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故事 > 文章正文

家春秋读后感

时间: 2021-07-21 16:28:13 | 作者:三随懦人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3次

家春秋读后感

第一部分,家每章小结。

第一章:

觉民和觉慧两个兄弟下课回家,是个下雪天,两个人撑伞一路走回家,一路讨论《宝岛》改编的戏剧,戴金丝眼镜的觉民扮演李医生,觉慧扮演“黑狗”。两兄弟一个18岁(觉民),一个17岁(觉慧),相互友爱相互鼓励,雪下的有点大,天气有点冷,所以他们走快了赶回家。他们高家是一个大公馆,位于这条街的中段,有黑漆大门,石狮子蹲在门口。屋檐下挂着一对大的红纸灯笼,门前台阶下有一对长方形大石缸,门墙上挂着一副木对联,红漆底子上写着八个隶书黑字:“国恩家庆,人寿年丰。”,两扇大门开在里面,门上各站了一位手执大刀的顶天立地的彩色门神。兄弟两就这样进入了高公馆。高公馆像一个黑洞,里面不知道隐藏着什么秘密似的。

第二章:

觉民觉慧回到高家,走过大门到二门的天井(院子),天井中间是一段垫高的方形石板的过道,过道两旁各放了几盆梅花,枝上积了雪。进入二门后是左边厢房,后面是左上房。16岁的丫鬟鸣凤正喊他们去吃饭。这里有鸣凤的外貌描写,脑后垂着一根发辫,一件蓝布棉袄裹着她的苗条的身子。瓜子形的脸庞也还丰润,在她带笑说话的时候,脸颊上现出两个酒窝。她闪动着两只明亮的眼睛天真地看两兄弟。原来今天姑太太(张姑妈)和琴小姐(张蕴华18岁)来家里做客。然后是两兄弟放伞的一段描写,写出了两兄弟的性格,觉民细心,规整,觉慧随意,爽快。家里六个人在一张方桌那里等他们两兄弟吃饭呢。继母大太太周氏和张姑妈坐一边(上边),琴表姐和嫂嫂李瑞珏坐一边(左边),大哥觉新和妹妹淑华坐一边(下边),觉民觉慧坐一边(右边)。周氏和张姑妈对两兄弟寒暄过后,觉新就讲到觉慧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不愿意坐轿子回家,而且还害怕人说他坐轿子,把大家都逗笑了。看来那时觉民觉慧坐轿子上下课是正常行为,走路上下课反而才是搞笑的行为。琴是省立一女师三年级的走读生,觉民觉慧他们是外国语专门学校,琴已经放假一星期了,觉民觉慧他们学校经费充足,所以还在上课。吃完饭,周氏和张姑妈他们就去里屋打牌了,后文可以看到,他们那样的绅士家庭平时互相拜访就是聊聊家常,抽水烟,打牌,其中打牌是最主要的互动行为。觉民給琴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就是下学年(还有一学期,看来和我们现在的学期一样)他们学校要招收女学生,他们鼓动琴去报考。那时成都还没有男女同校。琴热切的盼望去报考外国语专门学校。

第三章:

觉民说到下学期他们学校国文教员要改聘吴又陵,就是那个在《新青年》上面发表《吃人的礼教》的文章的人。琴很羡慕,抱怨她们学校国文教员总是前清的举人秀才,读的书总是《古文观止》一类。说到英文,读了这几年还是在读一本《谦伯氏英文读本》。总是那些老古董!觉慧乘机讽刺了一下《谦伯氏英文读本》叫《诗人解颐语》,顺便拉上翻译者林琴南,我想这本书应该是用文言文翻译的英文读本吧。接下来就是觉慧和鸣凤的互动,觉慧有意的和鸣凤开玩笑,堵住门口不让她出去,结果导致妹妹淑华(14岁)对鸣凤的责骂,为此觉慧愤愤不平,觉慧喜欢上了鸣凤。觉慧抱怨起了绅士家庭,对这样的家庭充满了不满,感叹觉新整日长吁短叹,大家为了一点家产(家产很多吧)明争暗斗,更愤慨于这样的家庭成了他与鸣凤相爱的障碍。然后是琴上外国语专门学校的顾虑,包括张姑妈的反对,高家人的闲话等,最后琴决定勇敢的接收这些挑战。末了是张姑妈打完四圈牌,张家母女坐轿子回家了。

第四章:

晚上睡觉(高公馆是有电灯的),拥挤的仆婢室鸣凤睡不着,在思考自己的将来。鸣凤是在7年前她母亲去世后被他父亲卖到高公馆的,此后在公馆里流眼泪和吃打骂已经成了她的平凡生活里的点缀,这里有一段回忆,是大小姐在的时候,常常跟鸣凤谈起归宿,鸣凤现在不晓得将来的归宿在哪儿,现在大小姐死了,那么还有个关心她的人。教她明白许多事情,又教她读书认字的人死了。真可怜。好人活不长!然后鸣凤也梦想过上小姐的生活,有少爷来把她娶走,过上幸福的生活,不过很快现实就把梦想打碎了。五太太房里的喜儿很可能就是她的命运,她到了相当的年纪,太太对她说:“你的事情做够了。”一乘小轿子把她抬了出去,让她嫁给太太所选定的、她自己并不认识的一个男人,也许还是一个三四十岁的男人。于是她在那个人的家里贫苦地生活下去,给他做事,给他生小孩,或者甚至在十几二十天以后又回到原来的公馆里伺候旧主人,所不同的是那个时候她可以得到一点工钱而且不至于常常挨骂。鸣凤当然不希望会有这样的归宿。这让我想起了雷雨中的四凤,鲁大海觉得四凤应该是嫁给他们那种工人,做饭洗衣服生小孩,可是四凤到周公馆后明显不希望会有这样的归宿,并且和周萍相爱还怀有孩子。但是很显然鸣凤的归宿是可见的,如大小姐说的一样"薄命"。

第五章:

张姑妈和琴乘坐两乘轿子回家,张升提着灯笼在前面给这两乘轿子引路,张家还有一个佣人李嫂,回家后张姑妈(43岁)明显很累,相反琴很兴奋。琴跟张姑妈提起要准备报考觉民的学校,要去男女同学的学堂。张姑妈是个和蔼的母亲,但是当听到这个也是吓一跳,明确表示反对,但是因为这件事还有半年时间,所以她没有大的反对,反正这事情到底会不会出现现在还不知道。琴给同学许倩如写白话信,告知外专要招收女同学,她准备去报考,希望倩如也跟她一起去报考。这里有张姑妈和琴两代人的很明显的代沟。张姑妈算是一个正直相对开明的母亲了,能够让琴去跟觉新他们兄弟搭馆子一起读书,后来还让琴上女学堂,已经是很了不起了。但是琴很快适应并且喜欢白话文,为了学写白话信,曾经把《新青年》杂志的通信栏仔细研究过一番,新式标点,“的”“底”“地”三个字的用法也分别清楚。而张姑妈觉得白话文比文言拖长了许多,而且俗不可耐。同时她也无法认同男女同学这样的学堂。

第六章:

这一章是专门叙述大哥高觉新的,作为长房长孙,高觉新从一出生命运就与其他人不同,觉新是货真价实的我们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他相貌清秀,自小就很聪慧,在家里得着双亲的钟爱,在私塾得到先生的赞美。看见他的人都说他日后会有很大的成就,便是他的父母也在暗中庆幸有了这样的一个“宁馨儿”。按时间来,1912-1916年觉新读中学,这中间其生母去世,不到两年,他的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就是前面的大太太周氏,她们是远房堂姐妹。其实继母更多的是用来照顾觉新他们兄弟姐妹的,那时他们还有三个兄弟,三个姐妹,1916年觉新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中学毕业,他对化学很感到兴趣,梦想到北京或者上海去继续学习,未来可能出国深造,这在当时的高家应该还不是大问题。这一年觉新19岁,后文有说他是19岁结婚,瑞珏是18岁结婚。同时他有一个互相中意的对象,那是他的姨表妹妹钱梅芬(钱姨妈和觉新的生母是亲姐妹),即梅,梅表姐。不过很不幸的是这一切都随他的毕业而化为泡影,就在拿到毕业证书的那天晚上,他父亲就通知他已经给他选定李家的姑娘做为结婚对象,理由是老太爷希望有个重孙,自己希望早日抱孙子,还有自己有些积蓄,可以供他们夫妻使用。然后是自己身体不大好,想在家休养,要觉新来帮忙料理家事,所以就给觉新定了亲。在那个年代首次结婚(特指男方,女方在绅士家庭是不能再婚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梅就这样被排除在外了,觉新也没有提起跟梅的事,只是后来回到房间关上门倒在床上用铺盖蒙着头哭。觉新的结婚对象选择也是很奇特,其父亲和继母在一堆对象中选择了两个,决定究竟哪一个更适宜做他儿子的配偶,而且两家请来做媒的人的情面又是同样地大。于是父亲只得求助于拈阄的办法,把两个姑娘的姓氏写在两方小红纸片上,把它们揉成两团,拿在手里,走到祖宗的神主面前诚心祷告了一番,然后随意拈起一个来。李家的亲事就这样地决定了。其实那个年代这个一点不奇怪。然后觉新是平静的接受了这一切,第二月十三下定,年内结婚。和后来对《家》的各种改编不同的是订婚到结婚有将近半年,觉新其实没有任何的反抗,反而是很平静的顺从这一切。他整天没有目的地游玩。他打牌,看戏,喝酒,或者听父亲的吩咐去作结婚时候的种种准备。不到半年就结婚,结婚在家里搭了戏台演戏庆祝,一连演了三天的戏,结婚程序很复杂,要闹三天,这里面瑞珏还被掀裙子看大脚,被一堆人笑,瑞珏没有裹脚,这个在正月十五时淑贞有回忆。觉新虽然没有和梅结婚,但是婚姻还是很幸福的,瑞珏相貌也并不比梅差,而且能够体贴他,人也很温柔(事实上巴金的大嫂是能文能诗,而且会画画,很可能擅长画梅花,所以作者用梅来作为觉新以前的念人)。这一段原文才是真正原著“他满意了,在短时期内他享受了他以前不曾料想到的种种乐趣,在短时期内他忘记了过去的美妙的幻梦,忘记了另一个女郎,忘记了他的前程。他满足了。他陶醉了,陶醉在一个少女的爱情里。他的脸上常常带着笑容,而且整天躲在房里陪伴他的新婚的妻子。周围的人都羡慕他的幸福,他也以为自己是幸福的了。”,这个很像黄梅剧半把剪刀里面曹满堂和梁慧梅的结婚场景才对,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对《家》的改编总是制造出一堆觉新和瑞珏的矛盾,大概是改编为了迎合观众需要,进行庸俗化处理吧。接下来过了一个月,他父亲又将他安排进西蜀实业公司,一个月30块钱,这样觉新的前途彻底葬送了。他父亲给的理由是老太爷应该不同意他出去继续读书,自己在管账,不好把他送去读书,这样会惹其他房的人说闲话。其实很可能是他父亲希望觉新安心呆在家里生小孩,然后管理家务,反正高家也不缺钱。以后可以培养觉民和觉慧等。这个真的很可惜,觉新的能力远超觉民和觉慧,而且年龄也比他们大很多,那时候高家还没有内斗很严重,毕竟老太爷还在,可惜老大就这样被牺牲了。这个对比老太爷培养自己的三个儿子(觉新的父亲,克明,克安),那可差太多了。接下来就是第一天工作,跟很多人第一天工作一样,兴奋,紧张,茫然,不知所措,一下班赶紧跑回家。回家后从妻那里得到一些安慰。第二天就开始正常的进入工作状态,然后就慢慢适应了这种工作生活。生活平静又温馨。半年后,也是1917年,爆发一场时疫,他的最小的妹妹病死,第二天,他的父亲也病死了。至此觉新接过大房的担子,大房上面有一个继母,下面有两个在家的妹妹和两个在学校里读书的弟弟。然后他开始成了四房五房经常攻击的对象,家里为了财产经常明争暗斗。一开始他也愤怒,也奋斗,他以为他的行为是正当的。然而奋斗的结果只给他招来了更多的烦恼和更多的敌人,高家由四房组成,三房跟大房比较好,四房和大房闹得很厉害,五房也帮四房。另外还有一个陈姨太(陈姨太有一个儿子,不过6岁就夭折了,在十版代序中会提到作者的六叔写信说作者把他超生了),这个也实在很无语,这种大家庭根本无法处理这种复杂的关系,而且也无法摆脱这种大家庭。这也导致觉新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牺牲了一部分的时间去讨她们的欢心,只是为了想过几天安静的生活。不久他的大妹淑蓉因肺病死了,这个就是鸣凤那篇中的大小姐。又过了一些时候,觉新的儿子海儿出生了,他把所有的希望放在海儿身上,而且海儿是瑞珏亲自哺乳的,这个在高公馆是一个创举,当然瑞珏也很满意这个创举。这里需要说的是这样的绅士家庭母亲只负责生小孩,哺乳小孩都是顾奶妈的,红楼梦里面也是。两年后,也就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的青春又被唤醒了,但是和觉民觉慧相比,觉新接受了刘半农的“作揖主义”和托尔斯泰的“无抵抗主义”,于是他变成了一个有两重人格的人:在旧社会里,在旧家庭里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的少爷;他跟他的两个兄弟在一起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新青年。这里要指出的是这个是作者站在觉慧的角度看觉新,事实上觉新的处境非常艰难,不像觉民觉慧,他们无牵无挂,可以天马行空,反正最后有觉新为他们托底。觉新上有老,下有小,还有妻子弟妹,事实上他已经被他父亲折断了翅膀,关进了笼子里,当然觉新天性也是软弱,这也是没法子了。

第七章:

这里接上第一章,星期日下午(西蜀实业公司没有星期日例假),觉民和觉慧来到公司,过后陈剑云也来了,陈剑云是觉新他们的远房亲戚,然后张姑妈带着琴也来了。张姑妈要觉新陪她到新发祥买些新到衣料(毛葛一类),然后觉新就陪张姑妈出去了。这里主角都齐了,作者的大哥当年组织学习会,就是这几个人,觉新对应大哥,觉民对应三哥,觉慧对应作者,陈剑云对应香表哥,琴对应作者六姐(小说克安的女儿)。琴带来重磅消息,梅回来了,梅出嫁不到一年就死了丈夫(姓赵),在婆家无法立足,只能再回娘家,这次跟钱姨妈回省城。小说里,梅应该是最可怜的,她死了丈夫,没有子女,在婆家无法立足,回到娘家,钱姨妈不允许她改嫁,她也没有改嫁的想法。这样一次婚姻就彻底毁了一生。大太太周氏其实也很可怜,没有自己的子女,不过还好觉新他们兄弟孝顺,可以在高家立足。张姑妈也很早就守寡,但是有一个女儿,钱姨妈有梅,还有一个儿子。对梅的态度,这时觉民觉慧发生了改变,原先觉新刚订婚是他们为梅抱不平,但是现在他们接受了瑞珏,认为还是不要将梅的事告诉大哥,以免勾起以往的伤心事。而且琴还带来一个觉新和梅没有结合的原因,原来是钱姨妈和觉新的继母在牌桌子有了意见,自以为受了委屈,居然拿梅的婚事作为报复手段,本来两家私下已经达成一致了,钱姨妈拿两人八字做文章,说是两造的命相克,不能配合,否则女的会早死。这个就算放在现在也是一颗重磅炸弹,为以后的婚姻带来很大的隐患,更何况是在1916年呢,这样觉新和梅就因为被八字不合这个借口拆散了,实际上就是双方母亲在牌桌上的一个小矛盾,可能连快言快语的大太太周氏都不知情。

第八章:

觉慧去看同学的路上遇到张惠如,得知学生联合会在万春茶园演戏筹款办平民学校时被士兵打了,觉慧张惠如决定在少城公园里头开了个紧急会议,决定马上召集各校在校同学到督军署请愿去,很快就有几个学校的学生先到了,虽然集合的学生没有检查仇货游行示威的时候人数多,但是大家还是到督军署去讨说法。最后是督军根本不愿见他们,连秘书长都没有见到,虽然外面下雨,但是学生还是坚持下来,最后八个代表居然都走进督军署去了,等了很久,最后代表出来,是赵科长跟代表讲话,赵科长忽悠代表说督座回去了,明天他会向督座说明情况,给学生一个说法,最后两百多个学生开始离开了广场。

第九章:

请愿并没有结果,连赵科长的“慰问受伤同学”的诺言也不曾履行,学生决定罢课,学生联合会对督军也说了几句不敬的话,最后是士兵和学生开始起冲突,一个学生还被三个兵士包围痛打,而督军正忙着给他的母亲做寿,学生也不愿屈服,然后风潮一天一天地扩大,而督军的解决办法却始终未见实行。觉慧积极参与这个活动,觉民则不怎么关心,忙着给琴补习英文,一天下午觉慧被陈姨太的女佣钱嫂叫到老太爷那里去,在老太爷那里,觉慧也是惶恐不安的,觉慧跟其祖父见面时很少谈过五句以上的话,每天早晚他照例到祖父房里去请安两次,此外,他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看见祖父走来,就设法躲开,因为有祖父在场,他感觉拘束。祖父似乎是一个完全不亲切的人。然后是关于老太爷的一段描写,其中有一首诗,“不爱浓妆爱淡妆,天然丰韵压群芳,果然我见犹怜汝,争怪檀郎兴欲狂。“,老太爷年轻的时候也不是古板不近人情的,上了年纪以后,才成了讲道德说仁义的顽固人物。但是近年来,祖父偶尔也跟唱小旦的戏子往来还有过一次祖父和四叔把一个出名的小旦叫到家里来化装照相,他曾亲眼看见那个小旦在客厅里梳头擦粉,这也是让人大跌眼镜。然后是陈姨太的描写,陈姨太是觉慧祖母过世后买来服侍祖父的,祖父同她在一起过了将近十年,她还生过一个六叔,但是六叔只活到五岁就生病死了。这时候老太爷开始教训觉慧,让他不要参加学生活动,主要是担心觉慧危险,因为最近有风声当局对于学生将有大不利的举动。最后老太爷要觉慧好好读书,不要参与学生活动,然后让觉新看住觉慧,不要让觉慧出门。这一章是关于老太爷的描写,其实老太爷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不近人情的人,他让觉慧不出门,主要还是担心觉慧的安全,除开作为封建家庭大家长这个身份让他让人觉得不可亲近外,其实他还是很可爱的。

第十章:

文章标题: 家春秋读后感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gushi/115867.html
文章标签:小说  文学  家春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