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故事 > 文章正文

家人们,如何评价我三年前写的小说捏(那年我上初二)

时间: 2023-04-16 10:01:0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家人们,如何评价我三年前写的小说捏(那年我上初二)

读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我们都要从古井(黑洞)里努力爬出来!

《挪威的森林》是我在高中和大学时看的一部小说,这篇读后感也是在大学时写的。这是对我影响非常大的一本书,它开启了一扇大门,让我开始思索性和爱的关系,性和死亡的关系,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人性如黑洞一般深不见底的状态。至此,渡边、直子和阿绿三者的形象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后来我也看过一些村上春树其他的小说,但都没有这部作品那样沉入水底,让人无法自拔。

我们这一代人,注定了要背负某种遗憾和伤痛往前走,我们的余生都活在他人的死亡和绝望中……

经过这些年,我渐渐感觉到,其实痛苦也是一种力量。它深入骨髓,吞噬了很多快乐,同时也让你变得深刻和坚强……

作家的敏感在于体验痛苦和快乐,以及由此带来的幻灭与希望;而作家的使命,在于让更多的生命获得涅槃,从人性黑暗的泥藻中挣扎出来,寻找光,照亮生活……

希望《挪威的森林》的痛苦和深刻能让每个身陷孤独的灵魂都变得坚强。

暑假回到家之后,闲来无事,便重新翻看了一遍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

这本书是我在三年前买的。那一年我高中毕业,前途未卜(虽然现在也是前途未卜,但那时的我更迷惘),未成熟的我,心中的波折比任何时候都强烈。有关三年前的我,现在还能想起来的也就只有这些,记忆总是这样渐渐黯淡,总以为我们可以铭记每一个瞬间,原来都只是一厢情愿。三年的时间可以忘却很多人,也可以改变自己。

基本上,我是很少一本小说翻看两遍以上的,可是《挪威的森林》不同,这三年来,渡边的形象一直存在我的生活中,并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包括他的思想、处境、状态以及错综复杂的性。

至于三年前读那本书时什么心情,我更是不记得了,只是看到扉页上自己当时的留言:“看完《挪威的森林》后,我一直不停地回想起直子描绘的那口古井,掉下去的人将会被用最残酷的方式慢慢死掉。直子是不幸的,她掉下去了,只留下渡边在那片森林中茫然地寻找。有时候我会想,会不会有一天我们的爱情也掉进那口古井,然后它无助地残酷地慢慢在我们的记忆中死去!”

现在重新看到自己在书上留下的这些真挚而又稚嫩的文字,感觉依然那么清晰。想想那时的我看这本书定是很痛苦的吧!这种痛苦是被唤醒的那种,从不自觉到自觉的一个过程对我来说是残忍的,却又无可奈何——这就是人生的轨迹,永失我爱!我是很投入地看过这本书的,现在依旧这么投入,只是三年前的我和三年后的我保留的共性已经不多了。

现在重新看《挪威的森林》,除了那口古井让我震撼,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村上春树用渡边的身份对直子渐渐褪色的记忆的描绘:

“就算在十八年后的今天,那片草原风光也仍旧历历在目。绵延数日的霏霏细雨冲走了山间光秃秃的地表上堆积的尘土,漾出一股深邃的湛蓝,而十月的风则撩得芒草左右摇曳,窄窄长长的云又冻僵了似的紧偎着蔚蓝的天空。天空高踞顶上,只消定睛凝视一会,你便会感到两眼发痛。风吹过草原,轻拂着她的发,然后往杂树林那头遁去。树叶沙沙作响,远处几声狗吠。那声音听来有些模糊,仿佛你正立在另一个世界的入口一般。除此以外,再没有别的声响。不管是什么声响都无法进入我们的耳里。再没有人会和我们错身而过,只看到两只鲜红的鸟怯生生地从草原上振翅飞起,飞进杂树林里。一边踱着步,直子便一边跟我聊起那口井来了。

记忆这玩意儿真是不可思议。当我身历其境时,我是一点儿也不去留意那风景。当时我并不觉得它会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绝没料到在十八年后,我可能将那一草一木记得这么清楚。老实说,那时候的我根本不在意什么风景。我只关心我自己,关心走在我身旁的这个美人,关心我和她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回头来关心自己。不管见到什么、感受到什么、想到什么,结果总会像飞镖一样,又飞到自己这一边来,当时正是这样一个时代。再说,我那时又在谈恋爱,那场恋爱谈得也着实辛苦。我根本就没有气力再去留意周遭的风景。

然而,现在率先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的,却是那一片草原风光。草香、挟着些微寒意的风、山的线、狗吠声,率先浮现的正是这些,清清楚楚地。也因为实在太清楚了,让人觉得仿佛只要一伸手,便能用手指将它们一一描绘出来。但草原上不见人影。一个人也没有。没有直子,也没有我。我不知道我们究竟上哪儿去了。为什么会突然发生这种事呢?曾经那么在意的,还看她、我、我的世界,究竟都上哪儿去了?对了,我现在甚至无法立即记忆起直子的脸来,我能想到的,就是一幕不见人影的背景而已。

当然,只要肯花时间我还是可以忆起她的脸。小小的冰冷的手、一头触感柔顺光滑的长发、软而圆的耳垂、耳垂下方一颗小小的痣、冬天里常穿的那件骆驼牌外套、老爱凝视对方的双眼发问的怪癖、有事没事便发颤的嗓音(就像是站在刮着强风的山坡上说话一样),把这些印象统统集合起来的话,她的脸便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了。最先显现出的是她的侧脸。这大约是因为我和直子总是并肩走在一块的关系罢。所以先让我忆起的常是她的侧脸。然后,她会转向我这边,轻轻地笑着,微微地歪着头开始说话,一边凝视着我的眼睛。仿佛要在清澈的泉底寻找一晃而过的小鱼似的。

不过,我得花上一段时间才能如此这般地忆起直子的脸。而且,随着岁月的消逝,时间花得愈来愈长,尽管很叫人感到悲哀,但却是千真万确。最初只要五秒钟我便能想起来的,渐渐地变成十秒、三十秒,然后是一分钟。就像是黄昏时的黑影,愈拉愈长。最后大概就会被黑暗给吞噬了罢?是的,我的记忆确实是和直子离得愈来愈远了,正如我和过去的我离得愈来愈远一般。只有那风景、那十月的草原风景,就像电影里象征的画面,不断地在我脑海中浮现。那风景执拗地“踢”着我脑中的某一个部分。喂!起来吧!我还在这儿哩!起来吧!起来了解一下我为什么还在这儿的理由吧!不痛!一点儿都不痛!只是每一脚便会有回音。但恐怕过不了多久回音也会消失吧?正如所有一切已然消失了一般。然而,在这汉堡机场的路福特汉札(Lufthansa航空公司名)的飞机里,它们比往常更长时间地、更强烈地打着我的头。起来吧!起来了解吧!所以,我才写了这篇小说。因为我是那种一旦有什么事,不把它写成文字的话,便无法清楚地理解它的人。”

“尽管如此,这份记忆的确是已经离我远去,我已经忘掉太多事了。像现在,一边回忆一边写,就常会教我陷入一种不安的情绪。因为我担心自己也许会将最重要的记忆遗漏掉。说不定,这回忆早已在我体内的哪方阴暗的‘记忆边疆’里化作春泥了呢!

但同无论如何,现在我所要写的,就是我所有的记忆了。我紧拥着这已然模糊,而且愈来愈模糊的不完整的记忆,敲骨吸髓,尽我所能地写这篇小说。为了信守对直子的承诺,除了这么做,我没有别的法子。”

“更早以前,在我还算年轻,记忆仍然鲜明的时候,我曾有几回试着想写直子。可是当时我却一行也写不下去。我当然明白,只要能写出冒头的一行文字,便能顺畅地将她写完,但不管怎么努力,第一行就是写不出来。一切是如此鲜明,教我不知从何为起。这就好比说,一张画得太详细的地图有时反而派不上用场一样。不过,现在我总算懂了。原来——我想——只有这些不完整的记忆、不完整的思念,才能装进小说这个不完整的容器里。而且,有关直子的记忆在我脑中愈是模糊,我便愈能了解她。我现在也想通了她叫我不要忘记她的道理了。直子当然也知道。她知道总有一天,我脑中的记忆会渐渐褪色。也因此,她非得一再叮咛不可。”

这两段话是在第一章就出现了的。重新看到这两段话,就为村上春树对记忆的描写而动容。

小说中的渡边好像就是我,而直子,就是那个渐渐离我远去的人。原来这三年来,我一直怀着那样的心情在生活:一厢情愿地守着有关“直子”的所有记忆,却又无可奈何地看着那些记忆在指缝间溜走。

一部伟大的作品能够打动我们,一方面是因为作者投注了太多的情感,使读者能受到这种情感的感染;另一方面是因为头它描绘出了某种情感或某个世界的普遍状态,使读者能够置身于那份情感或那个世界中,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村上春树的这部《挪威的森林》就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村上春树赋予渡边的情感是真实的,深入的。村上春树描绘的那个客观世界和心理世界也是诚挚的,而且具有某种普遍意义!

但是,对于这本书,它不同于其他的作品,我不想跳出来,用一些客观的话去评价它。相反地,我想把它当作一个朋友,去感受它,深入它,融入它,并一头扎进它的世界中去,并希望剖腹相见地与之对话!

重新看渡边和直子的那段故事,我的心情很复杂。我似乎从来没有这么空洞过——那种心灵最深处的悲凉,是很久以来都没有过的。三年前我看这个故事时,心情应该是悲痛的(我只能猜测),因为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自己和“直子”的结局。三年后我再看这个故事,心中则多了一份苍凉,因为我感觉到有些故事已经离我很远了,就像直子在渡边的记忆中渐渐远去一样。

从渡边的世界里,我看到了爱一个人时的状态,看到了人普遍存在的孤独和痛苦。即使是爱也无法摆脱这层孤独与痛苦。就像直子最终无法摆脱自杀的命运一样,因为有些孤独和痛苦是自生的,或许又是没有来源的,这是爱解决不了的问题,是爱的局限!

