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文章正文

你的阅读习惯是全盘接受的吗

时间: 2023-03-15 02:02:3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7次

你的阅读习惯是全盘接受的吗

真正的阅读,你真的了解吗?

一、什么是真正的阅读?

小时候,总是在爸爸拿着一张报纸或一本书给我讲睡前故事时,想着如果自己能读那该多好?

上学了,识字了,我终于品尝到自己读报或读书的滋味。那真是不一样的感受,听读没有自己阅读印象深刻。

识字越来越多,学会查字典后,我不再依赖爸爸。我见到报纸书籍就会自觉地读。见书就读的习惯这样养成了。

可这样的阅读是真正的阅读吗?

我在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知道了,这样的阅读叫刷字,仅处于阅读的第一层次,是小学阶段就已经完成的。

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这两位大师在教育界都是享有盛名的教育家和学者。

《如何阅读一本书》自1940年出版后很快便成为畅销书,并高踞美国畅销书排行榜榜首一年多的时间。 此后几十年,这本书一直都是各大网站的畅销书籍,被誉为“有关阅读的永不褪色的经典”,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这本书中,作者提到,真正的阅读应该是主动的阅读,越主动,收获越大;其次,阅读时,调动一切技巧获益也会更多。

真正的阅读是为了增进理解力的阅读。获取资讯与消遣娱乐性阅读在增进理解力的阅读中都能得到目的。而后者却不能增进理解力。

真正的阅读就是要自我思考,自我探究,向作者靠近,与作者的思想观点碰撞,两者达到相互理解,沟通有效。

而我养成的阅读习惯,就是见到书就看,合自己胃口就好好刷字;不合自己胃口就粗略翻一下,仅此而已,与增强阅读力无关。

二、阅读四层次

这本书中,作者把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四层次之间是渐进的。最高层次就是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我们只要上过学识过字就都能做到。

检视阅读,属于固定时间内粗略了解一本书的内容。

我们上学时,老师都会教我们一些阅读方法。比如:看一本书的目录;了解一篇文章的结构;抓关键词句;抓重点段落等。可往往我们在看书时会自动忽略这些阅读方法,逐字逐句阅读起,从而增加了检视阅读的困难度。

而我在最初阅读时,也是喜欢逐字逐句阅读。有时阅读完书籍,不了解,就会再从头开始,直到自己了解,觉得自己读懂了才止。真看不懂的,直接放弃。

其实,如果只是为了获取资讯或消遣,我们不用逐字逐句读,可以采用检视阅读。

如果想增强理解力,那就要用到分析阅读。作者提到:分析阅读,就更复杂,更系统化。作者讲,分析阅读就是全盘的阅读、完整的阅读,或是说优质的阅读——你能做到的最好的阅读方式。如果说检视阅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那么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

前面讲,真正的阅读越主动,越专注,效果越好。而分析阅读就是一种专注活动,是奔着消化与咀嚼一本书而来的。而这也是需要技巧的。

而我以往的阅读中,检视阅读偶尔会用,分析阅读从来没用过。我的阅读也许只是为了寻找资讯或消遣娱乐。只是内心期望阅读能增强理解力,但是技巧达不到,因而阅读提升很慢。

还有比分析阅读更高层次的阅读,那就是主题阅读,它更复杂,更系统,也是更主动,更花费力气的阅读,但收获也更大。

那么,究竟怎样阅读才能是有效阅读呢?

三、如何做到真正阅读

学生时代,我曾读过《穆斯林的葬礼》。多年后,这本书,我只知道我读过,对于作者,对于内容,对于书的结构与观点,都一概不知。

参加工作后,我再次读,学会去了解作者,会去读书的序言,并注意了书的整体框架结构,甚至都能理解作者对每个人物所表达的情感。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学生时代我具备了基础阅读能力。参加工作后,因为工作原因,我常常阅读,主动思考,从而阅读能力有所提升,也就是无意中进入了检视阅读这一层次。

而今,我想要增强阅读理解能力,提升自我,这时就需要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我需要跟随作者,从做一个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开始,从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开始养成习惯,再深入学习作者讲的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技巧,并在阅读中实践这些技巧,从而达到熟练,以此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让自己读的每一本书都不白读,真正做到有效阅读。

