽。《明季南略》记载,朱集璜被清军逮捕杀害。

而徐枋本人也遭受了剃发的羞辱,在父亲去世后的大概四个月,当时为了躲避剃发的徐枋藏在松陵,结果被清军抓捕,在大堂上徐枋拒绝下跪,结果被清军把头发剪去。对于士人徐枋而言,无异于奇耻大辱,很多士人都是忍受不了这种屈辱而自杀,当时徐枋却选择活下去,因为他牢记父亲的遗命:活着。

另一方面父辈的抗清精神也很好激励了年轻的徐枋,他在此后也投身于抗清斗争之中,他曾经也参与明朝遗民的联动,试图秘密举行抗清行动,一方面是四处搬家,这里固然有其他生活原因,当时也有反清复明的原因的秘密联络有关系。

历史上有哪些话,让人一听就要潸然泪下呢?

历史上让人感动的瞬间很多,能让人潸然泪下的话也不胜枚举,但是留个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谏之言,句句发自肺腑。

作为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必修课,绝大多数朋友都对这个有印象吧。《出师表》一文是诸葛亮秉承刘备的遗愿给后主刘禅的表文,全文言辞诚恳,一片赤诚的向刘禅表明了北伐之战的重要意义,并对刘禅给予了殷切的期盼。虽然这段历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这篇表文却依旧作为经典流传于世。并有后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高度评价。

一、言辞诚恳,发自肺腑

通篇《出师表》下来,我想即便我们不懂历史,单纯就这篇表文的言辞也能感受得到诸葛亮作为追随刘备的忠臣而对后主刘禅的诚恳态度。在后主刘禅面前,作为老臣的诸葛亮没有一丝一毫的倚老卖老,也没有以自己辅佐刘备的所有功绩作为条件向刘禅邀功。在诸葛亮老先生眼中,刘禅依旧是刘备白帝城托孤时的小阿斗,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他把刘禅向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这种情感的自然流露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住的。

二、建议中肯,殷切期盼

《出师表》一文除了好言劝谏外,其间还包含了诸葛亮先生对当下政治形势的分析,并一语中的的表明了北伐之战的重要意义。同时,作为刘备的继承人,诸葛亮也是对后主刘禅给予了殷切的希望和期盼的。那种感觉就好像孩子刚学走路时,父母用双手护住宝宝的一切一样,生怕刘备刚刚继承帝王之位而遭受任何打击。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用来形容诸葛亮老先生简直是恰到好处,尤其在《出师表》中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不禁让读过的人潸然泪下。文末的“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更能彰显诸葛亮的感性。

“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和“虞姬虞姬奈若何”。这句话是卫青说的,可以看到卫青对汉朝的忠心,但是最后卫青被汉武帝杀害了。项羽被围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却放不下虞姬,虞姬知道项羽的心思,自杀身亡。
文章标题: 历史上有没有一听就让人落泪的话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01140.html
文章标签:让人  上有  落泪  历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