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视》书评——自我意识与进化
这本书阅读顺序在《三体》之后,在知乎中看到了一个关于“比黑暗森林法则更残酷的科幻小说推荐”的话题,于是购入了这本《盲视》。
《盲视》的阅读难度很大,很多时候都因想象力的匮乏和无法理解作者所述而一度无法继续阅读,这也导致了《盲视》是我所有科幻小说的纸质书读完后书页最脏的,因为很多段落你不得不读个三四遍。但不管是与作者文化背景的差异带来的晦涩还是书中大量对自我的思考和剖析,都不影响这本小说带来的反思,也是一个从未思考过的问题—— 自我意识有什么用?
除此之外,整部小说对吸血鬼等一些神话元素披上严谨的科学外衣也是令人赞叹不已的,作者将他生物学的专业知识融入进了整本小说,使得很多时候有种在读学术论文的错觉。
《盲视》所揭示与讨论的并不是“生命的意义”又或是“人与机器人”这种很多科幻小说和影视作品所普及的广而大的思想,仅仅是“人类的自我意识有什么用?”这么简单。但其中又折射出很多颠覆性的思维, 很多在人类中已经固化的思想被挖掘出来加以剖析 ,因此带来的阅读体验非常震撼与爽快。
但也正因为如此,很多未曾深入接触科幻的读者无法理解作者所抛出的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太过于平常又太过于新奇,很多人从未思考过自我意识到底有什么用。
神秘的外星飞船造访太阳系,地球派出了一支奇怪的小队,成员分别是:
如果你以为作为观察者角色的主角是一个正常人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主角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增加”,而是“缺失”,由于小时候的意外失去了一部分大脑,丧失了共情的能力,这也是成为观察者最重要的条件,也就是 客观 ,收集到的信息不含有收集者主观的情感,只有这样的信息才是准确无误的。
每个人对外星接触时的幻想都不尽相同,但却肯定都是以沟通作为开始,但这次这艘外星飞船“罗夏”打破了这个常规,看上去“罗夏”回应了小队们的和平问候,但其实事实上“罗夏”的回应却是与日常生活中的智能客服一样,没有任何意义,只是用对方的语言组合成适合当时场景的回复。无论小队如何尝试都无法获得有意义的回复,不得不尝试深入“罗夏”内部抓一个活体,但随之而来的真相却令小队成员大吃一惊。
“盲视”一词的意思是飞船内部的外星生物利用人眼的盲区达到隐身的效果,这也正是拥有自我意识的缺点,你的大脑会自动删掉“大脑以为的没用的信息”。而正如作者抛出的问题所述,人类引以为傲的自我意识有什么用?使人类成为智人从而比其他物种更加高级的自我意识,是否真的决定了进化?
进化的道路有很多,而人类却以为只有自我意识这一条。
“罗夏”中的物种就是这样的没有自我意识存在的个体,一切试验都证明这些外星生物是存在智慧但却没有自我意识的,它们可以认出物体,却无法认出自己,它们没有“自己”这个概念,只是接收信息,然后作出本能的回应而已。面对这样的真相,小队成员们无可奈何,正如前文所引用的,“当语言本身等同于挑起战争,你该如何告诉对方我们为和平而来?”而对方更是没有自我意识存在的个体。
不仅仅明白了自我意识并不是进化的唯一道路,随着对外星生物的深入研究小队成员们发现了一个事实—— 自我意识阻碍了进化
自我意识帮助你专注于你想要关注的问题上,但却没法帮你兼顾其他方面,这可不利于进化。更严重的是,自我意识越来越关注于过程,消耗资源但却什么都不生产,自我意识处理问题变得迟缓,并且自我意识还对结果进行筛选,即便有时候筛选的结果是错误的。
因为缺失的那部分大脑,主角席瑞的自我意识要比其他成员都弱。但也正因为如此,席瑞产生了其他人没有的“幻觉”,在还未深入飞船“罗夏”内部的时候,席瑞眼前就闪过了外星生物的图像,而这被认为是幻觉的图像,其实就是真正的外星生物个体的样貌。
席瑞在亲眼见到外星生物前,大脑就通过收集来的飞船“罗夏”的信息,自行构建出了飞船中外星生物的特征,这正是无自我意识的优势,收集全部信息,再进行处理,不会因为这些信息看似没用就删掉它们。而自我意识则不会处理飞船相关的这些“冗余”的信息,因为自我意识的关注点不在于飞船。
避开了自我意识对信息错误的筛选和迟缓的处理,才是进化的下一阶段。
最后的最后,地球上的吸血鬼率先开始拔除自我意识的存在。当小队成员已经与“罗夏”同归于尽,而孤独返航的席瑞听到地球各频段的广播已经仅仅只剩下交通路况时,席瑞意识到自己可能是全宇宙最后一个还留有些许自我意识存在的个体。
整本书精彩的地方不仅仅在于随着对“罗夏”的深入而展开的对自我意识与进化的剖析,纷繁的支线等也包含了对社会、人性、心理等等这些问题的思考,席瑞的家庭和“虚拟天堂”也是整部小说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同于《三体》带来的更广更深维度的认知,没有文明与文明之间的较量,《盲视》更多是通过对方来认知自己,试图让每一个读者去思考自我意识有什么用,是否进化真的是依靠自我意识?如果进化必须要抛弃自我意识,那么进化的意义又是什么?
