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果袁世凯没有称帝,会拥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后人又会如何评价他

时间: 2021-04-09 12:09:1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0次

如果袁世凯没有称帝,会拥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后人又会如何评价他

怎样评价袁世凯?

怎样评价袁世凯?
袁世凯一生到底有没有做过顺应历史潮流、有益于国家民族和社会进步的事情,这是深入评价袁世凯不可回避的问题。冷静地审视清末民初那段历史不难发现,袁世凯还是一位颇有建树的能臣,并不像一些论者所说的那样“未建尺寸之功”。一是驻使朝鲜,不辱使命。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袁世凯随吴长庆东渡平乱。在朝鲜期间极力维护清王朝与朝鲜宗藩关系,并因此赢得了朝野一致好评。二是编练新军,以振国威。1895年12月,袁世凯受命到天津小站练兵。他还着手兴建各类军事学堂,培养军事人才。这就开了“我国陆军近代化的先河。”三是首倡新政,堪称楷模。他先后在山东、直隶力行新政,成为显赫一时的政治明星——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支警察部队;联合张之洞奏请朝廷废除科举考试;发展近代新式教育。四是顺应潮流,颠覆满清。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被迫重新启用袁世凯。这时,他不仅可以像曾国藩镇压太平军那样对付革命党人,而且“他完全有能力在1911年底之前把这场革命碾得粉碎。”但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与革命党人联手,将清朝268年的统治画上一个句号,并使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迅速成为现实。此外,他还提倡实业,注重发展经济,提出的一些举措对近代工商业的较快发展无疑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关于认识和评价袁世凯需要把握几个关键问题

近年来,有的论者在肯定袁世凯某些历史贡献的同时,却矫枉过正,片面夸大他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比如,有论者认为,在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无论是领导国民推翻晚清政府还是建设中华民国都“非袁莫属”,甚至把他的功劳抬高到同时代的孙中山、黄兴等人之上。事实上,深入评价袁世凯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关于袁世凯在戊戌维新运动中到底有没有告密的问题。

袁世凯评价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弄清楚袁世凯在戊戌维新运动中到底有没有告密以及告密案与戊戌变法失败有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袁世凯到底有没有告密?对此,过去史学界几乎都认为这是毋庸争辩的历史事实,即便是袁世凯本人也未否认。美国哈佛大学孔祥吉在《蔡金台密札与袁世凯告密之真相》一文中,通过当时思想保守又了解内幕的蔡金台写给李盛铎的两封信,结合其他档案和文献资料进行考释,还原了袁世凯通过荣禄向慈禧告密而引发戊戌政变的全过程,得出“袁世凯无疑是告密的元凶”这样的结论。他这个观点其实是对国内传统观点的又一佐证。然而,有的学者根据档案资料,订正出“慈禧回宫的时间不是1898年的9月21日,而是19日,从而使20日荣禄得袁世凯密报后‘闯园告变’的旧说失去时间和空间的凭籍。”还有学者认为,“梁启超在《谭嗣同传》中说袁世凯告密,也是基于某种个人感情,并不可信。”

袁氏告密是否是导致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传统观点认为,正是因为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然而,近年有论者认为,“戊戌政变的爆发非由袁世凯告密所致”,因为维新派的“密谋”不密,“即使袁世凯不去告发,慈禧也很快就会从其他渠道得知,予以先发制人的打击。政变实属必然。”还有学者根据袁世凯亲信张一在《心太平室集》和另一个亲信陈夔龙《梦蕉亭杂记》的记述得出,“袁世凯本来没有告密的念头,只是在初六(9月21日)晚听到杨崇伊带来太后‘训政’捉拿二康的消息后,怕受牵连而不得已为之的被动告密,显然政变在前,袁世凯告密在后”。甚至还有论者认为,光绪帝受到慈禧制裁后就“自然以为是袁世凯蓄意构陷,捏造了这个给他带来奇祸的密谋。”并说这对袁世凯来讲是一种“误解与误会”。

一些专家学者对上述观点立即做出回应,指出:袁世凯确确实实曾经积极参加过维新活动,并给光绪帝上过书,给翁同龢上过说帖。可是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袁世凯的思想也在发生变化。袁世凯在关键时刻为维护自身利益,权衡利弊,从观望到最终选择掌握生杀大权的慈禧,仅从这一点看,不管袁世凯有没有告密,他都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2.关于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与搞帝制有没有直接关联的问题。

