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11-15 13:00:2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3次
@ TOC
本篇博客是对(美)布朗(Browne,M.N.)、(美)基利(Keeley,S.M)所著,吴礼敬翻译的《学会提问》(原著第10版)知识点的吸收总结。
整部书教授你的是如何做一个慎思明辨的人、学会提问很多恰到好处关键问题。 其实,不管是在工作中,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专业学术讨论中,都要学会去提问关键问题,去批判性的汲取知识,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甚至表述一个让人所信服的观点。
通过《学会提问》的通篇阅读和理解,感觉获益颇多,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该著进行知识点的总结:
1、批判性思维表现:
1)、有一套互相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
2)、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
3)、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2、遇到结论或论据时,两种常见的思维方式:
1)、海绵式思维:全盘性的吸收阅读中的知识,没有自己的观点
2)、淘金式思维:批判性的汲取阅读中的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
注:
1、 批判性的提问是检索信息和搜寻答案的最好方法
2、在决定花去大把时间客观评估一个问题之前,最好先问一下自己:“这个问题关我什么事?”
3、强势/弱势批判性思维的差异:
1)、弱势批判性思维:目的就是抵制和驳倒那些与你意见不同的观点和论述。最终让不同意见者服服帖帖地甘心认输。
2)、强势批判性思维:利用关键性问题一视同仁地质疑一切主张,包括自己的主张,强迫自己辩证地看待我们的初始看法,保证自己不会变的自欺欺人和人云亦云。
4、具有意义的关键问题一览:
1)、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2)、理由是什么
3)、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4)、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假设
5)、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6)、证据的效力如此
7)、有没有替代原因
8)、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9)、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10)、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拓展: 让对话进行下去的几个小技巧:
以下开始针对关键性问题进行解读和剖析:
1、论题:
即引发讨论的问题或争议。
2、论题分类:
1)、描述性论题:是指对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各种描述的精确与否提出的问题//有关世界过去、现在或未来是什么样的问题。
2)、规定性论题:是指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所提出的问题//有关世界该是什么样的问题。
3、结论:
即作者或演说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
4、怎么找到一篇文章的结论?
1)、问问论题是什么?看看这些位置:标题、开头、结尾
2)、寻找指示词(如:因此、表明、由此可知、由此得出、因此可以断定、我要说的重点是、显示出、证明、告诉我们、问题的实质是)
3)、不可能作为结论的东西(例句、数据、定义、背景资料、证据)
4)、检查一下交流的语境和作者的背景(如果结论不明显,那么资料来源和作者或演说者的背景就会变成很有价值的线索。如那些与作者或演说者有关系的组织机构的信息就很重要)
5)、问一问“所以呢?”(例:在某一政治广告中,如“某候选人会对犯罪行为心慈手软“。此时,对句中”心慈手软“一词的语境,问一句”所以呢?“,答案就出来了)
只有当你找到支撑结论的理由时,你才能判定一个结论的价值。
1、理由:
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某个结论的解释说明或逻辑依据。
2、论证
由一个或多个理由来支撑某个结论的的论述,称之为论证。
3、论证有哪些特点?
1)、论证必有其目的。
2)、论证的质量有高有低。
3)、论证有两个明显的必要构成部分:结论+理由。
4、理由常见的提示词
因为、由于、因为这个原因、因为这个事实、鉴于、由以下材料支撑、因为证据是、研究显示、(第一、第二、第三)
5、如何让自己做到理由和结论一目了然?
1)、在作出结论前要探究可能存在的种种理由。
2)、找到涵盖你论题的主要刊物。
3)、帮助读者确定你的理由。
总结:
1、理由是模具,结论据此成型。
2、结论本身并不是证据,它是由一个证据或其他看法支撑起来的看法。
针对多义词或短语,只有理解了这些关键词或短语的意思(无论是直接还是含蓄的意思),你才能对一个论证进行评价。
1、关键词或短语:
这里指这些词或短语在论题的上下文语境里有不止一个意思可以解释的通。
2、怎么找到关键词?
