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故事 > 文章正文

如果让如列夫,托尔斯泰,雨果之类的大作家写网络小说,是否能全网暴火

时间: 2022-06-16 20:00:4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7次

如果让如列夫,托尔斯泰,雨果之类的大作家写网络小说,是否能全网暴火

列夫·托尔斯泰生平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1828年9月出生在图拉省一个有名望的贵族世家。早年父母先后去世。童年和少年时代受过严格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进入喀山大学学习,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1847年因不满学校教育,辍学回到家乡雅斯纳亚•波里亚纳。他在自己的庄园里试图改善农民处境,未获成功。1851年随长兄赴高加索,当了一名志愿兵,后又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托尔斯泰从50年代开始创作。

早期作品主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1851~1857年)、军事小说集《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6年)、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年),以及赴西欧旅行时写下的小说《琉森》(又译《卢塞恩》)(1857年)等。

60年代初,他的创作进入高潮,除完成中篇小说《哥萨克》(1853~1863年)等作品外,还创作了史诗性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1866~1869年)。70年代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年)。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在长期精神探索的基础上,完成了世界观的激变,与本阶级决裂,转向宗法农民一边。

这时他加强了对专制制度的批判,但又进行“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的说教。80年代以后,托尔斯泰仍不断有杰作问世。1899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复活》,可以说是作家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

此外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年)、《哈泽•穆拉特》(1904年)、《舞会之后》(1911年)、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年)、《活尸》(1911年)等。晚年的托尔斯泰始终为自己的思想情绪与农民有距离而深感痛苦,为自己的家庭生活与农民有巨大差距而十分不安。

1910年11月10日离家出走,途中患肺炎,20日病逝于阿斯塔波沃车站。终年82岁。

扩展资料: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等。他也创作了大量童话。

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还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政治思想家  、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列夫托尔斯泰出身于当地的一个贵族家庭,但是仅仅十岁便父母双亡,年幼的列夫托尔斯泰只能寄居于亲戚家中。

1844年列夫托尔斯泰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言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期中考试不及格,第二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学业,痴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对道德哲学发生浓厚的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

1847年4月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11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

1851年托尔斯泰和他的兄长前往高加索当兵。次年他参加了一场战斗,表现勇敢,且发表了小说《童年》。

1853年托尔斯泰读到了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非常钦佩。1854年托尔斯泰被调往多瑙河战线,并参与了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写成《少年》、《青年》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

1855年11月托尔斯泰离开军队回到圣彼得堡,重新投入娱乐圈,酗酒好赌。偏激的个性导致他与屠格涅夫长达17年的决裂,同时他在彼得堡正式加入了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见到了底层民众艰辛的生活,迷茫的列夫托尔斯泰没有解决的办法,只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873年~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

从19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托尔斯泰增强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对自己宣传的博爱和不抗恶思想也常常感到怀疑。这在《哈泽—穆拉特》等作品中有所反映。

晚年的列夫托尔斯泰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2][3][4],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政治思想家[5]、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6],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年~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889)、《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7]
中文名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外文名
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
国籍
俄罗斯
出生地
亚斯纳亚-博利尔纳
出生日期
1828年9月9日(俄历8月28日)[3]
人物关系
索菲亚·别尔斯 妻子
索菲亚·别尔斯,1844年8月22日生,是杰出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妻子。
快速
导航
主要作品创作特点人物影响人物评价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列夫·托尔斯泰出身贵族,1岁半丧母,10岁丧父,他由家里的亲戚抚养成人。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言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期中考试不及格,第二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学业,痴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对道德哲学发生浓厚的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1847年4月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11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1851年托尔斯泰和他的兄长前往高加索当兵。1852年他参加了一场战斗,表现勇敢,且发表了小说《童年》。
1848年,20岁的托尔斯泰。
1853年托尔斯泰读到了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非常钦佩。1854年托尔斯泰被调往多瑙河战线,并参与了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写成《少年》、《青年》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8]
1855年11月托尔斯泰离开军队回到圣彼得堡,重新投入娱乐圈,酗酒好赌。偏激的个性导致他与屠格涅夫长达17年的决裂。
创作初期
托尔斯泰在高加索时开始创作,在《现代人》杂志上陆续《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小说。1855年11月他来到彼得堡,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欢迎,并结识冈察洛夫、费特、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德鲁日宁、安年科夫、鲍特金等作家和批评家。托尔斯泰倾向于德鲁日宁等人的观点,但又认为任何艺术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至1859年,他同《现代人》杂志决裂。1856年底以中尉衔退役。次年年初到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德国游历。[9]
托尔斯泰和妻子
1856年他就起草方案,准备以代役租等方法解放农民,并在自己庄园试行。1860年因长兄尼古拉逝世,更加深了悲观情绪。1859至1862年间几乎中辍创作,先后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和附近农村为农民子弟办了20多所学校,并曾研究俄国和西欧的教育制度,1860至1861年还到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和比利时等国考察各国学校。后又创办《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等教育杂志。1862年7月他外出时,家中遭到宪兵连续两天的搜查。不久他关闭了学校。[10]
1862年托尔斯泰与18岁的索菲亚·安德列耶芙娜·托尔斯塔娅(СофьяАндреевна Толстая)结婚,索菲亚是沙皇御医的女儿,他们前后育有13个孩子。他和妻子的关系至今仍有争论,可以确认的是大部分时光他们过得不错,他妻子帮助他管理庄园,这使得托尔斯泰可以将全部时间用于文学作品的精雕细刻,在这里,托尔斯泰给人类留下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传世之作。他每一部作品都要修改很多次,他妻子也进行誊清和保存文稿的工作。[10]
1897年的托尔斯泰。
新婚之后,革命形势逐渐转入低潮,他也逐渐克服了思想上的危机。他脱离社交,安居庄园,购置产业,过着俭朴、宁静、和睦而幸福的生活。从1863年起他以6年时间写成巨著《战争与和平》。1866年他出席军事法庭为士兵希布宁辩护。希布宁因不堪军官的虐待打了军官的耳光,虽经托尔斯泰为之奔走,希布宁却终被枪决。这一事件使他开始形成反对法庭和死刑的看法。[10]
思想转变
1869年9月因事途经阿尔扎马斯,深夜在旅馆中突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忧愁和恐怖。这就是所谓“阿尔扎马斯的恐怖”。1868年秋至1869年夏,他对叔本华哲学发生兴趣,一度受到影响。从70年代初起,他开始新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时期。他研读各种哲学和宗教书籍,不能找到答案。这些思想情绪在当时创作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得到鲜明的反映。他访晤神父、主教、修道士和隐修士,并结识农民、独立教徒康·修塔耶夫。他终于完全否定了官办教会,接受了宗法制农民的信仰。
共2张
安娜·卡列尼娜
最后在70至80年代之交新的革命形势和全国性大饥荒的强烈影响下,弃绝本阶级,完成了60年代开始酝酿的世界观的转变,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在《忏悔录》(1879~1880) 等论文里,他广泛阐述自己思想转变的过程。然而,他却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托尔斯泰富于独创性。从此托尔斯泰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不时从事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为农民盖房子,摒绝奢侈,持斋吃素。他也改变了文艺观,指斥自己过去的艺术作品包括《战争与和平》等巨著为“老爷式的游戏”,并把创作重点转移到论文和政论上去,以直接宣传自己的社会、哲学、宗教观点,揭露地主资产阶级社会的各种罪恶。当时写的剧本、中短篇小说以及民间故事,同样为了这一目的。他还从事广泛的社会活动:1881年因子女求学全家迁居莫斯科,他访问贫民窟,参加1882年莫斯科人口调查,深入了解城市下层生活;1881年他上书亚历山大三世,请求赦免行刺亚历山大二世的革命者。1891年给《俄国新闻》和《新时代》编辑部写信,声明放弃1881年后自己写的作品的版权;1891至1893年和1898年,先后组织赈济梁赞省和图拉省受灾农民的活动;他还努力维护受官方教会迫害的莫洛康教徒和杜霍包尔教徒,并在1898年决定将《复活》的全部稿费资助杜霍包尔教徒移居加拿大。
1891年托尔斯泰组织救济饥荒。
从19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托尔斯泰增强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对自己宣传的博爱和不抗恶思想也常常感到怀疑。这在《哈泽—穆拉特》等作品中有所反映。沙皇政府早就因他的《论饥荒》一文而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至此又因《复活》的发表,指责他反对上帝,不信来世,于1901年以俄国东正教至圣宗教院的名义革除他的教籍。这个决定引起举世的抗议,托尔斯泰却处之泰然。同年他因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而写《致沙皇及其助手们一文》;次年致函尼古拉二世要求给人民自由并废除土地私有制;1904年撰文反对日俄战争。他同情革命者,也曾对革命的到来表示欢迎,但却不了解并回避1905年革命。而在革命失败后,他又反对沙皇政府残酷杀害革命者,写出《我不能沉默》一文。
晚年时代
托尔斯泰在世界观激变后,于1882年和1884年曾一再想离家出走。这种意图在他80至90年代的创作中颇多反映。在他生前的最后几年,他意识到农民的觉醒,因为自己和他们的思想情绪有距离而不免悲观失望;对自己的地主庄园生活方式不符合信念又很感不安。他的信徒托尔斯泰主义者和他的夫人之间的纠纷更使他深以为苦。[11]
1908年,托尔斯泰在书房
1908年5月,年近80的托尔斯泰为俄罗斯贡献了第一张彩照
在托尔斯泰离家之前,他与妻子的决裂程度人人皆知。一天晚上,夫妻二人又闹不和。之后,托尔斯泰的妻子曾跪下恳求托尔斯泰为她再读一遍早年时代丈夫为自己创作的诗歌和散文,以找回当初的甜蜜,但是托尔斯泰当时已死了心。最后,他于1910年10月28日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秘密出走。在途中患肺炎,11月7日(公历11月20日)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遵照他的遗言,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坟上没有树立墓碑和十字架。[11]
主要作品
中文名 体裁 发表年
《童年》
小说
1852
《两个骠骑兵》、《一个地主的早晨》
1856
《青年》
中篇小说
1857
展开全部
参考资料[12]
创作特点
作品主题
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对人性进行了大量的思考,从这些思考中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精神世界最真实的一面,托尔斯泰对人性的思考主要由俄罗斯当时的历史和现实激发的:一方面,传统的俄罗斯是宗法社会,东正教决定了人们思想感情的方式,托尔斯泰也深受东正教的影响,不管他的态度是接受抑或是有所保留;另一方面,欧洲的启蒙精神亦深深影响着俄罗斯,这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俄罗斯传统信仰的根基,启蒙精神对托尔斯泰的影响亦是显著的,这使得托尔斯泰对东正教基本的教义体系产生怀疑,他不会像一般教徒一样思考信仰问题。但是,托尔斯泰也并没有完全走向欧洲的个人主义的启蒙立场,所以,他对人性的思考常常游离于二者之间,有时像一个教徒,有时像一个人本主义者。[13]
托尔斯泰的妻子别尔丝和女儿亚历山大
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有着乌托邦思想,主要表现为反抗暴力与奴役,反对土地私有制度,反对崇尚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进化论”,要求奉行合法的生活义务和合理的生命法则,回返健康的农耕生活,通过人人的劳动和道德实践建立起充满兄弟情谊,平等、和谐、友爱的属于全人类的人间“天国”。[14]
艺术特色
托尔斯泰创造了史诗体小说。历史的事实融合着艺术的虚构,奔放的笔触揉和着细腻的描写;在巨幅的群像中显现出个人的面貌,史诗的庄严肃穆中穿插有抒情的独白,变化万千,蔚为奇观。他善于驾驭多线索的结构,千头万绪,衔接得天衣无缝;又能突破小说的“封闭”形式,波澜壮阔,像生活那样无始无终。[15]
书房
托尔斯泰的艺术魅力,不只在于再现宏观世界,而且还在于刻画微观世界。在世界文学中空前地把握心灵的辩证发展,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并且深入人的下意识,把它表现在同意识相互和谐的联系之中。托尔斯泰的艺术力量是真实的,它突出表现在性格塑造上。如实地描写人物内心的多面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不只写其突出的一面或占优势的一种精神状态。不隐讳心爱人物的缺点,也不窒息所揭露的人物心中闪现的微光。不粉饰,不夸张,不理想化或漫画化,总是借助真实客观的描写,展示其本来面目,从而于平凡中见伟大,或者相反,于平凡的现象中显示其可怕。描绘性格的发展和变化,自然浑成而不露斤斧痕迹。
托尔斯泰的风格主要特点是朴素。力求最充分最确切地反映生活的真实或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虽然在艺术上要求严格,却不单纯以技巧取胜,不追求形式上的精致,也不回避冗长的复合句,而只寻求最大的表现力。
托尔斯泰,1908年。
晚年的时候,在心理分析上力求简洁,不写感受的整个过程,只写心理过程的各个阶段的主要环节;有时采取戏剧的方法,通过行动和对白来表现。不写性格的顺序发展过程,而写突然事故引起的决定性转变。在结构上,为了表现人物的醒悟,常常采用倒叙的方法;为了集中,长篇小说也不再用多线索,而用单线索逐渐展开的方式。在语言上,则力求质朴简练和浅显易懂,接近民间故事。
人物影响
从19世纪60年代起,他的作品开始在英、德等国翻译出版。19世纪70至80年代之交以《战争与和平》的法译本出版获得国际上第一流作家的声誉,成为当时欧美的“俄国热”的主要对象。80至90年代法、英等国最早论述他的评论家,都承认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对自己国家文学的振兴作用。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长的进步作家法朗士、罗曼·罗兰、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德莱塞、伯纳·萧、高尔斯华绥以及其他欧美作家和亚洲作家都受到他的熏陶。在中国,1900年就出现评价他的文字,1907年译价过他的“宗教小说”(《主与仆》及民间故事)。1913年、1917年先后有《复活》(译名《心狱》)和《安娜·卡列尼娜》(译名《婀娜小史》)的不完全的文言译本。“五四”前后,托尔斯泰的作品大量被译成中文。抗战期间分别出版了郭沫若和周扬翻译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其他作品的译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托尔斯泰的重要作品大多已翻译出版,而且根据原文翻译,不少名著都有几种不同的译本。
林中不显眼的托尔斯泰墓
人物评价
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列宁评)[16]
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高尔基评)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的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库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1828年9月出生在图拉省一个有名望的贵族世家。早年父母先后去世。童年和少年时代受过严格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进入喀山大学学习,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1847年因不满学校教育,辍学回到家乡雅斯纳亚•波里亚纳。他在自己的庄园里试图改善农民处境,未获成功。1851年随长兄赴高加索,当了一名志愿兵,后又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托尔斯泰从50年代开始创作。

