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26 03:57:5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3次
洛希极限他其实是指当一个小天体与另一个大天体之间的距离达到一定程度时,因为潮汐力就会分解并分散天体本身,所谓的湖限是指一个天体对另一个天体的潮汐力效应,而且通常对于小天体,因为小天体不会被大天体撕裂的极限值,通常是它们之间的距离限制,换句简单容易理解的话来说,洛希极限是天体的重力与第二天体引起的潮汐力之间的距离。
如果两者之间的距离小于湖的极限,那么较小的天体将倾向于被折断或撕裂,然后成为母体天体的环,洛希极限,潮汐他其实是指当一个天体与另一个天体的距离达到一定程度时,潮汐作用就会瓦解并分散天体本身,解体天体的距离极限值最初是由法国天文学家爱德华·洛克获得的,因此他就被称为洛希极限了,而且在最近里面,一部非常火的电影,他也有说到这个原理。
在《流浪地球》中,地球已经达到了土木的流体洛希极限,而且因为土木之间的距离约为100,000公里,在这里,因为液体和气体不再受地球重力的束缚,而是倾向于逃逸,而岩石以其自身的硬度几乎不能粘在上面一段时间后离木星更近,我们的地球将进入地球的刚体洛希极限。
而且地球距离为74,400公里,在这里,即使是坚硬的岩石也会被重力差撕裂,地球将完全瓦解,你可以想象人类在地球上游荡时面对的是多么绝望,如果你离木星太近,它会被潮汐力撕裂,如果你离木星太远,它就不会起作用,所以你不能借助重力弹簧改变轨道。
关于什么是洛希极限要怎样来理解这个洛希极限呢的问题,今天就解释到这里。
看到洛希极限这个词,可能很多朋友都不是很明白,其实它指的是两颗天体可以保持平稳运行的最短距离,超过这个距离,较小的天体就会被引力拉碎分解,成为较大天体的星环。
宇宙间的星球等天体大都是在围绕更大质量的天体运行中,比如卫星都在围绕行星运行,而行星也都在围绕恒星运行,无论是卫星与行星,还是行星与恒星,由于引力的存在,当它们的距离太近的时候,其远端和近端承受的引力差并不相等,因此都难以再稳定的运行,通常将质量较小的星体就会因为远端与近端承受的引力差不同而解体,但是由于这颗星体也有一定的速度,这种势能会使得星体并不会立即坠落到星球表面上,于是解体的星体物质就会弥漫在大质量星体的周围,形成星环。
天文学家们很早就推理出了这种物理现象,法国天文学家爱德华·洛希就认为当一个天体和第二个天体的距离为洛希极限时,天体自身的重力和第二个天体造成的潮汐力相等,这个距离是以两颗天体的中心算起的,而并非由天体的表面算起,因为星球的密度都是不同的,需要参考的多是星体的质量,而不是其体积。
不过通常密度越大的天体,其在洛希极限上变形的可能性就越小。爱德华·洛希是第一个计算出这种极限距离的人,因此这个极限距离也被称之为洛希极限。当两个天体的距离少于洛希极限时,小质量体天体就会倾向于碎散,继而成为另一个天体的环,结果并不一定是会形成行星环,也会有其他种类的情况发生。
比如当行星与恒星密度相等时,那么其洛希极限一般等于恒星赤道半径的2.44倍,但这种现象在卫星与行星上更为常见,也是很多行星有行星环的原因。如太阳系中的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都有自己的星环,主要就是因为应有天体在洛希极限上碎裂,然后这些星体物质在行星附近铺展开来,形成了行星环。
那么月亮和地球会这样吗?一般认为两者的洛希极限是地球赤道半径6378.14×2.44=15562.66,再减去两者的半径,大概为7446.5公里,也就是说两者表面相距7446.5公里的时候,才会因为到达了洛希极限导致月球解体,但是两者的密度又是不同的,月球的密度比地球要小,再考虑到两者的质量差异,有人认为两者的洛希极限为9496公里,这样再减去两者的半径,就是说两者的表面距离将只有1380公里时才会导致月球解体,这距离近的有点吓人了。好在月球距离我们在38万公里之外,而且正在逐渐远离地球,所以完全不用担心月球会接近地球的洛希极限而解体成为行星环。
不过有些星体在接近或超过洛希极限的时候并非就一定会形成行星环,这和星体本身的密度、结构也是有关系的,有时候星体也会在较强的势能作用下脱离所围绕运行的星体的引力,但有的时候则会由于势能较弱或者距离太近而坠落到星体上。
比如1994年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和木星相撞的事件,其实还在1992年7月8日的时候,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就因为达到了木星的洛希极限而被木星拉碎成了很多碎块,但是由于这个时候彗星的势能还比较大,所以它并未立即形成木星的行星环,于是围绕着木星在原有的轨道上又跑了一圈,到了两年后的1994年7月16日的时候,它又来到木星的近地点,然而这个时候它距离木星又太近了,所以这些彗星碎块儿全部坠落到了木星上,并未形成木星的星环。
洛希极限(Roche limit)是一个天体自身的引力与第二个天体造成的潮汐力相等时的距离。当两个天体的距离少于洛希极限,天体就会倾向碎散,继而成为第二个天体的环。它以首位计算这个极限的人爱德华·洛希命名。
