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故事 > 文章正文

有哪些有趣的心理学故事/案例

时间: 2022-10-15 19:04:2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5次

有哪些有趣的心理学故事/案例

心理小故事

心理小故事通用15篇

心理小故事1

  有一位成功的商人,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说他一辈子装聋作哑。

  原来是这样顾客走进他的店里,指着一件商品问:

  “这个多少钱?”

  ”什么啊?“商人手贴着耳朵问。

  “这个多少钱!?”

  “什么?有多少?”

  “是多少钱!!”顾客有店对商人恼怒了。

  “哦!这个多少钱啊?稍等下~”商人对这里屋里的人喊

  “老板~这个柜台上的东西多少钱啊?”

  里屋传出一阵带着睡意又不耐烦的吼声:

  ”不是说了么!那里的商品要80快!好了别烦我!”

  “哦,这样啊~好的!”商人回过身来对着顾客。

  “您也听到了,老板说要50块,不过我可以让您便宜点40块拿走怎么样?”

  顾客暗自窃喜匆匆付过钱后一溜烟就走了。

心理小故事2

  “晚饭吃什么?”虽然出差在外,我心里却记挂着家中的女儿。“自己煮呗。”“自己煮?自己煮些什么呀?”想象不出她会煮些什么。“哎呀,自己煮就是自己煮啦。”电话那头女儿的口气已经不耐烦了,知道再问也问不出什么来,只好挂了。

  女儿为什么这么容易烦躁?她原来不是这样的。想起小时候她跟我的亲密劲儿,我心里一阵泛酸。那时我出差在外,电话里总能传来清脆甜稚的关切问候。八九岁时,她口头表达欲望特强烈,一张小嘴一天到晚叽叽喳喳说个不停,什么都可以成为话题。虽然通常情况下,家里的常住人口只有我们两人,但已够热闹、够烦人的。当时看到别人的孩子叛逆、不好调教,心里还想:自己的孩子应该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吧——看来是高兴得太早了。那个曾经和我约定说有了男朋友第一个告诉我的女孩怎么就突然变成这样的了?

  说突然,是因为感觉没什么理由。如果别人的孩子这样了,我有理由认为他们的父母或者忙于繁忙的生计,或者忙于丰富的生活,以至于无暇陪伴孩子,忽略了孩子的各种需求。你想,在他(她)需要你的时候你不付出,等他(她)不需要你能够自理自立时,他(她)就认为你无权过问那么多,自然造成了彼此间的心理距离,疏远了父母。而我家不一样,孩子小学时在离家不到三分钟的学校上学,初中又在我任教的中学就读。因为职业的缘故,我极为重视她各方面的培养,从不给她施加太多压力,一以贯之地陪伴着她,给她讲故事,教她跳舞,一起去郊游,甚至一起去偷桑叶喂她那濒临饿死的蚕宝宝,让她快乐地成长,应该算是比较合格的父母。可她还是这么“顺着潮流”地变了,我有理由深究原因。

  记得这“突然的变化”是在初二下期开学不久。一向开朗多言的她,反常地不苟言笑起来。以往饭桌上的热闹也被沉寂代替了。女儿木讷着脸儿只顾吃饭,似乎不理会我的诧异。面对这样的变化,我起初是惊疑不解,继而是委屈生气。经过多方询问质问,才了解到:女儿这学期的同桌表情严肃冷峻,不苟言笑,对那种嘻嘻哈哈的乐天行为嗤之以鼻,斥之为浅薄,而自己这样才叫深沉。于是在同桌的带动下,女儿也莫名地“深沉”起来了。原来是这样。无语!看来同辈人的思想很有影响力啊。

  尽管已了解了原因,但女儿说沉默就沉默、说烦躁就烦躁的脾性已然养成并随时发作,我也只能视而不见。接下来的变化日益丰富起来:她变得更加“自重”、“自爱”了,如果我有想拥抱一下她的行为举动,她就会连忙打开我,然后睥睨着我、开玩笑似地说:不要这么色嘛,又想吃我豆腐了。于是我这“老色鬼”只好对她爱而远之。更邪乎的是,有一次无意中发现她的QQ空间里有“啊,雨在不停地下,我心中的他在哪里呢?”、“我的目光追随着他”之类的句子。天!他是谁?这还了得!经过我的多方询问质问乃至拷问,她才告诉我,班上一个爱写校园青春派小说的女同学向她建议说,文章中添加些这类情愫,才有人看,不会显得那么老土。我向那位女同学求证了她的说法,女儿的班主任也告诉我,这个纸一样透明的孩子没有这类事。这事就这样过去了,但让我这“老土”的人郁闷了好一阵。想想,好在我有这样的条件弄清事情的始末,其他家长遇到这类事还不弄得惊疑不定?难怪乎他们要变得疑神疑鬼了。

  现在,女儿仍在不时变化着。原因不知是源自校园青春派偶像类小说,还是她那些颇具影响力的同辈们;抑或是我自身的根源——我那已不能满足她日益成长需要的能力。也许是兼而有之吧。总之,叛逆中的女儿觉得这样才过瘾,才不会那么“傻13”样。

  叛逆,大概是一种传染病,一种少年流行病。

心理小故事3

  一对夫妇有两个孩子,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决定为他们养一只小狗。小狗抱回来以后,

  他们想请一位朋友帮忙训练这只小狗。在第一次训练前,女驯狗师问:“小狗的目标是什么?”

  夫妻俩面面相觑,他们实在想不出狗还有什么另外的目标:“……一只小狗的目标?那当然

  就是当一只狗了。”女驯狗师极为严肃地摇了摇头说:“每只小狗都得有一个目标。”

  夫妇俩商量之后,为小狗确立了一个目标———白天和孩子们一道玩,夜里要能看家。

  后来,小狗被成功地训练成了孩子的好朋友和家中财产的守护神。

  这对夫妇就是美国的前任副总统阿尔.戈尔和他的妻子迪帕。他们牢牢地记住了这句话:做一只狗要有目标。推而广之,做一个人更要有目标。

心理小故事4

  职场小故事工作大道理:推销自己

  纹德从学校毕业进人社会工作没有多久,在一家小型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很幸运地透过了一家大型企业的考试,进人这家公司工作。

  在上千人的大型公司工作,不像在小公司里样样都得自己来,优点是能够专注于自己擅长的工作上,缺点是公司人才众多,自己所占的舞台面积缩小了,不再像以前一样能够挥洒自如。

  对于一个新进人员来说,如何加强自己的竞争潜力,是务必要思考的问题。纹德心想,要让高层主管明白我的潜力,起码先要让他们认得我,公司这么多人进进出出,能让他们叫得上名字的低层人员也没有几个。

  但是怎样才能够让高层主管认得我呢纹德成天在心里反复念叨着这个问题。

  时间过得很快,又到年底了,依照惯例,公司根据年终盈余发放年终奖金,大伙儿也照样按着“惯例”,不管拿多少奖金,也要对发放的比例批评、讽刺一番,好像不这么做就不能表示出自己一年来工作的辛苦。

  发放奖金之后的第二天,一封“感谢函”静静地躺在公司总经理和几位高级主管的桌上,资料是感谢各位主管辛苦的指导和带领,署名是纹德。

  纹德“又”在洗手间碰到了总经理,总经理笑着对他说:“噢!你就是纹德啊!”

  大道理:我们每一个人不止是一个演员,还能够是一个导演——自己导演自己。演员好当,导演难为。但做一个好导演,远比做一个好演员成功。自己给自己做导演,导演自己的人生。

心理小故事5

  7,18日,开心噢,明天全家要开车去旅行,爸妈做了充分的准备:汽车加满了油,后备箱放了帐篷驾驶座前准备了便当和全家福照片。可是下午爸妈吵架了,爸爸说虽然妈妈离家出走了,不过还是会带我去玩。

  7,19爸爸带我来到了香山,上午我和小动物做游戏,中午和爸爸做在车前盖上吃便当,下午在山顶看风景,夕阳太美了,,玩得很开心。就是晚上睡觉时很害怕,我老是听到奇怪的声音,想叫爸爸,但是爸爸睡得很熟,后来我借着月光看到全家福中妈妈的照片,安心了许多。

  7 ,20早上

  爸爸9点叫我起床,载我回了家,到楼上时,我才发现妈妈还没回来,有点担心。下午时,爸爸叫我去车里拿一下全家福,我到车库时差点吓死,地上躺着妈妈冰冷的尸体,,,晚上,爸爸要带我去警局,路上爸爸说:警员叔叔说,妈妈是被人谋杀的,大概是在早上时被人用利器割破了喉咙。你要认真诚实回答警员叔叔的问题,帮助抓捕凶手。:好,我答应着,心里却是又悔又恨,如果昨天没去玩而去找妈妈的话,可能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心理小故事6

  故事一《苦恼与欢快取决于心态》

  一,古时有一位国王,梦见山倒了,水枯了,花也谢了,便叫王后给他解梦。王后说:“大势不好。山倒了指山河要倒;水枯了指民众离心,君是船,民是水,水枯了,船也不能行了;花谢了指好景不长了。”国王惊出一身冷汗,从此患病,培训心态的小故事

  且愈来愈重。一位大臣要参见国王,国王在病榻上说出他的心事,哪知大臣一听,大笑说:“太好了,山倒了指从此天下升平;水枯指真龙现身,国王,你是真龙天子;花谢了,花谢见果子呀!”国王全身轻松,很快痊愈。