1)、检查论题看有没有关键词
2)、在理由和结论在寻找关键词或短语
3)、留意抽象的词或短语
4)、通过反串来判断别人怎样给你特定的词或短语下不同的定义
总结:
1、字典里的定义不一定适合文章里的情景,只有出现在分析推理过程中,意思不明确的词才最为关键
2、小心那些饱含感情色彩的词语,它会让你的思维短路
3、谁想要说服你,谁就得负责解释清楚
1、假设
我们把没有说明出来的想法称之为假设
2、假设有哪些特征?
1)、隐藏或没有说明出来(大多数情况下如此);
2)、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3)、对判断其结论有较大影响;
4)、可能有一定的欺骗性;
3、价值观假设
在特定情形下没有明说出来的喜欢一种价值观超过另一种价值观的偏向。
4、描述性假设
没有说出来的关于世界过去、现在和将来是怎么样的一种假设
5、如何寻找价值观结社的线索?
1)、调查作者的背景;
2)、问一下”为什么作者的立场产生的结果对她而言显得那样重要?“
3)、寻找类似的社会辩论,看看同类的价值观假设;
4)、使用反串的方法,采取与作者相反的立场,看看哪些价值观对这一相反立场显得非常重要;
5)、找一常见的价值观冲突,例如个体责任与集体责任之间的冲突。
6、如何寻找描述性假设的线索?
1)、不断思考理由和结论之间的鸿沟;
2)、寻找支持理由的哪些想法;
3)、把自己放到对立的反对立场;
4)、意识到还有其他潜在的方法可以获得理由中提到的种种好处;
5)、对论题进一步学习了解。
总结:
1)、先检查理由,然后检查结论,寻找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2)、所谓假设,就是一种看法,通常没有明说出来,而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并用来证明其表面的推理论证;
3)、在寻找价值观假设的时候,你应该尽量一直说明价值倾向;
4)、涉及规定性论题的完整推理离不开理由和价值观假设。
批判性阅读和聆听的主要目标就在于判定结论的可接受程度或者价值大小。
1、谬误
所谓谬误,就是推理中的一种欺骗手段,作者kennel利用这个欺骗手段来说服你采纳其结论。
2、谬误的常见方式有哪些?
1)、提供的推理是明显错误的或者让人不能接受的假设才能成立,因此使推理和结论显得毫无关系;
2)、把那些明明和结论无关的信息弄得好像和结论有关,以此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3)、看似为结论找证据,而证据算数的前提则取决于结论本身已经成立。
3、推理谬误的六个步骤?
1)、找出结论和理由;
2)、记住结论并思考你认为可能与其有关的理由,将你的理由与作者的理由做比较;
3)、如果结论支撑某个行为,那就判断理由是否表明了某个特殊/具体的优点或不足,如果没有,就要当心;
4)、问一下自己:“如果理由成立,一个人要相信什么才能从逻辑上支撑这个结论,他还得相信什么才能让理由成立?”从而找出任何可能存在的假设;
5)、问一下自己:“这些假设有没道理?”如果是明显错误的假设,那你就找出了推理中的一个谬误,这个推理也就可以放到一边不管了
6)、看看有没有一些强烈诉求你的情况的词组可能干扰或分散你的注意力,让你没有考虑到相关理由。
4、常见的谬误例举:
谬误不计其数,我们只要主要掌握住推理谬误的方法,可以不必记住各种谬误的名称。但是我们记住一些常见的谬误还是有必要的。如果想要拓展关于谬误的知识可以看看戴默(Damer)写的《抨击错误推理》(Attacking Faulty Reasoning)。
1)、人身攻击谬误: 指针对个人的人身攻击或侮辱,若不是直接反驳其提供的理由。
2)、滑坡谬误: 指假设采取提议的行动会引发一系列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事实上却有现成的程序来防止这类连锁事件发生。
3)、追求完美方案谬误: 指假设因为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后还有一流问题未解决,那么这种解决发难根本就不应该采用。
4)、偷换概念谬误: 指在论证中关键词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一旦不同含义之间的转换被认出来,这个论证就讲不通了。
