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故事 > 文章正文

刘姥姥、平儿、跛足道人——为什么《红楼梦》这么多的有姓无名、有名无姓、无名无姓 曹雪芹有何深意寓意

时间: 2023-09-16 18:01:2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3次

刘姥姥、平儿、跛足道人——为什么《红楼梦》这么多的有姓无名、有名无姓、无名无姓 曹雪芹有何深意寓意

刘姥姥为什么在贾府有如此粗俗的表现?

作者曹雪芹为什么不惜笔墨去刻画这样一个与周围环境,人物极不协调的刘姥姥呢?创作这样一位人物对全书又有什么意义呢?下面试从四个方面讨论一下这一人物创作的意义:

一,刘姥姥对作品的艺术结构的作用

  当前人们对《红楼梦》的主题思想的认识尽管还不尽一致,但大家有都承认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小说的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十分成功地写了以贾府为代表的上层贵族家庭的生活,写了这个家庭中各种各样人物的思想性格,风貌及其相互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写了存在于这个家庭的种种尖锐的矛盾,更写了这个贵族之家如何 “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逐步走向衰落的过程。

  那么,《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采取了一个什么样的方式去揭开这个贵族家庭的底里并把它外在威严,势派和内部的奢靡,腐朽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呢?

  众所周知,《红楼梦》一百二十回中前五回是全书的引子部分,作者在第五回中就对红楼梦的主旨,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及整个情节脉络做了概括的介绍和安排。所以小说真正的故事开端应该是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而“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在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中已做了基本描述,所以第六回实际上写的只是“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这个刘姥姥究竟是何许人呢?是作品的主人公吗?“且说荣府中合算起来,从上至下,也有三百余人,一天也有一二十件事,竟如乱麻一般,没个头绪可作纲领。正思从哪一个人写起方妙,却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这一家说起,倒还是个头绪。”①刘姥姥不仅并非书中主要人物,而且还是“芥豆之微”。原来刘姥姥是狗儿的岳母,狗儿姓王,当年他祖上也曾作过小官,因而认识王夫人之父,为贪图王府的权势就认了宗。其后,狗儿的祖父过逝了,家道中落,就迁出城外务农,因家中人口简单,孩子无人照料,就把寡居的岳母接来同住,借以照料。这便是刘姥姥与贾府的很牵强的一点关系。

  作者曹雪芹在精心安排《红楼梦》的艺术结构中,没有让故事平铺直叙,而是选择了一个与贾府地位极大悬殊的村妇刘姥姥,让刘姥姥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耳闻目睹荣府表面上是一派荣华繁盛的景象,由此“一进”便正式揭开了《红楼梦》故事的正传,便开始了对现实生活深刻的描写与对封建末期社会的解剖。

  如果说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只是作为整部《红楼梦》故事的开端的话,那么她二进荣国府,则深入到贾府的许多角落,引出了贾府衣,食,住,行玩等各个方面。这次刘姥姥所接触的人物之多,所见的场面之广,感受惊叹之深,都胜过了第一次。角色也由王家的亲戚成为了贾母的座上宾,出席了贾府丰盛的家宴,游览了大观园。作者透过刘姥姥的观察、体验、评论,进一步地表现了贾府主子们的享乐与奢侈,既写出了贾府鲜花著锦之盛,又为日后贾府败落巧被救埋下了伏笔。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时,贾府已面临家破人亡,一片萧索凄凉。贾府的老祖宗贾母已死,昔日泼辣的凤姐病得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只得把自己的独生女儿托付给这位昔日来打抽风的穷老婆子。

  可以说刘姥姥既是《红楼梦》中总领全文的一个引子,又是贯穿全文的一个线索。刘姥姥这三次进荣国府的时刻,正是贾家由兴盛到鼎盛及至衰败的变化转折时刻,也就是说每逢《红楼梦》情节发生重大转折时,刘姥姥便会在荣国府出现。

  由此可见,作者创作刘姥姥这一角色的意义就在于此:作者用她引出故事,推进情节,前后一以贯之。刘姥姥从内里,从近出处对贾府进行透视和详察,小说情节因此得以开展,便能更深入与细腻地展开贾府内部的生活细节。

  二,刘姥姥对其他人物的衬托作用

  曹雪芹用他的如椽大笔,塑造了刘姥姥这个令人难忘的小人物。不仅如此,在塑造刘姥姥这个人物的同时,作者还过刘姥姥勾画了全书重要人物的一些性格侧面,使这些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复杂和具体化。

  在刘姥姥二进荣府的场面中,贾府的上上下下都粉墨登场,在刘姥姥的周围表现着他们自己。这些人物当中有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贾母这些主子们,也有平儿,鸳鸯这些丫头们,甚至还有栊翠庵的妙玉等。小说通过刘姥姥这面特殊的镜子,分别照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特征,甚至他们一些平时不很突出的性格因素,也都因有了刘姥姥而得到了突出和烘染,使这些人物形象更加丰富,更加复杂,更具有立体化的特征,从而收到一笔多能的艺术效果。正像脂评本中所感叹的:“小说中一笔作两三笔者,一事启两事者有之,未有此恒和少数之笔也。”②