  二,有这样一个老太太,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染布的,二儿子是卖伞的,她整天为两个儿子发愁。天一下雨,她就会为大儿子发愁,由于不能晒布了;天一放晴,她就会为二儿子发愁,由于不下雨二儿子的伞就卖不出往。老太太总是愁眉紧锁,没有一天开心的日子,弄得疾病缠身,骨瘦如柴。一位哲学家告诉她,为什么不反过来想呢?天一下雨,你就为二儿子兴奋,由于他可以卖伞了;天一放晴,你就为大儿子兴奋,由于他可以晒布了。在哲学家的开导下,老太太以后天天都是乐呵呵的,身体自然健康起来了。

  【启示一】

  美国成功学学者拿破仑?希尔关于心态的意义说过这样一段话:“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却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 是的,一个人面对失败所持的心态往往决定他一生的命运。

  积极的心态有助于人们克服困难,使人看到希看,保持进取的旺盛斗志。消极心态使人沮丧、失看,对生活和人生布满了抱怨,自我封闭,限制和抹杀自己的潜能。积极的心态创造人生,消极的心态消耗人生。积极的心态是成功的出发点,是生命的阳光和雨露,让人的`心灵成为一只翱翔的雄鹰。消极的心态是失败的源泉,是生命的慢性杀手,使人受制于自我设置的某种阴影。选择了积极的心态,就即是选择了成功的希看;选择消极的心态,就注定要走人失败的沼泽。假如你想成功,想把美梦变成现实,就必须摒弃这种抹杀你的潜能、摧毁你希看的消极心态。

  故事二《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境》

  一,有个朋友乘船往英国,途中忽然碰到狂风雨的袭击,船上的人都惊慌失措,朋友却看到老太太非常镇静地在祷告,眼神显得十分安详。风浪过往后,朋友十分好奇的问老太太:“你为什么一点都不害怕呢?” 老太太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戴安娜已经往了天堂,小女儿玛利亚就住在英国。刚才风浪大作的时候,我就向上帝祷告:“假如接我往天堂,我就往看看戴安娜;假如留我在船上,我就往看玛丽亚。不管往那儿,我都可以和我心爱的女儿在一起,我怎么会害怕呢?”

  二,一头驴子掉进了一口枯井,它哀怜地叫喊求救,期待主人把它救出来。驴子的主人召集了数位亲邻出谋划策,还是想不出好的办法搭救驴子。大家终极认定,反正驴子已经老了,况且这口枯井早晚也是要填上的。于是人们拿起铲子,开始填井。当第一铲土壤落到枯井时,驴子叫得更恐怖了,它显然明白了主人的意图。当又一铲土壤落到枯井中,驴子出乎意料地安静了。人们发现,此后每一铲土壤落到它背上的时候,驴子没有哀叫求助和一味地抱怨主人,而是冷静地在做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它努力抖落背上的土壤,踩在脚下,把自己垫高一点。人们不断把土壤往枯井里铲,驴子也就不停地抖落身上的土,使自己再升高一点。就这样,驴子慢慢地升到枯井口,在旁人惊奇的目光中,潇洒地走出了枯井。

  【启示二】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什么牌子的粉饼好”在挫折和不幸抑或灾难和恶运降临的时候,我们务必不要被悲观的心态所俘虏。我们固然左右不了外部的世界,但是我们可以把握自己的心态;把握住了自己的心态,就是把握住了一个美丽而安宁的精神世界。

  面对困境时的心态是决定我们成功或失败的关键。因此,在困境、挫折眼前,以乐观的心态分析题目,并运用自己的聪明,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改变现实,这才是真正明智的做法。所以,当我们陷进困境时,及时转变观念,看到题目或者事情的积极面,以积极心态面对题目,从恐慌、痛苦中摆脱出来,就能寻求到自救的办法。乐观的心态,有助于改变现状,摆脱困境,而悲观的心态,于事无补,使结果更加恶化。

  故事三《三人看蜘蛛爬墙的不同心态》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往,由于墙壁湿润,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

  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生活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日渐消沉。

  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往?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

  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即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启示三】

  世间万事万物,你可用两种观念往看它,一个是正的,积极的,另一个是负的,消极的,这就像钱币,一正一反;该怎么看,这一正一反,就是心态,它完全决定于你自己的想法。好的心态可使人欢快进取,有朝气,有精神。消极的心态则使人沮丧,难过,没有主动性。

  有成功心态者处处都能发觉成功的气力。强者对待事物,不看消极的一面,只取积极的一面。假如摔了一跤,把手摔出血了,他会想:多亏没把胳膊摔断;假如遭了车祸,撞折了一条腿,他会想: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强者把每一天都当做新生命的诞生而布满希看,尽管这一天有很多麻烦事等着他;强者又把每一天都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倍加珍惜。

心理小故事7

  小明洗澡时不留意吞下一小块肥皂,他的母亲慌慌张张地打电话向家庭医生求助。

  医生说:"我此刻还有几个病人在,可能要半小时后才能赶过去。"

  小明母亲说:"在你来前,我该做甚么?"

  医生说:"给小明喝一杯白开水,然后用力跳一跳,你就能够让小明用嘴巴吹泡泡消磨时刻了。"

  大道理:Takeiteasy!放简单些,生活何必太紧张?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何不坦然自在的应对。同样是一个人,放松的状态和紧张状态下解决问题的潜质大不相同。

心理小故事8

  一天,几个学生向著名心理学家蒂勒森请教:心态对一个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他微微一笑,什么也不说,就把他们带到一间黑暗的房子里。在他的引导下,学生们很快就穿过了这间伸手不见五指的神秘房间。接着,蒂勒森打开房间里的一盏灯,在这昏黄如烛的灯光下,学生们才看清楚房间的布置,不禁吓出了一身冷汗。原来,这间房子的地面就是一个很深很大的水池,池子里蠕动着各种毒蛇,包括一条大蟒蛇和三条眼镜蛇,有好几只毒蛇正高高地昂着头,朝他们滋滋地吐着信子。就在这蛇池的上方,搭着一座很窄的木桥,他们刚才就是从这座木桥上走过来的。

  蒂勒森看着他们,问:现在,你们还愿意再次走过这座桥吗?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作声。

  过了片刻,终于有3个学生犹犹豫豫地站了出来。其中一个学生一上去,就异常小心地挪动着双脚,速度比第一次慢了好多倍;另一个学生战战兢兢地踩在小木桥上,身子不由自主地颤抖着,才走到一半,就挺不住了;第三个学生干脆弯下身来,慢慢地趴在小桥上爬了过去。

  啪,蒂勒森又打开了房内另外几盏灯,强烈的灯光一下子把整个房间照耀得如同白昼。学生们揉揉眼睛再仔细看,才发现在小木桥的下方装着一道安全网,只是因为网线的颜色极暗淡,他们刚才都没有看出来。蒂勒森大声地问:你们当中还有谁愿意现在就通过这座小桥?

  学生们没有作声,你们为什么不愿意呢?蒂勒森问道。这张安全网的质量可靠吗?学生心有余悸地反问。

  蒂勒森笑了:我可以解答你们的疑问了,这座桥本来不难走,可是桥下的毒蛇对你们造成了心理威慑,于是,你们就失去了平静的心态,乱了方寸,慌了手脚,表现出各种程度的胆怯——心态对行为当然是有影响的啊。

  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面对各种挑战时,也许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势单力薄、不是因为智能低下、也不是没有把整个局势分析透彻,反而是把困难看得太清楚、分析得太透彻、考虑得太详尽,才会被困难吓倒,举步维艰。倒是那些没把困难完全看清楚的人,更能够勇往直前。如果我们在通过人生的独木桥时,能够忘记背景,忽略险恶,专心走好自己脚下的路,我们也许能更快地到达目的地,不是吗?

心理小故事9

  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荒野中。两只老虎全部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不好,互相羡慕对方。它们决定交换身份,开始时,十分快乐。但不久,两只老虎全部死了:一只饥饿而死,一只忧郁而死。

  感悟:有时,人们对自己的幸福熟视无睹,总是把眼睛看向别人的幸福。其实,你所拥有的正是别人所欣羡的

心理小故事10

  有一个北京人,1984年为了圆出国梦,卖了鼓楼大街一个四合院的房子,凑了3心理小故事万,背井离乡到意大利淘金……风餐雨宿,大雨送外卖,夜半学外语,在贫民区被抢7次被打3次……

  辛苦节俭,如今已两鬓苍苍,3心理小故事年了,终于攒下8心理小故事心理小故事万人民币,打算回国养老享受荣华。一回北京,发现当年卖掉的四合院现中介挂牌8心理小故事心理小故事心理小故事万,刹那间崩溃了……

  或许,人一生多半是瞎忙……有些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心理小故事11

  小刺猬跟着妈妈来到果园里采果子,可是小刺猬总是认不清楚果树,经常采集了苹果爷爷的果子,然后对橘子爷爷说:“谢谢您的果实。”这让苹果爷爷很生气。

  小刺猬采完橘子树上的橘子后,又对着桃子树爷爷说:“谢谢您的橘子!” 桃子树爷爷说:“错了、错了、橘子不是我的果实。”

  橘子爷爷生气的在一旁吼道:“橘子是我的果实,你这只糊涂的小刺猬。”

  小刺猬有些伤心,它摘了些桃子就回家了,没有感谢任何树爷爷,因为它怕自己会认错,惹树爷爷们不高兴。

  可是小刺猬的这种举动让桃子树爷爷非常伤心,桃子树爷爷把最好的果实给了小刺猬,但是小刺猬连句谢谢都没有就走了。

  回到家后,小刺猬哭了起来,刺猬妈妈对小刺猬说:“为什么有的树上结满桃子,有的树上结满苹果呢?”