从渡边的世界里,我也同时看到了性。渡边世界里的性,是多层次的。有的是纯粹生理上的冲动,有的是完全源自心灵的空虚,有的是为了寻求内心的温暖和慰藉,有的是寻找情感释放的一个出口,还有的是源于真挚的爱。可是不管源于什么,村上春树用渡边的身份还原了性的本质和深度,他笔下的爱和性,既有分离、也有融合,他把最原始的欲望和人类最复杂的情感以及处境联系在一起,使我们看到了性的真实性,以及它在人类情感世界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这些都是弗洛伊德对性的研究到不了的地方。

同时,我要说的是,没有爱的性是空虚的,所以只能用来填补心中的空洞与寂寞,这个从渡边对陪永泽出去好找女孩上床的态度就可以看出。而当灵与肉交融时(就像渡边和直子做爱一样,就像渡边和玲子做爱一样),性成了爱的一部分,成了传递爱的一个信号,成了彼此深入的一个最贴切的方式。我很少看到有些作品能够这么直白地描写性(包括性意识和性行为),而且描写得这么纯粹,饱含丰满的情感。看完那些描写之后,我竟然也有了一种与自己或许可能相爱的人做爱的冲动,这当然不是指生理上的冲动,而是指情感上的渴求。爱一个人,并能完整地爱,并要毫无保留地依托是一件极不容易却又极其珍贵的事,可惜我的生命中至今没有这样的经历。

很多时候,我会想起小说中的一些话。比如:

“死不是生的对等,而是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

“人生不需要理想,需要的是行为规范”

“我们最正常的地方,就是知道自己是不正常的”

“没有人喜欢孤独,只是不想勉强交朋友。真要那么做的话,恐怕只会失望而已。”

“我不喜欢被任何东西牵制住”

“你一直把自己关在自己的世界里,虽然我咚咚咚地敲门叫渡边,你仅仅抬抬眼,又马上回到自己的世界。”

这些话,有些并不具备某种哲学意义,但它们诠释的不仅仅是一种意义,而是在展现一种状态——作为存在的一种方式!

除了那些话,我总是会不自觉地想起两个形象,直子和阿绿。(虽然小说中还有很多人像走马灯一样飘忽来回,可是只有这两个形象是我最痛心的)

直子在我脑海中的形象或许会单调些,一个永远无法摆脱自己的精神病人,拥有美丽的胴体,一生只能做一次爱,凝视渡边时闪亮的双瞳,欲言又止的状态,冷静干脆却又连自己都无法解释清楚的语言...就只是这些。她是神秘的,一是因为她思想的深邃,一是因为她表达情感和思想时的缺陷,还有就是因为她在渡边的记忆中模糊的状态。同时她又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未必是因为前男友的自杀,很有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坚持,自己对人生意义以及对那口“古井”的恐惧和无法自救!又或许,这种痛苦本来就没有由来,她只是认识到了自己灵魂的扭曲而无法适应罢了。她在渡边的心中,甚至在我心中,都是一个痛苦的精神化了的人,我们爱,用严肃的态度对待,并期待回应,可是却无力帮助她摆脱这种灵魂深处的扭曲!直子也渴求爱,可是她知道这种爱对她来说无济于事,对渡边也不公平!

阿绿是个好女孩(并不是说直子不好,只是直子带给渡边更多的是痛苦!),或者说是个相对世俗的正常一点的女生,村上春树用很多笔墨赋予了她很丰满很多样的形象,仿佛她就跳跃在我们眼前。

她主动,这是指她对渡边的感情和关系中,她一直是很主动的,仿佛是在牵着渡边的鼻子走。

她坚强,面对世俗的生活,她有勇气承担这些责任,从她三个月戴同一个胸罩省钱买厨具可以看出,从她照顾父亲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出。

她阳光、开朗、活泼,阿绿最鲜明的形象就是这个了,总有说不完的话,总是有倾诉的欲望,大多时候都是积极的生活哲学,只是在很少的时候可以看到她一晃而过的失落,而显得渡边很沉默、很阴郁。

她任性,她的任性是因为她极度渴望一份完整的纯粹的爱(这里的爱,不仅仅是指爱情,还有其他,比如:适当地被关注),她希望有人能够包容她,呵护她,毫无保留地接受偶尔脆弱的她(这是一个坚强的人内心最普遍的渴望),因为这个,她也会发一些脾气,或者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从这个角度看,我很同情她——因为只有缺乏爱的人才会渴求爱。

她真实,她的所有想法,所有生活方式,以及对待渡边的态度,都没有半点矫饰的痕迹。从真实里头,也可以感受到她的直接。关于这一点,在渡边和她在电影院看色情电影时,阿绿喋喋不休的情形最能体现了。

她敏感,当阿绿把自己所有的情感和身心交给渡边的时候,她也发现,渡边其实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封闭空间里,他用坚硬的外壳把自己包裹起来,任谁都很难闯进去。敏感的她看到了自己的局限,所以选择离开。无奈这时的渡边已经爱上她了,只是渡边不自觉罢了。

阿绿的出现,是改变了渡边的,仿佛她就是那个把渡边从“古井”中拉出来的人。

同时,我们怎么看渡边对直子和阿绿这两个人的爱?

前几天,一个朋友发短信问我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是不是你们男生都普遍很花心?像这样的人能被信任吗?”而昨晚另一个朋友也问我:“人可能同时喜欢上两个人吗?这种感情,真实的成分有多少?”这两个问题,刚好和我将要讲到的渡边对直子和阿绿的感情问题很相似。

渡边对直子以及阿绿都是爱的。只是这两种爱,具备两种不同的形式,同时也就赋予了它们不同的内涵。

人的情感是很复杂的,这种复杂是源于际遇的多变。我们一生中会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又或者是在交错的时空里)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与此同时,我们对遇到的这些人的感情性质也是不一样的。(就像渡边对直子和阿绿的爱一样,是不同形式不同内涵的。)这也就是玲子对渡边说的:“你爱阿绿这件事,和直子无关!”“无关”是指没有任何瓜葛,而且绝对独立——至少和直子是否去世无关,因为她们在渡边生命中,各自承担的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爱情(并不是精神和世俗之别,只是指不同内涵)。

宽容的人,自然可以接受自己爱的人还承担着一段别样的爱情。虽然这种接受也有些无奈,但他很明白自身的这种局限,这是人性的问题,是强迫不了的!而相对狭隘一些的人就未必了,他会要求自己所爱的人只爱自己一个,因为爱有时也是会吞噬理性的——人性有很多内容,强烈的独占欲望也算一种!

人的际遇的多变,决定了人情感的复杂和多样。可是因为生活轨迹的独一性,往往我们需要在不同情感中作出选择,有所取舍!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多种可能性,随时都可能遇到十字路口,但我们只能选择其中一条路走完剩余的路程,这就是命运。

所以关键的不是“男生花不花心,值不值得信任!”“一个人可不可能同时爱上两个人,感情的真实度有多少!”这样的问题,而是面对这么多的情感及其载体,我们应该选择以及还可以选择哪一种留在心中,留在剩余的生活中,让它永葆鲜活!

清醒的人面临这个问题,他就知道他唯一要做的就是努力完善自己,使对方选择自己的可能性大一些,同时保持自己的敏锐,慎重做出自己理性的选择(因为在情感世界中,往往选择都是双向的),而不是纠缠在那些问题中自怨自艾!

其实《挪威的森林》讨论的不仅仅是爱情,爱情这一话题只是作为工具加以利用罢了,而更多的是思考人存在的状态和意义。

渡边的寝室生活是存在的状态,他对生与死的思考是存在的状态,他心中的孤独与失落是存在的状态,游走于他世界中的那些过客是存在的状态,那些沉淀在渡边脑海中的回忆是存在的状态,他对直子和阿绿的爱也是存在的状态...村上春树把这些状态呈现给我们,就是要探寻存在的意义。可惜的是,渡边像直子一样,迷失在这条寻找的路上!这种“意义”的迷失,或许就是渡边一直都不知道怎么处理与阿绿的关系的原因吧。因为一个无法给自己完整定位的人,一个无法找到自己的存在的人,是无法获得现世的爱的。

上面这些就是我重读《挪威的森林》之后留下的一些感受。很遗憾,我本来想跳进去,对它投入多一些情感去评价它的(因为阅读这样的一本书,不投入读者的情感是无法理解其中的情绪的。),可能阅读的时候确实是很投入的,可写出来的这些文字却还是很冷,显得凌乱,甚至不伦不类!

重新看完它的时候,我在三年前的留言下面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上面那段文字是我在三年前写的。如今,再看三年前的世界和心情,有些仍清晰如昨,而有些则恍如隔世了。而心境,则是荒凉了,也平静了,如死灰般。这三年来我的轨迹飘忽,浮沉不定!可记忆中那口古井却一直存在,像幽灵般摆脱不了。

人长大了,便会失去很多。我热爱写作,有一部分原因是想珍藏往事,留住一些过往。另一些原因是我害怕面对现实的复杂,想用往事作庇护,逃避被现实湮没的命运。我知道有些事不可能,可我还是倔强!”

不知道再过三年,六年,九年...我再看这本书是怎样的心情?可能都不再有机会或心情去看了吧!一生的状态和轨迹,竟是如此模糊!