5)、诉诸公众谬误: 指通过引述大部分人都持有这一个观点的说法来竭力证明某个论断有道理,错误地假设大部分人喜欢的一切就是有道理的、可以接受的。
6)、诉诸可疑权威谬误: 指引用某一权威的话来证明结论,但该权威对这一论题并没有特别的专门知识。
7)、诉诸情感谬误: 指使用带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忽视相关的理由和证据。常被用来加以利用的感情有害怕、希望、爱过主义、怜悯和同情。
8)、稻草人谬误: 指歪曲对方的观点,是他容易收到攻击,这样我们攻击的观点事实上根本上就不存在。
9)、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 指当现实中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时却假设只有两种解决方案。
10)、乱扣帽子谬误: 指错误地假设因为你为特定的事件或行为提供了一个名称,你也就合情合理的解释了这一事件。
11)、光环效应谬误: 指使用模糊、引发人们强烈情感认同的美德词汇,使我们倾向于同意某件事而不去细致检查其理由。
12)、转移话题谬误: 指一个不相干的话题被插进来,将注意力从原来的论题上面移走,通过将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来帮助赢得一场论战。其谬误通常如下:(1)甲主题正被讨论;(2)乙主题被介绍进来,好像和甲主题有关,实际上并不相干;(3)甲主题被置之不理。
13)、循环论证谬误: 指在一个推理过程中已然假设自己的结论成立的论证。
14)、以偏概全谬误: 指一个人仅根据群体中极小一部分人的经历就得出有关整个群体的结论。
15)、强求确定性谬误: 指认为一个研究结论如果不是百分百确定的话就应该被抛弃。
16)、错误类比谬误: 指有人提出一个类比,其中却存在重要而又相关的不同点。
17)、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 指以来并不足以解释整个事件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因素来解释一个事件,或者过分强调这些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的作用。
18)、因果混淆谬误: 指将事件的起因和结果相混淆或是认不出两件事之间可能是互相影响的关系。
19)、忽略常见原因谬误: 指认不出两件事之间之所以有联系是因为常见的第三种因素在起作用。
20)、事后归因谬误: 指假设某件事乙是另一件事甲所造成的,仅仅因为乙在时间上紧随在甲之后。
1、事实断言:
定义:几乎所有推理论证都包含了对这个世界曾经是什么样、现在是什么样和将来是什么样的看法,持论者希望我们将这些看法当作”事实“来接受。这些看法可能是结论,可能是理由,也可能是假设。我们可以把这些看法成为事实断言。
2、判断事实断言是有效的情况:
1)、当这个断言表现为无可质疑的常识,如:举重可以锻炼出身体中的肌肉。
2)、当这个断言是从无懈可击的论证中得出的结论。
3)、当这个断言在同一场交流中被很多次过硬的论证合理地加以证实,或者由我们所知道的其他证据来证实。
根据以上第三条告诉我们,要看一个事实断言的可信程度,就要问问他的证据效力怎样。
3、证据
所谓证据,就是持论者所告知的明确信息,用来证实或捍卫一个事实断言的可靠性。在规定性论证中,需要有证据来证实属于事实断言的那些理由;在描述性论证中,需要有证据来直接证实一个描述性的结论。
4、证据类型以及证据质量分析:
1)、直觉
定义:就是我们相信自己对某件事有直接的洞察力,却不能有意识地说明理由的过程。
注意点:作为一个批判性思考的人,我们需要查明那些依赖于直觉的断言有没有其他类型的证据来证实。
2)、个人经历
定义:个人的亲身经历。
注意点:不要将单一的个人经历,或个人经历的总和,将其当作一般性的有代表性的经历样本,这是以偏概全谬误。
3)、典型案例
定义:不厌其详而又引人入胜地描绘或是塑造一个或多个人物或事件来证实某个结论。这类描述通常都是基于观察或者访谈,其形式也从深度描述到表面走过场等各不相同,我们称这样的描述为典型案例。