  小刺猬说:“因为它们是不同的果树。”

  刺猬妈妈又说:“不同的果树会结出不同的果子,你只要看着哪棵树上有什么样子的果实,那就是什么树。”

  小刺猬明白了妈妈说的话,现在它再也不会认错果树爷爷们了。

  故事点评:糊涂的小刺猬,总是认不清楚果树,惹得果树爷爷很生气。其实,认清果树很简单,不同的果树会结出不同的果子,你只要看着哪棵树上有什么样子的果实,那就是什么树。小朋友,你们知道怎么认果树了吗?

心理小故事12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

  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

  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心理小故事13

  古时候,有两个兄弟各自带着一只行李箱出远门。一路上,重重的行李箱将兄弟俩都压得喘但是气来。他们只好左手累了换右手,右手累了又换左手。忽然,大哥停了下来,在路边买了一根扁担,将两个行李箱一左一右挂在扁担上。他挑起两个箱子上路,反倒觉得简单了很多。

  大道理:在我们人生的大道上,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我们是不是都知道,在前进的道路上,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有时恰恰是为自己铺路?

心理小故事14

  有一家牙膏场,他们的牙膏很受欢迎,每年的利润都比前一年超过20%,但是这个月却只增长了14%。公司的会议上所有人都为前景担心,公司的老板希望有人想出办法。这个时候一个年轻人站了起来对老板说我可以为你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你必须先给我5W元。

  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他的年少轻狂所吃惊。

  老板想了下拿出5W元给了年轻人。

  年轻人说:把我们牙膏的口径增加1毫米。

  这一年的公司利润超过了40%……

心理小故事15

  学了心理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最近深切地感觉到心理的强大。

  从高铁站出来,等公交车,站内有四辆车整装待发,就是迟迟不开进上车区。大约等了十来分钟,有一辆开过来了,大家蜂拥而上。我拎着大行李箱自然就落在后面,等我上了车,看车厢内旅客散布着,一低头,眼前第一排就有一个空座,心中窃喜。

  眼光往旁边一斜,里面坐着一个年轻人。黑,胖,平头,黑T恤,大花短裤,脚蹬一双拖鞋。更令我惊诧的是,他本来就黑黢黢、多毛的胳膊上,从袖口到手腕,有密密麻麻的纹身,黑红的花纹,像花蛇一般缠绕在他的两臂上。

  原来,我见了这样的人,是避而远之的。不良青年?未必。但,我不熟悉这些人的状态,只能躲远点。今天,我在想,是什么使他们要让自己外在的东西改变,要与众不同,要另类?想来想去,我的结论是无非是他的内心不足够强大,只能靠外在的东西来修饰自己,想在人群里被人发现自己。如此看来,他们不但不足以令人害怕,心里还有一点点同情,这些年轻人一定是文化修养不足以支撑自己的,才受外界风气的影响,来毁坏自己的发肤。

  我扶好箱子,就坐在他身边,他肥硕的腿占据了很大的空间,我并不计较,稍稍侧着身子坐下来。中途,因为急刹车和拐弯,我的箱子几次歪倒,我起身把它扶起来,拉在身边,一路安然。到了市区,他提前叫停下车,说话有些稚气,倒也不像个流氓阿飞。

  到陌生的环境,有时会生出无端的恐惧,为什么呢?陌生,就怕有自己应对不了的事。熟悉的事就不会如此。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对各类人的内心有初步的甚至是更深的了解,你不但不会心生恐惧,还会感觉到自己的心理优势。“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法上如此,现实生活亦如此。

  其实,多了解他人,并不是要与谁战争,而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学习生活。作为教师,多了解学生,指出学生的症结所在,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对周围人,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就懂得如何与他们和谐相处。

心理学有趣案例

求一些关于心理学心理健康(只要有一点搭界就行)的有趣离奇的案例。
  1924年11月,霍桑工厂内的研究者在本厂的继电器车间开展了厂房照明条件与生产效率关系的实验研究。研究者预先设想,在一定范围内,生产效率会随照明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实验结果表明,不论增加或减少照明强度都可以提高效率(有两个女工甚至在照明降低到与月光差不多时仍能维持生产的高效率)。随后,研究者又试验不同的工资报酬、福利条件、工作与休息的时间比率等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也没有发现预期的效果。

  1927年梅奥等人应邀参与这项工作。从1927~1932年, 他们以"继电器装配组"和"云母片剥离组"女工为被试,通过改变或控制一系列福利条件重复了照明实验。结果发现,在不同福利条件下,工人始终保持了高产量。研究者从这一事实中意识到,工人参与试验的自豪感极大地激发了其工作热情,促使小组成员滋生出一种高昂的团体精神。这说明职工的士气和群体内的社会心理气氛是影响生产效率的更有效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梅奥等在1928~1932年中,又对厂内2100名职工进行了采访,开展了一次涉及面很广的关于士气问题的研究。起初,他们按事先设计的提纲提问,以了解职工对工作、工资、监督等方面的意见,但收效不大。后来的访谈改由职工自由抒发意见。由于采访过程既满足了职工的尊重需要,又为其提供了发泄不满情绪和提合理化建议的机会,结果职工士气高涨,产量大幅度上升。为了探索群体内人际关系与生产效率之间的联系,研究者在1931~1932年间进行了对群体的观察研究。结果发现,正式群体内存在着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内既有无形的压力和自然形成的默契,也有自然的领导人,它约束着每个成员的行为。

  在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上,霍桑实验第一次把工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提到首要地位,并且提醒人们在处理管理问题时要注意人的因素,这对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梅奥根据霍桑实验,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学说为西方管理科学和管理工作指出了新的方向。但也有人对霍桑实验提出批评,认为它带有推论的性质,缺乏客观性。研究者没有考虑工人的阶级觉悟、工会的作用以及其他厂外力量对职工态度的影响。

  "迟延满足"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感觉剥夺”实验

  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这个实验表明: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基础之上的。只有通过社会化的接触,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联系,人才可能更多地拥有力量,更好地发展。
  情绪实验

  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作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实验告诉我们: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心理问题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和本人的实际情况越符合,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
  实验——迷宫中的白鼠

  迷宫中的白鼠

  设制一个非常复杂的迷宫,在迷宫的尽头有一块非常丰厚的乳酪,把小白鼠放在迷宫入口。起初,小白鼠以特有的嗅觉与灵性,很快在迷宫中找到了通往迷宫的最佳路线。后来,科学家在这条路线中设制了障碍,小白鼠按记住的路线跑来跑去,当确信这个路线无法找到乳酪时,它们又开始勘察其它的路径,直到最终发现乳酪。

  从中可以悟到什么?
  基础心理学的一个经常用的实验
  大西洋上的心理学实验

  大西洋上的心理学实验

  1900年7月,一位叫林德曼的精神病学专家独自一人架着一叶小舟驶进了波涛汹涌的大西洋,他在进行一项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心理学试验,预备付出的代价是自己的生命。

  林德曼博士认为,一个人只要对自己抱有信心,就能保持精神和机体的健康。当时,德国举国上下都在注视着独舟横渡大西洋的悲壮的冒险。已经先后有100多位勇士相继驾舟横渡大西洋,结果均遭失败,无人生还。林德曼博士认为,这些死难者首先不是从肉体上败下阵来的,主要是死于精神上的崩溃,死于恐怖和绝望。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他不顾亲友们的反对,亲自进行了试验。

  在航行中,林德曼博士遇到了难以想像的困难,多次濒临死亡,他的眼前甚至出现了幻觉,运动感也处于麻木状态,有时真有绝望之感。但只要这个念头一升起,他马上就大声自责:“懦夫,你想重蹈覆辙,葬身此地吗?不,我一定能够成功!”生的希望支持着林德曼,最后他终于成功了。他在回顾成功的体会时说:“我从内心深处相信一定会成功,这个信念在艰难中与我自身融为一体,它充满了周围的每一个细胞。”他的试验表明,人只要对自己不失望,自己充满信心,精神就不会崩溃,就可能战胜困难而存活下来,并取得成功。

  在1976年我国发生的唐山大地震中,有许多死者并非死于饥渴、垮塌,而是死于绝望。据观察,他们的身上并无任何伤痕——除了满身自己手抓的伤痕以外,他们是在极端绝望中自己结束生命的。而另一对夫妇被压在地下三天,仍然活了下来。在压在地下的日子,伤痛和饥渴也几乎使他们丧身。丈夫找了一把菜刀努力想挖出一条生路,但四周都是水泥地板,菜刀除了砍下一点灰尘之外,并无作用。但是菜刀砍在水泥地板上的声音使妻子得到了振奋,她不停地问丈夫:“快了吗?快挖开了吗?”丈夫也满怀希望地说:“快了, 快了”。

