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美文 > 文章正文

有关元宵节的美文

时间: 2019-11-22 21:36:33 | 作者:繁华落幕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6次

有关元宵节的美文

  篇一:乡村元宵夜

  不知不觉又到了元宵节,童年的记忆象打开的闸门,波涛凶涌般地在脑海中翻腾。

  在我的记忆中最美不过是元宵节,我的故乡在肥河之摈,河道弯弯,赋有淮北水乡之称,村庄不大,可有丰富的传统佳节韵味。大年刚过,家家户户就张罗着元宵佳节的筹办工作。乡里有句土话叫正月十五大似年。母亲开始磨年糕,包汤圆,母亲的汤圆确实圆又圆,馅子多种多样,有红沙糖的,有白沙糖的,有桂圆的,有红枣的,有黑芝麻的,还有葡萄仁的,让人一见就嘴谗。自家酿造的米酵浓郁飘香,那是母亲用最好的酒米,在棉被里加温而成的。吃着不仅香甜可口,而且蕴含着母亲的织爱,散发着母亲的温暖。一大早父亲就把两只圆圆的彩灯挂在大门的两边,母亲剪着各式各样的彩纸,有五谷丰登,庆丰年,两个童男童女合抱着一只大鱼那叫年年有余,五颜六色地剪纸贴满了堂屋的墙壁,增添了节日的浓厚氛围。

  我最盼的是元宵夜,一颗痒痒的心早已飞向了田间四野,街头村庄。夜幕降临,孩子们就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打着蜡烛灯笼,我拉着的是一只小白兔,那时父亲用竹篾扎做的,洁白的身子,高高竖起的两只耳朵和翘起的尾巴,在绳索的带动下一晃三摇,红红的眼睛在黑夜中闪闪发光,引来众多围观的孩子们,大人们逗我说灯笼底下有虫,那是闹我玩的,一翻底座,我的小白兔就会化为灰尽,我才不会上当,小孩们你想扯,他想拉,但都只好干瞪眼,用羡慕的眼光看着我向远方拉去。

  不知是那家最先点燃了元宵夜,噼里啪啦地鞭炮声引爆了整个乡村,不绝于耳的炮竹声此起彼伏,飘荡夜空,打破了乡间的宁静,一道道光束银花划破夜色,形成一只震耳欲聋的交响曲。象箭一般地奇花吱地一声飞向天空,我们这些孩子们就不顾一切地追赶去检那些落下的空壳,刚过雪后的麦地泥烂脚滑,为了抢一只奇花的空壳弄得我满脸是泥,浑身是汗。

  那时乡下很穷,看烟花只能到几里开外的集上,家乡所在的集市是公社所在地,街上张灯结彩,到处洋溢着喜庆热闹地气分。五颜六色的烟花,光灿灿,是那般漂亮,那样潇洒,有仙女散花,有铁树开花,银装素裹,简直好看极了,把整个乡村点缀的更加美丽多姿,风情万卷。公社组织的文艺宣传队,敲锣打鼓,放着鞭炮,一路高歌向街心走来,两边纸糊的灯笼高悬明照,整个大街通明闪亮,展示着民间风情和民间艺人的风采。街东头的舞龙队,街西头的高翘队象潮水般地汇集而来,龙灯或走,或速行,或翻腾,或打旋,仿佛是一条巨龙在盘旋,在欢呼,在雀跃——。这是乡村的壮举,村庄以民蔟的图腾把年推向了高潮。那种浓郁的年味,久久在我心头蔓延,终生难忘(美文网 )。

  篇二:亮在记忆中的灯笼

  记得童年时,故乡鄂东南山村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爆春,点蜡灯。

  爆春又叫爆青。我们村子周围有很多冬青树,每年到了正月十五,孩子们就爬上冬青树摘树叶。冬青树叶青绿厚实,四季不褪色,不落叶。到了晚上,把炉火烧得旺旺的,然后把冬青叶一小挂一小挂放进亮亮的火堂,树叶就会发出噼哩啪啦的响声,大人们坐在炉旁嘴里念念有词。我们孩子听不懂,却断断续续记得几句“……爆呀爆,爆什么?爆死蚊虫回不了阳……”我们孩子就取个热闹,不停地往炉中添树叶听那响声好玩,竟把个旺旺的火给爆得快要熄灭。大人便把我们赶出来玩。我们出去后,嫌没玩够,又在外面升篝火,继续围着篝火爆冬青叶,直至兴尽为止。

