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12-26 00:00:3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8次
1、在科学家按最远的宇宙范围,粗略的把宇宙分为4个部分(东,西,南,北)而银河系在西部,地球在银河系上方3秒差距的东北方。所以,可以说地球在宇宙的西边。
2、银河系-猎户座旋臂(离中心远,离边缘近)-太阳系第三环总体位置,离银棒(中心)较远,离边缘近,离左边界三分,离中心七分的位置就是地球。
天体系统的层次可用下列表示:地球-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宇宙
扩展资料:
地球(Earth)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1.5亿公里。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现有40~46亿岁, 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
地球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6千米,呈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色。
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以及磁场。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地球
无法确定地球的位置。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在最近的一个世纪里,这一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拓展。起初,地球被认为是宇宙的中心,而当时对宇宙的认识只包括那些肉眼可见的行星和天球上看似固定不变的恒星。
17世纪日心说被广泛接受,其后威廉·赫歇尔和其他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发现太阳位于一个由恒星构成的盘状星系中。到了20世纪,对螺旋状星云的观测显示我们的银河系只是膨胀宇宙中的数十亿计的星系中的一个。
到了21世纪,可观测宇宙的整体结构开始变得明朗——超星系团构成了包含大尺度纤维和空洞的巨大的网状结构。超星系团、大尺度纤维状结构和空洞可能是宇宙中存在的最大的相干结构。在更大的尺度上(十亿秒差距以上)宇宙是均匀的,也就是说其各个部分平均有着相同的密度、组分和结构。
宇宙是没有“中心”或者“边界”的,因此我们无法标出地球在整个宇宙中的绝对位置。地球位于可观测宇宙的中心,这是因为可观测性是由到地球的距离决定的。在各种尺度上,我们可以以特定的结构作为参照系来给出地球的相对位置。目前依然无法确定宇宙是否是无穷的。
扩展资料
7800光年:哈勃精确测出地球与远古球状星团距离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网近日消息,天文学家使用哈勃太空望远镜,首次精确测量了地球与宇宙中最古老天体系统之一——球状星团NGC 6397的距离。新研究有助于对宇宙年龄进行独立估算,使用的测量方法也将帮助天文学家改进恒星演化模型。
恒星团是恒星演化模型的关键组成部分,因为每个星团中恒星之间的距离、年龄、化学成分基本相同。NGC 6397是距离地球最近的球状星团之一,是宇宙大爆炸发生后不久即诞生的恒星群。最新测量表明,该星团距离地球7800光年,误差率仅为3%。在恒星模型中,地球到球状星团的准确距离可被用作参考值,用于研究年轻和古老恒星群的特征。
目前,天文学家一般通过将恒星的光度、颜色与理论模型以及太阳系附近类似恒星的光度和光谱色进行比较,来估计这些球状星团与地球的距离,但这种方法得到的距离误差高达10%—20%。
此次,由汤姆·布朗领导的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STScI)团队,使用三角视差法来确定星团与地球的距离。这种方法可测量由于观察者视角变化而引起的物体位置微小但明显的移动。由于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哈勃望远镜测量了星团中明显的微小晃动。
在新研究中,哈勃望远镜高分辨率的第三代广域相机(WFC3)测量了40个NGC 6397星团的视差,每6个月进行一次测量,历时两年。随后,研究人员结合这些结果,获得了精确的距离。此外,他们通过计算得出,NGC 6397的年龄为134亿岁。
研究人员表示,如果将哈勃望远镜测量的距离与欧洲空间局(ESA)的盖亚空间天文台即将获得的结果相结合,可达到1%的精度。盖亚能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测量恒星的位置和距离。第二批恒星的数据将于4月下旬发布。
参考资料:中新网 -7800光年:哈勃精确测出地球与远古球状星团距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地球
宇宙是没有“中心”或者“边界”的,因此我们无法标出地球在整个宇宙中的绝对位置。地球位于可观测宇宙的中心,这是因为可观测性是由到地球的距离决定的。在各种尺度上,我们可以以特定的结构作为参照系来给出地球的相对位置。目前依然无法确定宇宙是否是无穷的。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在最近的一个世纪里,这一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拓展。起初,地球被认为是宇宙的中心,而当时对宇宙的认识只包括那些肉眼可见的行星和天球上看似固定不变的恒星。