  王熙凤是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所见到的第一个主子,在刘姥姥眼里,王熙凤穿着华贵,气质高傲,并且“端端正正坐在那里……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①个穷亲戚面前,凤姐显得是这样的高贵,这样的矜持,这样的庄严,可谓正襟危坐,不苟言笑。脂评:“此回借刘妪,却是写阿凤正传”。①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刘姥姥身份从凤姐,王夫人家的穷亲戚摇身一变成了贾母的座上宾。王熙凤为了讨好取悦贾母,她以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把刘姥姥当成了女篾片,女清客,尽情地捉弄,随意地戏耍,让这位七十五岁高龄的老太太扮演成喜剧角色,终于给老祖宗带来了欢乐。而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时,王熙凤已经力失人心,大势已去,并且又病入膏肓。于是王熙凤把自己的女儿巧姐托付给了刘姥姥。王熙凤同从前相比,发生了根本变化,再也没有往日的高傲威严,再也不可能摆谱显阔,再也不会拿刘姥姥寻开心,而是不耻求助于刘姥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熙凤的性格的发展变化,也可以看出其性格的多个侧面和不同色调,从而使王熙凤更生动形象化和立体化。

  借刘姥姥这面特殊的镜子,作者还描绘了一个特殊的人物——妙玉。第四十一回栊翠庵品茶,最主要是借刘姥姥的游园过程巧妙讽刺妙玉那种吹毛求疵的洁癖。而且,在对待刘姥姥不同态度上,作者对宝玉和妙玉作了深刻的描绘。

  贾宝玉是红尘中的俗人,妙玉是佛门中的修行人,栊翠庵品茶这场戏,因为有了刘姥姥的介入,我们看到了两人对佛的理解,对生命的感悟有了区别,从而最终走向不同的归宿。

  贾宝玉是有佛缘的,但他并不敬佛拜佛,而是领略到了佛的真谛,如佛的慈悲,平等,无我,无常思想。这些精髓融入到了他的性情和言语行动之中。贾宝玉是善良的,慈悲的,如栊翠庵品茶这一细节当中,;刘姥姥是一个乡间老妪,在妙玉看来是俗不可耐的,所以刘姥姥吃过的茶杯,她嫌脏了,不让收回来。贾宝玉却可怜刘姥姥,“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撂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了那贫婆子吧,她卖了也可以度日,你道可使得?”贾宝玉是积善行德的,他努力地一件件去做好事,而且不以善小而不为。

  妙玉是出家人,却乖僻,孤洁,自称“畸人”、“槛外人”。佛门讲究平等,慈悲,妙玉则完全没有领略到佛的境界,她对刘姥姥有着发自内心的嫌恶,当贾宝玉请求把茶杯给刘姥姥时,她却说:“这也罢了。幸而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她。你要给她,我也不管你,只是给你,拿了去吧。”这种孤洁乖僻的个性,导致世俗不能容忍,“云空未必空,过洁世同嫌”,导致她必然走向悲剧。因而也导致了她与贾宝玉的由佛门走向红尘和由红尘走向空门的两种不同的人生轨迹。

  所以,小说在将刘姥姥这一艺术形象塑造得个性鲜明,血肉分明的同时,也因为刘姥姥这面特殊的镜子,使得凤姐、宝玉和妙玉等这些人物形象更加形象、细致和立体化。

 三,刘姥姥这一形象升华了《红楼梦》的主题,拓展了其思想内涵

  《红楼梦》一书工写了有名有姓的人物四百多个,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贾氏宗族之人,有的虽非贾姓,却也与贾家有亲缘、雇佣、同僚、师友等关系,完全没有关系的重要人物只有刘姥姥一人。

  刘姥姥家境贫寒,因为日子过不下去,才“舍着我这副老脸”,到贾府去求援,所以刘姥姥是以一个下层社会贫困妇女的身份走进这“诗礼簪缨”的公侯世家,从一个终身务农的穷寡妇的角度观察这“钟鸣鼎食”的豪门巨宅,这一视角的选择,让我们更好地看清了以贾府为首的四大家族的腐朽、寄生、反动的罪恶本质。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作者侧重写的是以刘姥姥的视角显现贾府的权势。刘姥姥看到门两旁气派的石狮,满门的轿马,“挺胸叠肚”的看门人,使得她战战兢兢,见人就称“太爷”;而门人们则是理都不理,把刘姥姥撵到墙角让等着。这种颐指气使的派头与刘姥姥的低三下四形成了明显的反差。

  如果说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显现的是贾府的权势,那么刘姥姥二进荣国府重点写的则是荣国府的豪富。这一次作者用了四回的篇幅,通过刘姥姥的眼睛具体描绘了琳琅满目,花团锦簇的大观园景物和荣国府豪华奢侈的日常生活。刘姥姥一进门偶然遇上的一顿家宴螃蟹宴,经她算了帐:“这一顿的银子,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等到“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时,就更无法比拟了。真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傻眼了”。可见,大观园中的潇湘馆、秋爽斋、晓翠堂、栊翠庵、怡红院等景物,对于一个乡野村妇来说是如何的令她惊奇。刘姥姥刚进园子就说:“我们乡下人。到了年下,都上城买画儿贴……大家都说:‘怎么得到画儿上逛逛!’想着画儿也不过是假的……谁知今儿进这园子里一瞧,竟比画儿还强上十倍!”俗话说“美景如画”,刘姥姥却认为大观园比画还好十倍,足见荣国府景物之华美,简直出于刘姥姥想象之外。在游园过程中,作者随意点了两笔:凤姐的穿着打扮和使用之物,非金即银,她穿的大红棉袄用的料子连皇帝“上用内造”的竟也比不上。对筵席上的菜肴,作者着意具体描述了一道菜——茄鲞。凤姐介绍说:“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刨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儿,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玉香腐干各色干果子,都切成钉子,拿鸡汤干了,拿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里,封严了,要吃的时候儿,拿出来,用好的鸡爪(指拨了皮的山鸡肉)一拌就是了。”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说:“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它,怪到这个味儿!”①

  曹雪芹如此细微地写这样一道菜,已把贾府穷奢极欲的生活写得淋漓尽致,再加上刘姥姥“摇头吐舌”慨叹莫名的反应,简直已使贫苦的农民达到不可想象的地步,这样不是把荣府犹如官府的奢靡生活揭露得更为深刻吗?那么,贾府为什么能这么奢侈地生活呢?它的经济来源又是什么呢?

