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的人物都是虚造的吗?
不一定。
一般来说,小说是通过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或事件场面及具体环境的描写,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而人物、环境、情节就是小说的三要素。小说创作的中心任务就是塑造人物形象。老舍说:“创造人物是小说家的第一项任务。”小说家在创造小说的时候,为了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定要认真地观察现实生活中各种人的性格特征、思考逻辑、行动方向等方面,这样才能在小说中创造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鲁迅在创作《祝福》时,将他所熟悉的几位农村妇女的形象融入了小说中,于是形成了祥林嫂。初学写作的人,没有观察现实生活的习惯,在创作小说时,经常会直接把现实中的人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参照,将此人或此类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事迹如实或稍作加工地写入小说,这样也是一篇小说。所以我说不一定。
不一定的。有些小说中的人物是凭空想象的。而有些则不是,可能是笔者根据身边的人而写的。
是
有些是,有些不是.
小说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
优点
火热的小说作家(FW)都是精致的有情众生。他们学习的感受。他们不断地观察人们,以学会“讲述”的手势,使他们创造的角色变得栩栩如生。人们能感受到这种情感的深度,并对小说作家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反应——他们坠入爱河,想和他们接吻,想和他们上床。
所以,不要为那些因为过度工作和忧虑而愁眉苦脸的FW感到难过。不,他们只是疲于应付那些想把他们拖回家睡在奇怪的凹凸不平的床上的人。
专注的FW知道需要做什么来创造逼真。即使这意味着一边在妈妈的生日烧烤会上和亲戚们甜蜜地聊天,一边在脑子里想着5条不同的次要情节线,他们也会这么做,直到他们有电脑来编辑他们的工作。他们是如此的专注。
因为FW创造了黑暗扭曲的角色,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神经质的人很好。事实上,他们能够剖析并解释你因咖啡因上瘾而产生的任何问题,以及你隐藏的东西——比如饼干、硬币、巧克力、饼干——Cs。你想听一个关于一男一女和Cs的真实故事吗?哦!还有一次,也许吧。
个人主义FW是迷人的!独一无二的。他们会说一些出人意料却有意义的话。因为它们是不可预测的,所以当它们出现时,就会有颜色和高度的觉知。他们呼吸空气,呼出故事!
缺点
大多数,如果不是全部,小说作家都有某种形式的强迫症。这可能是他们在开始写作之前就有一种习惯来整理他们的写字台。桌子必须先擦一擦。笔记本电脑必须离他们的身体正好8英寸。在他们的右边一定有一支钢笔。笔下面一定有一张换了新纸的记事本。然后,他们就可以开始写作了。
受驱动的FW可能会沉迷于写故事而忽略了关系。他们不想放松。甚至花在睡觉或吃饭上的时间也似乎是浪费时间。让他们感到充实的是,他们正在源源不断地创作伟大的人物和带有强大的次要情节的惊人情节。与同处一室的人相比,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可能更能激起他们的兴趣。
古怪的FW看待生活和人的方式很奇怪。在餐馆里,可能有6个人在一张桌子上共享一顿饭,但FW看不到这一点。剧中会通过人们握餐叉的方式、声音的音高和人们之间的眼神来引出次要情节的线索。所有这些观察结果都将通过FW的创意西服进行过滤。除非作者的古怪观点写在纸上,否则它们是没有意义的。
通过FW的能力,用黑色墨水写的文字,从白纸的领域延伸出来,把读者带到虚构的世界,在那里,想象变成了现实。
大多数的小说家性格都比较的内向,说话比较斯文有礼,对不认识的,人很慢热,不喜欢说话,而且越是知名的小说家越是给人以高冷的感觉,让人觉得触不可及。
小说家说起话来很文艺,性格上比较内向,一般对不认识的人都不怎么喜欢说话,其次越出名的小说家会给人一种高冷的感觉,让你觉得不可接触,其次大部分小说家的双手都会比较白。
有。都是需要很多人物世界进行有目的交往,创造生活人生的非现实因果。
不适合当小说家的人
我的朋友,媒体平台有太多的人对小说心存感激,他们如同对待庙中的菩萨,认为写出小说就是一种供养,就能够救赎自己,用力写出的小说中蕴含着自我人性密码,但凡有愿望,放入其中即可实现。这种认识既带来了艺术繁荣,也让一些媒体变得荒芜。
对此,我为不能成为编辑而庆幸,他们或者她们太辛苦了,看了那么多倒胃口的东西,居然还能有力气给自己点一个赞。
内心不会纠葛的人。 根本昌夫在《小说教室》中说:
不用努力就能够适合社会的人,我的朋友,你知道是哪些人吗?