早期作品主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1851~1857年)、军事小说集《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6年)、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年),以及赴西欧旅行时写下的小说《琉森》(又译《卢塞恩》)(1857年)等。

60年代初,他的创作进入高潮,除完成中篇小说《哥萨克》(1853~1863年)等作品外,还创作了史诗性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1866~1869年)。70年代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年)。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在长期精神探索的基础上,完成了世界观的激变,与本阶级决裂,转向宗法农民一边。

这时他加强了对专制制度的批判,但又进行“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的说教。80年代以后,托尔斯泰仍不断有杰作问世。1899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复活》,可以说是作家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

此外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年)、《哈泽•穆拉特》(1904年)、《舞会之后》(1911年)、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年)、《活尸》(1911年)等。晚年的托尔斯泰始终为自己的思想情绪与农民有距离而深感痛苦,为自己的家庭生活与农民有巨大差距而十分不安。

1910年11月10日离家出走,途中患肺炎,20日病逝于阿斯塔波沃车站。终年82岁。

扩展资料: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等。他也创作了大量童话。

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还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有关海明威,雨果,高尔基,列夫.托尔斯泰等的介绍

要有关这些人的 海明威,雨果,高尔基,列夫.托尔斯泰, 这些人的国别 简介(什么派别之类的,不需要生平事迹) 代表作,代表作的主要情节 代表作运用的写作手法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老人与海》(《老人与海》最能体现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手法。这部小说语言看似简洁自然,其实包含了作者的精心揣摩和润色加工。有时为了突出某一部分,作者会采用长句代替短句。文中的对话内容真实、贴近生活,而表达形式则经过了艺术加工。小说简洁自然的语言背后隐藏了深刻的意义和感情。文中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还名位的这种独特风格与他当过新闻记者的经历有关,同时他兼菜各家之长,自成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这种风格对整个世界文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事实,他们大多来自于作者亲身经历。海明威对这些事实精心选择,从而吸引读者的兴趣并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小说一开始用大量事实描写了主人公生活的环境,叙述风格简洁自然,未加任何感情色彩。随着情节的发展,大量的事实主要被运用于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之中,而不是主要由作者来叙述。同时,这些事实构成了整个小说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l802.2.26~1885.5.22)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光与影》等。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他的初期作品非常清楚地显示出了他双重的倾向,即浪漫的倾向与现实的倾向;同时也有力地证实了他的两重的才能,即主观想像、主观夸张、主观渲染的才能与观察现实、把握现实、摹写现实的才能。身上有了这双重倾向的结合,有了这两种才能的并存,小说创作的灿烂辉煌就指日可待了。而雨果成熟时期的小说创作,从《巴黎圣母院》到《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与《九三年》,正是以浪漫主义跟现实主义结合为其重要特色的。 高尔基(1868.3.28―1936.6.18)英文Gorky·Maksim,全名高尔基·马克西姆,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也叫斯克列夫茨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1868年3月28日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今高尔基城)。最优秀的代表作《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俄国作家。他写了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

麻烦采纳,谢谢!

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文章)

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如果知道告诉我rn我亿分谢谢!!!(*^__^*)
给你找全来了.
自传性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
短篇小说《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
中篇小说《哥萨克》
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
中篇小说《波利库什卡》
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
《忏悔录》
“人民戏剧”:《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活尸》等
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克莱采奏鸣曲》
长篇小说《复活》

我从众多的文字里为你找出了他的作品,,累

《现代人》杂志上陆续发表《童年》、《少年》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小说

创办《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教育杂志

从1863年起他以6年时间写成巨著《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
《哈泽—穆拉特》
《我不能沉默》
《塞瓦斯托波尔故事》
《伐林》
《袭击》
《四个发展时期》,但没有写成
《昨天的故事》
《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
《哥萨克》(1853~1863,这是原计划中的上半部,下半部没有写成)
《家庭幸福》
《两个骠骑兵》(1856)写父子两代人
《三死>
《启蒙读本》
《一个受传染的家庭戏剧
《光在黑暗中发亮》
《伪息券》(1911)则接近《黑暗的势力》的主题
《舞会之后》
中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1884~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魔鬼》(1911)、《谢尔盖神父》(1912)和《舞会之后》
,《霍尔斯托密尔》
《为什么?》
长篇小说《复活》(1889~1899)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
《民间故事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1882~1886)、《天国在您心中》(1890~1893)和《当代的奴隶制》(1899~1900)等文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实即奴隶制,