17世纪日心说被广泛接受,其后威廉·赫歇尔和其他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发现太阳位于一个由恒星构成的盘状星系中。到了20世纪,对螺旋状星云的观测显示我们的银河系只是膨胀宇宙中的数十亿计的星系中的一个。
到了21世纪,可观测宇宙的整体结构开始变得明朗——超星系团构成了包含大尺度纤维和空洞的巨大的网状结构。超星系团、大尺度纤维状结构和空洞可能是宇宙中存在的最大的相干结构。在更大的尺度上(十亿秒差距以上)宇宙是均匀的,也就是说其各个部分平均有着相同的密度、组分和结构。
扩展资料:地球表面的气温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全球地表平均气温约15℃左右。而在不见阳光的地下深处,温度则主要受地热的影响,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地球中心处的地核温度更高达6000℃以上,比太阳光球表面温度(5778K,5500°C)更高。
地球表面最热的地方出现在巴士拉,最高气温为58.8℃。地球北半球的“冷极”在东西伯利亚山地的奥伊米亚康,1961年1月的最低温度是-71℃。世界的“冷极”在南极大陆,1967年初,俄罗斯人在东方站曾经记录到-89.2℃的最低温度。
因为地球自西向东旋转,而地磁场外部是从磁北极指向磁南极(即南极指向北极),所成的环形电流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所以是带负电的。
因为地球气候从亘古到现在都有发生巨大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将继续演进,很难把地球气候概括。地球上与天气和气候有关的自然灾害包括龙卷风、台风、洪水、干旱等。
两极地气候被两个温度相差并非很大的区域分隔开来:赤道附近宽广的热带气候和稍高纬度上的亚热带气候,降水模式在不同地区也差异巨大,降水量从一年几米到一年少于一毫米的地区都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地球
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当代宇宙语学说认为宇宙的起源是宇宙大爆炸,
宇宙初始时刻叫做“奇点”,在此时间及其以前的情况,现代物理学皆鞭长莫及。今天的宇宙诞生于初始时刻的一次“大爆炸”,在此之前,空间和时间都不存在。在宇宙诞生的时刻,所有的四种力: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交织在一起。
在10-43秒时,引力最先分离出来,在难以想象的高温高压下突然作用于粒子之间。在10-36秒时,强相互作用力与电弱作用力分离,依次产生各具特性的基本粒子———夸克和轻子。在10-10秒,弱相互作用力与电磁力分离,反应条件变缓至目前人造大型粒子加速器可模拟的环境。
大爆炸后的最初三分钟内出现的一些核反应,合成宇宙中几乎所有的氦。早期极其炽热致密的宇宙由于膨胀而不断冷却,由于引力的不稳定性使物质坍缩凝聚成星系团和星系。星系中的物质进一步坍缩形成恒星,而恒星中的热核聚变又产生了碳、氧、硅、铁之类的重元素。
扩展资料:宇宙学家认为,如果宇宙能量密度等于或者小于临界密度,膨胀会逐渐减速,但永远不会停止。恒星形成会因各个星系中的星际气体都被逐渐消耗而最终停止;恒星演化最终导致只剩下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
相当缓慢地,这些致密星体彼此的碰撞会导致质量聚集而陆续产生更大的黑洞。宇宙的平均温度会渐近地趋于绝对零度,从而达到所谓大冻结。此外,倘若质子真像标准模型预言的那样是不稳定的,重子物质最终也会全部消失,宇宙中只留下辐射和黑洞,而最终黑洞也会因霍金辐射而全部蒸发。
宇宙的熵增加到极点,以致于再也不会有自组织的能量形式产生,最终宇宙达到热寂状态。在ΛCDM模型中,暗能量以宇宙学常数的形式存在,这个理论认为只有诸如星系等引力束缚系统的物质会聚集,并随着宇宙的膨胀和冷却它们也会到达热寂。
对暗能量的其他解释,例如幻影能量理论则认为最终星系群、恒星、行星、原子、原子核以及所有物质都会在一直持续下去的膨胀中被撕开,即所谓大撕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宇宙
参考资料:人民网-人类宇宙观的演化
茫茫宇宙,无边无际。夜晚,在晴朗的天空,人们可以看到密密麻麻、闪闪烁烁数不清的星星构成的银河系,太阳系便是银河系的一小部分。
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太阳的质量巨大,据科学家计算,太阳的质量为2×1030千克,相当于地球的33万倍。太阳以它那巨大的质量产生巨大的万有引力,共同组成太阳系。
靠太阳最近的是水星,其次是金星。这两大行星吸收太阳的光和热偏高,它们的表面温度高达400℃以上;靠太阳较地球远的行星,如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因距太阳较远,接收太阳的光和热较少,因此太冷;唯有人类的家园——地球,距太阳不远不近,接收太阳的光和热不多不少,使地球表面温度不高也不低。而且,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和自转,使地球有四季之分、昼夜之别,也因此有了寒带、温带、热带和亚热带的气候分区。当太阳的光辉照耀地球大地时,地表便有了液态水,生命物质(或者叫生物)也首先诞生于海洋,后来又登上陆地,生息繁衍,逐渐成了地球的主宰。它们死亡之后,被泥沙掩埋,成了生成石油和天然气原料的绝大部分。有了油气,才有油气田。由此可见,地球上能有油气田的形成,首屈一指的功劳应属地球在宇宙中抢占的恰当位置。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