语文说明文作文 我的语文课本600字说明文600

书,是朝阳,是春风,是雨露。它像大海一样辽阔,翻滚着知识的波涛;像大地一样富有,蕴藏着无数财宝;像希望的田野,飘荡着知识的芬芳;像辽阔的天空,充满着智慧的阳光……你瞧,我们的语文书的封面上写着两个刚劲有力的大字“语文”,下面画的是一个似火炬的图画。

  翻开第一页,赫然出现在眼前的是北京立交桥,它规模巨大,气势宏伟。如果你从天空往下望,宛如一只美丽的大蜻蜓。还有几幅图画也尽在眼前:有宏伟壮丽的故宫太和殿,有风景如画的苏州园林。一实在令人大饱眼福。

  如果你再将书中的内容浏览一番,你就会感到书中的内容更是生动有趣。其中有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中国石拱桥,它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更有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它规模宏伟,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苏州的园林呢,更是使游览者有“如在画中”的感觉。

  另外,还有诗仙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牧的《江南春》等。

  语文书使我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认识”了许多名胜古迹,明白了许多道理,更明白了我们今天生长在这个美丽的国家里,应该记住革命先辈打下江山的来之不易,应该如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爱我们的语文书。

  点评:

  这篇例文对语文书的介绍,采取了从封面往书中的内容去说,按照人们看书的顺序来介绍。作者从说明文、诗歌等不同类型的课文的角度进行进一步介绍。这时采用的便是逻辑顺序了。

  作者还注意了说明与抒情相结合,使自己对语文书的喜爱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

作文 《我和我的语文书》 说明文

从很小的时候,就听过许多成语故事,还有许多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对语文这门学科不禁有那么一点点的憧憬,好希望早点学习语文。

稍稍长大了,接触到一些名句,很是希望能效仿周瑜“谈笑间强掳灰飞烟灭”,也在那时,对苏东坡、李清照等大词人、大文豪有了初步的了解。崇拜到身边的每一件事,每一个话题都离不开文坛上我崇拜的偶像,甚至比追星族的狂热更甚几倍。

到后面,又再次迷上了李白,被他豪放的气势所迷倒,又对唐诗有了进一步的见解,在老师的带动下学习唐诗。

语文很有趣,现在看过很多书,有很多都是世界名著,但世界名著很枯燥,在我眼里,再有哲理的书也如同嚼蜡,一点用处也没有,但有些故事却看得进去,如《傲慢与偏见》,《浮士德》,《绿野仙踪》等通俗易懂的故事。但我最喜欢的还是看侦探、武侠、耽美小说,他们往往情节精彩,更能带动读者。

我也曾经梦想过成为一名业余作家,写写短篇的同人文章,可是总是没有足够的耐力去写完他们,往往在刚开始写的时候就半途而废,失去耐心。

我也曾经排斥过语文,三翻两次抱怨学习太苦,既要背这,又要背那的,十分烦人。可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真正要我们交篇作文的时候却感叹少壮不努力啊~!

很喜欢泰戈尔的一句话: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它写得唯美清净,却教人无处寻觅,独品凄清。对这样的文学,这样的语文,我痴迷不已。

在世界文学这条长河上,杰出的人物浩如烟海,星光璀璨。我也用我的视角审视着这点点繁星,有着自己的信仰与追求,执著着自己的 想法和意见。我相信有朝一日,我也能成为世界文学星辰中的一颗。它虽然不一定象太阳那样光芒万丈,但至少有一寸土地可以让我发出微弱的光亮

我是这样学习语文的作文说明文

 当你在一道道疑难杂症的数学题目中伸懒腰时,当你在一个个未曾谋面的英语单词面前打招呼时,当你在一本本枯燥无味的化学实验报告中献身时,我更情愿悄悄溜进语文的大海悠闲的扬帆起航。我想说,我喜欢语文。

  语文,历史长河中淘出来的文化瑰宝。“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引你到沙漠中领略异域的风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带你一睹庐山瀑布的壮观,“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伴你欣赏月夜的美景……语文,不仅是一本书,一门学科。它更是一种别样的文化,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精神,点缀我们的学习生活。

  对于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要学会学好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还要在大千世界中寻找语文的足迹。在课堂上应积极开拓,让更多人都参与到学语文中,在学语文的过程中享受乐趣,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在课下,师生多沟通,交流,一起去探讨语文,翻阅书籍,去瞧一瞧文章中的主人公的情绪,作者优美的文笔。

  当然,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良师是很好的。一个教学有方的老师,有自己独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学会适应他们的教学方式是很重要的。然而,作为一个老师也应该看看我们这些学生的想法。

  我的新语文老师,您的声音不够大,后面的同学听起来会很吃力,相信这也是大多数学生的心声,虽然已无法去改变,但也可以采取一些方式,例如带扩音器。其它并没有什么不足,只是您可以对我们班要求更严格一些。

  我想这样学语文。希望我们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语文说明文写作技巧

说明文写作技巧概述

说明文用来解释或说明理论,方法,过程或某种抽象的情况.这里所说的说明文主要是"托福"中根据具体图表所写的文章.文章只传达图表中的信息,不涉及观点问题,不需要以理服人.

按图表写作文,首先要读懂图表,理解其包含的信息.为此目的,应注意三点:第一是读懂标题,明白图表的目的;第二是研究图表主题,理解各项内容及其之间的联系;第三是注意图表的说明或图例,以免误解.总之,对图表的研究要仔细,理解和判断要准确,不能草率做出决定,以免在文章内容方面丢分.

读懂图表之后,立即思考文章应表达的内容.这里,我们应该明白两个制约因素:其一是作文写作时间只有二十多分钟,不可能长篇大论;其二是图表内容繁多,不可能一一说明,也不能写成枯燥无味的流水账.考虑取舍时,应注意总的趋势,概貌,相互关系,典型的例子或数据,抓住这些之后,其他的内容实际上也包含在其中,不必再提及.

文章的写法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因题材的限制,变化太大也不可能.第一段必须说明图表的性质与目的,没有这一点,文章的主题难以突出.自然段的划分以清楚明了为原则,例如第一段谈图表的目的,其余自然段应当以所谈要点划分,最后一段可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也可不谈).写作时的关键是每个要点谈完后,应给出例证,把该说地说完,然后再进入下一要点,不能不顾文章条理,把想到的内容随便乱放.

在语言方式上,要注意句式的变化,尽量避免反复使用某一句型.再并列情况较多时,设法采用连结词或关系词将领岁的内容串在一起,为文章的主题服务.全文的思路可以用主题句,自然段,逻辑词等手法表明,使读者感到作者的思路清晰,感到全文是个有机的整体.遇到众多雷同的词汇短语时,能变化的尽量变化,无力变化时可用句式变化弥补.

一、 说明文的含义和分类

所谓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的解说,或对抽象整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以说明为主是说明文与其他文体从表达方式上相区别的标志。

在各种文章样式中,说明文体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类别。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说明文越来超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和实用价值。现实生活充分表明,说明文不是一种无足轻重的文章形式,而是运用范围极为广泛的常用文体,它与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的关系相当密切,而且由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说明文写作正在大量涌现。

关于说明文的分类,现在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根据各自的标准,对说明文有不同的分法。我们根据说明文的表现手法,大体上把它分为三类:一、阐释性说明文;二、述说性说明文;三、文艺性说明文。

从几个不同侧面来解说事物、阐释事理的说明文叫阐释性说明文。有关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动物、植物、科学卫生、语言文艺等方面的知识性文字或教材、科学实验报告、器物使用说明等都属于这一类。

通过简述概况或情节来介绍事物的说明文叫述说性说明文。电影、电视剧各戏曲的剧情简介,小说和其它文学作品心的内容提要、连环画或某些摄影照片的解说词等都属于这一类。

运用形象化的手法来介绍事物、阐述事理的说明文叫文艺性说明文。这类说明文具有较多的文学色彩。知识小品(或叫科学小品)、名胜古迹、文物的说明简介等都属于这一类。

一般说来,前两类的写法比较平实,重在对事物或事理的条分缕析的解说。后一类的写法活动活泼,富有情趣,多采用文艺笔调。

二、 说明文的特点

说明文有如下特点:

1、 说明性

所谓说明性,是指说明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侧重对客观事物或事理作如实的介绍、简要的解说,力求使人有所知。就整个文体而言,说明文与记叙文、议论文的特点有显著的区别。记叙文记叙人物的活动,事情的经过,景物的状态,以及作者对人物、事件、景物的观感,主要用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重在使人有所感;议论文通过逻辑论证形式,分析事物的本质、规律和特点,提出主张,发表见解,主要用议论的表达方式,重在使人有所悟;比如,同是写读书学习这件事,高尔基在《我的童年》里描述了一段读书的具体情景,把人物读书时的画面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了,这是记叙性的; *** 在《中国 *** 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里写了一节“学习”,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任务以及必须采取正确的学习态度等问题,阐述了观点,论证了事理,这是议论性的;《读书笔记》用简洁的文字介绍做读书笔记的几种常用方法:“第一种是在书上画记号”;“第二种方法是摘录,就是把书中的重点、重要的材料、精彩的句子或段落,抄录在笔记本上”;“第三种方法是写出全篇或全书的提要”;“还有一种是写心得体会(读后感)”;“除了上述方法之外,还可以使用卡片”。全文既没有具体描述,也没有分析论证,主要是运用了说清事理的表达方式,条分缕析地介绍了作读书笔记的具体方法,读后使人获得学习经验。这是说明性的。由于写作目的不同,由于表达内容的方式不同,文章的特点自然也就不同了。正如记叙文具有形象性、抒情性,议论文具有说理性、逻辑性一样,说明文具的说明性。当然,一篇说明文由于表达内容的需要,部分地使用记叙或议论的表达方式,也是常见现象,但是这只能说它含有记叙或议论的成分,并不会因此而改变它的说明性质。

2、 知识性

一般说来,记叙文、议论文都或多或少地含有各种知识,能给人以教益,但是在传授知识方面,都比不上说明文那样直接、集中和强烈。这是因为说明文写作,其直接目的就给人以知识或技能。说明文的内容以知识为核心,不管是哪一篇说明文,它的内容不外乎是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所需要的知识,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基础学科到尖端科学,从奇妙的微生物到人类社会,从石器到电脑,从沙漠到海洋,从地层变化到天体运行,……漠漠宇宙,大千世界,无一不是说明文内容所涉足的领域,知识性是说明文写作的出发点,也是它的落脚点。

说明文既然要给人传授知识,就必须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包括阐释事理的合理性)。不管是对实体事物的说明,还是对非实体事物的说明,都必须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做到内容真实可靠,反映准确恰当,解说清楚明白。如果说明文违反知识的科学性,则是一个致使的伤。说明文主要对客观事物或事理予以冷静地解说阐释,一般不需要带上强烈的感 *** 彩或表示作者的倾向,具有客观性的特点。

《辞海》是这样介绍银杏的:

银杏亦称“白果树”、“公孙树”。银杏科。落叶乔木。叶扇形。雌雄异株。种子椭圆形或倒卵形。系孑遗植物,我国普遍栽培;日本亦产生长较慢,寿命较长,可达千余年。种仁供食用,多食中毒,外种皮可提栲胶。木材浅黄色,细致,轻软,供建筑、家具,雕刻及其他工艺品用。又为庭园树、行道树。中医学上以种子入药,性平、味苦涩、有小毒。功能敛肺定喘,主治痰哮喘咳、遗精、带下、小便频数等症。种子含有氢氰酸、组氨酸、蛋白质等。