人类不断的从蜘蛛、蝙蝠,甚至是苍蝇这些无意识生物身上学习它们进化出的远超人类的能力,来制造各种外部设备用以弥补人类自身的不足,是否人类的进化真的因为自我意识而到此为止了,人类引以为傲的智慧只不过令人类上升到一个看得见的高度,但却无法再更进一步?
其实不仅仅是《盲视》这部作品,很多脱离了科学束缚的科幻文学比如阿瑟克拉克的《与罗摩相会》中的无相互作用力飞船,《童年的终结》中对心灵感应这种玄学的解释等等也都反映了一个问题,人类认知的科学是否是真的是科学?科学是否是抑制人类进化的枷锁?抑或者未来的科学仍会颠覆现在的公认的诸如牛顿三大定律?没人知道,但这也恰恰是科幻文学的魅力所在,可以不加任何的桎梏去肆意发挥。
总而言之《盲视》这本书,是一部很难读但却震撼的非入门级科幻著作。下一本书评大概是卡尔萨根的《接触》,主题是“有智的崇拜”,正版书绝版了,买了本盗版纯印刷字的看。科幻文学的类别里对接触类更感兴趣,但此类书籍为数不多,并且像《接触》和《盲视》一样很多书目的中文翻译也饱受诟病。
让人物自己把故事讲下去——论小说人物自我意识觉醒
很久之前看金庸先生采访,先生提到自己在创作过程中,写着写着故事走势往往由人物自己决定,已经由不得作者了,小说人物如活生生地站在作者面前说话、行事。一直很羡慕金庸先生这种创作状态,把人物写活,让人物自己把故事讲下去。
最近有一部韩剧《偶然发现的一天》,以漫画人物自我意识觉醒,想要改变配角命运为主题展开故事,题材很新颖、很惊艳。
感觉这部剧仿佛是编剧在小说或故事创作的"人物塑造"过程中,遭受了创作危机或创作冲击而引发的灵感。作为一个时时关注小说、剧本写作的观众,这部戏也带给我不小的冲击。小说人物产生自我意识,拼命想要违背作者意志,而且还会在场景以外的时空里自由行动。这不正是我梦寐以求的写活人物的创作状态吗?可惜这部偶像言情剧到底主要目标是让主人翁们谈恋爱,一直到故事的结尾,神秘的作者大人始终没有现身,故事也没有去探究或者揭晓漫画人物自我意识觉醒过程、作者的写作历程及起到的影响作用等等。
相比《偶然发现的一天》,2021年李钟硕同类漫画人物题材《W-两个世界》,作者或漫画人物同时存在在两个空间,并且还能互通、互相影响。比如漫画主人翁拼命想要活下去,而作者拼了命也要把他弄死,不惜幻化成上帝视角、隐形人、故事人物去制造事故、意外甚至谋杀。作者和笔下人物的对抗很有意思,写作时如果能跟作品人物互动到这种程度,也是一种幸福。
下面找几个我比较喜欢的作家,以他们的部分作品人物为例,探讨一下如何让人物自己把故事讲下去,怎样让小说人物产生自我意识。
酷爱写微惊悚言情小说的尾鱼大大最近刚刚完结的龙骨焚箱,比起她以往作品,由于是怨气撞铃、三线轮回、七根凶简、西出玉门的终结篇,亦是数部作品中的集大成者,更加因为龙骨焚箱的主角山鬼集团,家大业大,人丁鼎盛,所以出场人物有前几部作品的几倍多。因此在人物塑造上颇显出作者尾鱼的深厚功底。首先想说说神棍,神棍在前几部里轮番打酱油,日常卖萌,偶尔给紧张剧情下点轻松佐料调调气氛。到了龙骨焚箱,他就颇有当家作主、凌驾主角之势。看着神棍的成长,就像看着一个呆呆愣愣、听命于作者摆布的生硬角色,慢慢蜕变为会自己走路、自己哭、自己笑还会推动剧情往前走的活生生的人。仔细推敲后,发现作者做了几件重要的事情:
这个动作很关键,就像雕塑师想要打造一个人物,他要先做一个模子;画家画一个仕女,一般先打个草稿,勾勒出人物的轮廓。在模子或轮廓基础上进一步修画,后面的创作不容易走偏。
以龙骨焚箱中的神棍为例,如果看过前四部,相信神棍早就已经活灵活现地蹦跶在面前。而即使没看过之前的作品,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对他的描绘也是不遗余力。小说的开头就由神棍为引带出"箱子"概念,而作者一开始就给神棍定了几条基调——神经、神奇、神逻辑以及特立独行的人生目标。