在1905年革命的时期,他宣称自愿充当“从事农业的一亿人民的辩护士”,写了《论俄国的社会运动》、《深重的罪孽》、《致农民的论土地的信》(均1905)等文,认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土地问题。而在《关于莫斯科的调查》(1882)、《唯一的手段》(1901)、《论俄国革命的意义》(1906)和《究竟该怎么办?》(1906)等文中还陈述城市下层的贫困境况和工人的沉重劳动。此外还有一些反对侵略战争和军国主义的文章。这些论文同样有其消极面,如否定一切国家、一切暴力,幻想人们的团结,鼓吹爱的作用和自我修身等。
。《论莎士比亚及其戏剧》
。《莫泊桑文集序》
《人们为什么写作》(1851)肯定文学的崇高使命
;《在俄罗斯文学爱好者协会上的讲话》(1859)反对暴露文学
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 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找得好累
《战争与和平》《一个地主的早晨》《琉森》《三死》《家庭幸福》《哥萨克》《忏悔录》剧本《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中篇小说《魔鬼》《伊凡·伊里奇之死》《克莱采奏鸣曲》《哈泽·穆拉特》短篇小说《舞会之后》《复活》《童年》《少年》《塞瓦斯托波尔故事》《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安娜·卡列尼娜》《忏悔录》《我的信仰是什么?》《我不能沉默》《论饥荒》《哈泽—穆拉特》《致沙皇及其助手们》《昨天的故事》《少年》《青年》《四个发展时期》但没有写成 《袭击》《伐林》《塞瓦斯托波尔故事》《一个地主的早晨》《家庭幸福》《哥萨克》《两个骠骑兵》《阿尔别特》《三死》《田园诗》但没有写成《吉洪和玛兰尼娅》但没有写成 《波里库什卡》《启蒙读本》《一个受传染的家庭》《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伪息券》《民间故事》。《教条神学研究》《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天国在您心中》《当代的奴隶制》《论饥荒》《可怕的问题》《饥荒抑或不是饥荒》《论俄国的社会运动》《深重的罪孽》《致农民的论土地的信》《关于莫斯科的调查》《唯一的手段》《论俄国革命的意义》《究竟该怎么办?》《莫泊桑文集序》《什么是艺术?》。《论莎士比亚及其戏剧》
回答者: 来滨金 - 秀才 三级 10-13 21:22
《两个骠骑兵》
《家庭的幸福》
《克鲁采尔奏鸣曲》
《魔鬼》
《谢尔基神父》
《舞会之后》

这些.都可以在网上查到原文。
回答者: 梦忆の薰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0-13 21:23
《穷人》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在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桑娜沉思着: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可是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没有什么可抱怨的,桑娜倾听着风暴的声音,“他现在在哪儿?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画着十字。
睡觉还早,桑娜站起身来,把一块很厚的围巾包在头上,点亮马灯,走出门去,她想看看灯塔上的灯是不是亮着,丈夫的小船能不能望见,可是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风掀起她的围巾,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敲打着邻居小屋的门,桑娜想起了她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桑娜一边想,一边敲了敲门,她侧着耳朵听,没有人答应。
“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
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仍旧没有人答应。
“喂,西蒙”桑娜喊了一声,心想,莫不是出什么事了,她猛地推开门。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桑娜举起马灯,想看看病人在什么地方,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放着的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她一动不动,只有死人才是这副模样,桑娜把马灯举得更近些,不错,是西蒙,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东西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胖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他们睡得又香又甜。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回到家里,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她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恩,揍我一顿也好。”
门吱嘎一声,仿佛有人进来了,桑娜一惊,从椅子上站起来,
“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门突然开了,一股清新的海风冲进屋子,魁梧黧黑的渔夫拖着湿淋淋的撕破了的渔网,一边走进来,一边说:“嘿,我回来了,桑娜。”
“哦,是你”桑娜站起来,不敢抬起眼睛看他。
“瞧,这样的夜晚,真可怕。”
“是啊是啊,天气坏透了,哦,鱼打得怎么样?”
“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渔夫说着,把网拖进屋里,坐在炉子旁边。
“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你有什么办法呢?”
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你知道吗?”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
“哦,什么时候?”
“我也不知道她什么时候死的,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惨哪,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色变得严肃,忧虑。“恩,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恩,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哦,桑娜,你干得真不错,是的,你做得对,我也是这么想的,我还以为你不会同意”渔夫一边看向西蒙的两个孩子,一边对桑娜说。
“老天,在你还没有回来之前,我在发抖。”
“怕什么呢,桑娜?”
“怕你回来看到我这么做会生气,甚至还会揍我一顿!谢天谢地,你和我想到一块去了”此时此刻,桑娜终于如释重负的松了一口气,但马上又愁眉不展了。“我们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呢?你的负担本来就已经很重了。”
渔夫也跟着叹了口气:“是啊是啊,可还能怎么办?你不也是嘛!要照顾七个孩子呢。”
桑娜不言语了,渔夫起身胡乱嚼了几口黑面包,就疲惫地睡去了。 桑娜听着丈夫的鼾声,无可奈何的走到火炉旁,一边思考着明天的日子,一边烘烤着丈夫的湿衣裳。
第二天一早,桑娜就把渔夫出海的所有用具以及食物准备好了,然后象往常一样,在丈夫走出家门以后,她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洗洗涮涮,缝缝补补,侍弄着小院里的一切活计。
孩子们也都起来了,大孩子已经懂得帮桑娜打理家务和照看弟妹,这时他们几个孩子正围着西蒙的两个孩子好奇的问这问那:
“妈妈妈妈,他们为什么在我们家里?”
“他们是谁?”
“是西蒙阿姨的孩子,这你不知道吗?”
“西蒙阿姨呢,她出门去了吗?”
“妈妈,他们要和我们一起吃饭吗?”
“闭嘴,我们的饭还不够吃呢!”
桑娜在一旁听着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吵闹,心里很烦,但还是耐着性子温和地说:“西蒙阿姨死了,我们得收留她的孩子,我们必须这样做,没有别的办法,现在他们就是我们家里的人了,和我们一样吃饭穿衣和睡觉,一切都和我们一样,听我说,孩子们,我们的日子更艰难了,我有些不知所措,我需要你们的帮助!”
大孩子走过来关切的说:“别担心,妈妈,我们还有爸爸呢,弟弟妹妹还有我,我们都会帮你的,我们的日子会好起来的。”
其他的几个孩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也都不声不响了,他们都懂得了母亲的心思,就各自走开去玩了。
午饭时候,桑娜把一块黑面包切成片,每个孩子都分到了一块,然后谎称自己已经吃过就自顾忙碌去了。
她得想办法弄到别的什么吃的东西来喂西蒙的两个孩子,因为他们还很小,硬硬的黑面包恐怕不行,可除了黑面包,还有什么可以吃呢?对,幸亏还有鱼,桑娜连忙走向搁板,结果发现盘子里的鱼仅剩下了骨刺,“哦,上帝,怎么会这样?”
由于一连几天的海风暴,渔夫出海不但艰辛,而且一点收获也没有,家里已经快断炊了,正在桑娜站着发呆的时候,忽然传来渔夫的叫嚷声由远及近:“桑娜,桑娜——快点,快点出来帮忙”
桑娜反应过来,一下子冲了出去,原来这次渔夫满载而归,海风暴终于停息了,“感谢上帝,我们有吃的东西了!桑娜,这下你该高兴了,不要愁眉苦脸的啦,嘿——孩子们,都给我出来,懒家伙们,看看我给你们带回了什么”渔夫的脸上洋溢着多日不见的欣喜笑容,桑娜也高兴得不知道如何是好,只管动手往屋里抬着东西,然后手脚麻利的开始忙活上了……
上帝保佑,明天,不,明天的明天以及所有的以后的日子都会象现在这样!西蒙,你可以放心了!我们的日子会好起来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回答者: JIAONJ - 试用期 一级 10-14 20:46
我悄悄的来,悄悄的走,只为这两分
回答者: 梦幻帅弟子 - 初学弟子 一级 10-16 18:08
《两个骠骑兵》《安娜·卡列宁娜》
《家庭的幸福》克鲁采尔奏鸣曲》《魔鬼》《谢尔基神父》《舞会之后》
给你找全来了.
自传性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
短篇小说《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
中篇小说《哥萨克》
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
中篇小说《波利库什卡》
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
《忏悔录》
“人民戏剧”:《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活尸》等
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克莱采奏鸣曲》
长篇小说《复活》

我从众多的文字里为你找出了他的作品,,累

《现代人》杂志上陆续发表《童年》、《少年》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小说

创办《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教育杂志

从1863年起他以6年时间写成巨著《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
《哈泽—穆拉特》
《我不能沉默》
《塞瓦斯托波尔故事》
《伐林》
《袭击》
《四个发展时期》,但没有写成
《昨天的故事》
《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
《哥萨克》(1853~1863,这是原计划中的上半部,下半部没有写成)
《家庭幸福》
《两个骠骑兵》(1856)写父子两代人
《三死>
《启蒙读本》
《一个受传染的家庭戏剧
《光在黑暗中发亮》
《伪息券》(1911)则接近《黑暗的势力》的主题
《舞会之后》
中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1884~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魔鬼》(1911)、《谢尔盖神父》(1912)和《舞会之后》
,《霍尔斯托密尔》
《为什么?》
长篇小说《复活》(1889~1899)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
《民间故事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1882~1886)、《天国在您心中》(1890~1893)和《当代的奴隶制》(1899~1900)等文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实即奴隶制,

在1905年革命的时期,他宣称自愿充当“从事农业的一亿人民的辩护士”,写了《论俄国的社会运动》、《深重的罪孽》、《致农民的论土地的信》(均1905)等文,认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土地问题。而在《关于莫斯科的调查》(1882)、《唯一的手段》(1901)、《论俄国革命的意义》(1906)和《究竟该怎么办?》(1906)等文中还陈述城市下层的贫困境况和工人的沉重劳动。此外还有一些反对侵略战争和军国主义的文章。这些论文同样有其消极面,如否定一切国家、一切暴力,幻想人们的团结,鼓吹爱的作用和自我修身等。
。《论莎士比亚及其戏剧》
。《莫泊桑文集序》
《人们为什么写作》(1851)肯定文学的崇高使命
;《在俄罗斯文学爱好者协会上的讲话》(1859)反对暴露文学
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 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找得好累
《战争与和平》《一个地主的早晨》《琉森》《三死》《家庭幸福》《哥萨克》《忏悔录》剧本《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中篇小说《魔鬼》《伊凡·伊里奇之死》《克莱采奏鸣曲》《哈泽·穆拉特》短篇小说《舞会之后》《复活》《童年》《少年》《塞瓦斯托波尔故事》《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安娜·卡列尼娜》《忏悔录》《我的信仰是什么?》《我不能沉默》《论饥荒》《哈泽—穆拉特》《致沙皇及其助手们》《昨天的故事》《少年》《青年》《四个发展时期》但没有写成 《袭击》《伐林》《塞瓦斯托波尔故事》《一个地主的早晨》《家庭幸福》《哥萨克》《两个骠骑兵》《阿尔别特》《三死》《田园诗》但没有写成《吉洪和玛兰尼娅》但没有写成 《波里库什卡》《启蒙读本》《一个受传染的家庭》《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伪息券》《民间故事》。《教条神学研究》《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天国在您心中》《当代的奴隶制》《论饥荒》《可怕的问题》《饥荒抑或不是饥荒》《论俄国的社会运动》《深重的罪孽》《致农民的论土地的信》《关于莫斯科的调查》《唯一的手段》《论俄国革命的意义》《究竟该怎么办?》《莫泊桑文集序》《什么是艺术?》。《论莎士比亚及其戏剧》
《两个骠骑兵》《安娜·卡列宁娜》
《家庭的幸福》克鲁采尔奏鸣曲》《魔鬼》《谢尔基神父》《舞会之后》
《两个骠骑兵》
《家庭的幸福》
《克鲁采尔奏鸣曲》
《魔鬼》
《谢尔基神父》
《舞会之后》

