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3-28 12:20:0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9次
杜甫草堂的故事: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 (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公元760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公元761年春天,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
杜甫在成都草堂,终于过上了平静的生活。可是好景不长,到了秋天的时候,刮了一阵大风,杜甫的茅屋居然被大风吹破了。屋顶上盖着的茅草被大风吹着乱飞,风很大,有些草被风卷得非常高,缠绕在了树枝上;有些草飘得很远,就落到了溪水里;还有一些一直飘到了河对岸。
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带口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倾毁不存。唐朝大历年间(766年11月-779年12月),草堂的大部分被时任四川节度使崔宁的小妾(浣花夫人)任氏族据为私宅。
1952年,杜甫草堂又经全面整修后,正式对外开放。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
扩展资料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最初为杜甫所建草堂,后经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
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历代仅杜甫墓、杜公祠题咏多达六十余首。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甫
诗仙李白的人生经历。李白,别称,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优秀诗人,他的诗作从古流传至今,诗歌风格豪放不羁,内容充满了极具个人特色的浪漫主义,想象丰富内容饱满,用词斟酌巧妙,同时音律自然多转。不仅如此,李白还是个创作天才,他善于从生活中找寻灵感,一切的民间作品都可以作为他的素材来源,那些民间广为传颂的民谣,神话故事等都是他最好的营养养料。他的才华以及时代背景共同造就了这个诗歌天才,也是之后浪漫主义的高潮带领者,和齐名。
李白从小跟着家人居住在清莲乡,年少时候就侠义满怀,而且经常在绵州活动,而那里也正好是广收推崇的地区。所以,在李白少年时候就喜爱道学,经常去寻找道观里的道士谈论人生哲理和经典道义。有一次,因为一个机缘巧合。李白和一个叫东岩子的隐居者共同隐于山林,专心钻研,常年在山里几乎没怎么进过城里,由于山林里珍贵奇异的鸟类众多,他们借喂食为由驯服了很多鸟儿,这些鸟儿每天都准时来觅食,它们就像能够明白人的意思一样,只要打一声招呼,它们便从落到门前来,而且也不像其他鸟儿一样畏惧人类,它们甚至可以停在人们手上进食。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被民间奇谈,传到了一个官吏耳中,他见他们可以与鸟儿有如此顺畅的沟通,心里暗自以为他们精通道术,就去询问他们是否愿意参加考试,但是他们竟然都不愿意去。
在公元725年的时候,李白离开了蜀国出去执剑走天涯,他顺着江沉船出了蜀国,山间的雾渐渐的把家乡掩盖了,看家乡变得越来越模糊李白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想到未知的前路李白也不知道该去往何处。李白的的成功是因为他的才华,同时机遇也占了很大一部分因素。李白再有一次去江陵的时候有幸见到了被多代所尊重的司马祯。他不仅对于道术非常的精通,而且还钻研篆书多年,能写出水平一流的篆书,同时他对诗歌也非常有造诣,其所作的诗的意境缥缈如仙。就连也非常的看重他以前还把他传到殿内向他请教道法,而且还专门为他建造了阳台观,让自己的妹妹和他一起学习道法。李白在江湖行走多年,朋友自然是众多。在李白从江南到岳阳的时候,正当他乘舟刚好到洞庭的时候知道了他朋友去世的消息,他便抱着朋友在他身边痛哭起来。因为他十分的心痛,所以哭声也感染了路人,来往的路人听到都非常伤心。
没有办法,李白只好将他朋友的尸体葬于在洞庭湖边,等到自己继续旅途归来的时候再来将朋友的尸体搬回他的家乡。然后李白途经庐山,留下了流传千古的好诗《望庐山瀑布》。众所周知,古代帝王都喜爱狩猎,唐玄宗在狩猎的时候每次都要叫上几个其他国家的使臣齐去,借此来宣扬国威。有一次,李白在西游的时候正好碰到玄宗在打猎,他就上献了一篇《大猎赋》,想要借此来赢得皇上的重用。这篇《大猎赋》用道教来总结,并在文中夸奖唐代的国土广阔,势力雄厚,正好和唐玄宗推崇道教的心理所相合。然后李白来到了歌舞升平百居乐业的长安,被这番豪华壮阔的帝都风景所震撼。
李白就在终南山下住下了,他经常登上山顶眺望整个国家,每次只要他一登上山峰看到眼前的繁华大国景象就心生自豪之情,同时一种居安思危的情绪又油然而生,一想到这泱泱大国背后的腐朽他又悲伤不已。后来李白在长安认识了张卿,而且他还向献了李白的诗。通过张卿的引荐和李白的努力,他慢慢走向了朝廷统治高层的结构内部。但是很长一段时间过去了,李白定居于长安但是依旧壮志难酬,他非常低落,并且对朝廷感到十分失望甚至,他就前往王公大人府上请求他帮助自己,但是也被婉拒,李白只得离开了这个绝望的地方,走出了长安。
