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12-17 11:01:0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8次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情话,很美的情话会让人无法拒绝,比如说我养你,不管你怎么样我都喜欢你,或者是以后会爱你一辈子。说的都非常的好听,但是能够做到的人却很少。比起那些听起来很好听的话来说,我觉得能够打动我的是一些踏踏实实平凡的为我好的话语,虽然朴实无华,但是却能打动人心。
一:想吃什么给你做。
比起以后我当你的大厨,每天给你做饭,我觉得你想吃什么更能打动人心,打动人心的其实不是美好的话语,而是为你好的那颗心。虽然说每顿饭都给你做有点不太现实,但是只要自己有时间,有机会,就会在家里面做你喜欢吃的东西,一个男人肯为自己心爱的人下厨这就已经足够了。
二:来给你泡泡脚。
我因为是易寒体质,一到了冬天手脚就会非常的凉,就算是穿再厚也没有办法。所以说每天晚上他都会给我准备好热水,让我睡觉之前先泡泡脚,脚暖和了,身上就暖和很多。晚上睡觉也会比较舒服了。爱你的人从来都能够了解你的习惯,做一些对你好的事情。事情要体现在行动之中,并不是说说而已。
三:东西给我。
每次不管是出去逛街还是去哪里有事情的时候,他都会第一时间把我手里面的东西接过去,自己拿着,我只需要跟在他身边就好,不需要费任何力气。虽然说做一次很容易,但是能够每次都做到是非常难的事情。
所以说,很多好听的话语都只是因为好听而已,只有真正的做到了才是打动人心的。我们不需要轰轰烈烈的誓言,只需要能够真心的为自己好,把自己说过的话做到就可以了。往往朴实无华的话也能够打动人心。
我最喜欢的是一位伟大而刚强的母亲,她的名字广为熟知,她就是倪萍。在大多数观众眼中,她是一位成功的主持人,但是她更是一位伟大而成功的母亲。在第四期的《朗读者》上,她迈着慢步款款而来,此时的她已经饱经沧桑岁月,她的身材不在窈窕婀娜,反而有些臃肿走样,曾经的“大众情人”略显老态,但是她的身上多了一股历经世事的清明,多了一份为人父母的坚韧刚强。她带着《姥姥语录》而来致敬《朗读者》,婉转的语调,潸然的感情,字字心事,句句血泪。让我们不禁向这位为爱奔走的母亲致敬。
我清楚的记得里面有这样的一段话:姥姥把人类无法避免的灾难称之为“天黑了”。“天黑了”就是你遇上挡不住的大难了,你就得认命,认命不是撂下,是咬牙挺着,挺到天亮。天亮就是给你希望了,你就赶紧起来往前走,有多大劲儿往前走多远,老天会帮你。是啊,在为爱消失十年的日子里,或许倪萍熬过了太多的天黑,几次差点触摸到黎明又被拉回原地。我们无法想象命运究竟给了这位母亲怎样的捉弄,耗尽积蓄,漂洋过海,带着患病且年幼的儿子,来回奔波。曾经的央视一姐,无限风光的岁月一去不返,她也开始了精打细算的生活,日夜不停的拍戏养家糊口。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她曾经是光鲜亮丽的主持如今她只是一位平凡的母亲,一位愿意为自己的孩子豁出一切去的母亲。她身上闪耀的光芒,柔和中透着温暖,不屈中透着刚强。那份经过岁月苦难洗礼的悠然,像一朵迎风的玉兰,气定神闲。
《答案在风中飘扬》
鲍勃·迪伦
一个男人要走多少路
才能被称为一个男人
一只白鸽要飞过多少片海
才能在沙丘安眠
炮弹要多少次掠过天空
才能被永远禁止
答案啊 我的朋友 在风中飘扬
答案它在这风中飘扬
一座山要耸立多少年
才能被冲刷入海
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
才能被容许自由
一个人要多少回转过头去
才能假装什么都没看见
答案啊 我的朋友 在风中飘扬
答案它在这风中飘扬
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
才能看见天空
一个人要有多少只耳朵
才能听见人们的悲泣
要牺牲多少条生命
才能知道太多的人已经死去
答案啊 我的朋友 在风中飘扬
答案它在这风中飘扬
《朗读者》第一期无国界医生蒋励在前往枪林弹雨的阿富汗接生了三千多名婴儿,无一例孕产妇死亡。在舞台上她与同事朗读的那首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扬》时,我不禁潸然泪下。
(图片来自网络)
医者仁心,那些无国界医生放弃优厚的工资待遇,投身于无偿的志愿工作中。他们如战士般毫不畏惧的奔赴最危险的地方,用手术刀与死神厮杀,挽救了一条又一条生命地方,他们为灾民提供医疗服务,为他们修建供水系统,为他们建立医院培训医务人员……他们带给那些人的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治疗,更是一种力量,一种能继续支撑他们为自己的生命、未来而奋斗的力量。给予本身也是一种得到。当你面对饥饿,必定珍惜饱腹;当你面对战争,必定珍惜安逸;当你面对病痛,必定珍惜健康;当你面对过死亡,必定珍惜生命。在带给别人健康的同时,他们的笑容同样会给你带来充盈的满足感幸福感。
(图片来自网络)
世界上最动听的一句话不是我爱你,而是没事了。当听医者说出‘没事了’这三个字时,又是一种怎样地发自心底的快乐啊?
医者,本就是拯救生命的天使,在他们眼中没有国界、没有种族、没有性别,只要是生命都应该被尊重。
20210415期,主题是“家”,焊接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等13位清华大学校友朗读当年的《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民众书》,结尾部分简直泪奔,嘤嘤……
并非战争年代出生,对当年风起云涌的了解仅限于文字或是视频资料,但是仍然钦佩当年抗争并坚持的所有人。这一批老人,总体年龄加起来应当超过1200岁吧,但他们朗读时眼神坚定,手指甚至微微有些颤抖,透过脸上的皱纹似乎能看到当年那些风华正茂的青年。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试想一下,他们是时代之骄子,或许还是养尊处优的少爷小姐,让其义无反顾投身于革命的,便是内心对于家国的热忱吧。战争或许贫瘠了他们的物质生活,然而其精神世界的丰满程度是今天很难想象的。
我并非民国粉,对当时社会上的种种弊政也略知一二,然而正是因为这些兼具传统文人之气骨与西方开放精神的青年,让我始终对那个时代怀有深沉的敬畏。或许应了狄更斯那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文内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