这些.都可以在网上查到原文。
《穷人》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在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桑娜沉思着: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可是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没有什么可抱怨的,桑娜倾听着风暴的声音,“他现在在哪儿?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画着十字。
睡觉还早,桑娜站起身来,把一块很厚的围巾包在头上,点亮马灯,走出门去,她想看看灯塔上的灯是不是亮着,丈夫的小船能不能望见,可是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风掀起她的围巾,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敲打着邻居小屋的门,桑娜想起了她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桑娜一边想,一边敲了敲门,她侧着耳朵听,没有人答应。
“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
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仍旧没有人答应。
“喂,西蒙”桑娜喊了一声,心想,莫不是出什么事了,她猛地推开门。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桑娜举起马灯,想看看病人在什么地方,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放着的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她一动不动,只有死人才是这副模样,桑娜把马灯举得更近些,不错,是西蒙,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东西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胖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他们睡得又香又甜。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回到家里,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她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恩,揍我一顿也好。”
门吱嘎一声,仿佛有人进来了,桑娜一惊,从椅子上站起来,
“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门突然开了,一股清新的海风冲进屋子,魁梧黧黑的渔夫拖着湿淋淋的撕破了的渔网,一边走进来,一边说:“嘿,我回来了,桑娜。”
“哦,是你”桑娜站起来,不敢抬起眼睛看他。
“瞧,这样的夜晚,真可怕。”
“是啊是啊,天气坏透了,哦,鱼打得怎么样?”
“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渔夫说着,把网拖进屋里,坐在炉子旁边。
“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你有什么办法呢?”
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你知道吗?”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
“哦,什么时候?”
“我也不知道她什么时候死的,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惨哪,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色变得严肃,忧虑。“恩,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恩,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哦,桑娜,你干得真不错,是的,你做得对,我也是这么想的,我还以为你不会同意”渔夫一边看向西蒙的两个孩子,一边对桑娜说。
“老天,在你还没有回来之前,我在发抖。”
“怕什么呢,桑娜?”
“怕你回来看到我这么做会生气,甚至还会揍我一顿!谢天谢地,你和我想到一块去了”此时此刻,桑娜终于如释重负的松了一口气,但马上又愁眉不展了。“我们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呢?你的负担本来就已经很重了。”
渔夫也跟着叹了口气:“是啊是啊,可还能怎么办?你不也是嘛!要照顾七个孩子呢。”
桑娜不言语了,渔夫起身胡乱嚼了几口黑面包,就疲惫地睡去了。 桑娜听着丈夫的鼾声,无可奈何的走到火炉旁,一边思考着明天的日子,一边烘烤着丈夫的湿衣裳。
第二天一早,桑娜就把渔夫出海的所有用具以及食物准备好了,然后象往常一样,在丈夫走出家门以后,她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洗洗涮涮,缝缝补补,侍弄着小院里的一切活计。
孩子们也都起来了,大孩子已经懂得帮桑娜打理家务和照看弟妹,这时他们几个孩子正围着西蒙的两个孩子好奇的问这问那:
“妈妈妈妈,他们为什么在我们家里?”
“他们是谁?”
“是西蒙阿姨的孩子,这你不知道吗?”
“西蒙阿姨呢,她出门去了吗?”
“妈妈,他们要和我们一起吃饭吗?”
“闭嘴,我们的饭还不够吃呢!”
桑娜在一旁听着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吵闹,心里很烦,但还是耐着性子温和地说:“西蒙阿姨死了,我们得收留她的孩子,我们必须这样做,没有别的办法,现在他们就是我们家里的人了,和我们一样吃饭穿衣和睡觉,一切都和我们一样,听我说,孩子们,我们的日子更艰难了,我有些不知所措,我需要你们的帮助!”
大孩子走过来关切的说:“别担心,妈妈,我们还有爸爸呢,弟弟妹妹还有我,我们都会帮你的,我们的日子会好起来的。”
其他的几个孩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也都不声不响了,他们都懂得了母亲的心思,就各自走开去玩了。
午饭时候,桑娜把一块黑面包切成片,每个孩子都分到了一块,然后谎称自己已经吃过就自顾忙碌去了。
她得想办法弄到别的什么吃的东西来喂西蒙的两个孩子,因为他们还很小,硬硬的黑面包恐怕不行,可除了黑面包,还有什么可以吃呢?对,幸亏还有鱼,桑娜连忙走向搁板,结果发现盘子里的鱼仅剩下了骨刺,“哦,上帝,怎么会这样?”
由于一连几天的海风暴,渔夫出海不但艰辛,而且一点收获也没有,家里已经快断炊了,正在桑娜站着发呆的时候,忽然传来渔夫的叫嚷声由远及近:“桑娜,桑娜——快点,快点出来帮忙”
桑娜反应过来,一下子冲了出去,原来这次渔夫满载而归,海风暴终于停息了,“感谢上帝,我们有吃的东西了!桑娜,这下你该高兴了,不要愁眉苦脸的啦,嘿——孩子们,都给我出来,懒家伙们,看看我给你们带回了什么”渔夫的脸上洋溢着多日不见的欣喜笑容,桑娜也高兴得不知道如何是好,只管动手往屋里抬着东西,然后手脚麻利的开始忙活上了……
上帝保佑,明天,不,明天的明天以及所有的以后的日子都会象现在这样!西蒙,你可以放心了!我们的日子会好起来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

youshenme?
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

<<战争与和平>>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

安娜·卡列宁娜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

幼年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选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之《战争与和平》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之《安娜·卡列宁娜》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之《复活》

《复活》概要:小说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奸后遭到遗弃。由此她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八年之久。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 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皇帝恩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合。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小说揭露了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触及了旧法律的本质。

《复活》

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问题
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的复活
体现了一位伟人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悲天悯人的大气

世界百部经典著作之一
俄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作

《复活》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相信有很多人在学生时代就曾阅读过这本书。在我国自20世纪初至今已出版过6种译本,三四十年代先后有戏剧家田汉和夏衍改编的同名剧本的发表和上演,作品和它的主人公已成为我国读者和观众极为熟悉和喜爱的人物形象。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世界观转变以后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思想、宗教伦理和美学探索的总结性作品。它是以一个真实的案件为基础构思而成的小说,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灵净化"过程,同时揭露了沙皇专制官僚制度的反人民的本质以及教会的丑恶罪行,是最全面、最充分反映托尔斯泰世界观的终结作品。小说情节起伏跌宕,人物刻画入木三分。以托翁晚年炉火纯青的老辣笔法,比其任何其他作品都更为深刻地反映了男性与女性在"灵与肉"之间的痛苦挣扎。这部史诗般的经典著作,被誉为"19世纪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复活》是歌颂人类同情的最美的诗--最真实的诗,书中体现了卑劣与德性,一切都以不宽不猛的态度、镇静的智慧与博爱的怜悯去观察。
--法国著名评论家 罗曼·罗兰

整个19世纪还不曾有过《复活》这样的作品,它高于《悲惨世界》,因为这里没有一点幻想的、虚构的、编造的东西,全都是生活本身。
--俄国著名评论家 斯塔索夫

读托尔斯泰的《复活》,我感觉他的确了不起,他笔下的妓女玛丝洛娃给人一种圣洁之感,而我们有些小说的所谓"圣洁女性"形象却给人卑琐之感。这就看出大师与普通作家之间的差别了。
--著名作家 迟子建

《复活》是总结人生的作品,它把人心里肮脏的东西都拿出来了,人内心很复杂,好人和坏人、善与恶都很复杂。
--著名作家 高莽

读托尔斯泰的《复活》

《复活》是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认为是其创作的"最高的一峰"。它没有《战争与和平》史诗般的恢宏气魄和明亮的诗意,没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澜与不安的骚动--它,完全是体现了一位伟人的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悲天悯人的大气!