  从乌进孝交的秋后地租中,我们可以看出贾府经济的来源主要是土地剥削,像贾家这样的封建家庭都是靠剥削广大劳动农民的血汗生活的。而像刘姥姥这样的贫苦劳动农民作牛作马一年到头来却衣食无着,需要到处打抽丰。这一边贾府的老爷太太公子小姐,四体不勤,无谷不分,自朝自暮在那里不是迎宾送客就是下棋吟诗、观花看戏。但他们却有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这种无法调和的矛盾在这里借着刘姥姥的眼睛展现在了众人的面前,也使我们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

  但是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看到的荣府就与前两次有天壤之别,这时的荣府已没有了过去那样令人生畏的威势。刘姥姥见不到那些“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门人,也不用“溜”“蹭”,而是“一经来到后门”寻了半天才找见一个人。等到见到凤姐时,这位原来雍容华贵,以泼辣著称的姑奶奶已经“骨瘦如柴,神情恍惚”气息奄奄,病入膏肓了。刘姥姥第一次到荣府是来“打抽丰”寻求援助的,这一次却是凤姐把刘姥姥当作最可信耐,可以寄托救助的人。她把亲生女儿巧姐托付给了她。

  贾府不仅是四大家族,而且也是整个封建贵族家庭的代表。昔日曾有过“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辉煌,但最终因为封建贵族的奢侈、腐化、寄生导致了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所以刘姥姥既是荣府兴衰的见证人,又是荣府兴衰的“对照物”,同时又目睹了贾府的彻底败落。

  总之,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让刘姥姥亲眼目睹了贾府如何从发展到极盛,再到最后的败落。她不仅是贾府兴衰的见证人,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历史见证人,她在作品中是非常重要的。

  四,刘姥姥形象的文化意义

  小说是文化的载体,优秀的小说都是当时文化的结晶,而小说中的人物自然地就担负起了这个传承文化的重任。成功的人物形象总是与一定的文化因素结合在一起,从而反应出该文化的某些本质属性。

  中国文化历来有雅文化与俗文化之分,雅文化代表以士大夫为主体的统治阶级的趣味,只占统治阶级的上层文化,俗文化代表以农民为主体的被统治阶级的爱好,属于文化的下层。雅文化经过历代相传精心琢磨日益精巧细致并衍化为两个分支:一方面衍化为一整套的社会制度和烦琐的风俗,礼仪,一方面流变为琴棋书画的艺术门类。俗文化由于受到压抑,一直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而且受上层文化的影响较深,呈现出很粗糙的状态。

  其实,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是最本真的“文化文本”,是民族文化伟大的根源。没有了普通大众的世俗的生活,人类文化就将失去生命的源泉。

  在《红楼梦》中,贾府代表着源远流长的雅文化,刘姥姥则代表形态粗俗的俗文化。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实质是一种雅文化与俗文化的冲突和交流,也正是在这种冲突和交流中,两种文化各自显示了自己的特点,本质和局限性,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全部本质。

  那么,刘姥姥的身上反映了俗文化的哪些基本特征呢?

  首先是“知恩图报”。我们知道,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目的是因为家境无着落,想来寻求援助的。“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也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越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①当时奢侈享受的管家奶奶凤姐态度傲慢得很,还在她面前装起了穷:“外头看这里烈烈轰轰,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待到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她就带了很多新鲜的瓜果蔬菜来孝敬那些天天吃惯山珍海味的奶奶姑娘们。可见刘姥姥虽然穷苦时渴望从富家亲戚身上捞点油水,但一旦经济状况有所改善便丝毫不忘昔日接济之恩。更可贵的是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是,这时的贾府家破人亡,凤姐也病入膏肓奄奄一息。面对这种情况,刘姥姥二话没说,勇敢地担负起了凤姐托孤的重任。在后面的巧姐被卖过程中毅然救走了巧姐。到这时,“知恩图报”的思想在刘姥姥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这和贾府昔日那些所谓的亲朋好友们,以及出卖自己亲人的上层贵族相比,又是多么地截然不同啊!