读书活动个人读书方法总结

读书活动个人读书方法总结

  书是智慧的翅膀,书是我们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在学校组织的营造书香校园系列活动中,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书香环境,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与书交朋友,为了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让他们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从小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我班主要做了以下系列工作:

   一、阅读时间,得到保证

  1.每两周安排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主要是利用早读进行必要的指导。

  3.回家后学生自主阅读40分钟,并做好读书笔记。基本上每周两次摘记。

   二、为学生提供了阅读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1.生生共读。每天利用课余时间最少进行四十分钟的阅读,并进行读书心得交流。

  2.师生共读。从老师自身做起,以身作则,每天做到和同学们一起读书。师生同读一本书,在班上讲故事相互交流。

  3.教给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阅读方法:一是精读法,要求每分钟读200字以上,理解率在90%以上;二是略读法,要求每分钟读200~400字之间,理解率在80%左右;三是快读法,能一目十行法,要求每分钟读400字以上,理解率达到70%。

  4.指导学生针对性的阅读。

  (1)告诉学生读书要在心中有个自读提纲:比如①看见了题目你想到些什么②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③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心到。

  (2)然后重点强化“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①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②做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5.布置实践性作业,锻炼实践能力。为了检查学生的阅读质量,开展相应的活动。如利用读书卡开展“向你推荐一本好书”、“读书心得”等内容,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读书心得,大家一起进步。通过读书笔记、手抄报让学生展示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知识。

   三、阅读内容,得到落实

  1、发挥班级读书角的作用。鼓励每位学生从家里拿五本书来,和学生交换看,丰富读书资源。

  2、利用好语文同步阅读。和课文配套的同步阅读我们都要求学生能阅读好。

  3、利用好校本教材《国学》,进行经典阅读。

  有付出必有收获。一学年来,学生读书并没有多少可供量化的成果,但从很多学生的写作水平的逐步提高就可见端倪了。雨果说:“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确实好书就如同是好的生活教科书,它能够教人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要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变得热爱读书了,变得喜欢思考了,学会怎样做人了,就是他们读书后最大的收获。

   个人读书方法总结2

  不过看这个的前提是:每个人的读书习惯都是不同的,不要随便“全盘”拿别人的习惯来培养自己的习惯,找到合适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全盘”二字重点,不要全盘接受别人的习惯。我下面所说的也不一定是读到我文章的人所需要的。

  我的读书方法,一些是我爸爸培养的,一些是我以后总结的。

   1、挑选合适的时间连续阅读。

  我也一样不推荐计划阅读。看了Jun Yang的文章,在这一点有些共鸣。

  C专家编程的作者Peter Van Der Linden曾经玩笑的解释“什么时候数组与指针相同”这个标题的时候说:

  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第二版(K&R)99页的底部是:

  作为函数定义的形式参数,

  然后翻到第100页,紧接前一句,

  char s[]和char* s是一样的。

  呜呼,真是不幸,这么重要的一句话竟然在K&R第二版种被分别印在两页上。

  嗯,如果按计划看这样的书,恰巧看到99页,而不看100页,那么100页的关键部位岂不是看不到?呵呵,玩笑。

  毕竟连续阅读头脑才有印象。看书不是锻炼,看书不是锻炼记忆力,获取书本知识不能“量化”。

   2、快速浏览,然后多看几遍。

  这个是我爸爸在我小时候就给我提的,我接受了这个建议到现在。他给我说:书你一遍看完就掌握其中重要的内容是不现实的。但是在掌握之前要有个大概的印象,掌握这个印象的方法就是快速浏览,不要知道某些条目是为什么,需要研究的重点就记下来,第二次看的时候再去仔细看,能理解多少就是多少,第一次要以看完为目的。而真正掌握,是随后的通读,有了第一遍的基础,随着看这本书的次数增加,看书速度会越来越快,因为头脑里早已经知道那些是没有掌握的,已经掌握的就会快速略过,但是会加深印象。此后可以带着实际问题从新来翻阅该书,会有更深的理解。《C++Primer第三版》潘爱民老师翻译的版本,我在2002年购买到现在看了不知道多少遍了。从最初的花了近3个月的浏览第一遍,到现在的可以花一天就可以通读一遍。期间给我带来了不少好处。