这段关于银杏的说明文只是对银杏的名称、特点、产地,用途等作客观的如实的介绍,全是解说式的语言,把它与郭沫若的散文《银杏》对比,其客观性就显而易见了。

3、 实用性

从说明文的社会功用看,它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诸如法律条文的撰写、典章制度的编纂,天文历法的修著,生产知识的记录,工作经验的介绍等等,从卷帙浩繁的百科条目到一种产品的使用说明,说明文的触角,探伸到社会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起着巨大的作用,成为人们交换思想、交流经验的工具,沟通文理学科的桥梁。

三、 说明文的写作

写说明文和写其它文章一样,必须明确写作意图,确立文章中心;充分占有材料,力求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除了这些一般性的要求之外,说明文的写作还有如下要求:

(一) 抓住事物特征,把握说明中心

任何事物都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一个事物的特征是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写说明文只有抓住事物的特征,才能把被说明的事物准确清晰地介绍给读者,让人们对事物有确切的了解。事物往往有方面的特征,介绍事物时,不可能在一篇说明文里面面俱到;只能根据需要,一次谈一两个特征。因此,要写好说明文,还必须把握说明文的中心。如:《漫活圆周率》是一篇介绍数学基础的说明文。文章题为“漫话”,并没有漫无边际地随意堆砌关于圆周率的材料,而是围绕求出圆周率的更精确的数值这个中心,向人们介绍了古今中外数学家对圆周率的数值所做的贡献。

抓住事物特点,把握说明中心,这是写说明文的一个重要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写作者必须在写作前对被 说明的事物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必须懂得只有熟悉被说明的事物,认识并掌握被说明事物本身的规律性,才能做到这一点。

(二) 针对具体情况,选好写作角度

写说明文也是要求有的放矢的。写什么、怎样写,要从读者的实际情况考虑,使文章具有针对性,切合读者的知识水平、职业特点和年龄大小。往往读者对象不同,写的角度也不同。如阐述吸烟有害的说明文很多,有的是针对老年人的,有的是对妇女而言的,的有是对青少年而言的,角度不同,说明的内容则各有侧重。《青少年吸烟害处大》这篇文章从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的高度介绍吸烟对青少年的危害,突出分析青少年的生理特征,说明青少年接触毒性物质比成年人吸收快、排除慢、毒害大的情况,指出“吸烟对青少年是绝对有害而无一利的”。这样说明目的清楚,针对性强。

写说明文选取什么角度要依实际情况而定。比如,介绍牛的知识,如果是为饲养者写的,要侧重介绍牛的生活习惯和特性;如果是为使用者写的,要侧重介绍牛的功能和力气;如果是为兽医写的,则主要介绍它的身体构造;如果是为食用者写的,可以主要介绍它的营养价值。当然,作为科普知识介绍,不妨全面一点为好。

(三) 务求解说清楚、做到条理分明

写说明文的目的就是让人获得知识的技能,只有解说清楚,才能达到这个目的。说明说明,一说即明,如何解说清楚,要讲究说明的方法,注意结构的安排,着力语言的运用。关于说明的方法,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这里着重讲讲结构安排的条理性问题。

文章的条理性是客观事物、事理本身的特点、规律在文章结构上的反映。说明文解说事物、阐释事理要按其本身的条理来安排说明的次序,使之层次清楚,主次分明,安排说明文的结构首先要注意条理性。如何具体安排结构,不同类型的说明文有不同要求,介绍产品制作过程的说明文,往往按照产品生产工序来安排结构,如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是一篇介绍手工工艺品景泰蓝的说明文。它按照制作工艺的程序,抓住“做胎”、“掐丝”、“涂色”、“烧制”、“打磨”五道关键工序依次作了详细具体的说明,全篇言之有序,给人的印象十分鲜明。这一类安排,以时间变化为序,着重写事物的过程。

(四)语言准确简明,文字通俗浅显

选用准确的语言,精当地解说事物的事理,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说明文是以介绍知识性内容为主的,只有如实反映被说明内容的客观情况,才能保证知识的科学性。相反,语言不准确就会失去知识的科学性。

明代学者徐光启笔译古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其中的一节:

凡论度必始于一体。自点引之而为线,自线广之而为面,自面积之而为体,各自三大纲。是心有长而无阔者谓之线,有长与阔而无厚者谓之面,长与阔厚俱全者谓之体。唯点无长阔厚薄,其间不能容,不可以数度,然线之两端即点,而线面体皆由此生。点虽不入于数,实为从数之本。

这节解说数学基本概念的说明文,把什么是点、线、面、体,点与数度的联系和区别作了确切的阐释,语言也很精当。

此外,在说明文中往往有些内容是带有专门化的科学知识,涉及一些专门名词和专业术语,在说明中特别要求把它们运用得准确无误,使读者便于领会。如:“航空”与“航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篇文章作了这样的解说:“飞机在大气层内飞行,称为航空;卫星、飞船在大气层外飞行,称为航天。它们是采用不同的飞行器在不同的空间来完成飞行任务的”。这种解说是十分准确的,使人对什么叫“航空”、什么叫“航天”得到了科学的了解。

说明文的语言必须简要精当。看下面的这段文字:

“蝉的幼虫脱皮是从背上开始的。先出来的一层旧皮从背上裂开,露出淡绿色的蝉来。先出来的是头,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和折叠着翅膀,只留下尾边尖儿还在那层旧皮里。这时候,它腾起身子,往后翻下来,头部倒挂着,原来折叠着的翅膀打开了,竭力伸直。接着,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把身体翻上去,用前脚的爪子钩住那层旧皮。这个动作使它的尾巴尖儿从那层旧皮里完全脱出不了。那层旧皮就只剩下空壳,成了蝉蜕,。从开始到完全脱出来,大约要半个钟头。

这段文字不到二百个字,具体说明了蝉的幼虫脱皮的整个过程。用简明的语言把幼虫脱皮的复杂动作细致而真切地写出来了。文字不枝不蔓,语言富有表现力,给人很清晰的印象。、

说明文要介绍一些科学知识和一些内容,往往是一般人所不熟悉的内容人,要把专门化的科学知识解说清楚,让人易于了解,必须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富有趣味。如,《洲际导弹自述》是一篇介绍洲际导弹知识的科技小品。文章用拟人化手法把洲际导弹问世、分类、构造、特点及其威力和弱点都解说得十分清楚,文章把它赋予假定的人类行为,读起来生动风趣,易于理解。为了把说明文写得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人们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形象性、趣味性。

在说明文的写作中,应该注意克服几种常见的毛病。这就是:

第一,防止知识性的差错。如有篇写“牛”的习作这样写道:“牛有水牛、黄牛两种,牛是反刍动物,只吃青草,不必喂料。牛都两只角,体强力大,是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耕作工具。”由于写作者对有关牛的知识了解不够,有些只是一知半解。所以写起来造成知识性的错误。世界上牛的品种不只水牛、黄牛两种,杂交品种的牛并不长角;除了青草外,还必须给牛喂其它饲料;世界上也不是普遍使用牛作为耕作工具,牛还有专供食用、奶用或运输用,甚至作为神物崇拜的。

第二避免文体性的错误。如有篇说明文题为《蚯蚓》,其中写道:“……别看这小动物不惹眼,它可天天在松土、干活,它不讲究吃穿,不讲究休息,不讲住的,不讲报酬,整天埋头苦干,为人们劳作耕地,让作物生长茂盛。我不禁想起我们的老师,他们也有蚯蚓精神。

我愿作一条辛勤劳动的蚯蚓。”

显而易见,这篇习作把一篇说明文写成了一篇借物咏志的抒情散文了。

第三,克服片面性的论述。如,有篇题为《青蛙》的知识小品,介绍青蛙时写道:“青蛙是两栖、变温的动物,营养价值很高,……”这样定是片面的,青蛙能捕捉害虫,有益于庄稼的生长,只写它营养价值高,不宣传要保护它,饲养它,必然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片面性是不利普及科学知识的。

八年级语文书封面的说明文作文

语文书封面

遒劲有力的书法,诗意盎然的图画,上下对称的布局构成了极富中华文化底蕴的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的封面.

封面的上部正中书有“语文”两个大字,白底黑边,字体大方沉稳而不张扬,体现出中华民族朴实、谦逊的品质.两字左上方黄色方框内注明了该教材初审通过日期,两字下方是“语文”的汉语拼音及书本编著单位.

封面上半部分的背景是一幅淡灰色的草书书法作品,字体行云流水,灵动飘逸,重于写意而非表形,充分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

封面的下半部分是一幅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画中群山苍莽,连绵起伏,长城蜿蜒盘旋,如卧龙若隐若现.山间古树苍翠欲滴,悬泉瀑布,飞漱而下,再加上萦绕在山的飘渺的云雾,让人不禁生发出“实乃欲界之仙都”的感慨.

整个封面设计简约,富有文化底蕴,充分展示了语文学科的博大精深.