  聪明的丈夫用“希望”拯救了妻子,也拯救了自己。

  心理学家从大量的观察事实中发现:在危险的情境中,经常是那些性格乐观、富于自信的人存活下来,因为他们总是没有泯灭自己的希望。

  对于希望效应,心理学家进行了一次广泛的调查,他们要求许多人回答题为“你有哪些希望?”的问卷。问卷分析的结果表明,抱有希望的种类(不论大小)越多的人,往往充满了自信并注意生活的乐趣,精神焕发,精力旺盛。而那些没有明显的或者较少希望的人则往往表现出漠然、悲观、消沉。一位富翁在试卷上只填了一句话:“我没有希望,所有的希望都已经满足了——除了长生不老之外,而这能算是希望吗?”经过调查,这位富翁患了严重的忧郁症。心理学家与他进行了接触,劝告他从事一些具体的活动,并列出分阶段的计划表,如对外孙的培养、对某个足球俱乐部的支持等。经过指导,经过不断的、各种各样的希望的“煎熬”,这位富翁在精神上已判若两人。

  希望感是人类能够生存的根本欲望。一些刚刚步入社会及人生之路的青年,却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大多数是由于对生活感到失望以至累积成绝望。而一个对生活有希望的人,即使环境再艰难,他都会发挥同环境抗衡的能力,在改造环境中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和地位。

  让我们一起去寻找生命中的希望吧,让她牵引我们前行。
  双耳分听实验

  在一项实验中,彻里(Cherry,1953)给被试的两耳同时呈现两种材料,让被试大声追随从一个耳朵听到的材料,并检查被试从另一耳所获得的信息。前者称为追随耳,后者成为非追随耳。结果发现,被试从非追随耳得到的信息很少,当原来使用的英文材料改用法文或德文呈现时,或者将课文颠倒时,被试也很少能够发现。这个实验说明,从追随耳进入的信息,由于受到注意,因而得到进一步加工、处理,而从非追随耳进入的信息,由于没有受到注意,因此,没有没有被人们所接受。

  1960年,格雷(Gray)等人在一项实验中,通过耳机给被试两耳依次分别呈现一些字母音节和数字,左耳:ob-2-tive;右耳:6-jec-9。要求被试追随一个耳朵听到的声音,并在刺激呈现之后作出报告。结果发现,被试的报告既不是ob-2-tive和6-jec-9,也不是ob-6,2-jec,tive-9,而是objective。格雷的实验证明,来自非追随耳的部分信息仍然受到了加工。

  神奇的"莫扎特效应" 趣味心理实验

  1993年,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戈登·肖教授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让大学生在听完莫扎特的《双钢琴奏鸣曲》后马上进行空间推理的测验,结果发现大学生们的空间推理能力发生了明显的提高。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作"莫扎特效应"。

  莫扎特效应启发人们从多个角度思考促进脑功能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并使人们日益认识到欣赏音乐等传统上被视为"休闲"的活动在脑的潜力开发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价值。

  音乐:神奇的力量 科学家们发现,当人听到欧洲18世纪的巴洛克音乐时,心跳、脑电波、脉搏等会逐渐与音乐的节奏同步,从而变得缓慢和协调;血压也会相应地下降--这时,整个人会有一种轻松舒畅的感受。同时,实验证据也表明,如果经常聆听巴洛克音乐,还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对一些心因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言不由衷、失眠、糖尿病等,有非常好的预防和缓解的作用。

  在戈登教授发现了"莫扎特效应"以后,他们又对小学生进行了类似的实验。让一组小学生在进行钢琴训练后玩一个有关比例和分数的数学电子游戏;另一组小学生则在英语训练后再玩游戏,结果发现,进行钢琴训练的小学生的游戏成绩比进行英语训练的高出了15%。如今,研究者们发现,音乐不仅对小学生分数、百分比运算能力、空间-时间推理能力有一定促进作用,而且对阅读理解、言语记忆等心理能力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些科学家认为,音乐欣赏包含了空间知觉和空间推理能力,这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能够强化人脑中潜在的神经结构,从而提高相应的数学能力--就像肌肉训练能够强化人的运动能力一样。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音乐可能更多地和我们的右脑活动相关,如果有意识地加强音乐训练,就相应地能够促进右脑的活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音乐的魔力还不止于此。医生们常常发现,患有帕金森氏综合症的患者行动和反应都很迟缓,但是在听音乐,甚至在头脑中想音乐时,也可能会奇迹般地恢复一些功能恩赐 当音乐一停止又会变得寸步难行。这说明,尽管"莫扎特效应"等发现还有待进一步科学研究的确认,但音乐在脑功能促进方面的神奇力量已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对失去了意愿和行动之间联系的病人而言,音乐有可能使中断的"链条"重新连接起来。

  运动: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过去,在人们的印象中,运动和智慧似乎是两样相反的事物,人们总认为"四肢发达"必定"头脑简单"。然而,现在的科学研究却表明,不但运动和智慧能够互相协调,而且运动还是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科学家们已经发现,适度、有规律地摇动婴儿可以促进其脑部的发育,尤其是前庭系统功能的发展。而前庭系统对于正常心理能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美国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儿童每天都参加体育活动,包括旋转、跳绳、做操、翻筋斗、打滚、走平衡木,在操场一些低矮的运动器具间攀爬、滑行、翻滚、跳跃,在教室里参加集体游戏等等,将会有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科学家们认为,这些游戏有利于儿童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前庭感觉等的发育,将感觉统和起来,从而促进脑功能的发挥。

  对儿童来说,适量参加体育活动,将会非常有效地促进脑的发育,使许多重要的心理功能得到迅速发展。而即便是成年人,在休闲时间多参加体育活动,进行相应的体育锻炼,也可以缓解脑的工作压力,从而更好地投入工作。

  蔡格尼克效应

  蔡格尼克命被试去做20件指定的工作,半数工作允许完成,半数工作则中途加以阻止,不予完成。被试共32人。实验结果发现示完成工作的回忆要优于已完成的工作的回忆。如以RC代表已完成的工作的回忆要所得的件数,RU代表示完成工作所得的件数,P为两种回忆件数的比例,即RU/RC,用以在数量上表明哪一种工作易于回忆。若是P等 于1,则两种工作的回忆量一样;若是P大于1,则示完成的工作易于回忆;若是P小于1,则已完成的工作易于回忆。实验的结果P从0。8至3。5不等 ,平均为1。9,即RU的回忆量差不多等于RC的两倍。
  为什么未完成的回忆量优于已完成的工作?也许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未完成的工作引起情绪上的震动所致。但若把工作用三种方式处理:一种是允许完成,一种是中途加以阻止不予完成。结果表明,中途阻止后再给予完成的工作的回忆量却优于上述两者,这就不是中途阻止产生的情绪只能用心理的紧张系统是否得到解除来加以说明。已完成工作所引起的心理 紧张系统还没有得到解除,因而回忆量较多。中途加以阻止的未完成的工作不仅易于回忆,并且在做了其他工作之后,还有重图再做的趋势。
  心理学实验:喜新厌旧还是越看越喜欢

  人们常常说『喜新厌旧』,似乎人对於新鲜的东西更为喜爱,而对熟悉的东西则感觉厌倦。

  事实真是如此吗?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查荣茨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向参加实验的人出示一些人的照片,让他们观看。有些照片出现了二十几次,有的出现十几次,而有的则只出现了一两次。之后,请看照片的人评价他们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参加实验的人看到某张照片的次数越多,就越喜欢这张照片。他们更喜欢那些看过二十几次的熟悉照片,而不是只看过几次的新鲜照片。也就是说,看的次数增加了喜欢的程度。这种对越熟悉东西越喜欢的现象被称为『多看效应』。

  多看效应不仅仅是在心理学实验中才出现,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能发现这种现象。例如,我们新认识的人中,有时会有相貌不佳的人。最初,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个人难看,可是在多次见到此人之后,逐渐就不觉得他难看了,有时甚至会觉得他在某些方面很有魅力。亲戚朋友之间多来往能增进感情,否则就可能会慢慢疏远。另外,你细心观察可能会发现,经常在领导身边出现的人往往比较受领导喜欢。这可能也是多看效应的作用吧。

  因此,如果你希望被别人喜欢,别忘了给他机会多『看见』你。但是请注意,『多看』的次数是有界限的,过於熟悉可能会产生厌烦感哦。(《中国青年报》)

  心理学领域中的痛苦实验

  心理学领域中的痛苦实验

  --------------------------------------------------------------------------------

  许多最痛苦的实验是在心理学领域中执行的。1986年,美国国立精神健康研究所就赞助 了350种实验。该所还只是赞助心理学实验的联邦基金会之一。该机构用于直接操纵脑 部的实验为1100万美元,500万美元用于药物对行为的影响,300万美元用于学习与记 忆实验,约200万美元用于睡眠剥夺、压力、恐惧与焦虑之实验。这个美国机构每年花3000 余万美元在动物实验上。

  心理学领域中用的实验方式是电击。其目的可以找出动物在不同的惩罚时有何反应,也可以 是为训练动物执行不同的任务。在本书第一版,我曾描述实验人员在60年代和70年代如 何电击动物。现在我只选取一例:

  在匹兹堡兽医院上班的瑞伊和巴瑞特曾电击1,042只老鼠的脚。然后,用杯状电击棒 强烈电击老鼠的眼睛,或用电击夹夹住老鼠耳朵,强烈电击,引起痉挛。他们报告说,有些 老鼠“顺利完成了头一天的训练”,“第二天训练之前就生病或死了”。

  现在,在我写本书第二版的时候,离他们提出报告的年份已几近20年了,但类似的实验仍 在进行,只不过在旁枝末节上想要略做改变: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的希列克斯与丹尼把老 鼠放在迷宫中,当它们走到歧路而在3秒钟之内未能做正确选择时,就用电击。他们结论道 :“结果显然使人联想到早期的一种老鼠实验,在T型迷宫选择点之前的杆子上老鼠遭到电 击,以此测验老鼠是站着不动还是后退。……”(换句话说,新实验只不过是在选择点电击 老鼠,而早先的则在选择前电击——这实在没什么重要的不同。)实验人员接下来又引述了 1933、1935等年份的实验,直至1985年。

  下面的一个实验只是为了证明发生在人身上的反应也会发生在老鼠身上:加州大学圣地牙哥 分校的科特·斯班尼斯与拉里·斯奎尔在同一个实验中采用两种不同的电击,以测试“痉挛 电击”对 老鼠的记忆有何种影响。一个箱子分成两边,一边有光,一边无光,老鼠放在有光的一边。 当老鼠从有光的一边要步入无光的一边,脚就遭到痉挛电击。在经过“训练”以后,老鼠接 受“痉挛电击……凡4次,每次中间休息一小时……而痉挛每次皆发生。”结果,痉挛造成 了倒 退性的失忆症,延续28天之久。斯班尼斯与斯奎尔说,这是因老鼠不记得要避免进入无 光的一边,因此遭受电击。两人说,他们的发现跟斯奎尔原先以精神病患者所做的研究“相 符 ”。他们承认实验的结果,并不能“强力支持或否定”失忆的理论,因为“不同的族群有甚高的不同性”。不过,他们宣称:“这些实验扩充了实验室动物和人类之间失忆的相似性。”

  任职于卜内门化学工业公司美国分部(位于德拉瓦州的威明顿)的派特尔与米格勒训练鼠猴以 压杆的方式取得食粒。然后,在鼠猴脖子上佩以铁环,每次取得一粒食粒,就遭电击一次。 只有等待3个小时再压杆取食,才能免于电击。鼠猴用了8个星期,每天6个小时,才学会 了用这种方式避免电击。这种实验,据称是为了制造“冲突”局势。然后研究人员再将猴喂 以药物,看是否会因为药物影响而忘却之前所习得的“教训”,以致再度遭 受电击。实验者报告道,他们也以老鼠做此实验,而此实验“或期望可以有助寻找抗焦虑药 剂。”
  制约实验已经进行了85年了。1982年,纽约的“动物联合行动”协会揭示一份报告 ,谓动物制约的古典实验已有1425篇论文,可叹的是,威斯康辛大学一群实验人员所发 表的一篇论文却揭发了前述那么多论文大多无用。苏珊·曼尼卡及其同仁将140只老鼠 施以电击,一种情况是可逃,另一种情况下是不可逃,以比较两者之间的恐惧程度。以下是 他们做此实验的藉口:

  15年来,大量实验旨在分别暴露于可控制及不可控制的恶劣情 况下,其 行为与生理影响有何不同。一般的结论是,暴露于不可控制的恶劣情况下更能使有机体沮丧 。

  在让老鼠遭受种种不同强度的电击,而有时可逃有时不可逃之后,实验者们还是不能确定是 什么因素才造成了呈现的结果。不过,他们说,他们相信他们的结果是重要的,因为“对15 年来上千上百的实验之可靠性,他们提出了一些疑问。”

  换句话说,让动物承受了15年的电击,并没有产生可靠的结果。但在心理学实验的古怪世 界里,这种不可靠性正好让他们有藉口再对动物做更多无可逃避的电击,以使最后终能得到 “可靠的”结果——而请记得,所谓“可靠”,也不过是对那些困在笼中不能逃避电击的动 物而言。

  另一种同样无益的实验是所谓的“习得性无助”实验。“习得性无助”被认为是人类的一型 沮丧。1953年,哈佛大学的实验人员所罗门,坎明和维恩把40只狗置于名为“穿梭箱 ”的东西里;箱子分两边,中间有阻隔体。一开始,阻隔体只有狗背高。从格栅箱底上对狗 脚发出千百次电击。狗如果学习到跳过阻隔体到另一边,就可以逃脱电击。然后,进行“挫 折” 狗的跳脱实验,实验人员在狗跳入另一边时,也在格栅通电,并且狗须跳100次才终止电击 。他 们说,“当狗从一边跳入另一边之际,发出预料可免电击的松释声,但 当它到另一边的格栅而 重遭电击时,则发出惨叫。”接下来,实验人员用透明塑胶玻璃阻隔在两边之间。狗触电后 向另一边跳跃,头撞玻璃。狗开始“大便、小便、惨叫、发抖、畏缩、咬撞器材”等等;但10天至12天之后这些无法逃避电击的狗,不再反抗。实验人员说他们为此“感动”,结论 道,两边之间加以透明玻璃并加电击,“非常有效”的消除了狗的跳脱意图。

  这一项研究显示,反复对动物施以无可逃避的强烈电击会造成无助和绝望情绪。60年 代对这种“习得的无助感”之研究又做了加强。突出的实验者之一是宾州大学的马丁·赛利 曼。他把笼中的狗从钢制格栅地板通以如此强烈而持久的电,以致于狗不再企图逃避,“学 会了”处于无助状态。赛利曼和他的同仁史蒂芬·麦尔与詹姆士·吉尔在一篇论文中写道:

  当一个正常、未曾受过任何训练的狗在箱中接受逃避训练时,以 下的行为 是常态:初遭电击,狗就狂奔,屎滚尿流,惊恐哀叫,直到爬过障碍时间较快,如此反复, 直至可以有效地避免电击。

  再一步,赛利曼把狗绑住,使它们在遭到电击时无法逃脱。当这些狗重又放回电击时可以逃 脱的穿梭箱时,赛利曼发现:

  这样的狗在穿梭箱初被电击时的反应,和未曾受过任何训练的狗 一样。但 它却不久就停止奔跑,默然不动地一直等到电击结束。狗没有越过障碍逃避电击。它宁可说 是 “放弃”了,消极地“接受”电击。在连续多次的测试中,狗仍旧没有做逃跑的动作,而忍 受每次五十秒钟强烈而有节奏的电击。……一只原先遭受无可逃避之电击的狗,……会接受 电击而不意图逃走,次数不限。

  80年代,心理学家们仍旧在继续做这种“习得的无助感”之实验。在费城的天普大学 ,菲立普·柏希和另三位实验人员训练老鼠去认识警示灯,让它们知道5秒钟之内将有电击 。老鼠一旦懂得了警示灯的含意,就可以走入安全区避免电击。在老鼠学会了这一步以后, 实验人员又把安全区挡住,使老鼠遭受比原先更久的电击而无法逃避。可以想见,后来即使 可以逃避了,老鼠们还是无法重新很快习得逃避。

  柏希与同仁又让372只老鼠遭受难以忍受的雷击,以测验巴夫洛制约和习得的无助感 之间的关系。他们报告说,“实验结果并不很能确定习得无助”而“一些基本的问题仍然存 在。”

  马丁市田纳西大学的布朗、史斯和彼得斯花了很多功夫为金鱼制造了一种特殊的穿梭箱,或 许是为了看看赛利曼的理论在水中的合用性。实验者将45条鱼做了65次电击试验, 结论道,“所得资料不能对赛利曼习得性无助感学说提供支持。”

  这些实验人员让许多动物遭受强烈的痛苦,先是为了证明某理论,再又反证之,最后则支持 修订过的。跟赛利曼与吉尔合写犬类习得无助感之报告的史蒂芬·麦尔,曾因使习得性无助 感模式流行甚久而名利双收,但在晚近一篇评论中,对这一型的动物沮丧模式之有效性他却 有如下的说法:

www.verycd.com搜索 怪诞行为学 一本关于人们消费行为的书,大部分都是实验案例,而且很有趣

你可以参考一下这个案例图,我是从 学个案 里截下来的,里面是完整的案例报告,姐夫特——幻嗅。

学个案里面有好多心理学案例,有一些还挺离奇的。

关于心理学的小故事,越多越好!

上课要用!急用!