人生目标决定了人物会去做什么事情。
大家一起看看神棍的人生目标。
【他(这里指神棍的朋友毛哥)这些年,交过不少奇奇怪怪的朋友,但始终觉得,说到最"神奇",除了神棍外不作第二人想:这人多匪夷所思啊,二十来岁时就宣称要去各处游历、遍寻玄异故事、做灵异世界第一人,居然说到做到步履不停,但凡听到怪异的故事传说,就拿笔认认真真记在本子上,二三十年下来,积满了几麻袋。 】
这里描述很明显,神棍的人生目标就是做灵异世界第一人,所以他会因为充话费时听到别人说了一句找箱子,便如心电感应一般,跟着不认识的人跋山涉水满世界找箱子。这是神棍其人的做事宗旨,如果神棍不去做这件事情,那他就不是神棍,而是别的什么人了。
而"神经、神奇、神逻辑"决定了神棍日常怎么行事。如他的神逻辑。
如女主孟千姿第一次遇到神棍的场景。
【逗弄这种小角色,那还不跟逗猫弄鸟似的,孟千姿笑了笑,一只胳膊撑在桌面上,以手支颐,压低声音,语气神秘:"不是,我这只眼里,长了两个眼珠子。"站在边上的孟劲松眼神无奈,胸腔里裹了团叹息,那心情,一如当初接到她送的眼罩和盲杖。然而更让他觉得荒唐的是,神棍居然激动了。是真激动,一张老脸都放出光来:"重瞳子!你居然有一只眼是重瞳子!哎你知不知道,上古五帝之一的虞舜就是重瞳子!还有传说中造字的苍颉,他是‘龙颜四目’,有重瞳的人,都是圣人哎,你知不知道?"是吗?孟千姿的独眼里掠过一丝茫然,她当然不知道,她之所以没说眼罩底下是三个眼珠子,纯粹是觉得太挤了、装不下。然而她是谁啊,角色转换极自如的,手指已竖在了唇边:"嘘……小声点,别让别人听去了。"神棍的身子兴奋得有点抖,声音随之低了八度,还真听话:"那……我能看看吗?" 】
看到吗?就是这么荒诞离奇,就是这么不可思议的思维模式,正常人怎么想的,对于神棍,反着来就对了。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和行为,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
举个大家熟悉的例子,认贼作父的杨康。
相信不少读者挺惋惜杨过和穆念慈的,因为他们有这样令人不齿的父亲和丈夫,所以一生过得并不顺遂幸福。
让我们用统一性原则考量杨康这个人物,会发现杨康更倾向于能给他事业更好助力的金国,与从小养育自己长大的完颜洪烈亲近,这恰恰是符合主客观统一性。试想,如果杨康因为母亲一句话,就彻底离背养他并真心疼他的养父,大彻大悟变成抗金英雄,那才是不正常的变态心理反应,因为杨康的成长环境,思维模式,决定他了不可能变成侠肝义胆、驱逐鞑虏的宋人。所以人物创作时必须考虑人物的成长环境和思维模式,不然就会写出一个别扭的心理变态出来。
追剧《偶然发现的一天》,看到帅帅的男主,虽然很洗眼,但每每总有种不得劲的感觉,这个人物很空,不知道他做事的思维和基础是什么。
因为他是由于女主意志突然出现的人物,很神秘,仿佛没有家、没有父母,没有朋友,每天就生活在学校里。如果小说里有这样的人物,写起来必然会很辛苦,因为无论他做什么事情,都不知道对不对,都不知道为了什么。
(二)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人类的精神活动虽然可以被分为知、情、意等部分,但它自身确实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了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比如一个人遇到愉快的事情却表现得很悲伤,就违背了内在协调一致性,俗称"深井冰"。
举个反面的例子。霸道总裁,玛丽苏和杰克苏为什么上不了档次?因为不协调、不合理,严重无视读者的智商。