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是主动为之还是在做过一番努力后不得已为之,以及他接受《二十一条》与搞帝制有没有直接关联?这也是袁世凯深入评价问题的又一重要环节。袁世凯到底是主动还是被动接受《二十一条》?以往大部分论者认为,袁世凯“一心想当皇帝”,“处处讨好帝国主义”,“大肆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近年,有学者从考据学的视角对袁世凯在《二十一条》说帖上所做的朱批一一进行了分析,得出:“袁世凯对于日本的《二十一条》说帖总体上认为不能接受,并进行了相当的抵抗。”本想利用列强掣制日本,但他们忙于一战,无暇东顾,“故袁世凯‘以夷制夷’幻想只能破灭,最终还是接受了修正了的《二十一条》”。在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与帝制的关系问题上,传统观点认为,对日本提出的无理要求,袁世凯本来完全可以严词拒绝,但为得到日本对其帝制的支持又不惜拿《二十一条》作为交换条件。然而,近年有的论者认为,“日置益既没有在递交‘二十一条’之前窥破袁氏的帝制野心,也没有在递交‘二十一条’之时以支持帝制相引诱”,从而得出袁世凯的这种对日让步,是“在痛苦的两难选择中做出的理性抉择,与袁世凯的帝制野心无关。”还有论者认为,袁世凯在当时国际国内形势下“不得不以和平手段与日本周旋”,“所谓袁世凯为了当皇帝而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的结论,根本就不能成立。”

我们认为,不管袁世凯有没有以接受《二十一条》作为获取日本支持这种动机,也不管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时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出卖了国家民族利益,造成了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是铁的事实。仅从这一点看,袁世凯就逃脱不了与《二十一条》的干系。从这个意义上说,袁世凯卖国的罪名是怎么洗也洗不掉的。

3.关于袁世凯的帝制自为问题。

帝制自为是袁世凯一生中走错的最为关键的一步,也是袁世凯评价和深入评价问题的关键所在。洪宪帝制对广大人民来说无疑是一场深重的灾难。对这件事情,历史上几乎都是一边骂倒,正如有的论者指出,“洪宪之举,迹近儿戏,背叛民国,夫复何辞?”然而,近年来有论者试图为他开脱,认为当时帝制虽已推翻,但心存帝王情结的人不在少数;并把袁世凯称帝动因归结为部分外国使节怂恿、袁克定等人蒙蔽等外在因素,提出“袁世凯是被人撮弄着坐上皇帝的宝座的。”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也说,袁世凯并没有想帝制自为,甚至说“袁公之不幸,是他原无做皇帝之实,却背了个做皇帝之名。”

然而历史事实是,袁世凯为实现皇帝梦,先后废弃《临时约法》、暗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接受《二十一条》等,最重要的是他在制定《大总统选举法》时,不仅规定大总统可以连选连任,而且连继承人也得由现任总统推荐,就连大总统的推荐办法都是用“嘉禾金简”密藏于“金匮石室”。袁世凯逆历史潮流,搞帝制自为虽然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但在其思想深处,总认为只有穿上龙袍,坐上龙椅,才能博得守旧势力的拥护,才能更有力地对付革命党人,才能赢得更多人的顶礼膜拜,正如有论者指出的那样:“我们否定袁世凯,不仅是因为他做了皇帝,更重要的是他为了做皇帝而不择手段。”

1、既然说袁世凯废共和复辟帝制,我想请问,就是最近的国内报纸还在说中国国情不同,不适合普遍选举和多党制。那怎么100多年前反而适合民主共和了?还多党制?议会选举?咋回事?另外我想说说帝制,现在书上总是说袁逆历史潮流复辟帝制,感觉有点不知所云了。人只能活在自己的历史时代对吧?袁世凯的时代是什么情况?那是大英帝国称霸世界的时代,请注意是“帝国”。也是“德意志帝国”迅速崛起的时代,这个依然是"帝国"。同时也是中国面临“日本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强大威胁的时代。也是“法兰西共和国”屡战屡败的时代,更是“美利坚共和国”夹起尾巴做人的时代。你凭什么说服袁世凯“共和制”更有前途?文化思想是需要时间去传播的,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经过了“戊戌变法”以来十几年的思考,“君主立宪”思想已经深入民心甚至官心。到“辛亥革命”时为什么那么多的清朝地方大员甚至两广总督都同情甚至支持革命?说到底还是他们希望实现“君主立宪制”,他们怎么可能去支持闻所未闻的“共和制”呢?当时的“共和制”恐怕全中国也只有国民党上层的几个人能大体上明白是怎么回事。这就是个问题了,因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如果只有几个人拥有最终解释权,那么不管这个制度如何先进它都会演变成一个比封建制更加彻底的独裁。比如孙中山在南京荣登“临时大总统”宝座时不顾宋教仁的极力反对实行的是“总统制”,而在不得不把宝座让给袁世凯的时候却来了个180度大转弯,接受了宋教仁的意见,通过临时约法把国体又改回了“国会制”。通过这件事你也可以想象得出来那个时代的中国人会如何看待“共和制”了。其实说到底所谓辛亥革命是一种国外输入式的革命,本来这种革命除了给社会添乱是没有可能成功的,只不过戊戌变法半途而废后导致了一个灾难性的后果,就是地方势力的异军突起以及中央权威的衰落,所以辛亥革命并不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国内社会矛盾导致的自发性的革命,而是一种地方势力崛起后对于中央政府的一次大规模的背叛,这也为袁世凯死后的民国迅速进入一种军阀割据状态埋下了伏笔。至于为何袁世凯一宣布帝制就导致全国(主要是南方各省)的反对,这恐怕跟共和没啥关系,这只是地方势力对于中央的“削藩”的一种反抗罢了。所以护国战争胜利结束后那些战争中的那些风云人物最后都成了各路军阀。