第一年,它结了10个苹果,9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对此,苹果树愤愤不平,于是自断经脉,拒绝成长。第二年,它结了5个苹果,4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20%!翻了一番。"这棵苹果树心理平衡了。 
但是,它还可以这样:继续成长。譬如,第二年,它结了100个果子,被拿走90个,自己得到10个。 
很可能,它被拿走99个,自己得到1个。但没关系,它还可以继续成长,第三年结1000个果子...... 
其实,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苹果树在成长!等苹果树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那些曾阻碍它成长的力量都会微弱到可以忽略。真的,不要太在乎果子,成长是最重要的。

第一年,它结了10个苹果,9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对此,苹果树愤愤不平,于是自断经脉,拒绝成长。第二年,它结了5个苹果,4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20%!翻了一番。"这棵苹果树心理平衡了。 
但是,它还可以这样:继续成长。譬如,第二年,它结了100个果子,被拿走90个,自己得到10个。 
很可能,它被拿走99个,自己得到1个。但没关系,它还可以继续成长,第三年结1000个果子...... 
其实,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苹果树在成长!等苹果树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那些曾阻碍它成长的力量都会微弱到可以忽略。真的,不要太在乎果子,成长是最重要的。

第一年,它结了10个苹果,9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对此,苹果树愤愤不平,于是自断经脉,拒绝成长。第二年,它结了5个苹果,4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20%!翻了一番。"这棵苹果树心理平衡了。 
但是,它还可以这样:继续成长。譬如,第二年,它结了100个果子,被拿走90个,自己得到10个。 
很可能,它被拿走99个,自己得到1个。但没关系,它还可以继续成长,第三年结1000个果子...... 
其实,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苹果树在成长!等苹果树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那些曾阻碍它成长的力量都会微弱到可以忽略。真的,不要太在乎果子,成长是最重要的。

玫瑰花枯萎了,蜜蜂仍拼命吮吸,因为它以前从这朵花上吮吸过甜蜜。但是,现在在这朵花上,蜜蜂吮吸的是毒汁。 
蜜蜂知道这一点,因为毒汁苦涩,与以前的味道是天壤之别。于是,蜜蜂愤不过,它吸一口就抬起头来向整个世界抱怨,为什么味道变了?! 
终于有一天,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蜜蜂振动翅膀,飞高了一点。这时,它发现,枯萎的玫瑰花周围,处处是鲜花。

玫瑰花枯萎了,蜜蜂仍拼命吮吸,因为它以前从这朵花上吮吸过甜蜜。但是,现在在这朵花上,蜜蜂吮吸的是毒汁。 
蜜蜂知道这一点,因为毒汁苦涩,与以前的味道是天壤之别。于是,蜜蜂愤不过,它吸一口就抬起头来向整个世界抱怨,为什么味道变了?! 
终于有一天,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蜜蜂振动翅膀,飞高了一点。这时,它发现,枯萎的玫瑰花周围,处处是鲜花。

扩展资料

从前,有个放羊娃,每天都去山上放羊。

一天,他觉得十分无聊,就想了个捉弄大家寻开心的主意。他向着山下正在种田的农夫们大声喊:“狼来了!狼来了!救命啊!”农夫们听到喊声急忙拿着锄头和镰刀往山上跑,他们边跑边喊:“不要怕,孩子,我们来帮你打恶狼!”

农夫们气喘吁吁地赶到山上一看,连狼的影子也没有!放羊娃哈哈大笑:“真有意思,你们上当了!”农夫们生气地走了。

第二天,放羊娃故伎重演,善良的农夫们又冲上来帮他打狼,可还是没有见到狼的影子。放羊娃笑得直不起腰:“哈哈!你们又上当了!哈哈!”大伙儿对放羊娃一而再再而三地说谎十分生气,从此再也不相信他的话了。

过了几天,狼真的来了,一下子闯进了羊群。放羊娃害怕极了,拼命地向农夫们喊:“狼来了!狼来了!快救命呀!狼真的来了!”农夫们听到他的喊声,以为他又在说谎,大家都不理睬他,没有人去帮他,结果放羊娃的许多羊都被狼咬死了。 

主要内容:一个孩子经常用狼来了去糊弄人,让大家都放下手中的工作去救他,但是到后来大家都不信任他了,当有一天,狼真的来了的时候,没人相信他,最后,他的许多羊都被狼咬死了!

1、父子二人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轿车。儿子不屑地对他的父亲说:"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问!"父亲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

你对事情的看法,是不是也反映出你内心真正的态度?

2、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儿子望着他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你怎么知道?""她没有骂人。"

我们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以致往往是责人以严,待己以宽。

3、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

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

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4、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抛,丝毫不觉羞愧。

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5、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

“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事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

“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

“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

1、父子二人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轿车。儿子不屑地对他的父亲说:"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问!"父亲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

你对事情的看法,是不是也反映出你内心真正的态度?

2、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儿子望着他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你怎么知道?""她没有骂人。"

我们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以致往往是责人以严,待己以宽。

3、有两个台湾观光团到rib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一位导游连声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而另一个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我们现在走的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

虽是同样的情况,然而不同的意念,就会产生不同的态度。思想是何等奇妙的事,如何去想,决定权在你。

4、同样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将来的志愿同是当小丑。中国老师斥之为:"胸无大志,孺子不可教也!"外国老师则会说:"愿你把欢笑带给全世界!"

身为长辈的我们,不但要求多于鼓励,更以狭窄界定了成功的定义。

5、妻子正在厨房炒菜。丈夫在她旁边一直唠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赶快把鱼翻过来、油放太多了!"妻子脱口而出:"我懂得怎样炒菜。"丈夫平静地答道:"我只是要让你知道,我在开车时,你在旁边喋喋不休,我的感觉如何......"

学会体谅他人并不困难,只要你愿意认真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看问题。

6、一辆载满乘客的公共汽车沿着下坡路快速前进着,有一个人在后面紧紧追赶着这辆车子。一个乘客从车窗中伸出头来对追车子的人说:"老兄!算啦,你追不上的!""我必须追上它,"这人气喘吁吁地说:"我是这辆车的司机!"

有些人必须非常认真努力,因为不这样的话,后果就十分悲惨了!然而也正因为必须全力以赴,潜在的本能和不为人知的特质终将充分展现出来。

7、甲:"新搬来的邻居好可恶,昨天晚上三更半夜跑来猛按我家的门铃。"乙:"的确可恶!你有没有马上报警?"甲:"没有。我当他们是疯子,继续吹我的小喇叭。"

事出必有因,如果能先看到自己的不是,答案就会不一样。

8、张三在山间小路开车,正当他悠哉地欣赏美丽风景时,突然迎面开来的货车司机摇下窗户大喊一声:"猪!"张三越想越气,也摇下车窗大骂:"你才是猪!"刚骂完,他便迎头撞上一群过马路的猪。

不要错误地诠释别人的好意,那只会让自己吃亏,并且使别人受辱。

扩展资料: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

心理学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其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另外,它还与神经科学、医学、哲学、生物学、宗教学等学科有关,因为这些学科所探讨的生理或心理作用会影响个体的心智。实际上,很多人文和自然学科都与心理学有关,人类心理活动其本身就与人类生存环境密不可分。

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影响行为。应用心理学家还有第五个目的——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这些目标构成了心理学事业的基础。

心理学符号的含义:符号在希腊语里是灵魂的意思,后来变成英文psyche。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心理学

(一)成长的寓言: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一棵苹果树,终于结果了。

第一年,它结了10个苹果,9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对此,苹果树愤愤不平
,于是自断经脉,拒绝成长。第二年,它结了5个苹果,4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
"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20%!翻了一番。"这棵苹果树心理平衡了。

但是,它还可以这样:继续成长。譬如,第二年,它结了100个果子,被拿走9
0个,自己得到10个。

很可能,它被拿走99个,自己得到1个。但没关系,它还可以继续成长,第三年
结1000个果子……

其实,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苹果树在成长!等苹果树长
成参天大树的时候,那些曾阻碍它成长的力量都会微弱到可以忽略。真的,不要太
在乎果子,成长是最重要的。

心理点评

你是不是一个已自断经脉的打工族?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你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但现实
很快敲了你几个闷棍,或许,你为单位做了大贡献没人重视;或许,只得到口头重
视但却得不到实惠;或许……总之,你觉得就像那棵苹果树,结出的果子自己只享
受到了很小一部分,与你的期望相差甚远。

于是,你愤怒、你懊恼、你牢骚满腹……最终,你决定不再那么努力,让自己
的所做去匹配自己的所得。几年过去后,你一反省,发现现在的你,已经没有刚工
作时的激情和才华了。

欢迎来到思维竞技请在评论里留下你的观点我们每天都会精选提供优质答案留言的小伙伴快来和各位小侦探们一起竞技吧!

关于心理健康的故事

关于自

记得是一个暴雨的夏日,气急败坏的班主任将小方塞进了我的心理辅导室。“偷东西!屡教不改!以前是同学的文具、这次是钱!”



我努力保持冷静,仔细打量着小方,她将头低得不能再低,双手紧张地搓来搓去。我微笑着走近她,“小方,我们做个沙盘游戏好吗?”她犹豫着点点头,在看似不经意的沙盘游戏中,紧张和防御逐渐褪去。50分钟的共处里,我没有提及任何关于“偷东西”的话题。当静校的乐声悠然响起,小方迟疑的望着我,我笑着递给她一把雨伞“外面雨大,快回家吧,我随时都在!”





第二天,小方来还伞,我趁机表扬了她有借有还的诚信,她微微一笑,小脸被一对浅浅的酒窝映衬得格外明亮!通过后续的交流,我了解到这是个典型的二胎家庭:爸爸重男轻女,妈妈整天忙着照顾刚出生的弟弟,而小方一直成绩不好,经常被父母讽刺嫌弃“生你,还不如养只狗呢”……我挺心疼她,原来反反复复、欲罢不能偷东西的背后,是她多么渴望被爱,被看见啊!





找到真相的我,与孩子共同制定了辅导计划,小方每周都来,我也约谈过家长和班主任,家校配合、小方进步明显!我有些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处理“病理性偷窃”问题上发挥了响当当的作用!