霸道总裁的处事准则是"你是第一个敢这样对我的女人,你引起了我的注意"。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不认识的女人往总裁面前一杵,指着他鼻子骂他为富不仁,总裁肯定是马上叫保安的,除非这总裁脑抽了或者他是抖M体质,才会分泌多巴胺,产生爱慕之心。
(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每个人在自己长期的生活道路上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人格形成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比如一个用钱很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或者一个接人待物很热情的人突然变得很冷漠,如果我们在他生活环境中找不到足以促使他发生如此改变的原因时,我们就可以说他的精神活动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
再以神棍为例。有一场情节提到男主江炼发现神棍变得"怪异"。
【江炼正要回一声"早",鼻子忽然嗅到了什么味儿,他眼睛一下子瞪大了,不可置信地盯着神棍:"你喷香水了?"神棍说:"嗯哼。"还"嗯哼",江炼真是槽多无口:"你喷香水干嘛?"当然了,大叔不是不能喷香水:一个儒雅老者,用叠得方正的手绢,再喷点古龙水,是件很让人舒服的事儿。但神棍,一身街头卖豆浆的气质,跟香水……格格不入好吗。】
作者这里比喻得特别恰如其分,一身街头卖豆浆气质的神棍突然喷起香水来了,肯定有古怪,果然后面被发现,原来他肚子腐烂发臭起了异变,他想用香水掩盖。
还有龙骨焚香男主角江炼,在最后一篇番外里也描绘得很深入,体现了他从一而终的稳定人格。
最后一幕,女主在大荒之境遇到彭一之墓。谁会给彭一收葬呢,必然是江炼,他虽然受过很多苦,但他有一颗柔软的心。
这里再插一个小方法论,借用一致的语言氛围,使人物塑造保持稳定性。
最近有一篇评论综艺《演员请就位》的文章,提到小说或剧本有一个特定的语言氛围,脱离了语言氛围单把人物拎出来,就会很怪异。
比如红楼梦里的人物,他们就生活在那样古香古色、女儿娇气的氛围里,她们的言行姿态与环境浑然一体,形成独特的语言审美。但如果把黛玉单独拎出来放到当代剧里,继续这样文绉绉说话,就会非常不合适。
还有古龙特有的语言氛围也是很容易就把读者带入到腥风血雨、沧桑飒爽的武侠世界里。很多人觉得古龙小说的影视剧没有金庸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好看,因为古龙擅长心理描写,擅长写虚,这种写法在小说中很美令人神往,但偏偏这种语言氛围是很难通过镜头表现出来的。窃以为王家卫的镜头比较适合拍古龙剧,第一次看王家卫的《东邪西毒》,我一度以为拍的是古龙的小说,太像了,就是因为创造出来的氛围感。
找一本末世小说 女主在半路遇见男主,男主是僵尸(有自我意识),觉得女主血液美味,和女主达成协议,女
找一本末世小说n女主在半路遇见男主,男主是僵尸(有自我意识),觉得女主血液美味,和女主达成协议,女主偶尔给男主一些血液,男主给女主当打手……生化之末世温馨
我今天刚好在看这书,和你要求的内容一样
附件小说已上传,用电脑看就可下载。
如果满意,请采纳
很熟悉啊,等我给你翻一下书库
这个很熟悉
自我意识
我一直不法想通一个问题,就是我为什么意识到我的存在?即为什么是我这个个体,而不是人类出现以来其他的个体,或将来某个人的个体?假如意识可以移植,人的自我意识转移了,死的是躯体,自我永远活着?请不摘抄哲学书上的来解释,我看过,没解释清楚。我个人的观点,跟你交流一下。
我个人认为,意识不最初不过是,为了保证本体不受破坏,继续延续,而对外界刺激产生相应反应的一段简单程序。像现在的微生物。