单位一把手、商界成功人士、职业经理人、销售冠军等?
都需要努力才能够适应社会。
富二代、官二代?有点像,但不尽然,他们都有自己的苦衷。
所以,职业应不是主要因素。关键是写作者内心纠葛,认定自己并不适合社会,无论日常多么融入,夜间也会持续回想自己的故事。在写作者看来,生活充满魅力,充满美丽、荒诞,奇幻、怪异,自我的世界独一无二,试图揭露、展示,或者触摸、描述。
但小说家并非总是太宰治那样的人,如果丧就能够完成一本精彩的小说,那满地都是小说家。
头脑过于灵光的人。 根本昌夫还说,头脑太灵光的人似乎也不太适合写小说。思路快的人总是想要快点得出结论,这个是这样、那个是那样,有急着分出青红皂白的倾向。
蒋方舟也有这样的说法,总体上看,过于灵光的人,的确不会像曹雪芹青壮之年绳床瓦灶,托尔斯泰高龄离家不辞而别,巴尔扎克奋笔疾书依然债台高筑,大仲马喝着咖啡拿着笔猛打猛冲把自己变成如同一块膨胀的面包。
在这个世界上,很容易就能够生存下来的人,用文字去感动人、教化人,不是天真就是傻。
愿意坚持持续写下去的人,持续学习吸纳新的知识,每日时间如同岩石一样固化,持续设想输出,同时不断修改那些文字的人,也许有机会距离小说家近一些,你认为这是灵光的人?
缺乏爱与善意的人。 人如果生活中没有一丝亮光,也很难成为一个作家,萧红、张爱玲的苦难让她们成熟,让作品中有着独特的力量,她们感受到了爱的渴望,爱的气息。
如高尔基、杰克伦敦他们吃过的苦给予他们丰富的素材,但是有生命中的爱滋润他们、激励他们,才能够写出与众不同的既坚硬同时又感人心神的作品。
不会推销自己的人。 也许,这会让你愕然,可是我想你思考后会赞同。
根本昌夫说:“我认为小说有四种读法,就是作者的读法、自己的读法、市场的读法,以及奖项的读法。”
作者的读法,意思是作者这么写有什么目的呢?他要诉说什么?一边思考这些,一边站在作者的立场来阅读。自己的读法,意思是自己读了这个作品有什么感想,这也是大家平常进行的阅读方式。评论家就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为职业的人。市场的读法,意思是评论这本书可以会卖五万本,或者是三十万本等等,以后会不会畅销热卖为着眼点的读法。奖项的读法,即判断这部作品能够得芥川奖吗?某位评审会这样解读的读法。
罗伯特麦基说:
小说家通过作品推销自己,相信自己的梦是最好的,所以会抓住一切机会告诉所有人:“请相信,我能够给予你与众不同的认识。”
我始终认为,小说家是企图不朽的人,认为文字具有独一无二的力量,能够记录下生活的日常,多年后还能让人回想。无论人工智能如何发展,都写不出他这样的文字和故事。
我的朋友,只要你认定,写作能够告诉你生命的真谛,能够让你找到安宁和平和就够了,你不必介意最后的结果。至少在现在看来,文字是你和我之间的纽带,我是一个不适合当小说家的人,而你是。
谈谈小说家这个身份和职业---与心理学的关系
我为什么会想说小说家呢,是因为这两年听文学讲座下来,有这种很重要的感受,就是作家 (这里指写小说的作家)普遍都会有对人性的思考,有对生命的思考,有对人的命运的思考,有自己的人性观,而且都会对人有很深厚的兴趣。 而且他们的兴趣,更多体现在人的外显行为和言语、表情层面,他们也许跟一个人不曾有过任何交集,只是从远处静静的观察,就可以在自己的脑中浮想联翩出关于这个人的种种猜测和故事,开始虚构一个作品。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这是作家的一个特点,就是他们不会像我们真的是跟这个人接触,去了解这个真实的人是什么样,为什么这么行为,这么说话,到底怎么想的,心理学者更关注这个人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统一性。而小说家不是这样的,小说家更在乎的是他看到的表象,对他建构一个人物的作用和影响,如何激活他脑海中的想象力,如何联系起自己的诸多记忆库中的信息,来完成对一个人物的建构。而这个人物的外在行为、言语、表情,和这个人的特质和成长,可能根本毫无关系,而在作家笔下就成为一个典型的人物。这就是作家的工作。
当然,你说有没有作家会深入某一个人,跟心理学家一样,去关注一个真实的人,呈现他的统一的一面,我觉得可能也有,但是你说完整的不加添加和删除的描刻一个人物,我觉得这不是小说家能耐得住的事情。他在描刻的过程中,一定会有这种那种的新奇想法,如何制造冲突,如何安排场景,如何让他跟不同的人物对话,如何体现他自身的特点,如何能够让读者产生巨大的冲击,如何让读者能够通过这个人物有所思考,等等。这些都是小说家必然训练的思维,那自然他在创造一个人物时,就不会完全拘泥在这个真实的现实的人身上。