成长,源于语文作文600初二说明文

成长源于失去

想要成长,那就得付出代价,不仅仅是所谓的时间,重要的是失去。

曾经以为,什么是长大?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长!然,经历告诉我们,这些都太小儿科了。成长会让你失去你的纯真,成长让你学会计较,计较得失,计较成败,计较付出与回报的对等。

有的人活到老依旧单纯得像白纸,有的人小小年纪就学会了世故。

一直以来,我标榜自己长大了,脱离了学校的桎梏,在社会这片天地翱翔。然工作这段时间以来,身边发生的事情才让我认识到自己的愚蠢。扮猪吃老虎是需要道行的,而我道行尚浅,或者说没有道行可言。我们眼中那个单纯,也一直表现得单纯的妹子才是经典。

成长源于失去。从越来越多的接触中才知道她能做到左右逢源在于她经历得多,失去的更多。完整的家庭是她从小所缺乏的,在破裂的父母关系中,她挣扎却也挣脱不了,她见到了许多我们不曾关注的事情,她经历了我们不曾有过的痛苦。当我们在小说、游戏、欢声笑语、无忧无虑的时候,她在浮沉中挣扎,最终也没能修复父母的关系。她失去了应有的欢乐、闲暇,失去了圆满的家庭,得来了她的成长。

最开始我们不能理解她的某些行为,觉得表里不一,而单纯的我们尽然还在想做一个简单透明直来直去的人。然很多人说她好,她会做人。对于我们的不理解他们讲了自己很多经历,听得多了,才意识到自己的偏颇。不想长大使我们很多人的渺小的愿望,然而,很难做到。经历与失去迫使我们成长。

我的电脑

荆州小学六〈4〉班李昱均

我的电脑是爸爸从广州带回来的,它有一个大大的,灵活的大脑,一个圆圆的嘴巴,旁边加个开关。

电脑分为三大主件,显示器,主机和键盘。显示器就是一个大屏幕,象电视机一样。主机是必不可少的部件,有两只眼睛,一只启动程序,另一只重新启动程序。功劳最大的就是键盘了,它包含着26个英语字母,4个方向键,0~9个数字,F1~F12一些不可缺少的功能键。它们各负其责、各有妙用。如:CTRL+ALT+DELETE能重新启动程序,ALT+F4能关闭正在运行中的程序。电脑还有一条小尾巴,就是鼠标,鼠标是用来发布指令的,显示器会听从它的指令,这就是电脑的神奇功能。

电脑的用处可大了,它可以玩游戏 ,查资料,看CD等。比如查资料,你想知道关于周总理的资料的话,只需在百度网上搜索周总理三个字,立刻就能查到关于周总理的所有故事和资料了,坐在家里登入新浪网,你也可以知道国际国内最新发生的事情,还有电脑的计算能力,几乎是万无一失的,只要你发出指令,它就会告诉你结果。如果你感到累了,可以暂时放松一下,一边听歌,一边打纸牌,下象棋等。不仅如此,它还有更奇特的功能------传送邮件,无论你的朋友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你都可以及时向他传递你的信息,可以通过视频见到你离别的朋友,互相对话,问好。

每个周末,我会用它写作文。用电脑写作文可方便了,能及时修改错误而不留痕迹,写完后,打印出来就好了。每当我遇到难题,我就会求助于电脑,请它帮我搜索词语,词组 ,英语单词,人物介绍等等,我从来都难不倒它。

我的电脑 ,就像我的一位良师益友,我已离不开它了。

//m.baidu/from=1086k/bd_page_type=1/ssid=0/uid=0/pu=u *** @0,sz@240_320,ta@middle__40_2_3.1/baiduid=A547E0CE997432D37219300196A59BB7/baiduid=A547E0CE997432D37219300196A59BB7/w=0_10_作文我的电脑/t=wap/l=0/tc?ref=_colorful&lid=11695623264635973515&order=1&vit=osres&tj=_normal_1_0_10_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语文说明文作文 我的语文课本600字说明文600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初二作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初二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初二作文1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从小就要养成爱读书的习惯,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知识,明白更多道理。我的书房里摆满了从古至今的许多好书。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它——《智慧背囊》。

  当我第一次翻开书本,一阵阵沁人心脾的书香扑鼻而来。读完书的一大半,我不得不佩服这本书的作者李继勇,他虽然没有名气,但选的文章是那么的动人心弦。优美的语句让我久久沉浸,动人的心灵感悟让我一次次泪流满面……

  这本书的内容极其丰富,它既写到了爱、幸福、感恩。还写到了人与人该怎么交往。这本书通过上百个故事向人们叙述着人间的美、丑、善、恶、真、假。它简直就是人生当中必不可少的,它能点亮我们的人生,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它,可以呼唤埋在我们心底爱的种子,让它发芽、成长;它能让我们活出光彩来……

  《智慧背囊》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个有关父爱的故事。读完这个故事,我的心被震撼了:有个小女孩想弹钢琴,父亲知道后,起早贪黑,努力赚钱,为的就是能够给女儿买钢琴,终于有一天,钱终于凑够了,但在路上被小偷偷了,父亲回到家给女儿做了架纸钢琴。女儿什么都明白了,立即坐在“钢琴”前开始如痴如醉地弹奏,此时,父女俩都泪流满面了。这如山的父爱啊,怎不令人感动!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亲情、友情等等,都是人类生活中恒古不变的主题,很多时候,美好的感情、真挚的回忆,会影响人的一生。它像一杯陈年佳酿,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却愈久弥香。对比起书中的人物,我觉得自己远远不如他们。在生活中,我无时无刻不沉浸在亲情、友情中,但我却常常忽视了它们——家人在上学时的一声叮嘱被我认为是唠叨;朋友们帮助我,我却不屑一顾,认为他们是在讨好我;当亲人为我梳头、叠被,我还会对他们发牢骚,认为他们应该为我这些事……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了要无私奉献,要懂得感恩,要学会怎样和朋友相处。感谢《智慧背囊》,赐予生活的智慧!

  一粒沙子就是一个世界,一滴露珠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本好书会给你带来心灵的洗润。还等什么,买一本回去看看吧!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初二作文2

  如果谈起我最喜欢的一本书,那我可就犯难了。因为我喜欢看的书太多了!但目前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就是出自苏联作家高尔基之手的《童年》。

  在童年一书中,高尔基化名为阿辽沙。他有一个慈祥的外婆,两个酷似野心家的舅舅(因为他的舅舅们正在为谁在家开染坊和谁将去农村种菜互相算计,却伤害了家庭和睦),一个好朋友和一个不寻常的童年。

  在文章的一开头,就有一个不祥的预兆——他的父亲去世了,当时他只有七,八岁。后来他的母亲和外婆准备带他去外公家。而在登船之前,他刚出生没几天的小弟弟也去世了。从此这个家庭就像被诅咒了似的:阿辽沙的舅母,朋友在短暂的一年之内相继去世。他的一个舅舅为了钱,整天盘算着杀死外公。在几年之后,他的外婆去世了,外公也变成一个一无所有的叫花子。他从前的一切,如今也只剩下这一句单调的,让人心酸的话:“唉!你们这些东西啊……”

  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阿辽沙看到了外婆的上帝和外公的上帝。他的心里就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外婆的上帝和外公的上帝不一样呢?”直到他母亲撒手离开人间时,他才渐渐明白起来,因为那时他才渐渐学会走向人间。而当时阿辽沙只有十一岁。

  在啊辽沙的身上,我们会看到我们的影子吗?或许不会。因为我们在生活中都会有一些疑问,但不同的是,我们可以问父母,而阿辽沙只能强忍住好奇心。

  文中阿辽沙的命运,就是高尔基自己的经历,他原名为阿历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他出生于1863年,死于1936年,在11岁时就在社会上奔波,维持生计。在人间的苦难磨练了他的斗志,使他成为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杰出代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人。

  我喜欢这本书,不仅是单纯的字面上的喜欢,还因为与我们一样,主人公有着对未来生的恐慌,憧憬与迷茫…正是在这些人生的艰难困苦、起起落落中,练就了勇敢和坚强。它教给我们如何面对困难,如何面对曲折复杂的人生,做一个生活的坚强者。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初二作文3

  书,对我而言,是良师,是益友。而让我印象最深的书,还是它——《再见了,艾玛奶奶》。

  虽然它和我只接触了短短三天,但已经足够了。打开书的扉页,我看见了艾玛奶奶的照片,并在照片的上面看见了这么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我的生命可能只剩下一年了,看样子,该做些准备了。”这个故事说的是死的话题,但是以艾玛奶奶的宠物——猫咪思达的眼光来写的。故事是这样的……

  “八十五岁高龄的艾玛奶奶患了多发性骨髓癌,她让家里人查一查这到底是什么病,她自己也问了医生,知道自己得的病不可能治好了。艾玛奶奶说:“我的生命可能只剩下一年了,看样子,该做些准备了。”艾玛奶奶开始写她的家族史,因为她认为如果她不写的话,那就不会有人再写了(艾玛奶奶的丈夫早在12年前就去世了,她和女儿帕特、女婿艾德以及外孙布莱特生活在一起)……

  “她还是像往常一样:平静地照料她的猫和花草,出门前依然要化妆,周日上午去老人俱乐部吃早餐。静静地等待这一天的到来,但她每周得去医院输血,不然她的血不够用。艾玛奶奶拒绝去医院渡过最后的时刻,家人们尊重她的选择,在家里陪伴着她。一次,艾玛奶奶输血时出现了副作用,与死神擦肩而过,于是她连站都需要人帮忙了。他的弟弟、亲人都纷纷赶来看她的最后一面,但是不幸的事发生了:一天下午,全家人在吃饭时,艾玛奶奶去了。子女们按照她的遗愿,把骨灰撒向江河,然后家人和亲友们,在院子里,思念他们的奶奶……”

  我猜艾玛奶奶应该是认为“亡”才是消失了,没有了;“死”只是灵魂离开了肉体。要是一个人没有死的话,他就不会去珍惜生命,就不会有那些甜美的回忆。如果没有死,时间就不会有终止,就像一条射线,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不停地向前驶去,生命就这样无限制地延长下去。这样的生命已经没有意义了,无休止地做一件事情也没有意思了!所以我认为艾玛奶奶没有留下任何叹息与悔恨,而是将很多的爱留在了人间!

