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故事 > 文章正文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时间: 2023-07-05 03:59:5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6次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作者对雨的爱恋或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以至于当雨降临时,让他的心灵感到温暖,给他内心的感情带来滋润,思想带来流动,灵魂得到净化。

春天的雨清新而纯净;夏天的雨热烈而粗犷;秋天的雨端庄而沉思;冬天的雨自然而平静。雨给作者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雨给作者的生命带来活力,感情带来滋润,思想带来流动;雨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

扩展资料:

本文通过细致描写雨的景象、雨的声音、雨的气息,表现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雨的情义,把雨表现得可感可触,表现得亲切可爱。文章用诗化的句子,增强了形象感和动作性的表达。体现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作者行文思路清晰自然,分段描绘出了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点:春雨的美丽,娇媚,温柔,细润,甜美,清新;夏雨热烈,粗犷也奔放;秋雨端庄而沉思的沉静;冬雨的自然平静而且柔和。

作者简介:

刘湛秋,男,1935年出生,安徽芜湖人,他结集出版有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小说等三十余种,其诗集《无题抒情诗》获过中国新诗奖。他译的《普希金抒情诗选》、《叶赛宁抒情诗选》为广大读者喜爱,并一度成为畅销书。近几年,他写作散文颇丰。

以抒发情感,人生为主。笔触细腻,如行云流水,有其独特的唯美的散文风格。台,港文坛对其散文评价颇高。作品被译为英,法,日,意,俄,德等多种文字。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1、看文章的题目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从题目知道文章是围绕“炸”而展开。舍身的意思是舍弃自己的身体,从而知道题目的意思是董存瑞为炸暗堡而献出自己的生命。它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歌颂了董存瑞忠于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精神。还有《劳动最有滋味》、《伟大的友谊》、《为人民服务》等。2、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一篇好的文章,为了便于读者把握文章的题旨,通常在开头或结尾处,有点明中心的句子或段落。一般来说,在开头有首领文章的作用,在文章的结尾有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分析好这些开头和结尾就能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老舍的《养花》中的结尾是:“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这个结尾既总结养花的乐趣又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3、看文章的中心句文章的中心句是文章思想感情集中的反映,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往往直接点明中心思想。找准了中心句,就可以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那么文章的中心句通常出现在什么地点呢?比较常见的是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如《詹天佑》开头写道:“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综观全文不难看出:全文紧紧围绕着“爱国”和“杰出”来写的,“爱国”和“杰出”正简洁、深刻地揭示了全文的中心思想。出现在开头有总起文章的作用。又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结尾 有一句话是:“的确的,伯父就是这样的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4、看重点段落文章的重点段落是为了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抓住重点段落的分析,就能准确的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5、看重要人物写人的记叙文,往往是从重要的人物身上就能体现出中心思想。抓住重要人物的所做、所为、所想、所感就可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穷人》一课提到的人物有桑娜、渔夫、西蒙、西蒙的两个孩子、桑娜的五个孩子,究竟谁是重要人物,想一想可以知道是桑娜和渔夫,抓住重要人物分析一下:不难得出课文赞扬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的高尚品质。6、看主要事件例如:《草船借箭》课文中主要写诸葛亮巧借十万枝箭的事。抓住“巧”字去分析,不难得出赞扬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和宽广的胸怀。7、看文章的议论抒情在文章中,记叙和描写部分好比画龙,议论和抒情部分就是点睛,点睛部分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一夜的工作》中写了如下的一段话: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想着,并且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个句子的议论抒情不但总结了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高贵品质,而且抒发了对周总理由衷的敬爱之情,深刻地提示了全文的中心思想。8、看文章的细节:文章的细节描写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因此,认真体会文章的细节描写,了解这些细写对突出文章的中心起了什么作用,对理解文章的中心大有帮助。比如《凡卡》一文中写凡卡的学徒生活:抓住了三个方面,挨打、挨骂、没法睡觉。仔细体会三个方面的细节,可以体会到凡卡学徒生活的痛苦,反映沙俄时代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体现了作者的同情。9、看关键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往往体现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落花生》父亲的话。“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父亲的话既是对孩子们的希望,又点明了文章的中心。10、看文章的体裁