随着进化的过程,生命体结构日趋复杂,所需要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就有所增多,这个程序也就越来越复杂。
当这个程序复杂到一定程度,就能够对外界的刺激(光线,声音)作出判断分析和记忆,得出相应的一些结果。对于个体来说,最初是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的,如刚出生的婴儿,他们会将自己与外界等同起来。在摄取信息的过程中,慢慢分析出某一部分信息是特殊的,最后认识到自己的存在。
也就是说,你的意识,为什么是你的意识呢?因为他是伴随你本体,在接受外部信息之后产生的。我的设想是,如果一个个体,具体点,一个人吧,没有任何感觉能力就不会产生意识。
人就像一个计算机,没有输入,其内部存储的信息永远都是空的。
就是我为什么意识到我的存在?即为什么是我这个个体,而不是人类出现以来其他的个体,或将来某个人的个体? 没意义 难道说的是时空问题
假如意识可以移植,人的自我意识转移了 你都给前提条件了 不是就想听到
死的是躯体,自我永远活着
意识 首先依赖 肉体 有了眼 口 耳 鼻 和其他感官系统 才有你现在的意识
只有那些初生的婴儿才知道 没改变前 那最初的意识
我看过,没解释清楚.
天啊,好像你很厉害的样子,你发现了一个没人开发过的问题,我只是怀疑是不是你读的书不够多,理解不够深入。自我意识,真是俗,通常称为自由意识吧,而且楼主的生物一定没学好,想要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需要学很多,不是听人家在这说一下就懂的。
http://blog.sina.com.cn/phenomenon推荐你看看这个博客,很多文章都是关于你的问题的,比如《关于灵魂的思考》六篇文章
还推荐周国平的书,他对人生认识也是很深刻的
恭喜你,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一个人从自然状态
走向社会状态的重要标志!这说明你作为独立的个体从蒙昧中苏醒,开始形成一个新的主体世界!否者的话,你将永远生活在,麻木不仁的,非人的人形生物状态!
《罗生门》影评——一件因女性自我意识觉醒而引发的血案
黑泽明在日本电影界有“黑泽天皇”的美称,黑泽明和他的《罗生门》可以说是日本电影史乃至世界电影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
——引言
当我第一次看完《罗生门》后,沉醉于整部影片给人的一种杀人狂魔式的快感,一直让我难以忘怀,随后翻找了电影剧本前后对照,结合影片反复斟酌才弄明白黑泽明想要阐述的东西。
对于这部影片,大多数影评人多侧重于对黑泽明高超独到的叙事方式和拍摄方式的解剖,却忽略了一个内在隐含的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部因 女性自我意识觉醒 而引发的血案,并据此讨论了真理的相对性和主观性,展现了人类的利己主义和怀疑主义。
事件的 情节核 很简单,即女人真砂被强盗多襄丸玷污,并且还当着女人丈夫武士的面。
对此飞来横祸,一个 最重要的问题 :女人而后是否顺从接受了强盗?
这个问题与武士的死亡没有直接关系,却是女人和武士关系最重要的关键点。——假设女人顺从了强盗,那么女人背叛了武士,武士对女人的憎恶是情有可原的,假如女人并没有顺从,那么强盗和武士为何要撒谎。
不得不说这个问题极具 现实意义 ,假如你的妻子遭此横祸,作为丈夫对此事的态度是什么?
在古典式沙土地法庭上,针对武士的死亡,强盗、女人和女巫所扮演的武士给出了截然不同的供述。显而易见,这些人都撒了谎,就连最后作为旁观者的樵夫也说了谎,那么,这些人撒谎的动机是什么?