  书——是我最好的老师与朋友,当生活中遇到任何挫折和困难时,我都可以向它求助,因为它永远也不会背弃我!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初二作文4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错,书确实很重要,书籍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家都有自己喜欢的书吧,我最喜欢的书是《什么是什么之鲸和海豚》。

  我很喜欢《鲸和海豚》这本书,它给了我很多知识,这是我喜欢这本书的第一原因:现在的孩子知识量太少了,以前我觉得学会课本上的知识就行了,对课外的一些知识知之甚少,连鲸鱼是哺乳动物也不知道。鲸有几个品种?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吗?最早捕鲸的是什么人?海豚是属于鲸目吗?海豚有几个品种?这些问题以前我都不知道,直到有了《鲸和海豚》这本书,这些问题才一一解开,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第二个原因是这本书让我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当我读到”IWC这个组织保护鲸,不是为鲸着想,而是为了捕鲸着想,因为现在的高科技武器可能把鲸逼入绝境,以后出现没有鲸可捕的现象“。这一章(《捕鲸》)和这一段话给了我深刻的感触和道理: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杀害动物,破坏自然环境,现在的武器越来越高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们穿着虎皮,狮皮做成的衣服,提着鳄鱼皮做成的皮包,家中摆放着用象牙雕刻成的精美装饰品。这些又有什么用呢?还不是只求一乐,却不想,这是把自己逼入绝境。

  人们无度地砍伐树木,杀害动物,最后树木砍光了,动物杀光了,环境污染了,地球破坏了,最后人类被自己逼上了绝路。这一章和这一段话表面上是写鲸鱼,实际上写了所有动物的情况。所以我们保护环境,保护动物,就是在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第三个原因是,我的理想是长大后成为一名生物学家。作为生物,鲸和海豚在自然界算是比较简单的,我就先学习它们的相关知识,逐渐打下基础。通过这本书我知道,鲸鱼的祖先是龙王鲸和矛齿鲸,大约四千万年前,陆地上到处都是厉害的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鲸无法在陆地上生存,就慢慢进化成了海洋生物。本书尾页还有这样一句话:鲸还有很多的秘密。留下了悬念,激发了我探索和发现的欲望。

  我爱《鲸和海豚》这本书,它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懂得了很多道理。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初二作文5

  这本书自从我在书店看到它我最喜爱的书是什么呢?那是一本叫“卖核弹的小女孩的书”。这本书里的剧情非常搞笑,是“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改板。

  这本书的封面是一个核弹标志,上面趴着一个小女孩,小女孩手里是一根点燃了的火柴。它的外皮是蓝色的,里面的纸是白色的,里面的构造是这样的:中间是一大堆的字,四个角上各有一颗核弹。它的功能呢?是用来看的喽!

  我就格外喜欢它,但它实在是太贵了,因为老板说这是国外一名改编大师改写的,所以价格是100元。当时,我回到家,和妈妈说了这件事,妈妈恶狠狠地盯着我,心里想着,这败家儿子,竟然想买这么贵的书,当我们家很有钱呀!她又朝我骂道:“我每天那么辛苦地赚钱,还要辛辛苦苦地做家务,你竟然要买这么贵的书,你还是不是我亲生的了!”后来,我见妈妈这么生气,就死了这条心了,轻叹了一声:“唉——”结果有一天,我从学校放学回家的路上,当时,天上的云朵白得像一大堆白色的颜料,太阳像一个大火球,但却非常凉爽,这个现象说明今天是个好日子呀!果不其然,在我路过那家书店时看到了一个令我震惊的消息,这家店今天做活动,所有书只需要5元就可以带走!于是我飞快地回到家,和妈妈说了这件事,妈妈脸上露出了笑容,我的心里也很高兴,带着妈妈去买下了这本书。

  但有一天,在学校看这本书时,却撞到了一群人,他们一见到我,就凶神恶煞地说:“今天你撞上了我们,那我们就要惩罚你,要么你把书给我,要么我们打你一顿,你选哪个?”当时我像是一只胆小的小白鼠一样,十分害怕。但是我冷静下来,想了想,说:“要不这样吧!我这本书很好笑,如果你们也觉得很好笑,那就当这件事没发生过,如果觉得不好笑,那我就把书给你们,你们也打我一顿,行不行?”“好!”他们想了想,回答道。于是,他们就读了起来,结果,当他们读到“小女孩点燃了一颗核弹,结果全村人都见到了自己奶奶的奶奶的奶奶”时,就直接全部都笑喷了,结果全部像疯子似的在那边笑,然后被他们自己的口水噎到了,接着就直接全部被笑进了医院,我就这么脱险了。

  现在,这本书还在我家书柜里,我时不时还会拿出来看呢!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初二作文6

  我躲在某一个时间,想念一段时光的掌纹。手上捧着一本书,泛黄的,抑或是崭新的。书陪我走过了一条名叫年华的山路,不曾离开过。

  与书的渊源要从好多好多年前说起,那时候我还是一只软声软语的'小雉鸟,不懂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有一次,一位大姐姐来家里吃饭,她嘴角勾起暖心地笑:“你好呀,小妹妹,你可以叫我小引姐姐。”那时她提着一个蓝布袋,我好奇地打开看,见是几个薄薄的东西,泛着清香。才问小引姐姐,她亲切地说:“这是给妹妹的书啊,喜欢吧。”旁边爸爸妈妈欢喜地笑了:“真费心了。女儿,你要向姐姐学习,多看书哦!”那时候一片其乐融融,我心里也抹上一层厚实的愉悦感。那之后我就静静坐在椅子上看图画书,看人物的动作,看纯净的亮色,一种不由分说的释感。

  从此我就迷恋上那种释感。不再只是看图画,而渐渐地吸收文字,思考人物的心理。其难度对于小小的我不会低于哈姆雷特在生存与毁灭之间的痛苦挣扎。当有一天捧着《长袜子皮皮》时,我的内心在吼叫着,我爱上了看书!

  我看《西游记》的九九八十一难,看《福尔摩斯探索集》的惊险破案,也看《城南旧事》小英子的成长……我看忧伤而清澈,看幽默而明理,看破裂而悲凉……多少本书,手指的摩擦碰撞,都是岁月的回忆,是内心知识的沉淀。

  我总喜欢捧着一本书,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因为它串起了我太多回忆,所以想把它放在离心脏最近的地方,也许我对书的喜爱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所以想时刻捧在手心里,又也许我只是享受这种抱着厚厚的书行走的释感。

  书陪伴着我。当我伤心时,委屈时,孤单时……那种只属于它自己的纸墨香,都残留在我的指间和心里。我希望这种沉浸在读书没有忧伤的幸福时光能长久,如果一定要给这个时光加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如果说第一次看书时内心积攒的是好奇,而现在的我仍是一样,留恋旧的,期待新的。期待那些不知道多久以后就会与我交织的书中的人物。

  我无法预知的未来里,我读的最后一本书,它将是我那种释感的终止号,又或许是省略号,我会带走那颗爱看书的心,无休止地延续下去。

  书陪伴了我,春夏秋冬,白昼黑夜,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我坚信我坚定的心一定会持久。与书的故事,也会持久。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初二作文7

  我是一个“小书迷”,看过不少书,但要说我最喜欢的一本书非《说岳全传》莫属。

  书中讲述了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传奇故事。岳飞出生才3天,家乡汤阴县遭受洪灾,父亲遇难,母亲抱着他坐花缸逃生。漂流至内黄县,被王明收留。岳飞在母亲的严教下读书识字,又与王贵、周侗学艺,少年时即文武双全。岳飞与王贵、牛皋等结义兄弟赴京考武举,因枪挑小梁王闯下大祸,逃回乡里。不久,金兀术兴兵南犯,掳走徽、钦二帝。康王逃回即位,召岳飞抗金,岳飞在牛头山一战,打败金兀术,因功升为大将军。又挥师北上,在朱仙镇打败金兵,正当岳飞准备直捣黄龙府时,金兀术派来的内奸秦桧连发12道金牌将岳飞召回京师,并以“莫须有”的罪名屈杀岳飞、岳云和张宪于风波亭。此书对我感触最深的是岳飞、宗泽、韩世忠等将士英勇作战,精忠报国的忠勇行为,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反对民族压迫,反抗外来侵略的优良传统,鞭鞑了秦桧等人的投降卖国,陷害忠良的丑恶行径。所以,《说岳飞传》这本书不愧为一本好书。在深深敬佩岳飞英勇作战、精忠报国的同时,我也深深替岳飞婉惜。俗话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假若岳飞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假若岳飞没有糊里糊涂的愚忠,而有自己的主见,那么秦桧就是发上120道金牌也召不回岳飞,一个民族英雄,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怎么会轻而易举地被“自家人”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死呢?岳飞虽然愚忠,但他那为国为民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学习。

  我喜爱这本书是因为岳飞是永生在中国老百姓心中的民族英雄,他武艺高强,精通韬略;正气凛然,一心要精忠报国。岳家军的将领,则多为出身民间的绿林好汉,他们对腐朽的封建朝廷不满,但在民族存亡的关头,都能挺身而出,血洒沙场。这本书还让人们认识到了岳飞的精忠报国,秦桧的残害良忠。岳飞他为了不让金兵入中原,就带领几千万宋朝人马打金兵。而秦桧呢,他却只顾自己的生命,竟忘记了自己是从哪来的,这样还不算,他和他的妻子贪图荣华富贵,帮助金人杀入中原。真是令人可恨!

  《说岳全传》这本书真是让人百看不倦。它不仅让我们知道了大英雄岳飞和奸人秦桧的故事,还让我们懂得了精忠报国的含义。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初二作文8

  你若问起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我会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鲁滨逊漂流记》!”

  不要认为这部书已然过时,这部书是在大浪淘沙后筛选出来的传世经典。书中的人物、全书的内容、思想精神已然在我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它成为我们心中的一道亮丽而永恒的风景线!