特征:更有说服力,其具体生动而有细致感人,容易在脑海中浮现出来;因细致生动的情感引导,交易于分散人们的注意力,方式其作为证据的价值,不再搜寻其他更为相关的证据。
4)、当事人证词
定义:引用具体当事人的一些说法称之为当事人证词。也是一种形式的个人经历。
特征:
(1)根据人的经历不同,表述带有一定的选择性;
(2)会根据个人的背景、利益、个人兴趣而导致片面的描述;
(3)描述过于简单,获取信息度不够;
(4)人为因素,如个人的可信度。
5)、专家意见
注意点:专家意见,对人来说可信度比较高,但是要记住,专家也是人,也常常会犯错误。因此在采取专家意见的时候,需要了解其背景、信誉、专业、所给意见对他个人或其团队的利害关系,从而判断其意见的权威性。
6)、个人观察
是很多日常推理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为亲眼所见,可信度比较高,如目击证人证据。
注意点:观察者并不是镜子,不能够做到客观的观察,很多都是经过一系列的价值观、偏见、态度和期望值过滤后剩下的东西。
7)、研究报告:
定义:有训练有素的科研人员来系统地收集观察数据
特点:科学研究,如果进行的比较理想的话,是我们获得证据的一个最好来源,因为科学研究强调可验证性、可控性和语言的精确性
8)、研究结果:
8.1)、诉诸科学研究作为证据的来源时,应注意的特点有哪些?
(1)、研究的质量有高有低,差别很大;
(2)、研究成果常常会互相矛盾;
(3)、研究结果并不能证明结论,充其量它只能支撑结论;
(4)、如同我们大家一样,研究人员也有他们的期望值、态度、价值观和需求,这使他们所问的问题、做研究的方法、解释研究结果的方式都烙上了偏见的印记;
(5)、作者或演说者常常歪曲或简化研究结论;
(6)、研究的”事实“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改变,尤其是关于人类行为的那些断言;
(7)、研究的认为程度到底怎么样常常也会导致研究的变化;
(8)、对经济效益、社会地位、人身安全和其他因素的需求可能会影响到研究的结果。
8.2)、科学研究作为依据的利弊:
利:
(1)、科学研究能接受公开验证;
(2)、研究可使用控制来让外部影响因素最小化;
(3)、科学研究使用语言方面能做到精确和前后一致;
弊:
(1)、研究的质量和认为因素变化非常大;
(2)、研究结果常常互相矛盾,事实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改变
(3)、研究结果只能支撑结论;
(4)、科学研究是人类活动,他会受到歪曲,而且主观因素在所难免。
2、在评价研究样本时,需要注意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1)、样本的【覆盖率】必须要大到足以产生概括或得出结论的程度;
2)、对研究结论的所有事件的类型,样本必须包含足够的【多样性】;
3)、样本的【随机性】越大越好。
3、调查样本总结:
调查本身会包含很多偏见让它们变得可疑,其中最重要的偏见就是【措辞偏见】和【语境偏见】;
哪怕是片面的调查也可能会承载大量的信息,但是你需要知道偏见之所在,以防止自己过分被调查结果所说服。
4、类比论证
定义:一个论证用两件事物之间熟知的相似点作为基础,推导出关于其中一件事物的一个相对未知特征的结论,称之为类比论证。
相关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就是直接和类比所展示的那些潜在的原则相关的。
5、如何需找类比?
1)、识别你正在研究的情况的一些主要特征。
2)、尽量找出与上述情况有相同特征的其他你所熟悉的情况,开动脑筋,尽量想像出多种不同的情况。
3)、尽量判断熟悉的情况是否能为你提供关于不熟悉的情况的一些同见。
注:
1、所有经过类比推敲出来的结论,就应该提供进一步的证据来支撑两者间最重要的相似点揭示出的具体原则。
2、 方法论: 在开始独立研究之前,研究者往往先建立一套程序或规则来指导研究的过程,这些程序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法论。
1、替代原因:
是指一个言之成理的替代解释,可以说明为什么特定的结果会发生。
2、因果关系的常见类型有哪些?