  曾经非常非常不待见这种方法,自从亲身使用过好感到确实是好方法。特别是一些技术书籍,尽管你第一遍看的很仔细,你仍然不能记住对你来说第一次接触到的概念,读多了(可能跟艾宾浩斯曲线有关吧),记住的概念多了,也就更好理解了。

   3、学会记忆也要学会忘记。

  记住重点,尽量忘记细节。甚至记住哪本书可以找到这个概念就够了,然后忘记它。每个人对待书的态度不同的,或许与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我的习惯是,记住重点,想了解细节再去查。学会记住很难,其实学会忘记也很难。有时候记忆是一种负担,日积月累会很沉重,不用的知识会越来越多,而且书承载的是作者他的想法,看书在吸收知识的时候,无形中也在被作者所“干涉”思想。但模仿的过程是学习的重要过程,但脱离不了模仿就不能成为自己的思想和知识。学会查是一种重要的手段,还是《C++Primer》,前几天我还就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的细节,特别对多继承的析构函数作为重点仔细看了一下,有时候一些类似常用的概念,有很多种形式,平时也就用最常用的,那些不常用换言之特殊的概念,能查就可以了。嗯,看了Jun Yang的第二点,他说“知识存储机器”,呵呵有些夸张了。不过也可以理解他这么说,上面我已经提到书本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了。

  “看书”而不是“读书”,读书也是中国常用词语。英语就是read book。很多人都喜欢用嘴去“读”书,或者边看书边自言自语。这是不太好的一个习惯,读是一种干扰人思维的方式。语言虽然能加深记忆,但会影响思考。

   4、不要“太”强迫自己。

  不喜欢就不要看,看不进去可以极端的选择干脆不看,或者隔一段时间再看,或者静下心来的时候再看,或者换一本同类的书,按照自己需要的知识点来寻找书籍。曾经和朋友交流过,他说《编译原理》也就是那本经典的“龙书”,虽然他也知道很好,可怎么也看不进去,不知道为什么。但是看《编译原理与实践》,他很容易的就看进去了,之后,他根据掌握的编译原理写了一个汇编语言的代码着色器,可以生成UBB代码和HTML代码。

  我为什么要突出不要“太”强迫自己这个“太”呢?有时候也需要强迫一下自己,不能太随性,也得掌握一个度。有时候很重要的概念书籍,看起来是很枯燥的,朋友建议看的书,可能有他受益过的地方。比如我看《Structure and Interpretation

  of Computer Programs(SICP)》,就是那位只能看《编译原理与实践》的朋友推荐我看的,北大裘宗燕老师已经翻译为中文版。经典的SICP是用Lisp描述的,一本古老的介绍functional编程的书。看一点就感觉很乏味,但稍微强迫一下自己,就知道这本书的优异之处。我就是看了求解费波那契数列的使用递归,以及递归优化那一章,对我以后写任何语言递归的分析,受益那是一辈子的。比如C++之父写的书,就被公认的哲学味太浓,不适合绝大多数人阅读,但我就很喜欢看,书本就是这样,因人而宜,就像配偶一样,自然有适合自己的一位。

   5、有时候需要追根溯源一下,有时候需要换一种角度来看书。

  下面是来自:Bejarne Stroustrup在《C++语言的设计与演化》里面有关“引用”这个概念的提出时候的细节,更多的描述见该书裘宗燕老师翻译的版本第56页和第57页:

  引入引用机制主要也是为了支持运算符的重载。Doug McIlroy还记的,有一次我向他解释某个预示了目前运算符重载模式的问题。他用的术语引用挑起了我的思绪,我嘟囔了一声谢谢就离开了他的办公室。当我第二天再出现时就带着已经基本完成的目前模式。Doug使我想起了Algol 68。