皇天不负有心人,玉真公主向唐玄宗推荐了李白,并将他的诗歌给唐玄宗看,他看了之后对李白非常的赞赏,就下令把李白召进了宫。由于唐玄宗很惜才而李白又才华横溢,所以在李白进宫那天,唐玄宗亲自去迎接他。后来李白果然没让唐玄宗失望,只要唐玄宗向李白提一些关于当世的事务,他都能凭借自己常年的游历见识以及对前世资料史书的理解给唐玄宗最好的建议,让唐玄宗十分满意。所以李白就被任命为翰林,负责在皇上身边草拟文书,而且唐玄宗只要出游,必定要叫上李白跟随,为的是运用他的写作天赋将事实用文字记录下来流传万古,让后人了解这个太平盛世。在李白被唐玄宗如此器重的同时,李白也引起了其他同僚的妒忌心。
安史之乱时,李白到庐山避难,就算这种时候他在想要退隐的同时心里还是有想要救世的想法,这两种想法相冲突矛盾。李白极力劝导永王剿灭贼寇,没有长远考虑敌我势力等政治问题,对于这个,后来李白也自我反省过。,永王没过多久就战败了,李白也因此被牵扯入狱,不过正巧这时崔涣宣途径江南,广招贤人,李白趁机写诗向他求助,这才得救,并且进入了幕府,成为了。李白还是想进入朝廷得到任用,所以他多次请求别人向朝廷推荐他,但是都没有效果,连连失败。到公元757年,李白被流放到夜郎,此次流放是永久的处罚,现在的李白也已经暮年。公元761年,花甲的李白因为生病不得不回到金陵,回到金陵之后的日子也是过得十分不容易,迫不得已他只能去找他的族叔李阳冰。后来李白的病越来越重,他留下了最后一首诗歌《临终歌》后与我们永别了。
1、天宝初年,唐玄宗刚宠杨玉环时,李白结识了贺知章。贺知章将李白引见给唐玄宗,皇帝见了李白的诗也赞叹不已,就在金銮殿上召见李白,当诗人远远步上台阶时,唐玄宗竟然走上前去迎接李白,谈起当时的政事。
李白能当场根据唐玄宗的意思,写下一篇“和番书”,而且一面口若悬河地与玄宗谈话,一面手不停笔地写下来,唐玄宗大为高兴,亲手调制了一碗羹送给李白吃,从此任命他为翰林。
2、铁杆磨成针
传说李白小时不爱学习,很贪玩。一天,他逃学到小溪边,看见一位老婆婆手里拿着根铁杵(铁棍),在一块大石头上磨。李白问:"你磨铁杵作干什么?"老婆婆回答:"我给女儿磨一根绣花针。"
李白又问:"这么粗的铁杵,什么时候才能磨成绣花针呢?"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杆磨成针。"
李白听后很有感触,回家刻苦用功,终于成为唐代大诗人。
3、李白下馆子
李白的酒品不太好,或者说太不好。他若是喝醉,连皇上都敢惹。唐代的量酒单位是小斗,一斗约合2000毫升。李白的酒量,也就那么回事儿,半打下去就开始说胡话了。那么这一斗酒值多少钱呢?李白自己的诗说:“金樽美酒斗十千。” 一斗是十贯,可真够贵的。
开元二十八年,两京的一斛米才两百多文钱;天宝二年,市面上一匹突厥敦马是9550文。也就李白这种人能喝得起,一斗酒能换来一百篇诗,把诗折成稿费差不多能把酒钱折完。但以长安之富庶,货产之丰富,李白下的这个馆子,即使不到一斗酒十千,相信价格也便宜不到哪里去。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故事。
李白《月下独酌》中的千古名句。描写诗人在月夜与“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畅饮的情景,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
5、李白的旅游活动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骇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途中,他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出三峡后,李白首先漫游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当时正是开元盛世,国家呈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李白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对前途充满了信心。
关于李白的历史小故事
1、铁杵磨成针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2、童子真是奇才,可喜可贺
李白5岁那年,跟着父亲从西域回到四川青莲地区定居。到10岁的时候,他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有一年春天,岷山山脚下有个客人前来拜访李白的父亲,恰巧他外出未归。客人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转身就要离去。李白见了,连忙拉住客人说:“伯伯,您远道而来找我父亲,累了半天也不休息一下,就要返回,这样会伤身体和精神的啊。”
客人见李白礼貌热情,能言会道,心中暗暗佩服,便坐了下来。
李白开始忙起来,他又是送茶,又是递毛巾,对客人非常尊敬。为使客人不寂寞,李白放下手中正在读的书,到客厅陪着客人说话,他大大方方地说:“请问大伯尊姓大名,以便我转告父亲。”
客人有心要试试李白的才学,便咳了一声,用手指轻捻(niǎn)了一下胡须,大声说:“我的姓是‘有人偷’,名字是‘鸟落山头不见脚’。”
李白认真思考了一会,便拱手回答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父亲回来,我一定告诉他。”
客人疑惑地问:“你能不能给我解释一下?”