如果要写现实的人,完全可以去找一个名人来写他的传记了。有的作家,我也听到过,会写身边的人,但是也不是百分百的完全照搬,我想总是因为以上的那个原因,就是太过真实,可能有时达不到小说的那种戏剧冲突性,必然要加以小说家的创造性。
说回来, 我刚是说心理学家和小说家在关注人物时的角度的差异 。但是,我们不管他们如何观察, 但是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观察后对于这些外显行为的思考,理解 。就是说,作家即便没有接触这个人,但是他看到这些外显信息,他都会结合他脑中的素材,以及他自己的想象,去思考这个人的性格特点,这个人的生活阅历,为什么他的表现会是这个样子,他的行为习惯为什么如此的特别与不同。
我觉得小说家在写小说时,都会去关注那些吸引他们的现实人物,来作为灵感的来源。也就是说,他们的焦点,也不是对谁都集中,他们也会有自己的偏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他们关注的那些人物,必然他们的外显行为区别于他们常见的日常经验,如果是司空见惯,作家也很难被激活起他们的好奇心和创作欲。
你哪怕是再出色的作家,再对人感兴趣,他也做不到对任何一个人感兴趣,他只对某些特别的,他眼中特别的人物感兴趣。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就会开始在脑中思考,这个人经历过什么,为什么现在是这样,他是什么职业,等等的素材就会不断的涌现出来去配这个注意到的外显行为。一个崭新的人物可能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打磨下诞生了。
所以,要有一定的特别性,对于小说家才行。但是观察到这种特别性,他们就会开始思考和想象,聚焦脑中的素材,这个过程,我认为就是一种对于人性的思考,对人的不断挖掘。为什么?
因为你要建构他的成长过程,建构他的生活轨迹,建构他的性格特点,性格优缺点,建构他的家庭,还有他的行为习惯和成长过程之间的关系,等等 。这些你都是要以人的基本生长发展规律为基础的,你不能说他从小没经历过某个事,但是却对某个行为和事件有深刻理解,这在人的发展常理上说不通。因为小说是要写人物,写人物,就要符合一个人的基本成长发展规律,尤其是心理成长发展规律,这是一个人物的根本生命力。违背心理发展规律,你的人物就是站不稳的。
以上,我们说到小说家和心理学家在观察人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心理学家是观察人的外在行为,同时也会探索他的思维方式,为何这么作为,是具体的、真实的观察这个人的内外。而小说家,可能只是好奇的观察着他所感兴趣的外显行为的个体表现,而不一定会真实的接触这个人(当然也会有去接触的),他对人物和故事的创作灵感,是外在观察和这种感官信息在头脑中与自己已有的素材之间的创造性结合。
小说家创造的人物,很可能是外在行为表现是他所观察的那个个体,但是背后的成长经历、性格、思维方式、职业、受教育水平、说话风格、生活习惯、人际交往风格、兴趣爱好等等,就像玩游戏,我们要建立一个人物,就需要建立这个人物的各种属性值,不同的人物,“敏捷”、“智力”、“力量”不同。
从某个角度来讲,小说家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个是没问题的,因为建构一个人物,就是一种创作。当然还会有故事的创作,因为我们主要谈人物,谈小说家与心理学,所以更多集中在人身上。
而心理学家和小说家的相似性,恰恰就是这种对于人性的关注和思考。 心理学家,更多的是以个体的行为和思想为研究对象,探寻人性的特点和规律。而小说家,更多的是包含了他个人自身对于人性的理解。这更多的是结合他自身的成长生活经历和阅读经历。他不会像心理学家,必须固定真实实际的统一在一个个的现实个体上去研究,他们对人性的观察和理解,是一点一滴的,在他们的成长生活经历中的,阅读中的,受教育过程中的,一路上遇到的所有的人和事中去感受和思考的。
而有些时候,这种对人性的理解,也可能包含了小说家本身脑中对于他认为的“人性应该是怎样的”的答案,以及在一些情景下,“人性应该怎样去表现他的善或恶”的一种理解。这里的应该,都是结合了小说家自己对人性的理解和思考的,这并不是像心理学家,我做了一个实验,或者做了一个测量,测试出人在这种情况下,是这么表现,那种情况下,是那么表现。
但是,如果一个人物要想写的出彩,深刻,我们在上篇文章也说过,需要对人的基本发展规律和特点有所了解,否则你写的人物,动不动就是完美男人或完美女人,没有一点缺点和毛病,或者说,一路很顺,没有挫折,一生幸福。这种想象力,可能在童话世界里,给孩子看的书中会出现,但是如果是写小说,给成年人看,这种人物设定显然没有吸引力,也缺乏生命力。看似在塑造一个人物,但是实际可能是在塑造一个他心中的上帝。