  现在引用机制得到了大家认可,一些崇尚C语言高效,但有些抵制C++的牛人们也称赞了它,这是C++优于C的地方。这里不是讨论语言的,关于这些我就不再多说了。自从我看了这一段话之后,我头脑中所记忆的引用的概念就是“为了支持重载运算符而添加的机制”。嗯,现在可以在很多书或者文章里找到解释这个引用字眼,引用也不仅仅只用在“重载运算符”上。不过追根溯源看了重载运算符这里,什么时候该用指针,什么时候该用引用,我自认为写的代码里用的还算合适。中国人非常喜欢对某个知识追根溯源,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这是好事,从源头找起,更有助于加深理解。

   6、做笔记只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总结为自己的思想才是最重要的。

  看书的最终目的,就是吸收书本知识,成为自己的思想。我个人不喜欢做笔记,我也不喜欢批注,我就喜欢一遍遍的看书。但记住,这是我个人的喜好而已,我父亲40岁之前看书就喜欢做读书笔记,而且很喜欢用没有条格的速写本做笔记,但是现在年龄大了看书多反而不去做笔记,喜欢小批注。喜欢做笔记的人,一般是喜欢把自己想要知道的重点记录下来,可以省却再次阅读书本的时间。或者用纸张记录自己的观点,给自己做自我总结。这是好习惯,但是我自己就是不喜欢,哈哈:)。我喜欢用我头脑需要的概念在头脑中总结,哪怕挑重点的再把这本书看两遍。以前研究COM的时候做过一段时间的笔记,后来逐渐就放弃了。

   7、看到好书后不能读死书,更不能信奉为“天书”。

  看书后不能白看,多多的反思自己,然后有批评的眼光看待这本书,看待自己甚至别人的观点或者代码。很早就感悟到“适度”的重要性,尽量不走极端,包括批评本身。但不知不觉就会慢慢走向极端,这时需要适度的修正自己,应用书本的知识。我听到过许多别人的话,比如C/C++已经过时,JAVA才是最先进的,或者C#有多么多么先进,或者UNIX哲学一派,面向对象就是些花哨的东西C语言就足够用了。这类极端的话有些是自己想的,但绝大多数是人云亦云的跟风和受书本的影响。说JAVA先进的,我会问他,你能用JAVA写操作系统嘛?说面向对象花哨的,我会拿出一些C语言很不容易编写的方面给他看,比如3D游戏。听到我的话这些人会闭嘴的,总有长处和短处存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8、书面知识是死的,实际应用才是活的,根据自己的需要,活用参考书。

  有些书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比如参考书,通读真的很难。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寻找一些实际的问题看书,会更好的理解。为了工作,我曾经就快速排序做过研究,也和许多朋友交流过。我带着这个问题翻看了许多算法书籍,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C算法》《编程珠玑》之类的经典著作,也参考了许多代码。《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很厚,我只取其中一章而已,这本书我没有看完,不过里面单独的几章,我看的很仔细。当然,我没看完也没资格给盖茨发简历.

   9、给自己定位,你是否适合从书本获取知识。

  我有个朋友,他几乎不看技术书,但是他的思维很开阔,很容易理解新概念和方法,我只需要和他说一说他随便上网看看资料就够了。他做的系统很耐用,我也不容易挑出毛病。看书反而限制他的思维方式,这点我拍马赶不上,我只能看看书,呵呵。所以说获取知识并不一定只有看书,朋友们的交流,网络上的论文和资料都是很好的资源。只给自己一个定位,是不是真的适合看书才能增长你的知识。记得以前和tinyfool有过一些交流,此人就是不需要看太多书籍的.人。

   10、最好能和作者交流一下。现在互联网丰富,我们也可以通过邮件和作者交流了。

  我研究快速排序的时候,曾经和Julian Bucknall,《Delphi算法和数据结构》的作者用电子邮件交流过,他给我指出了我理解上的偏差,让我受益匪浅。高山仰止,外加猜测理解,还不如直接去问作者。

  最后,就用《论语》里的那句话来总结一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很赞,其中的几个建议也是我的习惯.

