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故事 > 文章正文

哲学思考与科幻文学:宗教文化中的审美意象

时间: 2021-09-13 13:37:46 | 作者:北极光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1次

哲学思考与科幻文学:宗教文化中的审美意象

在讨论论题之前,需要先简单讲述几条概念:镜子实验、自我意识、内外边界。

科学家常常以“镜子实验”来判断动物是否存在自我意识。镜子实验的内容是使动物面对镜子,如果动物可以从镜子中认出自己,则认为动物存在自我意识。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动物的视觉系统都能够看清镜子里自我的像,某些视力不发达但嗅觉发达的动物的“镜子实验”的形式会有所改变。但一般来说,通过“镜子实验”是拥有自我意识的重要标志。

那么,什么是自我意识?为什么通过“镜子实验”就可以认为存在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也叫自我认知,是区分内外、自我与他人和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简单来讲,自我意识是区分内外边界的一种工具。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深夜起床时,即使你什么都看不见,你也知道自己的脚的位置,能够准确地将脚踩在地面上,而不至于不知道自己的脚的位置导致无处下脚而摔倒。或者说,当你闭着眼时,你能明确的知道自己肢体的位置,以及身体的形状。

这个现象显而易见但又不平凡,它叫本体感受。在我们照镜子时,通过本体感受,我们可以给自己定义一个以自身为原点的三维空间坐标系,这个坐标系被语言系统编码,即上下前后左右。有意思的是,在某些语言当中是没有前后左右的概念的,他们描述物体的位置是以东西南北为坐标轴。以这种语言为母语的种族没有对逝去亲人伤心的概念,他们认为人离世是回归了自然。语言和文字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笔者认为,这是由于他们的自我意识将自己放入更大的空间之中,对于内外边界的认知和我们不同。

回到刚才的话题,当照镜子的人抬起右胳膊时,镜子内前后颠倒的像同样会抬起对应的右胳膊,当我们移动时,镜面内的像同样会跟随我们进行移动。因为本体感受的存在,我们可以明确的知道自己并不在镜子内部,因此,此时大脑会试图对镜子内的像进行解释。对于有清晰的自我意识的动物,它可以明确认知到自我意识与外部环境的边界,此时,它的大脑会对这个和他本体感受运动一致的像疑惑,若存在自我意识,即内外边界,则能认识到像是自己的倒影。若不存在自我意识,则无法意识到倒影是其本身,只会将其当做其他生物,甚至会对自己的像抱有敌意。

由此可知,动物可以有对他者的认知,但并不一定存在自我意识。

现代的神经科学认为,自我意识是神经系统涌现的结果,是全身神经系统产生的一种模式。但自我意识究竟是什么仍没有很好的解答,对自我意识的讨论有很多哲学思考实验,比如中文屋和玛丽的黑白屋实验,关于这两个实验我不再赘述,我只简单的举一个我常用的例子:

假设你是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在战斗的过程中操纵杆损坏,此时飞机的自动控制系统运转。你发现,当你想要让飞机向右飞躲避攻击时,飞机的自动控制系统恰好操作飞机向右飞;当你想要发射导弹时,飞机的自动控制系统恰好操作飞机发射导弹。此时操作飞机的你和不操作飞机的你在飞机外部来看是没有区别的。如果把飞机看做我们的身体,飞行员看做自我意识(或者随便什么玩意,谁知道呢?),此时自我意识认知自己与外界的边界就是飞机本身。

我举这个例子是在说明即使在物理上发现了自我意识的存在基础,也不一定是真正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有可能是躯体的旁观者,关于这一点有缸中之脑的思想实验,在缸中之脑中边界是幻境中的虚拟身体,而不是泡在营养液中粉红色颤抖的脑子。以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来讲,我们能够确定的只有“我怀疑”本身。

所以说,自我意识也许只是区分内外边界的一种工具,关于自我意识的讨论就到这里,接下来我们将这个概念进行扩展:

“人与自然的边界在哪里?”

在讨论这个概念之前,我简单说明一下原始宗教。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原始人类对风火雷电、昼夜变化、四季轮转没有任何科学的认知和抵抗力。因此原始人类清楚地认识到自我与自然的边界,为了解释这些现象,所以出现了各种掌管自然伟力的神,原始宗教就这样产生了。

当时间来到古希腊时期,有位叫德谟克利特斯的哲学家出生于希腊色斯雷阿布德拉,他是古希腊自然派哲学家。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而原子不可分割。德谟克利特斯认为,原始人在自然面前感到恐惧,因为不了解自然现象而臆造出了种种神灵,其实,世界上只有原子和虚空,即使真的存在神灵也是和人类同样由原子构成。

这是古希腊哲学家通过哲学思考打破了人与自然的边界。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先只限于哲学家和科学家之间打破的人与自然的界限通过科技成果展现在大众面前,宗教信仰因此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1890年,洛夫克拉夫特出生于美国的普罗维登斯,他是美国恐怖、科幻与奇幻小说作家,创造了克苏鲁神话体系,说是神话,其实完全可以划入科幻的范畴。

克苏鲁神话的主题是:在宇宙中人类的价值毫无意义,并且所有对神秘未知的探求都会招致灾难的结局。人类经常要依靠宇宙中其它强大存在的力量,然而这些存在对人类却毫无兴趣——除非是怀有恶意的进行利用。

然而他的小说在当时并未受到欢迎,读者无法理解洛夫克拉夫特小说中营造的人与自然之间的清晰边界,他在疾病和贫穷的双重打击下去世。笔者认为这是由于人类对环境改造能力的上升,社会中存在的原始宗教氛围逐渐变淡,以及科学的普及共同作用的结果。

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是英国科幻作家玛丽·雪莱创作的《弗兰肯斯坦》,文中讲述了科学家用尸体组装成人体,用电击使其复活。这是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作家将科学作为设定融入小说中诞生的故事。

而克苏鲁神话可以说是科学幻想小说的另一面,即明确地建立起人与自然的边界,并非以科学设定来解释故事中的现象,从而打破人与自然的边界。

我国最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是刘慈欣,他的故事融合了两种创作方式。笔者认为,在认识到自我与自然的界限后,又在现代科学和科幻文学的熏陶下,刘慈欣老师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审美意象。

文章标题: 哲学思考与科幻文学:宗教文化中的审美意象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gushi/122400.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