  爆完青,夜已到了,就开始点蜡灯。蜡灯其实就是蜡烛,只是这些蜡灯大都是村里人自己做的,不过也有少数人家是买回来的。家家户户楼上楼下每间房子都要点上蜡灯,前门后门内内外外也要点蜡灯,整个山村摇曳在烛光之中,仿佛天上的星星散落下山村,煞是美丽。孩子们就在这烛光中,在屋前的稻场上玩抓羊、捉特务游戏。

  谁家的孩子提着一盏自制的灯笼出来玩,羡煞了所有的孩子,顿时,大家全散去,回家里要父亲也给做一盏。这灯笼制作简单,取四根短竹片,每两根交叉成十字,然后把中间固定紧,四个头系上小铁丝,下面那个十字架中间插上一枚铁钉,取一截短蜡烛固定在铁钉上,再找来一个罐头瓶,把底轻轻敲破罩住蜡烛,然后把罐头瓶固定牢,又找一块纸壳剪成圆形,透开两三指缝隙盖在罐头瓶口上的竹片十字架上,上面用麻绳系一个软系,用一根小竹棒挑着,一个简单的灯笼就做成了。如果在罐头瓶外包上一层红纸,光就变成了柔柔的红光,很漂亮。我们把小人书上的图画或旧课本里的插图用剪子剪下来贴在上面,就更加美丽了。有时找不着罐头瓶子,就直接用红纸代替。不过,这样容易被蜡烛火烧着,玩不到一天。罐头瓶做的,只要不碰撞至少可以用一年以上。有时候,大人晚上出门也提着这样的灯笼走夜路。

  我上中学时,读了冰心奶奶写的《小橘灯》,就学著书中那个小女孩做了好多小橘灯,提着它满村满巷地跑。如今的孩子不须自己动手做灯笼玩了,他们只要拿钱就可以在店里买一盏漂亮的灯笼。但我还是喜欢小时候父亲做的那种简易灯笼,它真的让我们无比的兴奋和快乐过。照亮了我的童年,而且永远亮在我的记忆里。同时,我还感觉到那时的夜晚比现在的夜晚要黑要沉要宁静,那灯笼里发出来的光是那样的明亮那般的灿烂,就像当时我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期盼和憧憬。

  篇三:儿时的元宵节

  很多地方把腊月二十三叫做小年,石家庄把三十叫做小年,而在我老家——豫北一带,称元宵节为小年。

  过完大年没有几天小年就到了,对于孩子来说,小年比大年更热闹。小时候的豫北农村,电灯还没有普及,就是安了电灯也经常是没有电。一到晚上农村的街道漆黑一片,所以孩子们对灯是非常渴望的。由于当时比较贫穷的,过元宵节父母一般不给买灯笼和烟花的,孩子们为此想了很多的办法。刚到正月十二,我们一帮小孩儿就按捺不住了,找来几颗大红萝卜,把下面带尖的部分削掉,把上面带蒂儿的部分翻过来,用刀子在中间剜的坑,放上点煤油,找妈妈要点棉花,搓成捻放在煤油里,用一根棍插到萝卜上,一个自制的萝卜灯就做成了。

  正月十四的晚上,孩子们就开始上街,我们叫“试灯儿”,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孩子,大人给买一盏灯笼,很神气地在伙伴面前炫耀。很多孩子和我一样拿着自己做的萝卜灯就跑出来了,有的孩子更简单,不知道从哪儿找来一截三角带或是一块油毡就点上了。冬日漆黑而冷清的乡村街道上,顿时热闹起来,我们一帮坏小子,这几天特别的活跃,从村东头跑到村西头,又从村西头跑回村东头,有时候看到没有大人领着的小女孩提着一个比较好看的灯笼,就坏小子上去戏弄人家,把冒着黑烟的三角带在人家灯笼四周晃来晃去,直到把人家急哭才肯罢休。#p#分页标题#e#