打破平静美好的,是三周后班主任愤怒的投诉:小方又开始偷钱了!她的黑手居然伸进了老师的口袋!金额还不小,2000元!


很快,小方的父母被请到了我的辅导室,满脸愁容。爸爸一进门就指着女儿破口大骂,“你怎么又偷了?把我的脸都丢尽了!”听到这话,小方像瞬间被点燃的炸弹,大声咆哮:“你们都在偷,凭什么管我?!”随即,夺门而去……




记得那天,雨一直下,浸湿了整个夜晚,戛然而止的咨询让我辗转难眠。再后来,小方的父母对我避而不见,但小方却每周都来。我耐心倾听她的故事,一起探索故事背后的“故事”。随着辅导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真相浮出水面——原来,小方从小学4年级就猜测爸爸有外遇!爸爸经常不回家,行为鬼鬼祟祟;妈妈每天草木皆兵,想尽各种办法偷看爸爸手机……而就在不久前,小方意外破解了爸爸的手机密码,终于真相大白,内心却翻江倒海!

一、宋朝司马光出生于官宦世家。

从小机智过人,勤奋好学。刚满二十岁即考上进士。他为官清廉,公务之余常利用时间读书,立志写一部通志,作为人们的借鉴。

为了把握时间读书,他特意制作一个圆木枕头,枕头的妙用是睡觉时身子只要一翻动,它就会滚动,人也就惊醒了,可以继续研究学问,因此称「警枕」。每当司马光需休息时,便枕着「警枕」,如此学习的结果,终于成为一位学问渊博的人 

二、牛顿研究学问非常专心。

有一次,朋友请客,席间,他想起家中有瓶好酒,于是叮嘱朋友稍等,自己回家取酒。这位朋友左等右等,就是不见牛顿回来,只好去看个究竟。

原来牛顿在回家的路上,想起一项实验的做法,到家后,就一头栽进实验室,做起实验,把取酒招待朋友的事忘的一乾二净。又有一次,他饿了,煮鸡蛋吃,却一边想问题,一边把鸡蛋放进锅子中,等问题解决了,想吃鸡蛋时,揭开锅盖,捞起的竟是自己的怀表。

三、肯的台阶 

一个1周岁的小男孩,被年轻的妈妈牵着小手来到公园的广场前,要上有十几个阶梯的台阶了。

小男孩却挣脱开妈妈的手,他要自己爬上去。他用胖胖的小手向上爬,他的妈妈也没有抱他上去的意思。

当爬上两个台阶时,他就感到台阶很高,回头瞅一眼妈妈,妈妈没有伸手去扶他的意思,只是眼睛里充满了慈爱和鼓励。小男孩又抬头向上瞅了瞅,他放弃了让妈妈抱的想法,还是手脚并用小心地向上爬。

他爬得很吃力,小屁股抬得老高,小脸蛋也累得通红,那身娃娃服也被弄得都是土,小手也脏乎乎的,但他最终爬上去了。年轻的妈妈这才上前拍拍儿子身上的土,在那通红的小脸蛋上亲了一口。

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第16届总统的林肯。他的母亲便是南希•汉克斯。

1.父子二人经过五星级饭店门口,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轿车。儿子不屑地对他的父亲说:“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问!”父亲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
(你对事情的看法,是不是也反映出你内心真正的态度?)
2.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 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儿子望着他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
“你怎么知道?”
“她没有骂人。”
(我们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以致往往是责人以严,待己宽。)
3.同样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作文中说他们将来的志愿是当小丑。一位老师斥之为:“胸无大志,孺子不可教也!”而另外一名老师则说:“愿你把欢笑带给全世界!”
(身为长辈的人,不但容易要求多于鼓励,更狭窄地界定了成功的定义。)
4.在故宫博物院中,有一个太太不耐烦地对她先生说:“我说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慢,原来你老是停下来看这些东西。”
(有人只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飞奔,结果失去了观看两旁美丽花朵的机会。)
5.妻子正在厨房炒菜。丈夫在她旁边一直唠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赶快把鱼翻过来。快铲起来,油放太多了!把豆腐整平一下!“哎”,妻子脱口而出,“我懂得怎样炒菜。”
“你当然懂,太太,”丈夫平静地答道:“我只是要让你知道,我在开车时,你在旁边喋喋不休,我的感觉如何。”
(学会体谅他人并不困难,只要你愿意认真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看问题。)
6. 一辆载满乘客的公共汽车沿着下坡路快速前进着,有一个人后面紧紧地追赶着这辆车子。一个乘客从车窗中伸出头来对追车子的人说:“老兄!算啦,你追不上的,坐下一趟吧!”“不,我必须追上它,”这人气喘吁吁地说:“我是这辆车的司机!”
(有些人必须非常认真努力,因为不这样的话,后果就十分悲惨了!然而也正因为必须全力以赴,潜在的本能和不为人知的特质终将充分展现出来。)
苏格拉底的老婆是个悍妇,很厉害。一次,苏格拉底正在给他的学生讲学,他老婆不知何故骂了起来。苏格拉底原以为骂几句就算了,也就没多答理她。她老婆见状更是怒火中烧,提起一桶水就向苏格拉底身上泼去。苏格拉底全身湿透,学生们更是瞠目结舌。谁知,苏格拉底来了一句:“我知道打雷以后是要下雨的。”全场释然,一场危机被苏格拉底轻轻化解。
前苏联一心理学家说:会不会笑是衡量一个人能否对周围环境适应的尺度。朋友,你最近幽默过吗?
"宽大"
这是一个来自越战归来的士兵的故事。
他从旧金山打电话给他的父母,告诉他们:“爸妈,我回来了,可是我有个不情之请。我想带一个朋友同我一起回家。”“当然好啊!”他们回答“我们会很高兴见到的。”
不过儿子又继续下去“可是有件事我想先告诉你们,他在越战里受了重伤,少了一条胳臂和一只脚,他现在走投无路,我想请他回来和我们一起生活。”
“儿子,我很遗撼,不过或许我们可以帮他找个安身之处。”父亲又接着说“儿子,你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像他这样残障的人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负担。我们还有自己的生活要过,不能就让他这样破坏了。我建议你先回家然后忘了他,他会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的。”就在此时儿子挂上了电话,他的父母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了。
几天后,这对父母接到了来自旧金山警局的电话,告诉他们亲爱的儿子已经坠楼身亡了。警方相信这只是单纯的自杀案件。于是他们伤心欲绝地飞往旧金山,并在警方带领之下到停尸间去辨认儿子的遗体。
那的确是他们的儿子没错,但惊讶的是儿子居然,只有一条胳臂和一条腿。
故事中的父母就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要去喜爱面貌姣好或谈吐风趣的人很容易,但是要喜欢那些造成我们不便和不快的人却太难了。我们总是宁愿和那些不如我们健康,美丽或聪明的人保持距离。
然而感谢上帝,有些人却不会对我们如此残酷。他们会无怨无悔地爱我们,不论我们多么糟总是愿意接纳我们。今晚在你入睡之前,向上帝祷告请他赐给你力量去接纳他人,不论他们是怎么样的人;请他帮助我们了解那些不同于我们的人。
每个人的心里都藏着一种神奇的东西称为“友情”,你不知道它究竟是如何发生何时发生,但你却知道它总会带给我们特殊的礼物。
你也会了解友情是上帝给我们最珍贵的赠与!朋友就像是稀奇的宝物。他们带来欢笑,激励我们成功。他们倾听我们内心的话,与我们分享每一句赞美。他们的心房永远为我们而敞开。现在就告诉你的朋友你有多在乎他们。
试想:朋友,您一路看下来之后;一定有很深的感触吧。那么,在对别人有所决定与判断之前,首先,请想想这是否是一个“误会”,然后,请考虑您是否一定要钉下这个“钉子”,如果可以的话,请“且慢下手”。
因为,当您对别人“宽大”之时,即是对您自己宽大
心理学家曾做了一个实验:将一只跳蚤放进杯中,开始,跳蚤一下就能从杯中跳出来。然后,心理学家在杯上盖上透明盖,跳蚤仍然会往上跳。
但碰了几次盖后,碰疼了,慢慢就不跳那么高了。这时心理学家再将盖拿走,发现那只跳蚤已经永远不能跳出杯子了。
启示我们:如果说自信不一定能让你成功,那么丧失自信你却注定会失败,因为你已丧失进取的勇气。学习和生活一样不全是鲜花和美酒,风雨坎坷在所难免,我们如果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被压倒,怀疑自己的能力,被自卑感所控制我们就觉得学习充满痛苦,前途暗淡无光,成为学习的奴隶,失去学习的乐趣;相反,当我们取得了一定成就,恢复了自己的信念,我们就会感觉到自己有驾驭学习的能力,感到学习的美好,使整个人也因此充满快乐。

有关心理学的小故事

  (一)成长的寓言: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一棵苹果树,终于结果了。

  第一年,它结了10个苹果,9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对此,苹果树愤愤不平
  ,于是自断经脉,拒绝成长。第二年,它结了5个苹果,4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
  "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20%!翻了一番。"这棵苹果树心理平衡了。