2、既然书上都说“21条”卖国,可我拜读了下所谓“21条”,不知怎么回事,我就没有发现有什么新的卖国条款呢?全都是日本在日俄战争后所攫取的特权。我怎么就没发现任何袁世凯自创的卖国条款呢?反之,国 父在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军方蠢蠢欲动,袁世凯所代表的民国中央政府与日本苦苦周旋的节骨眼上,不惜以与日本达成的秘密协议出卖东三省和外蒙为代价,获取日本的支持发动叛乱,为此甚至不惜与国民 党内大多数同志决裂。这到底是谁卖国啊??换句话来说,如果袁世凯真的卖国了,日本又何必支持孙中山二次革命反袁?

3、宋教仁到底是谁杀的,就算是到了100多年后的今天,这都是一个问题。书上说宋教仁是袁世凯“暗杀”的。真的如此吗?

。疑点一:作为国民党代总理的宋教仁北上,上海督军陈其美居然一不送行二不保护三无军乐仪

              仗,陈其美是谁?国父的铁杆嫡系,蒋介石的领路人。代总理代的是谁?国 父呗。可见

                 国民党内部的矛盾有多大。真的没有杀宋教仁的动机吗?

。疑点二:凶手应桂馨、武士英。其中武士英在从租界转给上海军政府后莫名其妙的死亡,上海

                  是什么地方?国民党的大本营啊,这死的真是莫名其妙。应桂馨又是谁?青帮大佬啊,

                 国民党与青帮的关系那可真是渊源太深了,连国 父都是青帮成员。而应桂馨本就是国 

                 父在南京时的身边人。这事怎么看都怎么邪性。

对于宋教仁的死有下面两段有意思的话供大家鉴赏:

袁世凯说:“前亡午桥(端方),后亡遁初(宋教仁),我之大不幸也。”“我代人受过多了,从未自辩,我虽不杀遁初,遁初却因我而死,又何必辩。若是明白人,就该想到,如果我要杀他,又何必招他来京呢?数次招他来京,却在他将行之际杀之,这岂不是授人以柄吗?就算傻子也不会这样做的呀。因此我不自辩,相信总有真相大白之日。”

宋教仁临死前反复说的是:“我为了调合南北,费尽若心,可是造谣者和一般人民不知原委,每多误解,我真死不瞑目。”

*  我仔细读了几遍宋教仁这份遗言,觉得“误解”二字很值得玩味,这个词应该用在政敌身上呢?还是用在自己人身上更合适呢?大家自己去想吧。

*  另外多提一句: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以暗杀作为主要政治手段的,除了国父创建的那个党之外,恐怕再没有第二个了。


其实说了这么多,并不想只是纠结着历史名人私德说事。政治人物的评价首要看其对于历史发展的推动和是否有利于国家民族大义。孙虽然有种种不足,但其加速封建王朝的终结以及将民主共和这个概念引入中国,说他是个伟人也不为过,只是其历史定位真的没有必要搞得那么高。更没必要为了把他抬高而把袁世凯踩得那么低,袁世凯既有其保守的一面,也有其务实稳妥的一面;孙中山既有其革命进步的一面,也有其幼稚浮夸的一面。


何为国家民族大义?其实就是几亿中国人民共同的利益的交集。总的来说,从20世纪初的历史条件来看,袁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条件来看更有利于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而如果从100年后的今天的历史条件来看,孙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我们直到今天也根本没办法实现的美梦。