  此外,我在学习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心中始终抱着一个目标,就是最终要能写出一篇很好的survey,这样一来在阅读思考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在整理知识的结构,并且往深处想。我的实践表明这是一个很棒的技巧。

  在楼主的基础上,补充几个我自己的读书习惯

  1、在看新书的时候,就会拿几本一起联合着来看(而不管那其中的某一本书有多经典)。理解->总结->求交集->挑毛病->求证->结论或疑问(算是critical thinking的一种表现吧)

  2、经常重复阅读。就是说,在这次开始读的时候,不是接着上次停掉的地方读,而是多向前覆盖一些,比如:一大段,几页,甚至前面的一整章。有时候还随机地翻开一本书来读,如果一旦发现找不到感觉,跟不上作者思路,就努力补充知识直到满意。

  3、先在某些人面前表现得"强大"一些,然后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度膨胀,就必须要努力加倍地读书了……百试不爽的办法,呵呵,从小学时就这样干了

  我的想法是,有时候换个角度从作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比如说作者为什么要这么组织结构,作者是怎么说明某个问题的,这样思考的话,有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楼主说的很对,最近在看《算法导论》,症状基本和你说的差不多,刚开始时雄心勃勃,但过了一阵,效率降低很多,感觉楼主好像在说我,呵呵,开玩笑了。

  前一段时间,为了自己的成就感,我只读书或者说只在意今天读了多少页,对于习题,做得不多或者做得不好。因为读书的时间相对于做题来说少的多,对于《算法导论》,你一个小时能看不少页,但当中的习题,有的一个小时根本做不完,因为你得思考。所以读书时的成就感大受打击,久而久之,就只看书,不思考了。当然,但我很兴奋的读完一章之后,发现自己的收获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所以现在,自己把读书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对于一章,我会不看习题,一口气把它快速读完,这可以提高自己的成就感;之后,我会一节一节的细读、思考和做题,这期间自己的成就感很高(我一看完这一章了,呵呵),不过第二阶段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自己的成就感会降的很低,所以关键还得靠努力。这样用的时间或许很多,但收获也会很多。以上两个阶段,有点像预习、读书和复习。当然,这只针对于好书。一般的书,以增长见识为主。

   个人读书方法总结3

   一、 存疑。

  要带着质疑的眼光去读书,不被作者的观点和思路牵着

  鼻子走,任何事情都有特定的环境,任何观点都是辩证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如果不抱着怀疑的眼光去看书思考,就会越看越迷惑,就会“尽信书不如无书”,无法获得真知。为了存疑,甚至可以强制自己对作者的观点去攻击一番,不把作者的观点驳倒不放手。

   二、 精选。

  尽量选经典和畅销书看,对难以读下去的书尽快丢进垃

  圾桶。

   三、 系统。

  最好成系统地看书,围绕一个课题看书,在一段时间集

  中看某一方面的书,通过对比、联系、发散、总结,形成对某个问题的较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四、 浓缩。

  每看完一本书都要浓缩成摘要,对好书最好回顾,做笔

  记写心得,写出自己的概括,贴在书前,作为自己以后复习的内容。看一本消化一本,再看其他的书,以达到书越读越薄、能力越积越厚的目的;

   五、 提纲。

  但凡看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务必先看其目录或结构,

  并记忆揣摩这个结构,如果是一篇文章,还可以先考虑一下作者会写一些什么。然后再看某段下边又写了几个层次,这样从宏观到微观逐步领会。在读完之后,再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重读精读;

   六、 复习。

  定时对看过的书和文章进行复习。

  七、 带着问题去读书。

;

如何拥有好的阅读习惯

楼主,阅读是种非常好的习惯。首先作为一个读者,我很支持你哦。

** 首要条件是要有你自己的兴趣,没有从心底发出来的那种渴望和兴趣,养成好的读书习惯就难了。
** 习惯在于坚持。阅读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就是别读了一半就扔掉啊什么的。你要坚持到底。