在这里,作家目光的犀利、描绘的精确、笔力的雄浑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这与作品内容的严肃性是相符合的。在这里,面对人类的苦难,作家保持了高超的镇静,然而读者却不得不为见到的景象而深受震动。托尔斯泰在这里的挖掘比以往要深。可以说整个俄国都被他翻了出来。他再现的艺术世界已经达到可作为一面"镜子"的程度。伟大的真实!正因为作品除去了浪漫主义的萎靡因素,因而整个显出了威力,如同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一般。然而这不是一座普通的雕塑,是一座宏伟的纪念碑。它把19世纪末整个俄国的现实熔铸进去,上面刻有穷人、贵族、狱吏、监犯、革命者、医生、妓女、学生……里面混合了忏悔、怜悯、宽容、无耻、欺诈、放荡……这里,作者唱出了人类艺术最崇高的歌:"我们为不幸者撒一掬泪,人世的悲欢感动我们的心。"

当我们打开这本书,我们不禁感受到有一种心灵的复活--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的复活!即使是当代,许多人也许正在悄然地埋葬自己的这些美好的感情却毫无所觉。在这种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正是《复活》这样的作品来唤醒沉睡的心吗?
正如花草需要春天的甘霖才能长出新绿,人类需要博爱与同情才能继续不息、日进无疆。抑或这就是使《复活》不朽的原因。

《复活》里写的虽然是贵族的忏悔,但是托尔斯泰并不是把这个母题当做贵族的专利,他是把忏悔放在人的心灵的内在的、普遍的矛盾中展开的。人都有神性和兽性。当人放纵了自己,就可能堕落;而当人自觉,就可能"复活"。所以托尔斯泰主张以"道德的自我完成"来改变社会的不平等和罪恶。在社会革命激烈的时代,他提倡"勿以暴力抗恶",是反对阶级斗争的。但是,作为人类寻求精神解放的一种文献,在我们这个把道德的自我完善当成笑话的时代,读这样的书,也许会引起某种惭愧的感觉。
参考资料:http://book.263.net/20040330/00407872.html