  其次是素朴、本色的个性化语言。跟贾府里面的老爷公子太太小姐们完全不同的是,刘姥姥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在她身上则充分体现了劳动农民朴素、本色的语言。在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寻求帮助时,当听到凤姐给她二十两银子的接济时,有这样一段文字:刘姥姥喜得眉开眼笑道:“我们也知艰难的,但俗话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些’,凭他怎样,你老拔一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呢!”①瑞家的在旁,听见她说的如此粗鄙,只管使眼色止她……周瑞家的认为刘姥姥说得粗鄙,只管使眼色止她,殊不知正是这粗鄙的语言打动人心,正是这素朴的语言才写出了刘姥姥的个性。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还有更精彩的通俗语言:“大火烧了毛毛虫”“一个萝卜一个蒜”“花儿落了接了个大瓜”。这句酒令对词,只能出自刘姥姥之口,而且,简简单单几句话已似乎使刘姥姥的神情姿态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也正是得力于这样素朴、本色的个性化语言,才使刘姥姥这一典型形象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

  再次是“愚昧迷信”。刘姥姥笃信鬼神,贾母和大姐儿病了,她建议烧纸驱邪,她给大姐儿起名字,也按照相生相克的道理,以“巧”破“巧”,给大姐取名“巧”认为能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并以此博得了王熙凤的欢心。

  俗文化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它历史久远,从本质上讲,它是中国农业文明的产物。俗文化和雅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共同打造了中国历史上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刘姥姥这一形象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很大的文化意义。

  虽然刘姥姥只是作者笔下的一个小人物,但作者却能运用他聪慧的头脑和灵巧的手笔,赋予了这个小人物重要的作用。她的三进三出,作为一个线索贯穿了整部小说,她这一普通的农村穷老婆子形象衬托了一些像宝玉、凤姐、妙玉等大人物。她对于升华小说主题,拓展其思想内涵也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刘姥姥这样一个小人物身上还体现了一种文化意义——俗文化。所以,作者曹雪芹创作刘姥姥这样一个小人物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红楼梦》中有些人物形象的姓名借助谐音特点表示了作者的某些暗示,试举两例说明

贾王薛史----家亡血史,假史枉写

贾家
贾演——假演
贾源——假源头
贾赦,贾政——涉政
贾政,贾敬——假正经
贾链--假廉(不知廉耻,假廉洁)
贾宝玉——假宝玉

金陵十二钗正册
林黛玉-----林中待玉(宝玉)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细探因缘
妙玉-------庙里的玉石;庙宇
王熙凤----昔日凤凰
李纨------(结)李完
秦可卿-----情可亲

丫环
鸳鸯——鸳鸯本应成双成对,她却为了反抗贾赦的逼婚而被迫独身,偏偏她又在大观园遇见了一对真正的野鸳鸯(司棋和潘又安)。
袭人------袭击人
茜雪----(有冤)欠雪
坠儿——赘儿 ;罪儿
紫鹃 雪雁——紫鹃,喻杜鹃啼血;雪雁,天冷了,大雁都往南迁徙,只留下这只雪地上的孤雁哀鸣,多么悲苦
平儿——“平”表示公平、公正,而且平儿本人也是一个公平待人的丫鬟,她并不像她主子王熙凤那样仗势欺人,且平儿夹在贾琏和王熙凤之间,将关系处理得很“平”。
甄英莲——真应怜。香菱,相怜。 秋菱,秋怜,秋零

房客
贾雨村言---假语存焉。贾化,假话。时飞,实非(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
卜固修——不顾羞
卜世仁——不是人
卜银姐(卜世仁的女儿)-----不借银
石呆子——实呆子
单聘仁——擅骗人
嵇好古(极好古);
张如圭——如鬼
詹光——沾光
詹会------沾惠
傅试------附势
张有士——张有事;张有示

其他人
甄士隐——真事隐去 名费,“真废”。
封肃——风俗
霍启——祸起
娇杏——侥幸
冯渊——逢冤
冯紫英 ------逢梓音;逢知音
蒋玉菡 ---------将玉含

宝珠,诸
宝钗,钗
宝琴,情
宝蟾,缠
宝玉,玉

抱琴 暴寝 "原"春暴毙
司棋 死奇 "应"春惨死
侍书 事殊 "叹"春远嫁
入画 入化 "息"春出家

得到湘云绛纹石戒指的四个大丫鬟:袭人,鸳鸯,金钏儿,平儿谐音昔怨今平或昔冤今平

甄士隐的老婆是“封”氏,这是有深意的。
文中写“严老爷来来”,“严”即“炎”也,大火也。
妻子是“封”即“风”也。风助火,所以火势凶猛,将甄家烧得干干净净。

贾宝玉——即“嘉”宝玉,表明作者对宝玉持赞扬态度;

林黛玉——即“怜”黛玉,表明作者对林黛玉的遭遇满怀怜悯之心。

薛宝钗(琴)——即“学”宝钗,表明作者认为薛宝钗身上有许多优点和长处值得学习和效仿。

史湘云——即“是”湘云,表明作者对史湘云这个女子持肯定态度。

李纨——即“礼”纨,表明作者认为李纨知理明礼;同时也标明作者对李纨持礼敬、尊重的态度。

王熙凤——即“枉”熙凤,表明作者对这个人的死表示冤枉:有才能,却偏生于末世;独自扶大厦于倾倒,最后功败垂成,“反误了卿卿性命”。

秦可卿——即“情”可卿,表明作者对秦可卿持“同情”的态度;

“金陵十二钗”如此,其他人也可能如此。如:

尤二(三)姐——即“忧”二(三)姐,表明作者对尤二(三)姐这类女子表示心中担忧。

夏金桂——即“瞎”金桂,“瞎”就是“坏”。例如说眼睛“瞎” 了,就是眼睛“坏了”,不能用了。

刘姥姥——即“溜”姥姥,表明这个人很会“溜”,自己本来是一个地位卑贱的贫穷人家,竟然“溜”得贾府上下人人喜欢,从此改变命运,过上小康生活。

管家,仆人,佣人
戴良-------粮袋
戴权——大权 ;带权;代权
夏秉忠--------瞎秉忠
秦业——情孽
乌进孝-------无进孝
吴新登——无星戥
郑华——真滑 石呆子——实呆子
郑耗时——真耗时
余信——愚性
钱华——花钱
王柱——忘主
王二调——王二条
叶妈——“叶”,看花草的。
祝妈——即“竹”妈,看竹子的。
何妈——看管荷塘的,“何”即“荷”也。
柳妈——看树木花草的
田妈——大观园种菜的
白老媳妇——金钏妈,暗指金钏“白劳”

地名
大荒山,无稽崖----荒诞无稽
青埂峰———情根峰
十里街----势利街
仁清巷---人情巷
葫芦庙---糊涂庙
湖州-----胡诌
大如洲——大概如此

建筑名
梨香院----离乡怨
蘅芜院-----恨无缘
衡芜君- -----恨无君(独守空房)
潇湘馆-----消香馆
怡红院-----遗红怨

物名
枫露茶 ----------逢怒茶
群芳髓 ----------群芳碎
万艳同杯--- ----万艳同悲
千红一窟-------- 千红一哭
蜜青果------------ 觅情果
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英莲(应该可怜)
这里很多奥

http://tieba.baidu.com/f?kz=760763866
探春
惜春 不就是叹息么?

红楼梦中的人名有什么含义

要权威,要全面。谢谢
《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曹雪芹起名很注意人物的性格化,用字奇,字面广,有的用的是鸟名,有的是花名,有的是宝珠玉器的名字,丰富多彩,富贵高雅。许多人物的名或字,或几个人的名字合起来,都是大有深意的。有的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有的则是对情节发展的某种隐喻,有的概括了人物性格的某些特点,有的是对人物行事为人的绝妙讽刺,有的是人物故事的某种暗示等等。

四大家族的故事一开始是通过甄士隐贾雨村冷子兴刘姥姥由远及近,从外到里去讲述的,不管贾家还是江南的甄家,这四个人讲述的故事都是“真(甄)假(贾)难⑴(冷)留(刘)”,意味着四大家族一败涂地的悲惨下场。

再如宝玉、黛玉、宝钗和妙玉,这是书中的四个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曹雪芹的起名,可谓煞费苦心。钗、黛都和妇女妆扮有关,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封建少女。“宝玉”二字,一分为二,“宝”字和“钗”相连,成了宝钗;“玉”字则和“黛”字相连,成了黛玉。这种设计,在相当程度上,概括了《红楼梦》中的情节:宝玉本钟情于黛玉,结果却与宝钗联姻。妙玉和宝玉,在思想性格上有极其相似之处,故两人都有一个“玉”字,妙玉成了宝玉的一面镜子。

《红楼梦》中的人名大量地使用了谐音。例如甄士隐和贾雨村可以理解成“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类似现代小说或电视剧中出现的“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之类的免责声明。贾政是“假正(经)”,是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而贾宝玉则是“假宝玉”,是一块具有反叛精神的“真顽石”。 贾链的名字则更直接暴露了其本质“假廉”,是个不知廉耻的荒淫之徒。王熙凤是“枉”为(言语、秉性)“犀”利“锋”快的女人。另外,有人将“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的首字理解成“原应叹息”,感叹四人短暂的青春年华,也有人将这四个字理解成“原因探析”,大概是探析封建社会衰败直至灭亡的原因吧!至于上文中提到的“妙玉”是庙中的玉石,表明了她的身份,原是出家人。秦可卿则是“情可钦(亲)” ,冯渊是“逢冤” ,袭人是“戏”子(蒋玉函)的“人”。平儿是“瓶儿(摆设)”,秦钟也是个“情种”,卜世人就是“不是人”,詹光就是“沾光”,地名“青埂峰”则是“情根峰” 等等。

《红楼梦》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涵盖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座至今无人能超越的丰碑,人名拾趣只触及到一点皮毛而已。

注: ⑴《广韵》:冷,难,音相近,可相通。

红楼梦的经典,不仅在有它的情节构思精巧,人物设计个性鲜明,我个人认为还有一点很重要,它总能让读者在很小的细节处读出作者的用意.比如人名的设计上:除了一开始的"假语村言","真事隐去",四姐妹的"原应叹息"我还发现了如下的一些名字的巧用:
甄英莲者,真应怜也.晴文者.情文也.秦钟者,情种也.娇杏者,侥幸也.妙玉者,妙喻也.李纨者
,守礼完人也.四春的丫鬟:抱琴、司棋、侍书、入画。所谓“琴棋书画”皆通也。英怜:应该可怜。霍启:祸起