武士的供述:
武士借女巫之口指责女人背叛自己,与强盗狼狈为奸,并唆使强盗杀死自己。强盗无法忍受女人的恶毒,女人伺机逃跑,而强盗割断绳索放了武士。回忆的最后是武士拿着短刀插入脏腑的镜头。
女人的供述:
女人屡次强调事后武士的眼神,既不是气愤,也不是悲伤,而是冷酷与憎恶。面对武士的眼神,女人开始发狂,嘴里一直喊着“不要这样,不要这样……”回忆的最后是女人拿着短刀扑了过去,之后便陷入晕厥,这一段没有直接表现武士的死状。
强盗的供述:
强盗承认武士是在二人决斗中被自己用长刀杀死(并没有直接表现武士死状),但疑点在于强盗最后却遗漏了镶有螺钿很值钱的短刀,这已经证明武士并非强盗所杀。
为何强盗要自揽罪责?——因为强盗自知死罪难逃,最后妄自尊大逞英雄以显示自己的武功高强。
樵夫的回忆:
樵夫以旁观者的角度讲述了在女人贞洁受辱后武士对女人的憎恨、羞辱、轻视,女人对此产生的苦痛癫狂以及女人挑唆两人互斗,但樵夫浓墨重彩地渲染武士和强盗手持长刀互斗的情形,实则是想为自己最后盗走短刀掩饰。
强盗和樵夫为何要在杀人工具上撒谎?——前者因为并非杀人真凶,所以并不知武士被短刀所杀,后者却直接关系到武士的死亡。短刀插入后并不能直接导致死亡,只有在拔出后才能致武士失血身亡,樵夫因为贪念拔走武士身上的短刀,成为最后的杀人凶手。
现在,回到最初的问题,女人是否顺从了强盗放弃抵抗?
樵夫的回忆已经给出答案,女人并没有如强盗和武士所说的表现出顺从——前者撒谎在于证明自己男性的魅力,后者撒谎在于一个丈夫对妻子受辱后心理上的扭曲,侧面表现了男人对女人的贞洁的爱更甚于女人本身。
当女人看清丈夫的懦弱后,由起初的无助可怜转变为癫狂式的反抗。
女人说,“女人是属于能够忘掉一切疯狂似的男子汉的!……女人是要凭腰里的刀来争夺的!”
女人由此挑起武士和强盗的争斗。
女人由柔弱向疯狂的转变过程不由使我想起曹禺先生的四幕话剧《雷雨》中繁漪的形象,两者均是女人自我意识觉醒的代表。
人一般在精神极度紧张恐惧的状态下会遗失一部分记忆,而女人遗忘的就是事件最重要的部分——即男人被自己所刺的事实。
武士为何谎称自杀,恐怕也是出于对自己软弱的愧疚吧。
综上所述 ,女人出于愤怒用短刀刺伤了武士,樵夫因贪念拔出短刀,导致武士的死亡。在影片末尾的罗生门门楼下,黑泽明安排了樵夫和打杂汉的对质,究竟黑泽明将人引向了 光明还是黑暗 呢?
一切雨过天晴,估计黑泽明对人性还是持乐观态度的吧。
这部根据芥川龙之介的两部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作品,主要故事和人物来源于《筷竹丛中》,导演在影片中保留了原作中的多种角度的叙事方式,即在古典式沙土地的法庭上向“判官”讲述着事件的经过。另外,他又从另—部抒发人道主义思想的作品《罗生门》中吸取了一个框架,用来体现导演的主体思想,结果形成了《罗生门》这部影片画框中的画框,括号中的括号的 类似几何式的结构 。
罗生门废墟和古典式法庭作为弄清事件真相的两个画框,而对于事件本身的描述则通过相互矛盾、对立和冲突的四个不同的叙述版本组成。
在《罗生门》中樵夫进入森林的经典段落,摄影机对人物、树叶、太阳、森林等多角度的变化以及人物在运动中不时出现的太远景、特写、中景等一系列视觉角度,使人眼花绦乱,目不暇接。黑泽明在这里将电影技术发挥到淋漓尽致,让人叹为观止。无怪在威尼斯电影节上人们都在议论“ 摄影机第一次进入了森林 ”。
这样一部结构有如巴特农神殿式匀称严谨、内容通俗却直抵人心的影片,使得黑泽明明显地超越于所有的日本导演,成为首先被西方世界熟知并认可的日本导演,为现代日本电影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文章标题: 假如小说里的人物有了自我意识。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gushi/170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