  然而对我来说,这部书的价值不至于此,它对我的影响与感化是更深刻的!它的内容对我而言是给我上了一堂生动而震撼的生活科。

  原来的我自理能力很差,不爱承担家务,不爱自力更生,不能脱离父母的关爱、帮助与呵护,这导致了我缺乏独立、缺乏自主,这是一个大弊病。因为独立自主对于一个人来说极其重要,它是一个人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我却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这就等于失去了人生前进的武器,两手空空的我却不了解这一切的可怕,依然在依赖下尽情享受,不听家人的劝告。

  在我身上,水开了不知所措,衣服不会自己洗,被子不会自己叠的景象时常发生。我也曾为此感到苦恼,但这苦恼过于肤浅,并未使我下定决心脱离依赖走向自主,直到——

  小学时读到了一篇《鲁滨逊漂流记》的节选,初读之后感到很兴奋,觉得这部书应是本刺激精彩的冒险小说。出于好奇,我小心地打开了封面——生怕破坏这精彩的冒险情节。在认真读过内容简介后,兴奋跌落了一半,失望涌了上来,不就是说一个叫鲁滨逊的人在轮船遇难后孤身飘落至一荒岛而独立自活二十多年的故事嘛,这有啥意思?一点也不刺激,但出于一种莫名的感觉,我还是翻开了第一页。

  花了十来天,整本书读完了,那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当我合住这本书时,我在沉思、我在设想,若是我独自飘落到了这样一个荒岛上,我会像鲁滨逊一样去自主生活吗?我能像鲁滨逊一样自主生活吗?阳光照在封面上那个衣衫褴褛的鲁滨逊上,我突然看见他身上在放射自主、独立、自强的光芒。

  我下定决心,要摆脱依赖,去做一个像鲁滨逊一样的自强自立的人。我学习洗衣服,学习做饭,并经常自己干家务,竭力去改变自己。人生当自立,男儿当自强,自己一定要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现在我已然不再依赖,这多亏了鲁滨逊。是他震撼了我,打动了我,帮助了我,我感谢鲁滨逊,我热爱这本《鲁滨逊漂流记》!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初二作文9

  书让人产生无限遐想,书让人开阔眼界,书让人丰富知识,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一本好书就好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更是精神上的支柱。

  在我记忆的长河里印象最深的一本书莫过于《老人与海》了,每本书都有自己独特的灵魂,当我抱着一颗好奇心阅读完这本书时才知道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位平凡的老人,一条普通的大马林鱼,在茫茫大海里发生了一件看似平凡的事但又不平凡。一个名叫三提亚哥的老渔夫出海打鱼当他已经出海八十多天天还是一无所获时,意外的是他在快要绝望的时候既然钓到了一条奇大无比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比他船还大两英尺的一条大鱼,可是大马林鱼将他的小船整整拖了三天,在中途中,老人并没有想过放弃的念头,最后大马林鱼因精疲力尽被渔夫杀死了。当他准备回去向歧视他的人们证实他不是失败者时,又遭到了鲨鱼袭击,他用尽了一切力量来反击。虽然回港时只剩下大马林鱼的鱼头和骨头鱼肉都被鲨鱼要去了,但是并没有摧毁他英勇的斗志。我想鲨鱼是宇宙间一切破坏性力量最强的化身,而老人正是正义的使者。回忆起老人曾说过的那句话:"人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在我读这本书之前,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只受不起大风大雨的小鸟,一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就会想着逃避。在学习生涯中,只要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垂头丧气觉得自己不管怎么努力都比不过别人。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再也不会因为做什么不顺利或失败,一切都将会过去,而过去的就会成为下一步的转折点。人生本来就应该无止境的追求,“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

  失败,也许在很多人眼里会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但在人生的路途中失败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在渔夫出海之前,他是所有人眼里的失败者,他其实是一个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几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道路总是不好走的,但如果你也可以像渔夫一样拥有一颗坚持不懈,不被打倒勇敢的心,失败在你眼里就会成为小菜一碟的小事。在风里你可以感受坚毅,在浪里你可以感受激昂,在失败里也许你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我是初三党,想写小说放在小说阅读网上面,但是不想让家长知道,这要怎么办啊

这个你不用担心,我也是在这个网站写书的。情况也是和你一样。但是现在,家人们都想清楚了。而且,现在我正在忙签约的事情。呵呵,没事的。都会好的。
前两个回答的都是废话,人家骚年都说了不想让家长知道,你们又户口本有学习的,谁特么没点爱好啦。
骚年听老衲的,那是相当简单,找个朋友(一定要好朋友,因为涉及到稿费呢)帮你到网站上注册下,然后联系方式等都留你的,这样一切问题不都OK了么,当然,你写的时候要是让你父母逮到那就是你的问题了哦。
匿名投稿即可,

或者,叫发布者给于保护。
为什么你放小说在上面会让家长知道啊???不是有笔名的么?
不过,你怕被家长知道的话,可以到晋江网上申请成为作者,它有一个存稿箱设置,你可以平时在电脑文档里写小说,然后把章节复制到作者界面,存进存稿箱,这样你可以定时发表更新.....
主要精力还是要放在学习上,如果有空闲了,自己有兴趣就写啊,写完作业可以用稿纸写小说,如果想在网上连载最好也有点存稿,线下写了等放假了再发网上去也不错呀。

谁有好看的完结的言情小说,放在手机上看。请发给我。邮箱438060987@qq.com

已发送~~分的现言和古言~先发这些了~~解压缩以后都是txt文档~~希望你喜欢~~虽然不多,但是都是我看了觉得还不错的~~
已发送,请查收、
祝你看书愉快O(∩_∩)O哈!
已发送 望采纳
都是TXT版
本书分作两部分,前半部分写百草园,后半部分写三味书屋,中间有一个过渡段。对于这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有三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是和谐统一的。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一种意见认为,是对比关系。用乐园似的百草园生活来和阴森、冷酷、枯燥、陈腐的三味书屋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又一种意见认为,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的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见“有关资料”)

二、本文第二段的写景,非常精彩。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栏经过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是儿童的特别的感觉。叫天子的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具的感受。第二,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的景物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后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第三,融情入景,景中有人。本文在写景时洋溢着感情。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就是富于感情色彩的词语。描写景物所用的动词、形容词不仅确切、明丽,而且蕴含着喜爱之情,如“长吟”“轻捷”“低唱”“弹琴”之类。第四,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部分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部分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三、本文善于联想。作者写何首乌根想到成仙,写传说的赤练蛇联想到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写捕鸟提到闰土的父亲,这些必要的联想,使文章放得开,增加情趣;又收得拢,为表现中心服务。文章显得多姿多彩,生动活泼。

关于练习

一、课文前半部分写百草园,后半部分写三味书屋。对这两部分之间的关系,它们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大致有下边三种说法。你有什么看法?理由是什么?

1.衬托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衬托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2.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3.统一关系。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道练习旨在帮助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由于课文内容复杂,初一学生难于理解得很深刻。只要有所理解,也就达到目的。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根据,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都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理由可参见“有关资料”。

二、默读下边两段文字,完成练习。

这个练习旨在帮助学生学习本文精彩的语言,体会文章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1)找出描写景物的词语,并品味其中形容事物、表述动作的词的准确性。

(2)仿照“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1)颜色:碧绿、紫红。声音:长吟、低唱、弹琴。形状:光滑、高大、肥胖、轻捷、直窜。

(2)可以先指导学生把握这种句子的特点和表达效果,然后造句。

2.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这段文字总共不到七十个字,连用九个表述动作的词写捕鸟的动作,试找出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试写一个游戏,表现一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

九个动词是: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写游戏的练笔,要写得清楚、真切、生动。

三、熟读下边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1.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对你写作有什么启示?

2.这一段流露了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各是什么样的感情?

3.为什么在“蟋蟀”“覆盆子”和“木莲”前面加上“我的”,在后边加上“们”?

4.三个“也许”表现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这道练习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全文的结构和过渡段的作用,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并品味语言。

1.这段文字起过渡作用。

2.对百草园喜爱、留恋的感情,对三味书屋有所畏惧的感情。

3.加上“我的”,表示与“蟋蟀”“覆盆子”“木莲”的亲密关系。加上“们”,是拟人化用法,而且表示数量多。

4.三个“也许”是表示猜测、估计或不能肯定的语气。

教学建议

一、这一课,是学生升入中学第一次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教师在课前要简明、扼要地介绍鲁迅的生平,结合鲁迅童年生活讲述与课文有关的部分,自然导入对课文的分析,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本文的写景极为精妙,此中笔法,学生未必都能一一学会。但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诸如要抓住事物特点,应当有恰当的顺序等,应该指导学生掌握。

三、描写三味书屋部分是教学难点。难在两点:一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二是有些难解的词语。关于内容,主要是有些分歧意见。只要是从课文本身出发,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思想全面考虑,见解不同是正常的。教师适当引导,学生理解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关于生僻词语,教师参见“有关资料”部分,加以了解,学生则不必深究。

四、“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等语是作者有意讽刺当时社会上那些“正人君子”的,意义深刻、含蓄,学生不易理解,但并不妨碍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

有关资料

一、补充注释

1.〔“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应读作:“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引自《论语·述而》,意思是:“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想得到仁,这仁就来了。”是宣扬孔子哲学思想“仁”的。

2.〔“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应读作:“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引自《幼学琼林·身体》。原文是“笑人齿缺,胡为狗窦大开。”意思是:“笑人家牙齿缺了,(那口)像个狗洞大开着。”

3.〔“上九潜龙勿用”〕引自《易经·乾卦》。“上九”原文是“初九”,“潜龙勿用”即所谓“龙德而隐者也”。意思是说,恶势力强大时,才高德重的“好人”就要隐居起来,暂时不出去做官,以免被害。

4.〔“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摘自《尚书·禹贡》。原文不在一处,是学生因不懂而胡乱拼凑到一处的。意思是,那个地方的土地,(分为九等,上上为第一等,下上为下等里的最上一级),好坏交错;那进贡的东西,有祭祀专用的一捆捆的茅草,还有橘、柚这类水果。应读作“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

5.〔怪哉〕宋朝人编的《太平广记》473卷里有这样的记载: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悉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凡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之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中,须臾糜散。

6.〔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892年2月,12岁那年到这里入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其间断而复续,首尾竟达六年……

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旧如鲁迅回忆时写的那样:“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这匾和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党派干部想尽办法才找回来。当年和鲁迅一道念书的同学,解放初还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这三位老同学的回忆,三味书屋恢复了原来的布置。屋子里,好像是中国旧式的客厅,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来,是会感到奇特的。学生的座位一共有11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显得潮湿。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木刻文物。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7.〔私塾〕私塾乃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学生入学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

私塾的教学时数,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可分为两类:“短学”与“长学”。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而“长学”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其“长”的含义,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龄也长,二是指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多。

至于私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如对蒙童的行为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为我国教育的传统。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另外,私塾中体罚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8.〔“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出自清代武进人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冈赋》,文载清人王先谦所编《清嘉集初编》卷五。李克用为晚唐沙陀人,因参与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而官封晋王。他为了争夺地盘,扩大势力范围,与另一地方军阀、农民起义的叛徒朱温连年攻战不停。三垂冈一名三垂山,在今山西潞城县西。李克用曾因一次对梁战争的胜利在此置酒庆贺。刘翰赋写的就是这次宴会的盛况。“金叵箩”是一种敞口的浅杯,那形制也许同现今戏曲舞台上用作道具的长方形酒卮相仿佛。鲁迅先生所引刘翰赋中的“金叵箩”一词也应作如是观,否则与下文“千杯未醉”四字便难以缀连榫合。