之前一直对民国历史感到迷惑,最近把袁世凯时期的历史大致研究了一下,我认为,孙公的民主共和听起来不错,理念很先进也很令人向往,(100年后的今天都没有实现,谁能说毛时代不是帝制,是什么不是靠宣传也不是看形式,而是靠用心体会),但对当时的中国来说并不适用,一来它是外国的,在国外有其民众及其文化基础,二来,它在我国之前并未有过实践,好不好使,实践之后才能知道,当时,孙公弄了很多法对后来的执政者有很多约束,这就是说,执政的人得按别人制定的法律来做,不执政的人在那里制定法律并要求别人执行,执政者夹芯般的难受,想大展宏图却放不开手脚。孙公的这些法反而混乱了当时的国家,战事不断,看看民国的那些总统,有哪个任期坐满了?正是由于总统频换,政权不稳,每一任总统都无法以一种连续的国策治理国家,或者全力以赴(谁都担心政权随时不在)搞国家建设,致使国家更加贫弱,才让小日本胆敢贼心图谋,乘虚而入,全面侵华,从这个角度说,孙才是日本侵华的罪魁祸首,从这个角度说,宁要当时的帝制,也不要日后的日本侵略。第二,在当时,对国人来说,民主共和是什么,有几人能说清?中国人被奴役了几千年,文化程度又相当低下,一下子来个先进的民主共和,国民能正确的享用民主共和吗?第三,当时结束满清帝制不久,采用何种政体,国人很迷茫(人们忽而拥护帝制,忽而反对帝制),袁氏也很迷茫,因为几年前,他绝对想不到有一天自己会取代皇帝做一国的大总统,一个刚刚上台的人,当结束旧体制的时候,脑子里怎会有现成的新体制?而且袁并无到发达国家学习游历的经历,一直在清政府任职,,脑子里只有旧时的思想,袁在执政实践中,发现孙的那套理论很不好使,处处掣肘,无奈只好废除那些法律,沿用旧时的做法,这是由当时的个人条件和国情条件所决定,并非袁要不顾身败名裂,非要逆历史潮流而动,由于袁恢复帝制不符合人们只许前进不许倒退的心理要求,(但符合历史发展的轨迹螺旋式上升的哲学道理),故而遭到后人的无情批判和胡乱猜测。可见,作为一个统治者,每走一步,都要慎之又慎,否则一世英名毁于一旦,袁自做了皇帝,没有一天好日子,这也是他一生中最黑暗最痛苦的时期,他因此忧愤而死。这大概是他一生当中做的最窝囊的一件事。再说那个二十一条,其实之前有过类似做法,之后也有,但惟独袁的二十一条让国人切齿难忘,这大概是因为二十一条的签订与袁的称帝在时间点上比较接近,很容易让人产生因果方面的联想。
其实袁世凯是中国开化一面旗帜,作为南北都接受的人物,他掌握着中国走向强大的钥匙。可惜他太自大,小人得志。得到权力之后首先想到的不是统一各地政权,不是发展重工业,不是将自己的根基北洋军控制好,却是实现个人野心的称帝。政治眼光太低。
可以看看唐德刚著《袁世凯传》,评价还是中肯的。

如果袁世凯不称帝,以其政治水平执政,历史可能是怎样的走向?

在那个历史时代,还有什么任务可以和袁世凯相媲美?除了政治执政方面,还有什么可以看出来能够胜任?

说到袁世凯称帝,我们就要知道袁世凯为什么要称帝。

在辛亥革命后,按照袁世凯和孙中山达成的协议,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由袁世凯接替。表面上看中国进入了民主共和阶段,实质上受2000多年中国帝制的影响,绝大多数中国人还是不适应民主共和制度。孙中山卸任后,中国实际是总理说了算的。袁世凯的总统只是名义上的国家领袖,没有实权。而且当时的中国,大部分省份的督军是袁世凯的手下担任,但南方也有几个省是控制在国民党手中的,而其他省份是掌握在地方军阀手中的。可以说当时的袁世凯就是被孙中山看笑话的。

后来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逃到了日本,建立了中华革命党。而在国内的袁世凯则面临着各省的督军自立山头,各成一派,不服从中央的调遣。日本人又在逼迫袁世凯接受不平等条约,孙中山更是在日本与袁世凯直接作对。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人都认为民主共和制度还不如政府独裁,于是支持君主立宪的康有为开始支持袁世凯称帝。

如果当时袁世凯没有称帝,在军事方面,袁世凯的威信就可以保证中国是统一的。在经济方面,很多战争就会避免,各省的经济也不会受到破坏,政治方面,中华革命党就只能在日本呆着,中国的社会将会保持一个相对的和平稳定。