我看的是高植的译本,曾也看过董秋斯的译本。下面的有些评论是我现在后加上去的。 1984年10月30日 星期二 晴 今天我再次看完了老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第一卷,安德莱公爵之“死”深深地感动了我。 “假使每个人只为他自己的信念去打仗,就没有战争了。”(36页安德莱语) 罗斯托夫伯爵夫人给了安娜·米哈洛芙娜钱时(本人的说明):安娜·米哈洛芙娜已经抱了她,并且哭了,伯爵夫人也哭了,她们哭,因为她们是朋友,因为她们有好心肠;因为她们从小是朋友,却为金钱这样庸俗的事烦心;还因为她们的青春都过去了……但两人的眼泪都是愉快的。(85页) 基督徒的爱,对于别人的爱,对于仇敌的爱,比起一个青年的美丽的眼睛在像您这样诗意的多情的少女心中所能引起的情感,更有价值,更甜蜜,更美丽。(这是安德莱公爵的妹妹玛丽亚写给她的朋友尤丽的信)(134页) 以上几段所表达的只有一个字:“爱”。但也明显地分类为两种类型,这是托氏思想的核心所在。一种是情感之爱,如两位夫人的爱以及日常我们一贯所宣传的那种类型;另一种则是我们生活中很少考虑到的,并且可以肯定地说,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很讲求实际价值的中国人所不承认存在这种类型的爱。即玛丽亚小姐所表述的这种类型的爱。这种类型的爱是高尚的,相信它的人也是高尚的,如迷惘的托氏、悲天悯人的雨果、热情澎湃的罗曼·罗兰等。 尼考拉·罗斯托夫转过身来,好象在找寻什么,他望着远处,望着多瑙河的水,望着天和太阳,天是多么美丽、多么蔚蓝、宁静而遥远呵!夕阳是多么明亮而壮丽哦!而遥远的多瑙河里的水闪灼得多么亲切而灿烂呵!更美丽的是多瑙河那边遥远的蓝色的山峦,修道院,神密的峡谷,顶上弥漫着烟雾的松林……那里又宁静又幸福……“只要我能在那里,我便什么,什么也不需要了,什么也不需要了,”罗斯托夫想。“只在我的心中和这个太阳光下有那么多幸福,而这里……呻吟,痛苦,恐怖,和这种不可知,这种匆忙……他们又在这里喊叫了,又都向回跑了,我要和他们一阵跑,它,死亡,就在这里,在我头上,在我周围……俄顷之间——我便永远看不见这个太阳,这个河水,这个峡谷了!……”(注:这是罗斯托夫上马冲锋之前看到伤兵后的感想)(210-211页) 生命、生活,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被人感觉出它的美好的,在平时往往被人忽略的内涵。其实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自由地享受阳光,森林,山峦,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满足。其它则是无关紧要的。 在他(注:安德莱负伤“临死”前躺在奥斯特里兹战场上)头上,除了天,崇高的天,虽不明朗,然而是高不可测的,有灰云静静地移动着的天,没有别的了。“多么静穆、安宁、严肃呵,完全不象我那样地跑,”安德莱公爵想,“不象我们那样地奔跑、喊叫、斗争;互相争夺炮帚,——云在这个崇高无极的天空移动着,完全不象我们那样的哦。为什么我从前没有看过这崇高的天?我终于发现了它,我是多么幸福啊。是的,除了这个无极的天,一切都是空虚的,一切都是欺骗。除了天,什么,什么都没有了。但甚至天也是没有的,除了静穆与安宁,什么也没有。谢谢上帝!……”(399页) 以上内容我觉得是这本书最令人感动的内容了,这种体验并非仅仅是看破红尘,而是对一种永恒的礼赞。对一种宁静,安详,辽远的憧憬。是对幸福的终极定义。 这段内容对我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使我从此一改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而升华到人类的良心上来感觉世事了。庄严、蔚蓝色的、宁静而悠远的天空,超脱于人类所有痛苦、欢乐之上的永恒和安宁,只有它才是我内心深处真正的精神寄托。 1984年11月13日 星期二 阴 今天看完了《战争与和平》的第二卷。真是托尔斯泰呀!尽管我在有些方面极不赞同你,但,你的作品真叫我折服。 “啊,玛利亚公爵小姐!”忽然他不自然地说,并且扔掉了凿子(轮子因为惯性还在旋转。玛丽亚公爵小姐很久以后还记得这个渐渐消失的轮盘声,这声音在她的记忆中和后来所发生的事情混淆在一起了)。(此是安德莱公爵的父亲因误听到儿子死于奥斯特里兹战场上而极度悲伤之故。公爵小姐是他的女儿。)(457页) 括号中的内容只有思想深邃且善感的人才会有此共鸣的相同体验。太妙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被老托的神笔不经意间即写了出来。 “你要死了——一切都要完结了。你死了,你就知道一切,或者停止发问了。”(此是彼埃尔因决斗而自责出走时的心灵斗争)(495页) 最高的智慧只有一种科学——整体的科学,这科学解释整个宇宙,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要自己获得这种科学,就必须清涤并革新自己内心的“自我”,因此,在认识之前,必须信仰,并使自己趋于完善。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在我们心里放进了上帝的光,它叫作良心。(此是彼埃尔出走时,在旅店中,一个共济会会员开导他的话。)(503页) 安德莱公爵看了看彼埃尔向他所指示的天空,在奥斯特理兹战役之后,他第一次看见了那个崇高的、永恒的,他躺在奥斯特里兹田野上所见的天空;并且他心里的沉睡了很久的、最好的东西,忽然在他心灵中醒来,这使他感到又高兴又年轻了。这种情绪,在他一回到习惯的生活环境时,便立刻没有了,但是他知道,他不会加以发扬的这种情绪是在他的心里。(555页) “不错,就是那棵橡树,”安德莱公爵想,他突然产生了一种不知从何而来的春天独有的快乐和清新的感觉。他忽然想起了生活中一切最好的时光。奥斯特里兹和高高的天空,死去的妻子的谴责的面孔,在渡船上的彼埃尔,因为夜色的美感到兴奋的姑娘,那个夜晚和月亮,——这一切他都忽然想起来了。 “不,生活并不在卅一岁结束,”安德莱公爵忽然最后地、断然地决定了。“单单是我知道我心中所有的一切是不够的,一定要大家都知道这个:彼埃尔和那个飞上天的姑娘也在内,一定要大家都知道我,要我的生活不只是为了我自己,要他们的生活不是和我的生活那么毫不相干,要我的生活在大家的身上反映出来,要他们和我在一起生活!” (602页) 这段内容深深地打动了我,从此我觉得我的想法和情感与周围的人是那么地不同,那么地格格不入,我想让他们也能与我一样去体会这种深刻的崇高感,但,我发觉我们中国人除了讪笑外,谁都不会为你所表达的这一崇高的思想所打动,他们顶多只会为一般的亲情和那些被嚼烂的爱情所感动和津津乐道,更多地是为金钱所鼓舞,所打动,他们更多地是崇拜李嘉成和盖茨。(这段个人评论是我现在刚加上去的) 我们中国人习惯于崇拜大人物或名人而不是思想。他们以为大人物或名人的哪怕是一个日常用语,那都是字字珠玑的闪光的思想,如同书中所描述的大美人,那个导致别素号夫的悲剧的女人: 一个妩媚聪明的妇人的名声那种不可动摇地确定在叶仑那·发西莉叶芙娜·别素号娃的身上,以致她能说出最俗气最愚蠢的话,而大家仍然称赞她的每一句话,在她的话里面寻找深奥的意义,而这却是她自己没有想到的。(626页) 安德莱·保尔康斯基和彼埃尔·别素号夫这两个人是托尔斯泰倾注心血,刻意刻画的两个光彩夺目的,非常有头脑的人物(其实,保尔康斯基家族就是以托尔斯泰母系家族为原形的,托氏的母亲及母亲家族对托氏的遗传和影响都是巨大的,安德莱保尔康斯基的妹妹,不太好看的玛丽亚公爵小姐则就是以托氏母亲为原形的),他们二人在书中的大段的独白和丰富的内心思考及反省,给予了这部著作以伟大和耀眼的光环,给予这部著作以深邃的思想性,使它成了不是单纯的小说,而是一部思想巨作的人类精神财富。我最喜爱看的正是这些大段的独白和思索,它们使我的精神变得前所未有的充实,使我的思想不在受人影响和制约(也许有人会指出这是个悖论,但我在这不想多费口舌,我需要的是心灵上的相通,而不是跟没有思想的人浪费唾沫)。有趣的是,比埃尔的思想并不一定比安德莱肤浅,但他却永远是个思想者,不善于付诸于行动。使我不由地想起了那些流亡在巴黎的经常在小酒馆和咖啡馆高谈革命的那些革命者。安德莱却不同,托尔斯泰以后在他自己的庄园所实施的改革其实就是安德莱的写照。只有他们俩人才谈得拢,其它的贵族则均是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势利小人(当然除了头脑简单的罗斯托夫伯爵,这个以他的父亲为原形的人物)。托尔斯泰的思想远远超越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反对封建制度,但也怀疑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和制度(当然不是站在其对立面去怀疑),我以前对他这种“晦涩”的思想很是不以为然,可随着阅历的增加和对当代世界的发展的观察了解及思索,现在仔细想想,他的思想和观点还真是太有远见,太深刻了,他不但看到了濒死之躯的腐朽,也看到了只有现在的只有深邃的人才能看到的那时还是新生婴儿的瑕疵。正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真是永恒的托尔斯泰!(这段个人评论是我现在刚加上去的) 索尼亚拿着一个杯子经过大厅走进餐具房。娜塔莎从餐具房的门缝里瞥了瞥她,她觉得,她记得从前有一次,光线从餐具房的门缝里射进来,索尼亚拿着杯子走过。“是的,这完全是,完全是一样的,”娜塔莎想。(739页) 这个生活及心理细节怎么和我偶尔几次的心理活动那么相似。真是奇怪极了,托氏又不是我肚子里的蛔虫。这个非凡的人怎么能把这么微妙的心理细节用文字活灵活现地写出来呢?佩服佩服! 1984年12月1日 星期六 晴 一个人为他自己有意识地生活着,但他是全人类达到的历史目的的一种无意识的工具。人所作出的行为是无法挽回的,一个人的行为和别人的无数行为同时产生,便有了历史的意义。一个人在社会的阶梯上站得愈高,和他有关系的人愈多,他对于别人的权力愈大,他在每个行为的命定性和必然性就愈明显。 ………… 帝王——是历史的奴隶。(864页) 人在江湖还身不由己呢,更何况在权位之上了,这就是“责任”,一般的时候,他必须得怎么怎么做,否则就不行,就会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甚至重大的历史事件。所以,他们的行为必须有种必然性,他必须得顺应某种法则行事。而他的行为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作为历史的无意识工具的人的有意识的日常生活,从而构成了正常的人类生活及团体、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历史发展进程。 1984年12月10日 星期一 阴冷 第三卷的870页上有句法语有点意思:“Quos vult perdere—dementat”(意为:要谁毁灭——夺其理智) 卜富尔(887页注:“K.L.A.Pfuel”(1751—1827)为普鲁士将军,耶拿(Jena)战役后,入俄军服役,拟成1812年战役中俄国第一个计划)是那种自信得不可救药、不可改变的,自信得可以殉道的人,只有德国人才是这种人,正因为只有德国人的自信是根据一种抽象观念——科学,就是绝对真理的虚假知识。法国人自信,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在智慧上和身体上,对于男人对于女人,是同样不可抗拒地有魅力的。英国人自信,是根据他是世界上最有组织的国家的人民,因此他,作为英国人,总是知道他所应做的事,并且知道,作为英国人,他所做的一切,无疑他是对的。意大利人自信,因为他是冲动的,并且容易忘记他自己和别人。俄国人自信,正因为他什么都不知道,也不想要知道,因为他不相信,他能够充分了解任何事情。德国人的自信,是最坏的,最固执的最令人讨厌的,因为他以为他自己知道真理、科学,这种科学是他自己发明的,但在他自己看来是绝对的真理。(911—912页) 正所谓:德国人的严密,英国人的冷静,法国人的魅力,意大利人的冲动,俄国人的怀疑和不信任人的狡猾。哈哈,德国人是工程师,英国人是政客,法国人是戏子,意大利人是运动员,而俄国人则是乡巴佬(但这已是托氏及高尔基笔下的人了,而非现在的教育水准在全球占最高的俄国人了)。 好的统帅不但不需要天才或任何特殊品质,他所需要的,是缺少人类最高尚、最好的品质——爱,诗,亲切,哲学的、探究性的怀疑。他应该是克制的,坚决地相信他所做的是很重要的(不然他便没有足够的耐心),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是一个勇敢的统帅。上帝不许他有人性,不许他爱什么人、同情什么人,想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足见天才的理论是早就替他们捏造出来的,因为他们有权力。战争的胜利不是决定于他们,而是决定于队伍中的那个喊叫“垮了!”或喊叫“乌拉!”的人。(917—918页) 战争本就是丧失人性的最野蛮的行为,为何还要想到什么爱、诗、哲学等人类最文明的东西呢?令我想起了一个突突然闪现于脑际的画面:一个人狼吞虎咽地撕咬着一整只鸡,可眼睛里却因为非常同情这只鸡的悲惨命运而流出了善良的眼泪(这不是鳄鱼吗)。但是吃鸡,对我们人类来说是重要的,所以人类的所有的道德、理论、艺术等等,都为吃鸡而捏造出来。可这一切的理论又有什么用呢?拿到鸡,你就只管啃吧,别的一切想法、理论等都是多余的。此外,以上的内容中亦可看出托氏一贯反对科学的方法,主张不是用人脑去想当然地发制造和发展一些原理,而是用“上帝”所赋予我们的顺其自然的直觉的判断力去从事一件重大事件。 “他(注:指你俄军统帅库图索夫)不会有任何自己的主张。他不会去计划什么的,也不会去做什么的,”安德莱公爵想,“但是他要听一切,要记得一切,要使一切各得其所,不会去阻挠任何有用的东西,不会许可任何有害的东西。他知道,有一种比他的意志更有力、更重要,——这是事件的不可避免的趋向,他能看见这些事件,能了解这些事件的重要性,并且在了解这个重要性时,他能不干预这些事件,能够放弃他的个人的意志,他的个人的意志是另有目的的。(1016页) 亦就是说人有天生的洞悉力,事物亦有它自己的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而人的意志之类的东西往往是受人的自身生理和心理干扰而使然,惹欲使事物有个好的结果,就必须“看见”这件事物的“不可避免的趋向”,成功的关键是看你能否适时地放弃你的那不可转移的意志。 (安德来语)“啊,我的朋友,近来我觉得活着是痛苦。我知道,我懂得太多。人不适宜尝试善恶的知识的果子……(1105页) 确实是种痛苦,人最好安安稳稳,浑浑鄂鄂,什么也别多想,如同鸡和猪似的,只管当前吃饱睡好,不要想它们的最终命运是什么。如此人方能幸福而满足地渡过他的一身。苦恼往往是有头脑的人自找的。 1985年1月14日 星期一 晴 第二集看完了,又在图书馆借了第一集,可惜的是此第三集是董秋斯译的,一些译名与我一直看的高植译文不一样,而高植的第三集又找不到,所以一时衔接不上,因此又在别处重借了高植的译本第三集。 安德来公爵再也克制不住他自己了,他为同伴们、为自己、为他们的和自己的错误,流出了深情的亲爱的眼泪。(本人注:因受重伤的安德来看到了他以前一直寻找的想与之决斗的为娜塔莎之故的情敌阿那托尔·库拉根因与法军作战而割断一条伤腿痛哭时而感慨万分) “同情,对兄弟们的爱,对于爱我们的人的爱,对于仇人们的爱(本人注:此仇人可能指情敌阿那托尔·库拉根),是的,上帝在世界上所宣传的,玛丽亚公爵小姐(本人注:邓安德来之妹),我没有了解的那种爱;就是因此我爱惜生命,这就是留着给我的,假如我还活着。但现在已经太迟了。我知道!”(1158页) 1985年1月15日 星期二 晴 “是的,爱,”他(指安德来)又十分清楚地想着,“但不是那种爱,即因为什么东西,为了什么目的,或者因为什么缘故而爱,而是这种爱,即当我临死时,我看见了我的敌人却仍然爱他的时候我第一次所体验到的爱。我体验到那种爱的心情,它是心灵的本质,它不需要对象。我现在也体验到了那幸福的心情。爱邻人,爱仇敌。爱一切——爱有着各种表现的上帝(本人注:这句话可能翻译者没有很好地理解内在的东西,可能应该译为“爱着上帝所创造出的各种表现形式”即各种表现形式中都能体现出上帝的存在)。爱亲爱的人,可以用人间的爱;但是爱敌人,只能用神圣的爱。因此当我觉得我爱那个人的时候,我感觉到那样的快乐。他的情形怎么样了?他还活着吗?…… 用人间的爱去爱,我们可以由爱转为恨;但神圣的爱不能改变。无论是死还是什么东西都不能够破坏它。它是心灵的本质。……(1305页) 这段给我的印象太深了,太深了。世界上真有两种爱吗?前者是存在的。后者呢,我早已从罗曼·罗兰、雨果等的作品中体会到了,但,似乎托尔斯泰阐述得较为深刻。我憧憬这种爱的境界。我觉得有这种爱的人是人间最崇高的人。这种爱即是博爱,它无须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出自于一颗善良本质的心。 1985年元月21日 星期一 多云 (安德来公爵临死前的感觉:) 他所感到的意识,是对一切人世的的事物的疏远,和身体的快乐的、奇怪的轻飘之感。他不着急,不焦虑,等待着他就要遇到的东西。那个严厉的,永恒的,不可知的,遥远的东西,——他在自己的一生中不断地感觉到它的存在,——现在和他靠近了,并且,由于他所感觉的身体的那种奇怪的轻飘,几乎是可能的,实在的。……(1391页) 哎—— 怎么说呢?死亡,对我来说即是意味着整个的结束,不单是从他人的角度来看仅仅是我的小小躯壳的结束,而是从我自身来看所有所有的结束,整个世界整个宇宙的结束,欢乐、痛苦、热情、彷徨、朋友、亲人、敌人、小时候有天晚上听到院落中的一声怪怪的虫鸣、第一次碰到那个令我砰然心跳的且永远再也不会忘怀的人、我们心中所经常惦记的、我们所为之痛不欲生的、所有所有的一切、阳光、月色、海洋、傍晚夕照中的残垣、晨风中独自摇曳的树梢、那句慰籍的话语、那支熟悉又动听的歌……整个整个的世界,地球、宇宙、我的日记、感觉、所有所有的秘密、所有所有欢乐和痛苦的源头,等等,全都消失了,如同消散的烟云,再也收不回还。值此之际,我不可能如同安德莱那样对以往美好的人世之事之情无动于衷,而任它远去,我可不相信那个永恒而严厉的主儿。我肯定会极其留恋我一生中所经历的所有所有的世俗之事和世俗的感情。如同我现在正在一边写一边听的柴可夫斯基的《小夜曲》,那么迷人,那么令人留恋,那么使人不愿去想到死。 如果死亡是解脱的话,那么,它在解脱痛苦的同时,也将欢乐和美好葬送了。我可不愿意用一生的感动和欢乐作为代价,仅仅为了去换取那终究会成为过去的痛苦的解脱。不,我不愿意,这不值,非常不值!即便他,那个我不相信其存在的据说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怪物一定要我去见他,但我也一定会象很不情愿被强迫打针的小孩那样尽我的一切力量去抗争去反抗,去大喊大叫。我可不想轻易地让那个东西将我带到永远也回不来的地方。 当然,当我的离去成为不可逆转时,我会非常伤心的,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记得看过一本记述斯特劳斯的生平的书,当他在爱人的怀中弥留之际,昏沉中断断续续地唱了最后的一支古老的德国民歌: 小朋友,小朋友, 我们现在 不得不分别了。 无论艳阳有多么美好, 可终也有 下山的时候…… 哎—— 活着,是一桩多么美好的事物啊! 现象的全部原因是人的头脑不能了解的。但是人的心里却有寻找原因的要求。人的头脑往往不考虑的无数复杂的条件(每个条件可以单独作为现象的原因),却抓住了最初看到的、最明了的近似原因就说:这就是原因。在历史事件中(这里观察的对象是人们行动的实质),最初的、最原始的近似物是神的意志,后来是那些处于最显著历史地位上的人们,即历史英雄们的意志。但是我们只要探究每一历史事件的实质,即探究参与事件的整个人群的活动,便会相信历史英雄的意志不但不曾领导人群的行动,而且他们自己是经常被领导着的。……历史事件的原因是一切原因的总和,除了这唯一的原因以外,没有而且不可能有别的原因。但是有些规律支配着事件,一部分规律是人们不知道的,一部分是可以了解的。只有在我们完全放弃了在个人意志中探求原因的时候,才可以发现这些规律,正如同只有在人们放弃了地球不动的概念的时候,才可以发现行星运动的规律。(1398—1399) 或许有时,我们听着音乐,在周日家中书房的写字台前无所事事地翻看着早先的日记,或两本早已卷边磨损的旧书时,心中一种感念油然而?
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

