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坛有哪些被捧得过高的作品?你觉得呢?
自古以来,我国文坛的优秀作品浩如烟海,经典如云,在这些经典之中,绝大多数都是世人喜爱的优秀作品,但也有个别纯粹是因为评论家和作者拥趸的喜好而被人为地拔高。比如:
一、贾平凹的《废都》
个人觉得近几十年以来,贾平凹是我国文坛被捧得过高的作家之一,尤其是贾平凹的《废都》。《废都》讲的是西京文化名作家庄之蝶的病态精神世界与病态性心理,文章里充满了大量的不雅描写。据说这部小说出版的时候,被民间奉为现代金瓶梅而受到追捧,出版半年,《废都》正版、盗版加起来约有1200万多册。
为什么《废都》会受到如此的追捧,在国内,大概是因为《废都》里的大量性行为描写足可以满足阅读者的感官刺激,尤其是在90年代初,这样描写性行为的书刊在国内非常少见。在国外,《废都》里充斥着的大量病态、颓废、暗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20世纪末期西方社会的喜好。
二、姜戎的《狼图腾》
几年以前,我在上课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在我的课上人手一本《狼图腾》,甚至发现有些学生在期末考试进入考场时还在眉飞色舞地看《狼图腾》。好奇之下,跑到图书馆去借了一本《狼图腾》,书还是很好看的,主要讲述了20世纪那个特殊的年代北京一位知青被下放到蒙古草原上和草原上的牧民相亲相爱,从草原狼身上获得血性力量源泉的故事。
据统计《狼图腾》出版以后,迅速受到人们的追捧,发行量超过了500万册,还被选进了“70部长篇小说典藏”。这部书为什么会被如此追捧,主要是早些年,我国的商品经济虽然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精神生活却极度贫乏,社会缺乏可以支撑人们精神世界的社会核心文化,《狼图腾》中渲染的游牧民族强悍的血性,宛如一股激流流进了人们久旱的心田,迎合了人们对精神世界力量的渴求。
以上仅为个人陋见,所有看法仅基于个人有限的知识结构、欣赏能力与阅读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并不能代表客观事实。
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呈现出了不同的小说世界,这部作品被捧的有些太高。小说作品中应该切合实际讲述关于小说的故事,将笔下人物的形象讲述出来是比较完美的。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余华的《活着》,二月河的“帝王三部曲《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小说,都属于被捧得过高、名不副实的典型。
例如:《平凡的世界》是陕西当代作家路遥(1949年1992年)的呕心之作,以上世纪70年代末作为时代背景,以城乡结合部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作为叙述背景,把叙述焦点安排在农村青年男子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身上,他们为了改变自身命运,追求幸福生活,离开农村踏入城市,经历多种磨难后,最终掌握了自身命运,过上了让其他同龄人羡慕的生活。
比如说《穆斯林的葬礼》,《致小读者》,《陶奇的暑假日记》,《繁星春水》等等,我觉得这些文学作品都没有严重的内涵,里面出现的文体对写作和学习都没有帮助。
有哪些你认为名不符实的名著
何为名著?那些经受住了漫长岁月、时代变迁考验的文字,它们在问世时,就带给世人欢乐、思考、争议、启迪……而今,写下它们的人或许已在地下长眠,而这些文字却没有被扔进故纸堆,它们仍闪耀着不息的光华,影响着后人,点亮眼睛,滋润心田,启发更多的、更符合当代现状和审美的作品。名著必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他们可能不完美,但一定在某个方面不同寻常,在同代甚至历代作品中卓尔不群,独树一帜。
所以,我们在讨论名著是否“名不副实”时,还应当去留意这部名著究竟是为什么“名”,“实”是什么。譬如很多人提到的《傲慢与偏见》,倘若用“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形容,那么再贴切不过了,这也是它“名”之所在,但如果它的名是标榜“小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影响世人全部的思想情感” 那显然就名不副实了……
有什么名不副实的书?
《平凡的世界》从高中一直到现在,身边的人,不是喜欢这本书的,就是没看过这本书的。我高中的时候因为它的盛名,也去读过,但实在是讨厌这本书。
看过一本《沥川往事》,熬到凌晨四点看完的大红的此书,全篇有80%都是男女主角干了啥,在哪吃饭,然后还有大量的他俩逗闷子的话。作者你文笔还挺好能不能有点逻辑性把故事编圆了啊。
关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列为名著本身就是有争议的。在当时的环境来看,这本书只能算是斯大林巩固自己政权的工具。
《为了报仇看电影系列》,韩松落的文字不够流畅生动,一点都不好读。
《何以笙箫默》看得想哭,这是哪门子的爱情,当年看到铺天盖地的推荐,我还以为是我口味有问题。
文章标题: 有那些名不副实的小说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gushi/138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