夏传寿 甄士隐--真事隐(去)贾雨村--假语村(言)贾政--假正(经)贾宝玉--假宝玉(真顽石)贾链--假廉(不知廉耻)林黛玉、薛宝钗-- (都是值得)"怜恤"的女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 "原应叹息"的短暂年华史湘云--消逝在湘水楚云间妙玉--庙中的玉石(出家)王熙凤--"枉"为(言语、秉性) "犀"利"锋"快的女人巧姐--"巧"遇并周"济"(刘姥姥)李纨--"李"花"完"了(凋零)秦可卿--情可钦平儿--瓶儿(摆设)晴雯--雨过天晴的彩云鸳鸯--(逢)冤遭(殃)袭人--"戏"子(蒋玉函)的"人" 香菱--"香"魂值得"怜" 悯冯渊--逢冤薛蟠--锡磐(笨重的家伙)
一、甄士隐、贾雨村、古董商
二、贾宝玉、甄宝玉、林黛玉
三、薛宝钗、薛蟠、薛姨妈、史湘云、冯紫英
四、李纨、贾兰、娄氏、贾菌、李绮
五、贾演、贾源、贾代化、贾代善、贾敷、贾敬、贾璜、贾珍、邢夫人、贾赦、王夫人、贾政、王熙凤、贾琏、贾蓉、贾蔷、贾琮、贾环、赵姨娘、赵国基、尤氏、尤老娘、尤二姐、尤三姐
六、 春、迎春、探春、惜春、孙绍祖、夏金桂、夏婆、夏太监、北静王
七、 姥姥、板儿、青儿、坠儿、良儿、林小红、贾芸
八、 金鸳鸯、金彩、金文翔、金莺儿、金钏儿、金荣、金寡妇、金哥、胡寡妇、胡老明公、胡老爷、胡斯来、胡庸医、贾蓉续妻胡氏、周瑞、周太监、周贵人、周姨娘、周二爷、周琼父子、周氏、周财主、贾存周
九、 平儿、晴雯、紫鹃、雪雁、司棋、蒋玉菡、柳湘莲、倪二
十、 秦可卿、秦鲸卿、秦业、贾瑞、贾代儒、林如海、花袭人、张友士
在《红楼梦研究》一书中,我曾用了二十多万字对《红楼梦》的“时间结构”“生日结构”“方位结构”进行了剖析和清理,可以说,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为《红楼梦》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红楼梦》的结构组合,除了时间、生日和方位这几大主要结构组合外,还有一个主要结构组合,就是人物和人名的结构组合。
作为小说,人物组合将是一部文学作品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历史。时间、方位不得不退到次要位置。所以研究文学作品将主要是研究人物。这是一个规律。对《红楼梦》的研究,同样也不例外。所以有关《红楼梦》中人物、人名的研究也将是历来一切红学家研究的中心。
由于《红楼梦》又区别于其它文学创作,它是用甄士隐(真事隐)和贾化(假话)互换进行演绎的,所以在人物人名的研究上又分为人物原型、人物原型寓意索隐研究和人物形象研究两大派。过去人物人名索隐研究由于不得《红楼梦》的结构组合要领而大多或绝对趋于附会,所以旧索隐派和现代索隐派的研究不堪一击。但把《红楼梦》纯当作一般小说的研究,由于彻底否认了甄士隐(真事隐)与贾雨村(假雨村)在《红楼梦》中的特殊位置,也特别否定了(或根本就不知道)《红楼梦》的写作是贾化(假话)借助了古董商(古董)的“大作为”,而古董之作为又借重了贾化(假话)之“斯文”,所以,也可以说,一切纯人物形象思维的研究对《红楼梦》的研究来说,更是一窍不通——尽管他们仍着重于《红楼梦》一书中的文章结构研究。
有关《红楼梦》中的某些人物人名结构组合,我在《红楼梦研究》一书中已经零散做了披露,也在《咏红诗》中做了一些阐述。但看起来仍然无济于是,看来今天还有必要做一些人物人名系统的研究,做一些系统的说明,于是我又提笔写了这篇文章。
在研究人物人名的结构组合时,我准备把一百二十回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因为我在《红楼梦研究》一书中已得出了后四十回的作者是张宜泉而不是高鹗或其他人的这一结论。至于有人看了我的这一结论后,认为张宜泉只会写几首诗,并无创作才华,这毫无根据。学术研究是靠事实推断,而不是靠主观臆断。《红楼梦》后四十回除了林黛玉“解琴书”等一些特殊文字外,一个主要依据则是后四十回的一些特殊框架结构组合与前八十回的一些特殊框架结构组合的罕见吻合。如后四十回把林黛玉的生日和薛宝钗的生日安排在秋天,这与前八十回林黛玉生日的“二月十二日”和薛宝钗生日和“正月二十一日”不符;它与曹雪芹把薛姨妈生日在第三十六回安排在“五月初三”后的一个“大毒日”的盛夏,和在第五十七回把薛姨妈生日安排在春天的“清明”之前,这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结构安排完全出于同一手法,这种时间安排都带着一定随意性,仅随笔点缀而已。又如后四十回同一日之内不同景物的描写。后四十回的第八十六回,作者刚写完王夫人送给林黛玉尚有“几枝双朵儿的”“一盆小兰花”,又有林黛玉的“草木当春,花鲜叶茂”,而又在同一天之内的下回却明言此时为“大九月里”的“落叶时节”,并有“感秋事”一节文字,这与前八十回的第六十二回贾宝玉生日的当天,贾宝玉却一手拿着春天开的春蕙和秋天开的菱花,这种春秋混用的时节结构安排也显然出于同一手法。这都说明后四十回中的一些文字若非出于曹雪芹本人之手,也当出于一个曾参与《红楼梦》写作的另外一个人之手,这人就是曹雪芹的至交密友张宜泉。
这些问题都不需要再重复讨论,我只是想由此说明我把一百二十回作为一个整体来做人物人名整体组合研究的原因。