<<战争与和平>>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

安娜·卡列宁娜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

幼年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选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之《战争与和平》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之《安娜·卡列宁娜》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之《复活》

《复活》概要:小说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奸后遭到遗弃。由此她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八年之久。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 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皇帝恩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合。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小说揭露了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触及了旧法律的本质。

《复活》

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问题
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的复活
体现了一位伟人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悲天悯人的大气

世界百部经典著作之一
俄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作

《复活》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相信有很多人在学生时代就曾阅读过这本书。在我国自20世纪初至今已出版过6种译本,三四十年代先后有戏剧家田汉和夏衍改编的同名剧本的发表和上演,作品和它的主人公已成为我国读者和观众极为熟悉和喜爱的人物形象。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世界观转变以后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思想、宗教伦理和美学探索的总结性作品。它是以一个真实的案件为基础构思而成的小说,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灵净化"过程,同时揭露了沙皇专制官僚制度的反人民的本质以及教会的丑恶罪行,是最全面、最充分反映托尔斯泰世界观的终结作品。小说情节起伏跌宕,人物刻画入木三分。以托翁晚年炉火纯青的老辣笔法,比其任何其他作品都更为深刻地反映了男性与女性在"灵与肉"之间的痛苦挣扎。这部史诗般的经典著作,被誉为"19世纪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复活》是歌颂人类同情的最美的诗--最真实的诗,书中体现了卑劣与德性,一切都以不宽不猛的态度、镇静的智慧与博爱的怜悯去观察。
--法国著名评论家 罗曼·罗兰

整个19世纪还不曾有过《复活》这样的作品,它高于《悲惨世界》,因为这里没有一点幻想的、虚构的、编造的东西,全都是生活本身。
--俄国著名评论家 斯塔索夫

读托尔斯泰的《复活》,我感觉他的确了不起,他笔下的妓女玛丝洛娃给人一种圣洁之感,而我们有些小说的所谓"圣洁女性"形象却给人卑琐之感。这就看出大师与普通作家之间的差别了。
--著名作家 迟子建

《复活》是总结人生的作品,它把人心里肮脏的东西都拿出来了,人内心很复杂,好人和坏人、善与恶都很复杂。
--著名作家 高莽

读托尔斯泰的《复活》

《复活》是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认为是其创作的"最高的一峰"。它没有《战争与和平》史诗般的恢宏气魄和明亮的诗意,没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澜与不安的骚动--它,完全是体现了一位伟人的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悲天悯人的大气!

在这里,作家目光的犀利、描绘的精确、笔力的雄浑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这与作品内容的严肃性是相符合的。在这里,面对人类的苦难,作家保持了高超的镇静,然而读者却不得不为见到的景象而深受震动。托尔斯泰在这里的挖掘比以往要深。可以说整个俄国都被他翻了出来。他再现的艺术世界已经达到可作为一面"镜子"的程度。伟大的真实!正因为作品除去了浪漫主义的萎靡因素,因而整个显出了威力,如同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一般。然而这不是一座普通的雕塑,是一座宏伟的纪念碑。它把19世纪末整个俄国的现实熔铸进去,上面刻有穷人、贵族、狱吏、监犯、革命者、医生、妓女、学生……里面混合了忏悔、怜悯、宽容、无耻、欺诈、放荡……这里,作者唱出了人类艺术最崇高的歌:"我们为不幸者撒一掬泪,人世的悲欢感动我们的心。"

当我们打开这本书,我们不禁感受到有一种心灵的复活--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的复活!即使是当代,许多人也许正在悄然地埋葬自己的这些美好的感情却毫无所觉。在这种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正是《复活》这样的作品来唤醒沉睡的心吗?
正如花草需要春天的甘霖才能长出新绿,人类需要博爱与同情才能继续不息、日进无疆。抑或这就是使《复活》不朽的原因。

《复活》里写的虽然是贵族的忏悔,但是托尔斯泰并不是把这个母题当做贵族的专利,他是把忏悔放在人的心灵的内在的、普遍的矛盾中展开的。人都有神性和兽性。当人放纵了自己,就可能堕落;而当人自觉,就可能"复活"。所以托尔斯泰主张以"道德的自我完成"来改变社会的不平等和罪恶。在社会革命激烈的时代,他提倡"勿以暴力抗恶",是反对阶级斗争的。但是,作为人类寻求精神解放的一种文献,在我们这个把道德的自我完善当成笑话的时代,读这样的书,也许会引起某种惭愧的感觉。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出生在一个名叫“雅斯纳亚·波良纳”的贵族庄园。他童年印象最深的是能给所有人带来幸福
的小绿棒的故事。托尔斯泰在喀山大学就读期间,对卢梭的学说产生过浓厚的兴趣。离开大学后,成为青年地主的托尔斯泰曾力图改善农民的生活,但却不被农民所理解。这段经历后来在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7)中得到了反映。
列夫 托尔斯泰
(1828~1910) 俄国作家。1828年9月9日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今属图拉省晓金区)。托尔斯泰家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远祖从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以中校衔退役。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9岁丧父。1841年他的监护人姑母阿·伊·奥斯坚—萨肯去世后,改由住在喀山的姑母彼·伊·尤什科娃监护。于是他全家迁到喀山。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准备当外交官。期终考试不及格,次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越性。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这是他母亲的陪嫁产业,在兄弟析产时归他所有,他的漫长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
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中止。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应法学士考试,只考了两门课就突然回家。是年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11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实际上却周旋于亲友和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但他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1851年4 月底随同服军役的长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愿兵身份参加袭击山民的战役,后作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队中服役两年半。虽然表现优异,但也有赖亲戚的提携才晋升为准尉。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队。克里木战争开始后,自愿调赴塞瓦斯托波尔,曾在最危险的第四号棱堡任炮兵连长,并参加这个城市的最后防御战。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托尔斯泰在高加索时开始创作,在《现代人》杂志上陆续发表《童年》、《少年》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小说。1855年11月他从塞瓦斯托波尔来到彼得堡,作为知名的新作家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欢迎,并逐渐结识了冈察洛夫、费特、奥斯特洛夫斯基、德鲁日宁、安年科夫、鲍特金等作家和批评家。在这里他以不谙世故和放荡不羁而被视为怪人,他的不喜爱荷马和莎士比亚也使大家惊异。不久,他同车尔尼雪夫斯基相识,但不同意后者的文学见解。当时德鲁日宁等人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所谓“优美艺术”,反对所谓“教诲艺术”、实即革命民主派所主张的暴露文学。托尔斯泰倾向于德鲁日宁等人的观点,但又认为任何艺术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至1859年,他同《现代人》杂志决裂。
1856年底以中尉衔退役。次年年初到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德国游历。法国的“社会自由”博得他的赞赏,而巴黎断头台一次行刑的情景则使他深感厌恶。在瑞士看到英国资产阶级绅士的自私和冷酷,也激起他很大的愤慨。但这次出国扩大了他的文学艺术的视野,增强了他对俄国社会落后的清醒认识。
对于50至60年代之交的农奴制改革以及革命形势,托尔斯泰的思想是极其矛盾的。早在1856年他曾起草方案,准备以代役租等方法解放农民,并在自己庄园试行,因农民不接受而未实现。他同情农民,厌恶农奴制,却认为根据“历史的正义”,土地应归地主所有,同时因地主面临的是要性命还是要土地的问题而深深忧虑。他不同意自由主义者、斯拉夫派以至农奴主顽固派的主张,也看到沙皇所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的虚伪性质,却又反对以革命方法消灭农奴制,幻想寻找自己的道路。由于无法解决思想上的矛盾,曾企图在哲学、艺术中逃避现实,但很快又感到失望;1860年因长兄尼古拉逝世,更加深了悲观情绪。1859至1862年间几乎中辍创作,先后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和附近农村为农民子弟办了20多所学校,并曾研究俄国和西欧的教育制度,1860至1861年还到德、法、意、英和比利时等国考察学校。后又创办《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教育杂志。这些活动引起沙皇政府的注意。加之在农奴制改革中,他作为本县和平调解人,在调停地主和农民的纠纷时,常常同情农民,又招致贵族农奴主的敌视。1862年7月他外出时,家中遭到宪兵连续两天的搜查。不久他关闭了学校。这段时间他思想上所受的震荡以及因同农民的频繁接触而接受的他们对事物的一些看法,成为他的世界观转变的契机和开端。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