好的小说家,能塑造出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的小说家,一般来讲应该都对人性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有很深刻的理解,且能够在小说中体现他的这种理解。我们看很多电视剧编剧,很多都需要了解心理学,或者有心理学顾问,包括电影现在也在有这种需求,也是想如何能够更好的反映真实的人性规律。当然,艺术创作,总是要有一些夸张等手法的运用,太过真实,可能也会少戏剧冲突性,所以真实与戏剧中间,就要考虑一个平衡。而心理学家有一些研究,也是会找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作为分析说明对象。实际这两个领域的交叉,早就已经有,互相汲取对方领域的营养。
综上,对人性的理解,一方面心理学是很好的工具,另一方面,其实好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是帮助人去理解和思考人性的很好的方式。因为这两个领域,都是以人为研究和关注对象,且都对人感兴趣。但我认为心理学的知识更为直接,更为首要,且更容易用在了解自己和他人身上。而读小说,间接一些,通过阅读不同人物,来对照自己和身边人,从而获得启发。但因为好小说带有艺术性,阅读中如果语言幽默、优美、包含很多不同领域的知识,激发人的好奇心,会让人产生愉悦的感受,所以很多人会阅读小说。读小说好处太多,这里不去展开。我们更多是从了解和思考人性的角度出发来谈。
写小说的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如果把作家当做一个职业,那么持续地写作就是他们的工作内容。为什么他们可以不从事直接产品的生产,或者像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医生、教师、律师、法官、检察官、警察、军人等从事一项对人类有较为直观得可预期效用的工作,再或者像官员、政治家一样,为人类的社会秩序而工作,尽管有时候集体犯糊涂,弄得很糟糕。
纵观历史上的经典作品,或者放眼其他国家,作家好像都被蒙上了一股神秘色彩,或者普遍的给他们一个整天愁眉苦脸、神经敏感、内向深沉的脸谱。如果诚实点写,那么现在的环境下,“知识分子”人人避之不及,生怕与它沾染上任何关系,作家好像也可以归于这一行列。况且,在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年代,作家手无缚鸡之力、社会适应失败的形象尤其深入人心,简直明目张胆的瞧不起了。
我们为什么会看小说,并且不少人反映通过看小说,自己获得了重新生活的勇气和力量,灵魂得到了拯救或者救赎?
一日千里的当下,整天那么多社会事件登上网络热搜榜,大家乐此不疲地予以调侃,说小说家的想象力已经赶不上现实魔幻的速度了……
我们真的不需要小说了吗?
你能想象中国没有曹雪芹的《红楼梦》吗?你能想象中国没有唐诗宋词元曲吗?你能想象中国没有《诗经》《史记》《论语》吗?你能想象中国没有鲁迅胡适梁启超吗?
曾经黄昏的狼狗时分,我总是随意的坐上一辆公交,无目的的让它载着我走,终点站下车,然后返回。整个人身体放松,躲在最后一排的角落,偷偷揭开窗帘的一角,看窗外霓虹闪烁、人流汹涌。那是一段怎样忧郁的时刻啊!几个月的流水线工作经历,唯一的收获就是人生可以以意义的名义从事如此无趣的事情并且消耗极大的精力与时间。直到今天,虽然不再轻易燃烧自己的热情真诚与天真,但也时刻清醒着感受着荒诞。
以我自己的体验,下了班我仍然愿意花费数小时细细打磨一篇文章,而不是打游戏、追剧、休息,为了什么呢?工作不可以满足我的精神需求,试图通过写作与自己沟通,给自己生命找一个透气的出口,仅此而已。
一步步地,跟着习惯安排自己的命运,从来不曾放纵过自己的情绪,总以为来日方长,眼看着一天天的并看不到想象中的有朝一日。也许错就错在等待,唯有竭尽全力地追逐自己的命运,才有可能稍稍铸造自己的模样?
无论如何接受不了一辈子可爱善良却不是一个深刻有趣的人。还是三条路,要么继续跟从习惯,眼瞅着自己交手败局,品尝自己酿造的苦酒;要么逃离,心若不追求自由在哪里又有什么分别?要么只好反抗。
打工人,写作,都是我的反抗。我是我自己的传统,我是我自己的来处,我想和这个世界平起平坐。
文章标题: 小说家都是人精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gushi/173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