** 然后呢,就要有努力,思考的空间哦。读书过程中要为了解决遇到的难题而努力。(效果真的很棒,会让我们扩大视野)

** 最后这是小题目,要选好阅读的地点,时间,姿势。在早上阅读更为好。
(望采纳~~)
凡事讲究天时地利与人和,所以阅读也不例外。
天时:选择自己有兴趣的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的书籍。例如《三国演义》(剔除迷信的内容不信)、《论语》(选择有利于自己的章节读,可有些精读,有些略读)、《小时代》、《拿破仑传》等等。
地利:选择好读书地点,例如学校、家、图书馆等等。个人推荐有条件的话去图书馆,另外不要因读课外书耽误了学业。
人和:我国著名作家钱钟书说过:“书无借不读。”就是说借的书才有动力去读,而不是买回家仍一边去。个人建议若买书的话有计划,不要盲目。
思想:毛主席说:“书籍应批判的继承。”所以读书时也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与不同意的地方,而不是好好先生,对书中的内容全盘接受。
这个就是要靠你自己的勤快了,每天逼自己完成一门阅读的某些书啊

什么是阅读习惯

什么是阅读习惯
  不良阅读习惯

  1、发声阅读。
  阅读时把每个字都读出声,会影响阅读速度。有这个习惯的可以用手指紧贴嘴唇。
  2、逐字阅读。
  不良阅读习惯
  这不但会影响阅读速度,而且会妨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就好似“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这个习惯的可以按句子或词组读,而不单读“字”。
  3、移动手指。(指读)
  这会影响阅读速度,因为眼睛运动的敏捷度要比手运动的敏捷度要强些。有这个习惯的可以强制自己,将手拿开,单纯靠眼睛来引导阅读。
  4、转动颈部。
  这不但会影响阅读速度,而且会加重颈部肌肉的疲倦。有这个习惯的可以用手将颈部固定,单纯靠眼睛来引导阅读。
  5、纠缠生字。
  时常停下来思索文中的一些生字,会打乱阅读节奏,并会妨碍对文章重点的掌握。有这个习惯的可以多掌握生字,或根据上下文推测生字的意思,或读完后再查字典印证。
  6、不当返读。(回视)
  回头读一个字或一句话,这是阅读速度慢的原因,这些潜在心理就是怀疑自己的理解能力,这个习惯会影响阅读速度,是因为他要回头思索文章的内容,不专注向前读新的内容,结果新的内容又不能得到充分地理解,还要再次回头重读,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返读越多,越要返读。有这个习惯的可以尝试一口气读完一篇文章。(如果要仔细咀嚼某个字、句,返读也是可以的)
  7、忽略标题。
  太专注于文内的文字,而忽视了诸多标题、引言、总结、说明及图解等信息。这是决不可的,因为标题是作者提供的重要线索。有这个习惯的可以只看标题、斜体字、深色字、特别的信息等,看从中可以领悟多少,当然,也要注意其他的阅读线索,如:介绍下文的起首段,总结全文的收尾段,概述全文意思的第一、两句话等。
  8、病态读书姿势。
  有的人习惯趴在桌上看书、躺在床上看书等。因此阅读时要姿势正确。我就有不少次姿势不正确。
  9、不讲读书卫生。
  有的爱用手指沾唾沫读书页,甚至读完书后不洗手,这都是对卫生有害的。尤其是公共场所的书籍,特容易传播疾病。
  编辑本段
  怎样克服的10种不良阅读习惯