二、关于美女蛇的分歧意见

有人认为这个故事是坏的,鲁迅是批判它的。

“其实我看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没有什么特别的寓意。故事的后半段还讲飞蜈蚣制死美女蛇的传说,更是迷信,更没有什么寓意。我觉得这就是个迷信故事,吓唬孩子的。也可以说鲁迅在批判这个迷信故事。”

(李何林《北京市中学语文课本中十五篇鲁迅作品的问题试答》,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美女蛇’之类的故事,是从儒家说教派生出来的,原意在于逼诱儿童‘有志于学’。造成了孩子的迷信和恐惧,‘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

(陈智贤、毛志成《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北京师大学报》1974年第3期)

有人认为这个故事是好的。

“说的是蛇,指的却是人:世间有这么一种恶人,专会装扮善良的面貌骗人害人,必须小心提防他。飞蜈蚣是幻想出来的制服这种恶人的力量。”

(张毕来《初级中学课本文学第二册教学参考书》)

有人则认为:

“这个关于‘美女蛇’的民间故事,带有封建迷信成分和颂扬佛教的糟粕,但也包含了与人民为敌的妖魔鬼怪是会披上漂亮的伪装来害人的这样一个深刻的寓意。”

(上海人民出版社《鲁迅作品教学参考资料》)

三、对先生的分歧意见

李何林说这位“先生”是一个体现孔孟之道的、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作者对他“是用轻松幽默的笔调予以揭露”。作品中说“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李何林认为“这是传言,并不是作者的看法,作者的看法已渗透在全篇的叙述中”。(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载山东师院等四院校编《语文教学》1978年第1期。)

《山东中学课本语文教学参考资料》中说,“先生”是“一个迂腐的老学究”,他用自己身受其害的那一套“加害于儿童”。并指出,“先生”这样做“却又非但全无恶意,倒还是出于一片至诚。这里所包含的悲剧性是多么深啊!”杨炳辉也认为“先生”“是一个深受毒害的长期执行地主阶级反动教育路线的下层知识分子。因此,鲁迅对他的讽刺和批判还是有分寸的”。 (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笔记》,原载云南教育学院《中学教学》1979年第4期。)

谷奎、沛夫认为前一种意见是错误的,没有抓住“先生”的本质特征。他们依据毛泽东同志说的:“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认为三味书屋的这位“先生”的本质,“就是一个忠实地顽固地宣扬反动腐朽封建思想的卫道士,是一个儒家的代表”;“在鲁迅笔下,先生是一个被批判、讽刺的可憎而又可笑的反面人物。” (见《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几个问题》,原载济宁师专《函数教学》1975年第1期。)

南京师院图书馆、中文系编的《文教资料简报》1976年第1期《关于三味书屋塾师寿镜吾的评价问题》一文中,把作品中的“先生”落实到现实生活里的寿镜吾并根据对寿老先生生前的种种传说,认为把他看成“腐儒”,“似乎与鲁迅原意不十分吻合”。曲辰也是把“先生”与寿镜吾联系起来看的,他认为对“先生”应从“历史的眼光”来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曲辰认为作品中的“先生”并非是“不学无术的腐儒”,他“实行那一套是题中应有之义,完全不足为怪”;而现实中的寿老先生,据有关资料,他不仅“知识渊博”,更可贵的是“具有反帝爱国思想”,对鲁迅关心,鲁迅对他“也非常尊敬”。因此曲辰认为作品中“对寿先生的描写丝毫没有恶意”,“仅对他作了若干委婉善意的讽刺”。 (见《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载爱辉县教师进修学校《进修参考资料》1977年第3、4期)

常明对前一种说法提出异议,他说:“作者既未点寿镜吾先生的名,因而提出‘关于对三味书屋塾师寿镜吾的评价问题’,在提法上倒是不十分吻合鲁迅的原意的。”他认为“如何评价现实生活中的寿镜吾和如何评价作品中的塾师是两回事”,因为“作者总不免要进行一些加工”。作品中不点明“寿老先生”,常明说,这是作者“怕人落实而影响塾师的典型性,从而影响主题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他认为李何林说“先生”是“典型的腐儒”,“正是根据作品的具体叙述而肯定”的。 (见《试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两个问题》,原载《语文战线》1976年第4期)

四、对本文主题的分歧意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是什么?众说纷纭。就其主要分歧来说:一种意见认为,本文的主题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另一种意见认为,不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1.主题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李何林认为:本篇的中心思想是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用乐园似的百草园生活来和阴森、冷酷、枯燥、陈腐的三味书屋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阔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像《论语》《幼学琼林》《周易》《尚书》这些宣扬封建毒素的古书,艰深难懂,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不懂也不能问。

重点在批判封建教育,揭露私塾残害儿童的身心发展,但百草园毕竟不是学校,不是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课堂,不过是能引起儿童乐趣的地方,所以这不是写两个课堂。

作者写这个私塾老先生,说“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这是传言,并不是作者的看法。作者的看法已渗透在全篇的叙述中: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动的对比;通过对这位老先生一面教学生死读书、读死书,一面自己在课堂上摇头晃脑地欣赏无聊文章的描写;特别是通过写学生按规矩如何先拜孔子后拜他,鲁迅如何抱着求知的渴望和仰慕的心情拿天真的问题去请教他,而碰了一鼻子灰……说明了他是一个体现孔孟之道的、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不过作者还不是把他写得很凶。他对学生也“大叫”“瞪眼”“怒斥”,偶尔也打“戒尺”“罚跪”,但这些都不常用。对这位老先生,作者是用轻松幽默的笔调予以揭露。

这篇散文不仅写景细致,且景中有情。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使读者感到此情此景亲切可爱:使人爱文中的景,更爱景中的情,更爱有这种天真感情的儿童,从而也就更憎恶夺去儿童“好景”的封建教育。

(李何林《北京市中学语文课本中十五篇鲁迅作品的问题试答》,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雪步认为:“作者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儿童时代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写,所表达的主题则是揭露和批判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封建教育制度,从而表现了鲁迅对封建社会及其教育制度的彻底否定。”

(山东师院聊城分院中文系、图书馆编《鲁迅教学手册》)

2.主题不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张硕城认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思想,历来的概括是: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这一概括,源于许钦文《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61年),为历年来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所沿袭。

笔者认为,这一概括的前半部分是正确的;后半部分则不符合作品实际,也不符合鲁迅的创作本意。这篇散文,没有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意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原题《旧事重提》之六),对于《朝花夕拾》全集的写作缘起和本意,鲁迅有过明确的说明。他在《朝花夕拾 ·小引》中说道,这本散文集是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其时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的,当时他“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只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小花”,来排遣寂寞。这是一。第二,《小引》还说明,原来集名是《旧事重提》,编定时,“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一改动,是为了更符合这组散文的内容实际。因为,在苦闷失望中的鲁迅,当时常常回忆起儿时的故乡的瓜果。这组散文,正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鲁迅书桌上的那盆“水横枝”,树叶青葱得可爱。所以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其中的一篇,它的创作思想不可能游离于《朝花夕拾》之外。

从作品的实际内容来看,也看不到批判封建教育的意思。首先,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前后描写无法形成所谓“相比”或“对照”,它们在叙述格调上是浑然一体,前后一致的,不存在褒前贬后的问题。百草园生活的描写自不必说,是何等欢乐,天真。三味书屋的生活描写又何尝不是这样。作者描写刚到书屋时对里头的陈设布置首先就充满着新奇的情感,那“黑油的竹门”,“三味书屋”的大匾,“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幅,那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对未脱孩提稚气的鲁迅,充满着一种不同于百草园戏耍的新鲜感。假如说,别了百草园,是令人留恋的;那么进了三味书屋,则又使他的好奇心进到了一个新的天地。当然,“何曰怪哉”之类的好奇,是不可能从先生口中或书上得到解答的,但作者写到这些时,并不认为这是对儿童的束缚,只是说“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并认为先生是一定懂得的,只不过不愿说。接着,描写了读书生活中的乐趣。“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人声鼎沸”,“先生自己也念”,而他在念书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些描写,同样是充满着欢乐、天真的笔调,一种怀着成年人回顾儿童们放声唱读的乐趣,一种从老先生略带迂腐的神态中品出的幽默,交织在文章之中,给人以欢乐、风趣的欣赏效果。这里怎么看得出“枯燥无味”的气息?哪里有批判或贬抑的格调呢?即使是写到戒尺、罚跪,这些封建师道的象征品时,作者也是以一种轻松的口吻写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连续两个“不常用”和一个“总不过”,还不足以反映出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态度吗?至于写到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小花园以及儿童们在园中的戏耍,写到上课时偷偷在下面玩纸盔甲,画画儿,就同写百草园欢乐生活更无二致。直到文章结尾,作者还以自己在三味书屋中画画的成绩而自豪,为这些画儿的卖掉而惋惜,在这惋惜之中,我们不是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留恋依依之情吗?从上述所举的这些描写笔调和内容来看,说作者是在批判三味书屋中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束缚,实在有点离题万里。

从作者对两个人物的描写中,我们也看不出褒贬对照的色彩。长妈妈以她的慈爱和动人的故事,赢得了儿童鲁迅的爱;先生则以他的品行“方正、质朴、博学”以及对学生的宽宥获得了少年鲁迅的崇敬。文章是这样描写先生的:他对学生和蔼,开始严厉,后来就好起来。学生溜出花园去玩,并不是不可以,只是去的人“太多”“太久”,就不行了。他不屑于回答“何曰怪哉”之类的怪题,但也不轻易体罚学生,在学生不听话时,“普通总不过瞪几眼”。他有点旧书生的迂腐,但是,这并没有给学生带来一点恶感,更没有在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恐惧的阴影。因此,从作品对三味书屋先生的描写中,也看不出作者有批判封建教育的意思。

应该说,贯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就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依照某种主观需要,凡持革命的文艺家的作品都必带“火药味”的偏见,凭空地把它附会为批判封建教育,把它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作为对照割裂开来,不仅破坏了这篇作品整体的和谐统一,也破坏了它的诗意。因此,《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思想应该是: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文章标题: 家人们,如何评价我三年前写的小说捏(那年我上初二)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gushi/168466.html
文章标签:那年  我上  三年前  家人  评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