<<战争与和平>>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

安娜·卡列宁娜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

幼年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选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之《战争与和平》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之《安娜·卡列宁娜》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之《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所有的作品和他的资料列夫托尔斯泰的所有作品都要有。 自传性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 短篇小说《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 中篇小说《哥萨克》 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 中篇小说《波利库什卡》 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 《忏悔录》 “人民戏剧”:《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活尸》等 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克莱采奏鸣曲》 长篇小说《复活》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Wikipedia,自由的百科全书

像雨果一样创作过名著的外国人

1、查尔斯·狄更斯

查尔斯·狄更斯,全名查尔斯·约翰·赫法姆·狄更斯(英文原名: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英国作家,日尔曼人。

主要作品有《大卫·科波菲尔》《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 《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双城记》等。

狄更斯1812年2月7日生于朴次茅斯市郊,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少年时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断断续续入校求学。后被迫到工场做童工。15岁以后,当过律师事务所学徒、录事和法庭记录员。

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1837年他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是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创作。

后来创作才能日渐成熟,先后出版了《雾都孤儿》、《老古玩店》、《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艰难时世》、《双城记》、《远大前程》等 ,1870年6月9日卒于罗切斯特附近的盖茨山庄。

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2、司汤达

司汤达(1783~1842)。原名马里-亨利·贝尔(Marie-Henri Beyle),“司汤达”(又译斯丹达尔)是他的笔名,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代表著作为《阿尔芒斯》、《红与黑》(1830年)、《帕尔马修道院》(1839年)。

1783年1月23日,司汤达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少年时代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氛围中长大,崇敬拿破仑,并多次随拿破仑的大军征战欧洲。

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后侨居米兰,同意大利爱国主义者有来往,后被驱逐出境,回到巴黎。他的主要作品大部分是在1831年后写成的。1842年3月23日逝世于巴黎。

3、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

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4、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1866年生于法国克拉姆西,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另外,罗曼·罗兰还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他积极投身进步的政治活动,声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并出席巴黎保卫和平大会,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代表作品有《名人传》、《约翰·克利斯朵夫》等。

5、玛格丽特·米切尔

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itchell),美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1900年11月8日出生于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曾获文学博士学位,担任过《亚特兰大新闻报》的记者。1937年她因长篇小说《飘》获得普利策奖。1939年获纽约南方协会金质奖章。

1949年,她在车祸中罹难。她短暂的一生并未留下太多的作品,但只一部《飘》足以奠定她在世界文学史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世界十大名著

列夫 托尔斯泰
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主要作品为剧本37部,悲剧有《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喜剧有《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等,历史剧有《理查二世》、《亨利四世》等。马克思称之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9、笛福,著名小说家,主要作品为《鲁滨逊漂流记》,描写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英雄。

10、拜伦,伟大诗人。代表作为诗体小说《唐璜》通过青年贵族唐璜的种种经历,抨击欧洲反动的封建势力。

11、雪菜,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主要作品为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抒情诗《西风颂》、《云雀颂》、《自由颂》等。诗剧表达反抗专制统治的斗争必将胜利的信念。浪漫主义诗人最优秀的代表之一。欧洲文学史上最早歌颂空想社会主义的诗人之一。

12、狄更斯,作家,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大卫、科波菲尔》、《艰难时世》《双城记》揭露资产阶级的贪婪、伪善和司法、行政机构的腐败。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13、柯南道尔,作家,主要作品为侦探小说《福尔摩斯探案》世界上最著名的侦探小说。

14、肖伯纳,戏剧家,主要作品为《华伦夫人的职业》、《鳏夫的房产》、《巴巴拉少校》、《苹果车》等,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伪善和罪恶,同情工人阶级。

(三)法国

15、莫里哀,伟大的喜剧家,是世界喜剧作家中成就最高者之一。主要作品为《伪君子》《悭吝人》等共37部喜剧。鞭挞封建制度和丑恶势力,是世界喜剧中最出色的作品。

16、雨果,伟 大作家,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最卓越的代表。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九三年》等。《悲》写失业短工冉阿让因偷吃一片面包被抓迸监狱。后改名换姓,当上企业主和市长,但终不能摆脱迫害。

17、司汤达,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为《红与黑》写不满封建制度的平民青年于连,千方百计向上爬,最终被送上断兴台?quot;红"是将军服色,指"入军界"的道路;"黑"是主教服色,指当神父、主教的道路。

18、巴尔扎克,世界文学界的伟人,现实主义大师。主要作品为《人间喜剧》包括(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等。是世界文学中规模最宏伟的创作之一,也是人类思维劳动最辉煌的成果之一。马克思称它"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19、都德,著名作家。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代表作《小东西》等,短篇小说有《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等。与福楼拜、左拉、龚古尔、屠格涅夫组成文学社团"五人聚餐"。

20、莫泊桑,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一生》《俊友》短篇小说(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项》。

21、欧仁、鲍狄埃,工人诗人。主要作品为《国际歌》工人作曲家比尔、狄盖特谱曲),列宁说他是"一位最伟大的用歌作为工具的宣传家"。

22、罗曼、罗兰,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描写一个以个人奋斗来反抗社会的艺术家的悲剧人物(以贝多芬为原型)。

(四)德国、俄国(苏联)

23、歌德,德国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者。主要作品为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剧(浮士德)。

24、席勒,诗人、剧作家。主要作品为《阴谋与爱情》(剧本)《欢乐颂》(诗)。

25、海涅,诗人,政论家,马克思的朋友。主要作品为(酉里西亚的纺织工人)、《德国--- 一个冬天的童话》

26、普希金,伟大诗人。主要作品为抒情诗(自由颂》叙事诗(青铜骑士》,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对19世纪俄国文学的发展起了开创和奠基的作用,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典范,享有世界声眷。"同志,相信吧:迷人的幸福的星辰就要上升,射出光芒!"代致恰达耶夫门。

27、果戈理、19世纪俄国最优秀的讽刺作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为讽刺喜剧(钦差大臣),长篇小说《死魂灵》。

28、冈察洛夫,作家。主要作品为《奥勃洛摩夫》。

29、屠洛涅夫,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罗亭》《父与子》、(贵族之家》,散文故事集《猎人笔记》中篇小说 《木木》。(猎》的短篇描写农奴的悲惨 生活,抨击农奴制度,被誉为"一部点 燃火种的书"。

30、列夫、托尔斯泰,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顶峰之一,列宁称之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31、契坷夫,作家。主要作品为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套中人)中篇小说(第六病室)剧本(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是俄罗斯唯一以短篇小说创作登上世界文坛高峰的作家。

32、高尔基、无产阶级伟大作家。主要作品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散文诗(海燕)等。列宁称之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代表",称(母亲)是一部"非常及时的书"。

33、尼、奥斯特洛夫斯基。主要作品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五)其它国家

34、但丁,意大利,伟大诗人,文艺复兴的先驱。恩格斯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主要作品为《神曲》叙事长诗,由《地狱》《净界》《天堂》三部分组成)。以幻想形式,写但丁迷路,被人导引神游三界。在地狱中见到贪官污吏等受着惩罚,在净界中见到贪色贪财等较轻罪人,在天堂里见到殉道者等高贵的灵魂。

35、薄伽丘,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重要作家,人文主义的重要代表。主要作品为短篇小说集《�仗浮?0个青年为了躲避瘟疫,住到郊外一个庄园里,每天每人讲一个故事,10天共讲了100个故事。反对等级制度和禁欲主义,要求自由解放。



36、塞万提斯,西班牙。主要作 品为《堂、吉河穗》描写堂、吉词德和侍从桑乔、潘萨的冒险经历。揭露封建势力的丑恶,讽刺骑士制度和骑 士文学。是欧洲最早的优秀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37、安徒生,丹麦童话作家。主要作品为《丑小鸭》《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世界上最优秀的童话作品之一。

38、密茨凯维支,波兰杰出诗人。被誉为"飞禽之王----鹰"。主要作品为(青春颂)被誉为波兰青年的(马赛曲)。

39、裴多菲,匈牙利,十九世纪最优秀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主要作品为(民族之歌》《反对国王》等。

40、易卜生,挪威,戏剧家。"问题剧"的代表作家。主要作品为《玩偶之家》《国民公敌》20多个剧本。尖锐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矛盾,是世界戏剧作品的瑰宝。

41、惠特曼,美国伟大诗人,主要作品为诗集<草叶集》其中包括(敲呀!叔呀!敲呀这样的战斗诗篇。打破传统诗的格律,首创自由体新诗。反对蓄奴,争取自由平等。

42、马克、吐温,美国作家。主要作品为长篇讽刺小说《镀金时代》儿童文学《汤姆、索亚历险记》短篇小说(竞选州长)、(百万英镑》等;对资夺主义的现实认识不断深化、由轻松的幽默转向了辛辣的讽刺。

43、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主要作品为《麦琪的礼物)、 (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藤叶》等,约300篇。被誊为 "美国生活幽默的百科全书"。

44、海明威,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是中篇小说 《老人与海》。描写一个老渔夫与鲨鱼搏斗的故事,表现 "人的能耐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描写人的灵魂的尊严"。

45、小林多喜二,日本作家, 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者。代表作有中篇小说 (蟹工船》等。描写渔工悲惨的生活和觉醒、斗争。

46、秦戈尔,印度诗人;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集有《鸟集》、《新月集》,长篇小说 《沉船》等。他的 《人民的意志》一诗被定为印度国歌。(
太多了,数不清
巴尔扎克
文章标题: 如果让如列夫,托尔斯泰,雨果之类的大作家写网络小说,是否能全网暴火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gushi/141245.html

[如果让如列夫,托尔斯泰,雨果之类的大作家写网络小说,是否能全网暴火]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