这样子可能袁世凯会成为一个正面人物被写进历史,还有可能成为国民党的国父。但可惜了,袁世凯一步错,步步都错。

袁世凯的水平还是有的,毕竟在当时还是得到诸多人的拥护,他最大的败笔就是称帝,在开始的时候说推倒封建社会,结果后来偏偏乱来。
可以说是因为称帝才毁了他的前途,不然民众对他印象还是挺好,如果不称帝,袁世凯的结局会更好。
袁世凯不称帝他领导的军队会能活更久,我们中国也能发展的更快些,就没有袁世凯称帝这些啰嗦事情。

袁世凯如果没称帝,对他的评价会怎样

称帝又怎样?社会达尔文主义也该收敛了。
只不过后世受益者都是他的对手,自然拼命抹黑项城。
然并卵
它们终究不能欺瞒所有人一世。

如何评价袁世凯呢?

一代枭雄还是窃国大盗?关于袁世凯的评论,一百多年来从未停止过。

袁世凯出生于清末这个动荡的时期,他在逼迫清帝宣统退位、结束清王朝统治和建立中华民国等方面都出了很大的力气,但他也盗窃了这颗胜利的果实。

他接受了“二十一条”,这等同于他的卖国行为被证实。但回过头想一下:“在晚清这种乱世间生存,谁又能做力挽狂澜,拯救百姓于水火呢?”

发迹于朝鲜的袁世凯

年少时的袁世凯一心想通过科举步入仕途,但两度名落孙山的事实让他选择放弃。到了第三次应举时,敲好碰上清朝的附属国朝鲜突发兵变,他随父亲的好友吴长庆到了朝鲜,这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他在平定朝鲜甲申政变中有利地挫败了日军,打击了日本试图登上大陆的野心。在朝鲜的那些年,他的治军之能初露锋芒。后来回国后也受到清廷的重用,被委派到天津小站训练新军,在军事制度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如清末巡警制度的创立就是中国警察制度近代史化的开始。

戊戌政变中的袁世凯

都说袁世凯的告密使得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但在康有为在没有明确袁世凯的立场时,就冒昧将任务安排在袁世凯身上,使得袁世凯了解了计划才有机会告密。

再看看袁世凯的告密动机,袁世凯认为支持光绪帝不现实,他深知以慈禧为首的清廷实力尚存,一时之间还无法撼动,而害怕自己任务暴露受到牵连,才将康有为等人的计划向荣禄告密,他的这一举动只是加重了戊戌变法的后果,并不是导致失败的结果。

签下“二十一条”的袁世凯

这里并没有想为袁世凯开脱的意思,其实从历史诸多细节里面可以看出,袁世凯对“二十一条”也进行了抵触。

在谈判了二十多次之后,日方代表做出了最后的让步,删削了对中国最为不利的第五号要求,而袁世凯迫使日本收回第五号条款,是他做的最大努力。一边是接受条款,一边是随时可能打响的战争,不管怎么选,结局都十分沉重。

幻想“君主立宪制”的袁世凯

由于在推翻清朝统治上所做出的贡献,袁世凯被推举成为民国大总统,到了这里,相信关于袁世凯的评价还是褒奖大于贬责。

但袁世凯却不顾各界的反对,于1915年底宣布接受皇帝尊号,实行帝制。果不其然,这一举动直接遭到李烈钧、蔡锷等南方将领的反对,南方各省也宣布独立。就这样,袁世凯在各界的讨伐声中,因尿毒症发作,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结语

袁世凯出生于地主豪绅,想通过科举步入仕途然后失败,后来在朝鲜通过自己的军事才能得以重用,本来这样子走下去可以做成一个伟人。

但是身处于清末这个乱世,不仅内乱还有外敌,他没有自己的立场,本应该效忠自己的朝廷,但是他结束了清朝的统治。他想自己称帝,但又受困于中华民国的各项约法和列强的摆布无法成功,所以他在正式称帝到他宣布取消帝制帝号都没有正式登基。

如果不称帝,是个英雄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北洋军阀领袖。辛亥革命期间逼清朝皇帝溥仪退位,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袁世凯是一个非常有领导能力并且非常有智谋,有谋略,而且非常有心机的人。但是他同样太在乎个人的利益,并且心胸非常的狭小。
袁世凯这个人野心勃勃,一心想成为中国最大总统。但是最后都没有如他所愿。不过他却是非常聪明的。
文章标题: 如果袁世凯没有称帝,会拥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后人又会如何评价他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01063.html
文章标签:称帝  又会  后人  地位  拥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