  但是,它还可以这样:继续成长。譬如,第二年,它结了100个果子,被拿走9
  0个,自己得到10个。

  很可能,它被拿走99个,自己得到1个。但没关系,它还可以继续成长,第三年
  结1000个果子……

  其实,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苹果树在成长!等苹果树长
  成参天大树的时候,那些曾阻碍它成长的力量都会微弱到可以忽略。真的,不要太
  在乎果子,成长是最重要的。

  心理点评

  你是不是一个已自断经脉的打工族?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你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但现实
  很快敲了你几个闷棍,或许,你为单位做了大贡献没人重视;或许,只得到口头重
  视但却得不到实惠;或许……总之,你觉得就像那棵苹果树,结出的果子自己只享
  受到了很小一部分,与你的期望相差甚远。

  于是,你愤怒、你懊恼、你牢骚满腹……最终,你决定不再那么努力,让自己
  的所做去匹配自己的所得。几年过去后,你一反省,发现现在的你,已经没有刚工
  作时的激情和才华了。

  "老了,成熟了。"我们习惯这样自嘲。但实质是,你已停止成长了。

  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

  之所以犯这种错误,是因为我们忘记生命是一个历程,是一个整体,我们觉得
  自己已经成长过了,现在是到该结果子的时候了。我们太过于在乎一时的得失,而
  忘记了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好在,这不是金庸小说里的自断经脉。我们随时可以放弃这样做,继续走向成
  长之路。

  切记:如果你是一个打工族,遇到了不懂管理、野蛮管理或错误管理的上司或
  企业文化,那么,提醒自己一下,千万不要因为激愤和满腹牢骚而自断经脉。不论
  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因为你的成长永远比每个月拿多少
  钱重要。

  (二)动机的寓言:孩子在为谁而玩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
  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
  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
  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
  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心理点评:

  你在为谁而"玩"

  这是我在2005年6月18日的《你职业枯竭了吗?》一文中提到的寓言。这个寓言
  是苹果树寓言的更深一层的答案:苹果树为什么会自断经脉,因为它不是为自己而
  "玩"。

  人的动机分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如果按照内部动机去行动,我们就是
  自己的主人。如果驱使我们的是外部动机,我们就会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为它的
  奴隶。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算计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
  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
  孩子们的行为。寓言中的老人,像不像是你的老板、上司?而美分,像不像是你的
  工资、奖金等各种各样的外部奖励?

  如将外部评价当作参考坐标,我们的情绪就很容易出现波动。因为,外部因素
  我们控制不了,它很容易偏离我们的内部期望,让我们不满,让我们牢骚满腹。不
  满和牢骚等负性情绪让我们痛苦,为了减少痛苦,我们就只好降低内部期望,最常
  见的方法就是减少工作的努力程度。

  一个人之所以会形成外部评价体系,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喜欢控制他。父母太
  喜欢使用口头奖惩、物质奖惩等控制孩子,而不去理会孩子自己的动机。久而久之
  ,孩子就忘记了自己的原初动机,做什么都很在乎外部的评价。上学时,他忘记了
  学习的原初动机---好奇心和学习的快乐;工作后,他又忘记了工作的原初动机 --
  -成长的快乐,上司的评价和收入的起伏成了他工作的最大快乐和痛苦的源头。

  切记:外部评价系统经常是一种家族遗传,但你完全可以打破它,从现在开始
  培育自己的内部评价体系,让学习和工作变成"为自己而玩"。

  (三)规划的寓言:把一张纸折叠51次

  想象一下,你手里有一张足够大的白纸。现在,你的任务是,把它折叠51次。
  那么,它有多高?

  一个冰箱?一层楼?或者一栋摩天大厦那么高?不是,差太多了,这个厚度超
  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

  心理点评

  这是我在2005年12月24日的文章《职业规划:帮你设计人生》中提到的一个寓
  言。

  到现在,我拿这个寓言问过十几个人了,只有两个人说,这可能是一个想象不
  到的高度,而其他人想到的最高的高度也就是一栋摩天大厦那么高。

  折叠51次的高度如此恐怖,但如果仅仅是将51张白纸叠在一起呢?

  这个对比让不少人感到震撼。因为没有方向、缺乏规划的人生,就像是将51张
  白纸简单叠在一起。今天做做这个,明天做做那个,每次努力之间并没有一个联系
  。这样一来,哪怕每个工作都做得非常出色,它们对你的整个人生来说也不过是简
  单的叠加而已。

  当然,人生比这个寓言更复杂一些。有些人,一生认定一个简单的方向而坚定
  地做下去,他们的人生最后达到了别人不可企及的高度。譬如,我一个朋友的人生
  方向是英语,他花了十数年努力,仅单词的记忆量就达到了十几万之多,在这一点
  上达到了一般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也有些人,他们的人生方向也很明确,譬如开公司做老板,这样,他们就需要
  很多技能---专业技能、管理技能、沟通技能、决策技能等等。他们可能会在一开始
  尝试做做这个,又尝试做做那个,没有一样是特别精通的,但最后,开公司做老板
  的这个方向将以前的这些看似零散的努力统合到一起,这也是一种复杂的人生折叠
  ,而不是简单的叠加。

  切记:看得见的力量比看不见的力量更有用。

  现在,流行从看不见的地方寻找答案,譬如潜能开发,譬如成功学,以为我们
  的人生要靠一些奇迹才能得救。但是,在我看来,东莞恒缘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
  毛正强说得更正确,"通过规划利用好现有的能力远比挖掘所谓的潜能更重要。"

  (四)逃避的寓言:小猫逃开影子的招数

  "影子真讨厌!"小猫汤姆和托比都这样想,"我们一定要摆脱它。"

  然而,无论走到哪里,汤姆和托比发现,只要一出现阳光,它们就会看到令它
  们抓狂的自己的影子。

  不过,汤姆和托比最后终于都找到了各自的解决办法。汤姆的方法是,永远闭
  着眼睛。托比的办法则是,永远待在其他东西的阴影里。

  心理点评

  这个寓言说明,一个小的心理问题是如何变成更大的心理问题的。

  可以说,一切心理问题都源自对事实的扭曲。什么事实呢?主要就是那些令我
  们痛苦的负性事件。

  因为痛苦的体验,我们不愿意去面对这个负性事件。但是,一旦发生过,这样
  的负性事件就注定要伴随我们一生,我们能做的,最多不过是将它们压抑到潜意识
  中去,这就是所谓的忘记。

  但是,它们在潜意识中仍然会一如既往地发挥作用。并且,哪怕我们对事实遗
  忘得再厉害,这些事实所伴随的痛苦仍然会袭击我们,让我们莫名其妙地伤心难过
  ,而且无法抑制。这种疼痛让我们进一步努力去逃避。

  发展到最后,通常的解决办法就是这两个:要么,我们像小猫汤姆一样,彻底
  扭曲自己的体验,对生命中所有重要的负性事实都视而不见;要么,我们像小猫托
  比一样,干脆投靠痛苦,把自己的所有事情都搞得非常糟糕,既然一切都那么糟糕
  ,那个让自己最伤心的原初事件就不是那么疼了。

  白云心理医院的咨询师李凌说,99%的吸毒者有过痛苦的遭遇。他们之所以吸
  毒,是为了让自己逃避这些痛苦。这就像是躲进阴影里,痛苦的事实是一个魔鬼,
  为了躲避这个魔鬼,干脆把自己卖给更大的魔鬼。

  还有很多酗酒的成人,他们有过一个酗酒而暴虐的老爸,挨过老爸的不少折磨
  。为了忘记这个痛苦,他们学会了同样的方法。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错误方法外,我们人类还发明了无数种形形色色的方法去逃
  避痛苦,弗洛伊德将这些方式称为心理防御机制。太痛苦的时候,这些防御机制是
  必要的,但糟糕的是,如果心理防御机制对事实扭曲得太厉害,它会带出更多的心
  理问题,譬如强迫症、社交焦虑症、多重人格,甚至精神分裂症等。

  真正抵达健康的方法只有一个---直面痛苦。直面痛苦的人会从痛苦中得到许多
  意想不到的收获,它们最终会变成当事人的生命财富。规划利用好现有的能力远比
  挖掘所谓的潜能更重要。"

  切记:阴影和光明一样,都是人生的财富。

  一个最重要的心理规律是,无论多么痛苦的事情,你都是逃不掉的。你只能去
  勇敢地面对它,化解它,超越它,最后和它达成和解。如果你自己暂时缺乏力量,
  你可以寻找帮助,寻找亲友的帮助,或寻找专业的帮助,让你信任的人陪着你一起
  去面对这些痛苦的事情。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是最孤独的人,但当他面对这个事实并化解后,他成了
  真正的人际关系大师;美国心理学家弗兰克(见本报1月7日的《每一次磨难都是生
  命的财富》)有一个暴虐而酗酒的继父和一个糟糕的母亲,但当他挑战这个事实并
  最终从心中原谅了父母后,他成了治疗这方面问题的专家;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
  曾是严重的神经症患者,但他通过挑战这个事实并最终发明出了森田疗法……他们
  生命中最痛苦的事实最后都变成了他们最重要的财富。你,一样也可以做到。
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

“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事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

“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

“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

人一个时间只能做一件事,懂抓重点,才是真正的人才。
故事不错。
文章标题: 有哪些有趣的心理学故事/案例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gushi/153001.html

[有哪些有趣的心理学故事/案例]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