李白马上回答说:“‘有人偷’就是把‘偷’字去掉单人旁,那么就是‘俞’字;‘鸟落山头不见脚’,就是‘岛’字。您姓俞,名字叫岛!”
客人听后,十分佩服,连连拍着他的脑袋说:“童子真是奇才,可喜可贺!”
3、才情横溢,文思丰富
李白五岁诵六甲(道家数术历算),十岁观百家。相传,李白少年时代,曾经做过一个奇特的梦。
一天晚上,李白读书作文之后,酣然入梦。梦中,他仍然在奋笔疾书。突然,他发现自己的笔头上开出一朵洁白如玉的莲花来,光彩夺目,正在诧异之间,一张张白纸又从天而至,落到他的眼前。李白高兴极了,猜想一定是神仙送妙笔给他。想到这里,李白抓起妙笔飞快地写了起来,没成想落在纸上的却是一朵朵盛开的莲花。
于是,李白捧起一堆莲花,向屋外的池塘跑去,他在池边站定,扬手把莲花洒向池水中。顷刻间,奇迹出现了:只见莲花入水后,即刻生出茎叶,竞相绽放。微风吹来,花儿轻轻摇曳,阵阵清香沁入人的心脾,李白十分欢喜,刚要伸手去摸,忽然醒了过来。李白回忆着梦中的历历情节,感慨: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美好的梦啊。
说也奇怪,打这之后,李白的才思真就更加锐进,读书也更加刻苦。他深入社会生活,游历祖国名山大川,创作了大量的不朽诗篇,最终成为一个才华横溢、举世闻名的诗人,至今他的许多著名诗篇仍被中外读者吟咏传颂。后来,人们就将梦笔生花看作是有文才的吉兆,而成语“梦笔生花”就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才情横溢,文思丰富。
4、李白的钓鱼诗
据说李白有一次上宰相府,自报家门道:“海上钓鳌客李白。”宰相笑问:“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线?”李白说:“以明月为钩,虹霓为线。”宰相又问:“用什么做钓饵呢?”李白高声道:“就用天下最无义气的士大夫作钓饵。”宰相闻言不禁毛骨悚然。
千百年后苏东坡评价李白“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一翻气壮山河、威慑群小的钓鱼高论把李白的侠肝义胆、高情逸致表现得淋漓尽致。
5、起草《答蕃书》
李白的名声越来越大,终于连皇上唐玄宗也知道了。在他四十二岁那年,朝廷连下三道诏书,叫他到长安来。李白到了长安,就在贺知章的陪同下,去朝见唐玄宗。
唐玄宗叫李白坐在身边,问他诗文写作,又问他朝廷大事,李白都对答如流。唐玄宗见李白学识渊博,连声称赞。忽然,一直在旁边的宦官高力士开了腔:
“陛下,李太白的确才学超群。前日吐蕃(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使者送来的国书,不如就请他辨认一下吧。”
贺知章听了,暗暗替李白捏了一把汗,心想,这吐蕃国书上的文字像鸟走虫爬,朝廷上下没人认得。为了这件事,唐玄宗一直生气。高力士这不是明明想刁难李白吗?
唐玄宗马上问李白懂不懂吐蕃文,李白不慌不忙地回答说:
“臣在西域的时候,父亲经商,同西域商人有些来往,因此懂得一点。”
唐玄宗听了,脸上露出笑容,立刻叫高力士拿来吐蕃国书。李白接过来,很快看了一遍,接着就用汉语流利地翻译出来。原来,吐蕃要唐朝割让大片土地给它,不然就要派兵来攻打。
唐玄宗听完,板起了面孔。文武大臣议论纷纷,一时都没了主意。唐玄宗就问李白怎么办才好。李白很自信地说:
“臣愿起草《答蕃书》,明天召吐蕃使者前来,臣当面答复,定可平息此事。”
“那你就马上起草吧!”唐玄宗说。
李白拿起笔,想了一下就写起来。不多会儿就把《答蕃书》送到唐玄宗面前。唐玄宗看完以后,很满意。李白又用吐蕃文写了一份。大家见李白这样博学多才,都很佩服。
第二天,唐玄宗召见了吐蕃使者。李白先用汉语后用吐蕃语把《答蕃书》宣读了一遍。吐蕃使者连忙答应把《答蕃书》带给吐蕃首领。后来,吐蕃也没有来找麻烦。
扩展资料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参考资料:百科-李白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