《红楼梦》中的人物人名,它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谐音运用,这种特征运用要占绝大部分。这种谐音不仅包括全名,也包括纯姓氏运用。全名如甄士隐即真事隐;纯姓氏运用如尤氏的“尤”是“鹿+匕”的谐音,它指一群母鹿。除此之外,就是一些人物人名名字的直译,如孙绍祖,乃指子孙绍复祖业之义。这种现象固然不多,但它却占了一个特殊地位。除了人物人名的全名直译外,还有一个纯姓氏的直译,如夏太监、夏婆的“夏”姓即此。第三种人物人名的研究,则需要通过其它各种渠道,必须对其人进行全方位的剖析,这包括他的人名姓氏特征,还有服饰佩物特征,以及他的某些事迹背景特征,以求得其人的实在身份。比如说薛宝钗其人并其家族;林黛玉其人并其“泣残红”的出处;还有史湘云其人著胡服并其“间色”法;当然还有特别难研究的秦可卿和秦鲸卿姊弟俩的身份特征。除了以上三种外,还有一个拆字法的研究,如刘姥姥家族的主要成员“青板姊妹”进行“加减”之后则成了“反清二字。当然这一种现象并不多。
下面我们来逐个研究《红楼梦》一书中的各个人物人名组合。
二、 贾宝玉 甄宝玉 林黛玉
在谈甄士隐与贾雨村时,我们谈到了甄英莲与林黛玉的互换,也即林黛玉与甄英莲实乃一个人,不过分用两种不同形式进行表述罢了。现在我们接着谈贾宝玉甄宝玉林黛玉三个人物以及他们的关系组合。
一般人都认为贾宝玉即甄宝玉,或甄宝玉即贾宝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种看法是对的――对于甄贾两宝玉,尽管他们原型的性质不同,但就“宝玉”而言,他们都是同一的。
但是再进一步,有人把甄宝玉说成或考证为曹雪芹,而把贾宝玉就成是曹雪芹原型的艺术再现,这种提法就不对了。尽管蔡元培的考证索隐失误甚多,但是我认为蔡元培的“宝玉”乃“传国玉玺”之说还是恰当的。
还有土默热认为宝玉所含的“玉”上镌刻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同秦始皇印绶上镌刻的“受命于天,即寿永昌”文字和含义十分相似,这一点看法也是恰当的。实际上,不仅宝玉所含的玉上的“仙寿恒昌”与秦始皇传国玉玺上的“即寿永昌”的文字和含义十分相似,而且宝钗所佩的金锁上“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文字和含义也十分相似。或者换句话说,我们应当更进一步认为“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就是秦始皇传国玉玺上的“受命于天,即寿永昌”的翻板,宝玉玉上文字和宝钗金锁上的文字乃是从秦始皇传国玉玺上剥下来的,只不过是曹雪芹把秦始皇印绶上的“永昌”二字分成宝玉玉上的“恒昌”和宝钗金锁上的“永继”罢了,但它们均未超出“永恒”之意。
在对待甄贾宝玉这一原型的问题上,我认为蔡元培和土默热说对了,但他们两位再下一步的结论则说错了。
对于宝玉的原型,除此之外,还有第七十八回宝玉所杜撰的《姽婳词》中所说的“恒王”一辞也指这个,他都指千秋不变的“永恒”王权。
从这一点是说,可以说宝玉的原型并不特指或或取源于那一个朝代,而是指历代永恒不变的王权实体。也即是说,从历史范畴而论,他不特指明和清,他也有如《姽婳词》中说的“黄巾”“赤眉”“一干流贼余党”描述历代农民起义军一样,他都是一种泛指。当然《红楼梦》中的“黄巾”“赤眉”“一干流贼余党”被艺术成了刘姥姥一族和坠儿良儿诸人。
有关宝玉的原型,除了以上这些点睛之笔外,曹雪芹在第八回还特做了一首《嘲顽石幻相》。此诗最后两句为“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当然这两句是特说《红楼梦》的,也即是说《红楼梦》看起来是描写“公子与红妆”的诸男女情事,但实际上是演绎历代因政权角逐后的“白骨台山”的残迹。但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宝玉的原型来源。
当然,“宝玉”在《红楼梦》中具体化以后,“甄宝玉”则代表了正统的明王朝或以汉族为主体的汉族政权,而“贾宝玉”则代表了满清政权。
还有,曹雪芹用从第二十六回到第三十六回十一个章回描写了薛蟠薛姨妈生辰,也即薛家生辰;用从第三十七回到第四十六回十个章回描写了王熙凤生辰;用了“癸未”年一年的时间从第五十四回到第六十四回十六个章回描写了贾宝玉生辰。在贾宝玉生辰当天,特别用宝玉“手内却真个拈着一枝并蒂菱花,又拈着那枝”香菱说的“我这两枝并头的”“夫妻蕙”“在手内”,这枝春天开的蕙花和秋天开的菱花并用均说明了宝玉生日是春秋并用,也即是宝玉生日是一个变了型的《春秋》史。还有宝玉生日也运用了古董商程日兴这个清客相公“先日”来拜寿,运用了古董商控制下的一个大古董“夏婆”在每每煽惑闹事,以及宝玉生日中运用的“就出在本朝、本地、本年、本月、本时”、当今以孝论天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倒,内囊却尽上来了”、探春实行改革“开源节流”黛玉房中的丫环藕官在清明之中祭亡灵实乃薛蟠生日中林黛玉“泣残红”的翻版、“盗贼叠起”、“家反宅乱”、一处未了一处又起的“反叛”、贾敬(假静)亡、“胡蜂为灾”、贾琏两历“平安州”、节度使“巡边在外”,这贾宝玉生日中的一幕幕也都说明“宝玉”的原型乃取源于历史写实,或即《春秋》的变型运用。这一切或者就是曹雪芹的至交密友张宜泉在他《诗稿》中发泄的“几度临青道,凝目血染空”“百代兴亡成戏剧,一家哀乐尽荒唐”和“闲披青史最惊心”的历史观的变型运用。
当然,这里自然也包括贾宝玉的奶娘李麽麽、赵奶娘、张奶娘、王奶娘的张、王、李、赵,这里不过是随笔点缀,随事命名而已,它无非是百家姓的四大姓,也即贾宝玉是依普天下百姓所哺育而生存。