洛希极限常用于行星和环绕它的卫星。有些天然和人工的卫星,尽管它们在它们所环绕的星体的洛希极限内,却不至成碎片,因为它们除了引力外,还受到其他的力。
木卫十六和土卫十八是其中的例子,它们和所环绕的星体的距离少于流体洛希极限。它们仍未成为碎片是因为有弹性,加上它们并非完全流体。在这个情况,在卫星表面的物件有可能被潮汐力扯离卫星,要视乎物件在卫星表面哪部分——潮汐力在两个天体中心之间的直线最强。
一些内部引力较弱的物体,例如彗星,可能在经过洛希极限内时化成碎片。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就是好例子。它在1992年经过木星时分成碎片,1994年落在木星上。现时所知的行星环都在洛希极限之内。
扩展资料
洛希极限的应用
1、用来建立或检验行星/卫星学说,解释行星带的存在,或预测其可能分布的区域等.每个天体都有一个引力极限半径,当卫星进入洛希极限后,就会被行星的引力拉碎并形成光环。类地行星的密度都比较大,因此洛希极限都比较小。因此卫星一般都远在洛希极限之外,不会形成光环。而类木行星的密度很小,而且卫星数量众多,因此类木行星都有光环。但理论上类地行星是可能形成光环的。
2、应用于太阳系中的卫星、彗星和行星环的形成和形态理论并得出了很多有用的结论,例如,有人认为土星光环很可能是由于土星的一颗卫星进入洛希极限内在土星的潮汐作用下碎裂而形成的。此外,在密近双星系统中也应用洛希限来判定子星之间的物质交流和演化过程。用于阐释地月起源学说。
3、派生出一些很有用处的概念,如洛希体积,洛希密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洛希极限
洛希极限是什么?
这一部有刘慈欣灵魂的电影。大年初一刷完午夜场,激动得我一个晚上睡不着觉。我简单说说。
1、科幻大背景的设定。在观影时能感受到各种熟悉的Plan B。流浪地球不行了,就让飞在前头的领航员飞船,改为火种计划。这跟三体2和3中各种脑洞大开的计划如出一撤。放弃地球,让飞船所有人冬眠,这种断臂求生的欲望,让人想到三体2中的章北海和蓝色空间号。
片子最后让飞船冲向木星,点燃氢气,推动地球,离开洛希极限。这个想法我一看就觉得非常眼熟,后来才想到原来是全频带阻塞干扰里,跟那位俄罗斯军官的儿子,冲向太阳,以产生大量电磁波干扰的设定如出一辙。这种星际之间的宏大想象力,只有大刘才能办得到。
2、拯救世界时的集体主义,不贪功。这跟美国科幻片完全两种套路。美国科幻片灾难片总会出现个人英雄,总会有最后的集体为个人欢呼的场景。但是流浪地球处处显示了完美的国际主义合作。这是非常明显的大刘特色。光从语言就能听到,俄罗斯、日本、法国、马来西亚等等国家之间的合作。片子前半部分,可能观众都以为剧情就是带一个“火石”最后启动了发动机,拯救了世界。可是一句简单的“饱和式援救”就把功劳让给了其他人。
即使最后一个点燃木星氢气的想法,也提到是以色列科学家已经想到的方案,这种谦让就会让大家觉得真实,而不是一个中国少年回忆父亲小时候跟他讲的几句话,最后灵光一现拯救了全地球。最让人感动的是,各个救援车队,放弃最后时刻与家人团聚,每辆车都以漂移的姿势返回,各种肤色各个国家的人,肩并肩站在一起,众志成城、前赴后继地,以人肉的方式推动撞针。最后点燃木星的发动机,也是好几个国家产生的光柱。大刘在这种科幻历史大背景中,可谓丝毫不贪功,讲究的是一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熟悉、亲切、久违的集体主义、国际主义精神。
3、处处绝境逢生的叙述节奏。全片最悲凉的时刻,莫过于合政府广播放弃地球,感谢所有救援队的付出,希望最后时刻每个人都能回家抱一抱亲人。突然间笔锋一转,来了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自救方案。这感觉非常熟悉,跟阅读三体3时的阶梯计划陷入绝境时,维德说的那句“只送大脑”。又如同智子最后告别前说,还有一件事情,云天明想要见你。
这点感觉同样体现在发动机试图点燃木星,但又功败垂成那一刻。每一个观众,每一个读者,都在看到激情澎湃时突然安静,渐渐地,又被一丝丝刻骨的绝望和悲凉侵蚀。在悲凉到生无可恋的时候,大刘又给你一点点希望,然后以星火燎原之势,带着一波又一波似曾相似的高潮和感动,让人酣畅淋漓!
客观来说,剧情可能还有一些稚嫩的地方。但是我深切感受到是,刘慈欣的灵魂在电影里处处浮现,那种充满想象力的宏大叙事,那种在历史裹挟中前进的人物的卑微和伟大,那种久违的舍己为人的使命感、乐观主义、现实主义、集体主义、国际主义,终于用荧屏的方式,远超期待地展现出来了!让我这个在高中起就阅读《科幻世界》杂志的中年人,激动不已、老泪纵横!借用三体3死神永生封底的评论来说就是:叹服,太伟大!
其实现在豆瓣的评分已经不准了,对国产电影有偏见,只要是美剧,不管好坏,分数绝对很高,但是《流浪地球》到底好不好,咱大家心里有数就好
求采纳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