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问题去阅读,更能事半功倍》
前段时间读完《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也写了感想。但现在再有人问我那本书真正是写了什么,作者是想解决什么问题,具体什么方法论。我又说不出来了。我发现自己是在伪努力了,静下心来想是为什么?
高效阅读里讲了,带着问题去阅读,更能深刻地去理解。
主要是9个问题。
1.作者想解决读者什么问题?
2.作者解决问题的观点是什么?
3.跟问题相关的关键词又哪些?
4.不解决问题有什么困扰?
5.解决问题后有什么好处?
6.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1。
7.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2。
8.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3。
9.作者对解决问题后的愿景是什么?
带着问题去阅读,瞬间思路有了。不过我今天重新用心看了,才看到46页。我只能回答第一个问题。
文中的主人公在遇到生活的一切不顺,主要想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人生。作者主要是解决了怎样通过读书去改变自己的人生的一些方法论。
不过对于文章感触点深的句子我也摘抄下来了。
1.正确的读书方法,不是用“眼”而是用“心”去读,不是用“大脑”去认知,而是用“身体”去实践。
确实用心去阅读的时候,就能对作者的描述有画面感,有一种代入感,深切地了解那种感受。貌似我们总是认为大脑对很多知识的输入。但是真正地吸收还是得去实践。
2.每个人所希望的人生各不相同,想去理想的彼岸需要用很多石块搭桥,搭桥又必须先从第一块石头搬起,不要犯那种只有理想而不去做实事的愚蠢错误。
就像刚开始学习写作,你就想写出质量很好的文章,但是你的输入和概括能力不强,是很难做到的,所以你先要开始不断地对新的知识输入。还有坚持输出。先把第一步的基础功扎实了,才可以慢慢进步!
刚学习到的方法,我打算学以致用,期待自己地进步!
带着问题去读书的好处
带着问题去看书可以让自己更有目的。读书的效率也就更高。
可以更好的看书,留意书中的细节,看的更仔细,更认真。对书中的意思领悟更深。
杨绛:读书就像“串门儿”,带着礼物去
读书是为了快乐,是为了享受那一拍脑袋,犹如醍醐灌顶的痛快感觉,这种感觉我们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读书不是消遣。
英国作家毛姆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既然是避难所,就是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地方,那就不能功利性读书,不能为了读书而读书。
瑞士作家凯勒说,一本书就像一艘船,带我们从狭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书籍为我们拓宽了视野,提高了认知,延伸了眼光。
杨绛先生说: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不必事前打招呼,可以直接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干脆另请高明。
那到底去谁家“串门”呢?
古典老师说,不读畅销书,先放一段时间再说,畅销书不一定是长销书,好书和普洱一样,放一段时间才喝最好。
梁晓声先生在《读书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里写到:
孩子要多读一些娱乐性的、快乐的、好玩的、富有想像力的书,而想像的魅力是在讨论中产生的。
青年们要读一些历史书籍,最起码要读一读近代史,要了解一些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中国人的生活状况,怎样过日子,怎样生活。要知道当年的幸福概念是什么。这样就会对人生的意义有新的看法。
中年人要读些诗和散文,生活虽然不容易,但是我们也要读一些性情读物,少一些功利。
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就少读一些权谋之术,多读一些淡泊名利的,甚至可以读一些青少年的书籍。作为爷爷奶奶可以以孩子们的语言和他们交流,而不是做隔辈的朋友。
既然去“串门”,那总得带点礼物去吧——带着问题去读书。
马上要读《心如菩提》了,看看古典老师给我们准备的串门礼物:
1.为什么要读传记
2.为什么要读曹德旺
3.读这本书会有什么收获
4.读这本书的3个提醒
5.我们会怎么读这本书。
带着这些礼物去串门,我们多有面子。
我相信,书籍给予我们的回礼也不会少——送给我们新的知识,新的思考。
跩哥在他的文章里也写到:读书就像盖房子,我们得先打地基与造骨架。还是从这本书写给谁、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开始。
读书就是带着问题来,带着思考走,这样才是不虚此行。
读书就和交朋友一样,礼尚往来,有来有往,才是最有意义的交流,更是有价值的读书。
梁晓声说: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
我想读书,更是为了让自己更快乐更纯粹。
因为“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文章标题: 为什么要带着问题去读书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duhougan/166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