在谈到甄宝玉与贾宝玉时,这里还牵涉到一个“木石姻缘”或“木石前盟”,也即在薛家生辰的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云轩”里宝玉说的“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前盟”以及《红楼梦》曲子中的“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在这里,当然随之出现了一个问题,即甄贾宝玉乃指传国玉玺,乃指政权实体,那么林黛玉又指什么呢?
我前边说过,林黛玉乃是甄英莲的转换,乃是甄士隐(真事隐)与贾化(假话)的转换,林黛玉又是贾敏(假密。为了避讳,敏又读作密)的产物,那么,林黛玉又秘密在什么地方呢?
这里首先牵涉到林黛玉的原型。
曹雪芹在交待林黛玉的原型时说,林黛玉乃是“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下世为人,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于是在《红楼梦》里形成了一个“还泪之说”,也可以说由此一“还泪之说”拉开了《红楼梦》的序幕并贯穿了《红楼梦》的始终和全部。
当然这一神话中的降珠仙草之说纯属虚构,“还泪之说”也属枉拟。但实际上,林黛玉的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还泪之说”乃取材于南唐后主李煜的“亡国奴”史料。宋开宝七年,南唐后主李煜被宋大将曹彬所执,南唐亡。李煜在掠入汴京后在给旧宫人的信中有“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一语。李煜的亡国奴“终日”“以眼泪洗面”在经过曹雪芹“假话”加工之后,便形成了林黛玉的荒唐的“还泪之说”。在这里,只不过是一个典型的“亡国奴”的“眼泪洗面”被艺术化成了一个典型的“亡家奴”的“还泪之说”罢了。
当然,这里的林黛玉只能说是取材于李煜,但并不是指唐后主李煜,在《红楼梦》以明清为背景的时代,林黛玉当指明末的一切亡国奴。
在林黛玉的原型塑造上,自然还有一个重要笔墨,这就是在薛蟠生日中林黛玉“泣残红”。林黛玉于“四月二十六日”“泣残红” 乃取自满清于1645年4月26日开始对扬州屠城,屠城十日,所杀兵民,据“焚尸薄”所载,所屠竞达八十余万。这就是第二回贾雨村“游至维扬”收取林黛玉为门徒以及林黛玉来自扬州的历史素材。
“泣残红”者,乃悼朱明王朝所有被杀的君臣与兵民也。
至于黛玉之名,黛玉之“玉”,在《红楼梦》这个特殊作品之中,“玉”也有宝玉“玉”的含义,指王朝政权实体。黛玉之“黛”,黛本青黑色,也即含有血凝固后颜色,这里指凝固后的血迹。整个黛玉的意思乃指一个原有政权灭亡后流出的斑斑血迹。曹雪芹给黛玉配了一个紫鹃,杜鹃啼血以及林黛玉的吐血而亡也有这个意思。
...................
“贾雨村。和甄士”的姓名是《红楼梦》的主旨所在。谐音“假语存”和“真事隐”。
“霍启”即“祸起”
甄家丫环“娇杏”,“侥幸”做了贾雨村的夫人。
“英莲”自幼被拐卖,一生的确是“应怜”
“冯渊”,平白无故被薛蟠打死。果真“逢冤”
贾府的清客“詹光、单聘人、卜固修”,则是一帮“沾光、善骗人、不顾羞”的小人
四位小姐: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则是“原应叹息”。
甄士隐,贾雨村:真事隐去假语村言。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
红楼梦里每个名字都有其特殊意思。
甄士隐--真事隐(去)贾雨村--假语村(言)贾政--假正(经)贾宝玉--假宝玉(真顽石)贾链--假廉(不知廉耻)林黛玉、薛宝钗--(都是值得)"怜恤"的女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的短暂年华史湘云--消逝在湘水楚云间妙玉--庙中的玉石(出家)王熙凤--"枉"为(言语、秉性)"犀"利"锋"快的女人巧姐--"巧"遇并周"济"(刘姥姥)李纨--"李"花"完"了(凋零)秦可卿--情可钦平儿--瓶儿(摆设)晴雯--雨过天晴的彩云鸳鸯--(逢)冤遭(殃)袭人--"戏"子(蒋玉函)的"人"香菱--"香"魂值得"怜"悯冯渊--逢冤薛蟠--锡磐(笨重的家伙)
文章标题: 刘姥姥、平儿、跛足道人——为什么《红楼梦》这么多的有姓无名、有名无姓、无名无姓 曹雪芹有何深意寓意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gushi/179490.html
文章标签:刘姥姥  跛足  红楼梦  这么多  道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