  在我们进行快速阅读训练的过程中,往一般会出现以下传统和或不良习惯,自觉或不自觉地妨碍着我们的阅读速度和理解,有的还可能会损害自身的身体健康。因此,在学习训练高效快速阅读中必须克服这些不良阅读习惯。
  1、音读
  音读包括以下几种情况:①读出声;②唇动;③舌或喉、声带动;④心诵,即大脑中发声。音读的最大弊端,是使阅读速度等同于说话的速度,从而拖慢阅读速度。如有这种情况,你可以尝试在阅读时将手指紧贴唇、喉。但根本方法还在于强化速读练习,大幅度提高阅读速度。速度提高了,音读现象自然就会消除。
  2、字读
  逐字阅读习惯并不能增加你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反而在许多时候会把意思完整的句子割裂成字、词,注意力被单个字词所分散。在阅读中妨碍和减慢了对全句或全段的理解及记忆,就像身上森林中却好只看每一棵树而不见森林。如有这种习惯的人,你就要尝试阅读文章的“意思”,而不是阅读“字”,就好比你在听别人讲话时,是听他的意思而不是听他说的每一个字。在速读练习中,如能在练习初阶即可达到一目半行文字的水平,那就可以消除逐字阅读的弊病。
  3、指读
  阅读时用手指着字句,因为手指不及眼睛敏捷,所以绝对会降低阅读速度。如有这个习惯,必须自己强制将双手拿开,只靠自己的眼睛来动引导阅读。
  4、转动头颈
  阅读时由颈部带动头部从一边转向另一边,这样的的阅读习惯肯定会降低阅读速度,增加你在学习中的难度与疲劳辛苦。如有此习惯,克服的办法是双肘支桌、双手支颏,单纯依靠眼球的转动引导阅读,坚持练习并形成习惯。
  5、纠缠生字
  在阅读中发现生字或生词是正常情况,但如果你因为生字、词而读读停停,就会打乱阅读节奏,减慢阅读速度,并打断了你的阅读思路,妨碍你完整地理解和消化所读信息。解决的办法是平时须多识字、词,或在阅读时先根据上下文推测生字的意思,待阅读完毕再查字典印证。
  6、回视返读
  回视是快速阅读最大的障碍。主要原因是精力不集中、粗心马虎,或是怀疑自己的记忆与理解力,总认为看得快就会看不清、记不住,所以不断地返回重读,而不是专注向前迎接新的内容。结果,新的内容得不到充分理解,只好又回头重读。返回重读又造成信息的混乱、流失,影响记忆,因此,形成了恶性循环回视越多,越需要返读。所以,读者在练习中,一是强化注意力,二是增加自信心,从心理和视觉两方面进行练习与调整。
  首先在心理上要树立自信,相信自己的眼睛,暗示自己眼睛灵活清晰。通过速读练习,尝试集中注意力一口气阅读一篇文章。这样,你会发觉,在理解方面与返读结果相差无几,但却节约了许多时间。当然,若要仔细咀嚼某些字句,或读完一遍后有目的重新阅读,返读也是必要的。
  7、忽略线索
  这类问题是读者对各类文章的文体、内容及结构等不熟悉。因此我们在阅读中必须要注意文章标题、作者、文章“五W”要素等关键词的搜索与记忆,决不可忽视。如你忽视了标题、作者、引言、总结、说明及图解等信息,它会限制你的阅读思考,影响记忆效率。如果有此习惯的人,在尝试在阅读时,只看标题、作者、过程和文章要素等关键词,尝试着你能猜测领会多少。
  8、假阅读
  假阅读是指读者在阅读时思想不集中,注意力分散,眼睛看着书,脑子早就神游到了另一个世界,眼睛和大脑之间如同电线短路一样,书中的信息很少进入大脑,结果还不如不读。主要原因是心情浮躁,阅读时心绪不宁,精神困顿,注意力严重分散。有此现象的,应该检查自己是否已陷入脑疲劳,注意适度休息和有氧运动;看是否注意力存在问题,可以通过速读记忆中注意力的专项练习来改善,迫使自己的眼睛和大脑集中注意、高速运转,锻炼自己的意志力,控制自己信马游缰的思绪。
  9、死读书
  死读书是指死记硬背的读书方式。读者常常以自己记忆好为荣,但需要考试或使用时却不能迅速反应,灵活运用。常指“肚里有货倒不出”。主要原因是只读不思,只记不想,只知被动接受,成为书本奴隶。解决的办法是读思结合,说写结合,读用结合。
  10、不良姿势
  有人爱趴在桌上或躺在床上看书,容易造成近视眼、驼背等生理变化。如果长期伏案工作,也不应把书平放在桌上,低头去看,而应双手将书拿起,距眼睛30-40厘米,直背端坐,否则容易在中老年患颈椎病。所以,阅读时一定要注意保持姿势端正。
  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能力,而拙劣的方法则可阻碍才能的发挥。"
文章标题: 你的阅读习惯是全盘接受的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duhougan/165935.html
文章标签:全盘  习惯  接受  阅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