说和做,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中心思想: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众不同。作为卓越学者的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他谦虚美德和实干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革命家的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文章从说和做两个方面,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主要内容

1、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互为补充,使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

作者简介

臧克家(1905-2004),诗人,笔名少全、何嘉。他是闻一多的学生、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曾是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著有《难民》《老马》《烙印》《有的人》《宝贝儿》等。他的诗内容含蓄,语言朴实精练,具有和谐音韵美,富有社会意义。

刻画了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仿效。学习中,要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段的作用。借鉴作者诗化的语言。

拓展资料: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这篇文章选自1980年2月12日的《人民日报》。是"农民诗人"臧克家(zāng kè jiā)所作, 原名《说和作──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入选初中教材时经作者同意更改为此名称。 这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刻画了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仿效。学习中,要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段的作用。借鉴作者诗化的语言。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众不同。作为卓越学者的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他谦虚美德和实干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革命家的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文章从说和做两个方面,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段落大意:

刻画了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仿效。

本文的中心主旨是什么?

中心主旨:课文用几件小事,表现出叶先生为人谦和诚恳、平易近人,做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并用以指导自己的为人处事。启示我们应以叶圣陶先生的品行为榜样,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张中行写的一篇文章,出自他的作品《谈文论语集》。2021年本文入选人教社新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13课。

叶圣陶先生逝世后,作者写这篇文章,一则表达自己敬仰、怀念的心情,二则作为对叶圣陶先生的纪念。

文章中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以下几件事:

(1)、文字往来谦和待人

(2)、日常交往守礼敬人

(3)、写作言文如一

(4)、文风倡导简洁

(5)、重语文求完美


扩展资料: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 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张中行,原名张璇,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代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1、(第1自然段):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逝世后人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来追悼他,向他致敬,表现了鲁迅先生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2、(第2-3自然段):鲁迅与我谈论《水浒传》,表现了鲁迅先生关心青少年。
3、(第4-13自然段):鲁迅妙语讽刺旧社会。
4、(第14-22自然段):鲁迅救助一位黄包车车夫。表现了鲁迅先生理解和同情下层民众。
5、(第23-24自然段):女佣阿三回忆伯父鲁迅生前的事情.表现了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1945年鲁迅逝世九周年之际,周晔作为鲁迅的亲侄女,从小即亲身感受了鲁迅的关心和爱护,亲眼看到了鲁迅无微不至地关心劳苦大众,热爱劳动人民,勇敢地与反动势力作斗争。
这些事情都深深感动着周晔,在她长大后更是经常怀念着鲁迅,所以在鲁迅逝世九周年之际,作者更是情难自抑,写下了这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
二、赏析
此文从小处落笔,结合作者个人的感受,回忆了伯父鲁迅生前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了鲁迅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全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具体亲切,给人印象深刻。
从内在的思想感情线索看,是按自身——身边——身外(他人)的体验,来反映文章中心——“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为别人”即文中提到的作者及下一代少年儿童、车夫、女佣及劳苦大众;“为自己想得少”,即为揭露社会黑暗,抨击反动派的罪恶,同情救助劳动人民,不怕“碰壁”、“一点也不在乎”自己的病,也正因为这样伯父才会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从外在的叙事线索看,大体上是按近期——远期——近期的时间安排,从鲁迅逝世、万众哀悼这件事写起,然后触景生情地转入对伯父生前的点滴回忆,分别叙述了四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作者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
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最后则是总结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点明主题。五个片段看似并无紧密联系,实际结构相当完整。第一段是果——鲁迅受到人民的爱戴,后几段是因——鲁迅受到爱戴的原因。最后总结,呼应开头主题。
文章标题: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gushi/174297.html
文章标签:中心思想  本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