  到了十六晚上,是上街打灯笼的最后一天了,孩子们开始破坏别人的灯笼,我们叫“碰灯儿”,这一天不管把谁的灯笼碰坏了,都不会让赔的,大伙还是尽量躲着我们一帮坏小子,于是我们又再街里疯跑来疯跑去。我有几年的时间是不怕碰灯的,那时候我们村里有个小剧团,逢年过节组织社员们唱戏,我父亲扮演《红灯记》里的李玉和,不唱戏的时候父亲就把李玉和用的那盏铁路信号灯放在家里,我美滋滋的提上它,一摇三晃地在伙伴们面前炫耀起来,遇到拿纸灯笼的,我也要上前戏弄一番。

  以后进了城,每天晚上都生活在灯火通明的环境里,对灯的感觉就淡了许多。再以后有了孩子,每逢过元宵节也给他买个好看的灯笼上街,孩子似乎对灯笼没有多大的兴趣,我也再找不回来儿时的那种感觉了。

  篇四:难忘元宵夜火

  在我们家乡,元宵节傍晚,吃饱喝足的大老爷们儿扛上一根葵花秆,慢悠悠地来到自家的草垛旁为孩子扎火把。火把不难扎,在葵花秆上捆上草就行。扎好了,再喊上孩子抱上一抱麦草来到自家门前,把麦草在门前堆成一座小山。做好这一切,男女老少便三五个一堆海阔天空地谝闲传。同时,在静静地等待一个神圣时刻的到来。 天慢慢地擦黑了,金黄色的圆月从东边的山头上露出半边脸时,人们在喜悦地注视那轮照过秦汉照过唐宋的明月时,不经意间发现东边的山梁上有星星点点的火把亮了。

  于是,一个嘹亮的声音几乎传遍了全村—— “东山上的火把亮了。” 仿佛一声令下,人们纷纷回到自家门前,进入自家院内。扛着火把的孩子老早等在堂屋门口了,单等当老子的来亲自点亮这火把。火把一着,就势将着了的一头伸进堂屋一燎,然后依次是阁房、厨房以及猪羊鸡舍。一一燎过了,烧掉屋内院内一切的晦气和霉气之后,这才扛着火把冲出院门,点燃门外那一堆白得耀眼的麦草。一时间,四处的人们欢呼着拥过来,你从这火上跳过去,我从这火上跳过来。吃奶的孩子由娘老子抱着跳,小脚老太太则被孝子贤孙背着跳。越是多灾多难跳火越不能少,越是大病缠身越要把握好这个难得的逢凶化吉、消灾避难的机会。在我的家乡,无宵节跳火似乎成了一种神圣甚至有点神秘的仪式。

  这一家的火灭了,那一家的火着了;这一家门前刚刚安静,那一边又是人声鼎沸。在一种喧嚣与混乱中,元宵夜的跳火程序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看着人们欢呼着从一个火堆奔向另一个火堆,你不能不相信这元宵夜火真的烧掉了你的一切失意,一切惆怅,从而不由自主地加入这欢乐的人群,与他们一块儿分享这火的温暖、热烈、热情和希望。 终于跳累了,走出村外一看,呵,东山上一排排火把犹如一条条火龙,西山上处处红亮的火堆犹如满天的星星撒落人间。而从村里出来的一个个点亮的火把,不约而同地走向祖祖辈辈约定俗成的最后的年火地,组成一个庞大的火堆,经久不熄,照亮了半边村庄,映红了半边天空。到这时,那无数的星星之火,让你开始怀疑这个世界真的燃烧起来了,而且仿佛要烧尽一切的黑暗。 亮起来的火把越来越多,村头那堆大火越烧越旺。一张张被火映得红彤彤的兴高采烈的脸,忘却了人生的一切烦恼与哀愁。慢

  慢地,从四面八方汇来的人们,围着这堆火组成了一个欢乐的海洋。人们说啊笑啊,跳啊唱啊,跑啊闹啊,把一切的快乐尽情地向别人毫不吝啬地抛洒。直到那堆火慢慢地熄灭了时,人们仍然围在那一堆灰烬前,享受着余火的温暖,沐浴着明月的清晖。老奶奶们拉着小孙子,指着月亮说哪是嫦娥,哪是桂树,并把这美妙的传说让孩子带进甜蜜的梦乡,直到第二天早晨,从温暖的炕上的被窝里醒来。