1)、日常人际交往的推理
2)、以往或正在发生的世界大事
3)、科学研究的结果
3、常见因果关系可以表明:
1)、很多类型的事件都可以通过各种相互替代的原因来解释。
2)、专家可以检查同一个证据而发现不同的原因对其加以解释。
3)、大部分持论者只给你那些他们喜欢的原因,独立思考的读者或听众必须自己找出替代原因。
4)、想出替代原因是个创造性的过程,通常情况下,这类证据不会是一目了然的。
5)、特定因果断言的确定性和言之成理的替代原因的数量正好成反比。因此,找到过个提到原因可以让批判性思考的人真正变得理智和谦逊。
拓展:
1、我们找出的任何一个单独的原因都极有可能只是引起事件发生的其中一个原因,而不是唯一的原因。
2、一件事紧接在另一件事后面发生的这一发现本身并不能证明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这可能知识一个巧合。
3、很多时间并非只有一种解释,千万不要贸然接受你所遇到的事件的第一个解释。
数据统计可能而且经常骗人。他们并不必然就证明表面上想要证明的一切。
1、平均值的种类及计算方法
1)、平均数:把所有数值相加然后勇总数除以相加的数值个数
2)、中位数:将所有熟知从高到低排列然后找到位于最中间的数值
3)、众数:计算不同数值出现的次数然后找出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
2、数据的展示与欺骗性:
1)、数据的不同展示方式会产生不一样的欺骗性。
2)、不知来历的和带有偏见的数据,我们要先问一声它们是怎么来的。
3)、不同平均值的计算方式,其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4)、省略数据也是带有欺骗性的。
5)、表述方式不同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3、如何正确的评估数据?
1)、尽量找出如何获取数据的相关信息,越多越好(数据来源的科学性)。
2)、要警惕描述的平均值,多考虑数据的全距和数值分布。
3)、数据使用者拿一件事的结论来证明另一件事时你要特别当心。
4)、先不去看作者或演说者使用的数据,把所需的数据证据和实际提供的数据证据做比较。
5)、从数据中得出你自己的结论。如果这结论和作者或演说者的结论不一致,那么很可能其中有什么地方出错了。
6)、判断有什么信息缺失了。对于误导性的数字和百分比以及缺失的比较,要特别当心。
1、重要的省略信息
就是那些影响到推理过程的信息。
2、不完整的推理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1)、时空对论证产生了限制。
2)、由于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限制,论证必须尽快完成。
3)、持论者的知识总是不全面的。
4)、论证常常是为了欺骗。
5)、持论者常常与你有不同的价值观、信仰和态度。
3、以下是一些重要类型的常见的省略的信息,同时列出一些提问的例子来帮助我们发现它们:
拓展:
1)、在被说服之前,应该警惕几乎任何一个你所遇到的信息都是有目的的。
2)、在考虑省略掉的信息是要记住问一句:“这个行动潜在的长期的负面效果是什么?”
3)、自动声明,只要信息仍然找不到你就不能做出决断,那就会阻止你形成任何观点。
1)、从单独一套理由中推断出多个【备选结论】,他们都可能是这套理由得来的结果。
2)、【结论】只有在某人对【理由】的含义进行特定的解读或者假设之后才能得出来。
3)、二分式思维方法:妨碍我们考虑多种可能性。二分式思维方法,即非黑即白、非是即否、非对即错、非正即误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4)、为避免在寻找最好的结论时出现尔分式思维,可以使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为什么”等问题来为这些结论提供限制的语境。
1、如何获取更多备选结论?
1)、努力找出从理由当中可以推导出的尽可能多的结论。
2)、使用条件句来制定备选的结论。
3)、重新将论题表述为“我们该怎么样来处理乙问题”。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