  篇五:那夜烟花

  不知道怎么回事,对于刚刚过去的春节,心里没有太多的记忆。也许是人世间俗事越来越多的缘故吧,但心里深处,一直能想念到的,倒是前年元宵节在故乡看到的,那夜烟花。

  对于烟花,我从小就一种偏爱。但小的时候,家住在偏远农村,离县城有六七公里的模样,且通往县城的公路,也全是用大小不一的石子铺成的简易路,十分难走。所以每一年的元宵节,对于年少不能亲往的我来说,都是一种心灵上的煎熬。虽说在每一个元宵夜,也能在夜空中听到几声巨大的炮响声。但极少有烟花,就算有,那也只能是些可以说,根本算不得是什么烟花的烟花了。

  随着自己年龄慢慢的长大,看烟花的次数也就逐渐增多了起来。去城里看烟花,也就没有那么难了。但细细回想一下,以前每一次看到的烟花,竟然都不如,前年那夜看到烟花的真切和美丽。前年那夜,也就是2004年元宵夜。那天早早开始,河岸的两边就挤满了看烟花的人群。因为我去的时候很早,所以占了一个比较不错的观望地点。随着夜幕缓缓降临,明月慢慢升起,我与所有在场的人们便分外期待起来。

  也就八点吧,燃放的烟花便在人们期待的眼神中,如一线流星,飞蛾投火般的直指黑夜。随着一声通天巨响,在空中炸开,一个巨大的玫瑰色的花朵,便在空中冉冉开放了。随即第二个,第三个……烟花便一接一个的在人们的头顶绽开。顷刻间,河岸边人们的欢呼声,惊叹声,喜悦声……便使整个故乡沸腾了起来。

  这个时候,所有人的眼睛里,都能看见绽放的烟花。那刹那间绽放的美丽,在人们明亮的眼睛里灼灼闪动。这时的人们,也为了尽可能看到美丽烟花绽放的全景,都尽量的使自己的眼睛,穿过前方人群的空隙,尽量的踮着脚尖,以使自己能站的再高一点。人们就这样,一刻不停的,在烟花绽放的所有时间里,利用身体的每一个器官,来感知烟花的美丽和可爱。虽说,到头来这样的效果根本就不大,虽说,这样看到的烟花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但人们也不愿意,因自己一点点的懒惰,而错过了,那怕是夜空中那么一丁点的美丽。在大人头顶的小孩子,在这个时候,更也高呼的说,把星星和月亮都打下来了,把星星和月亮都打下来了。

  对于第一次这么近距离观看烟花的我来说,今夜的烟花真的是太美丽了,美的几乎让我心跳加剧,让我眩晕不止。此时,夜空中那一朵朵绽放的烟花,就像无数个飞奔的流星一样,把长长的夜空划破了,把雾蒙蒙的月夜点亮了。细看,如久远不曾相闻的神话,远观,如高远不曾可见的天庭,再瞧,如昙花一现的海市蜃楼……一刻间,我竟不相信,在我生活的空间,竟还存有如此的美丽?而又是日日喊叫苦闷无聊的我,却在每一年的元宵夜,将它从我的身边轻易错过了。#p#分页标题#e#

  就在美丽烟花绽放的那一刻间,我忽然明白,为什么在每一年的元宵夜,都有放烟花这样一个习俗。为什么每一年,都会有如此之多的人来争看这场烟花。你再看,那夜空中一朵朵绽放的美丽烟花,不就是人们,对于新的一年的美好希望吗?不就是,人们对于现在幸福生活的美好展示吗?不就是人们,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企盼吗?

  我也终于明白,人这一生,其实应该如今夜点燃的烟花一样,飞蛾投火般的,直指天空。把自己最最灿烂,最最美好的一面奉献给众人,奉献给我们的社会。那怕这样,付出的是我们的全部,包括生命,但我们都应在所不惜。本文出自转载请保留出处。

文章标题: 有关元宵节的美文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meiwen/36903.html

[有关元宵节的美文]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