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3-10 07:01:4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一、原生家庭是什么意思?
原生家庭,指的是我们出生和成长的家庭,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婚姻状况、贫富程度,以及工作性质、处事方式等,都会对子女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朵拉陈《走出原生家庭创伤》中提到,任何父母对子女并非出于滋养和爱护的言行举止,或者任何父母让子女为自己的天性而感到羞耻的做法,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原生家庭之伤”。
二、原生家庭之伤的四种类型:
1、身体之伤
我们上一代许多家庭对孩子的不良行为,都遵循着“不打不成器”的规则。我们回想下自己小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有被家长打的经历。
许多家长认为,“打”是改正孩子不良行为最有效的手段。这种情况下,家长一般会事先和孩子约定好规则,如果孩子违背规则就会受到体罚。家长的目的是教育孩子,达到教育目的就会停止。
更可怕的是另外一种——身体虐待。在这里,没有事先约定规则,打孩子是父母为了发泄自己的愤怒情绪,没有由来,父母越愤怒,孩子被打得就越严重。
除了身体虐待,父母对子女的生理需求不闻不问,甚至恶意忽略,也是一种身体之伤。
身体之伤极大地破坏了孩子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他们长大以后,会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或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体。
2、言语之伤
儿童时期,如果父母说我们是槽糕的、没价值的、不堪的,那么慢慢地,我们也逐渐相信了自己确实是糟糕的、没价值的、不堪的——只有这样,幼小的我们才可以适应父母的世界。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内化现象” ,即我们相信了父母口中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并且把这些负面评价在内心转换为自己的信念。
长此以往,我们很容易妄自菲薄,对自我的评价会越来越残酷且刻薄,我们会屈服于父母带来的伤害,并且扭曲了我们对自我与世界的认识。
3、性之伤
《中毒的父母》一书的作者苏珊·福沃德博士把父母施与的性侵害称为“终极背叛”。因为,性之伤具有损害孩子所有宝贵天性的毁灭性,它玷污了亲子关系间最重要的信任,也触碰到了人类道德的底线。更可怕的是,因为性之伤天然的隐蔽性和禁忌感,孩子无处可逃。
比如前段时间热播的《摩天大楼》中的钟美宝的弟弟颜俊从小就遭到父亲的虐待和侵害,以至于后来得了精神病。
除了直接的性侵害,性之伤还包括对孩子 性边界 的侵犯。很多时候,孩子已经有明确的性别意识了,父母还是把孩子当做“无性别生物”对待。比如10岁的男孩在洗澡的时候,妈妈突然推开浴室门进去拿东西,父母在孩子面前裸露身体等,都是对孩子性边界的侵犯。
性边界经常被侵犯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很可能会出现这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父母经常的跨界行为而对性产生恐惧心理;另一种是和父母一样漠视自己和他人的性边界,对性产生无所谓的心理。
4、 情感 之伤
(1) 情感 忽视
小时候,我们父母大多是照顾我们的生活起居,但不懂得如何关怀我们的 情感 和情绪,甚至会用言语和行为惩罚我们的 情感 需求。这便向我们传达了这样的错误信息: 我的感受是不重要的 。
很多父母都会说:“我这是为你好。”但是他们却没有真正了解过孩子的 情感 需求。久而久之,我们就变成了 “假性孤儿” ——我的父母可能爱我,但我感受不到。
(2)过度控制
小的时候,父母会限制我们不能看课外“闲书”,不能和成绩不好的人交朋友,偷看子女的日记,规定子女的穿着,不准孩子质疑和挑战父母的决定与想法等等。长大后,父母还是对我们的生活指指点点。
在过度控制的家庭中,“失败”和“问题”仿佛从我们的生活中完全剔除了。但是,到我们成年才发现,这样会抑制我们发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导致我们面对复杂的 社会 是,缺乏承担责任的能力和勇气,也没有足够的信心与人社交。很多人因此变成“啃老族”。
(3) 情感 敲诈
情感 敲诈 是中国亲子关系中最常见的心理操纵术,父母一方面以受害者的姿态在道德和良知层面上指责、攻击子女;一方面理由子女的内疚感迫使子女顺从和满足自己的需求。
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父母说:“爸妈生你养你不容易,你怎么还不去做XXX?”“你不好好努力学习,对得起父母在外面辛辛苦苦赚钱吗?”
在听到父母对我们说“都是因为你,所以我才······”时,作为儿童的我们会真的认为父母的不顺、衰老和贫穷是自己造成的。
(4)被迫卷入父母的婚姻
很多父母明明婚姻十分不幸福,却以想给子女“一个完整的家”为由勉强撑下去,其实这是对子女更大的伤害。这会造成子女长大后对亲密关系的极大不安全感。目睹父母家暴是另一种被迫卷入父母婚姻状况所造成的严重创伤。这会让我们产生难以摆脱的无力感和恐惧。
在健全的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父母珍视孩子如同自然的礼物。他们明白, 孩子的自我价值与生俱来,孩子不必去做任何事情来“争取”父母的爱。 在健全的家庭中,孩子可以自由自在地体验 “真我”。
但施与原生家庭之伤的父母却不懂得珍视儿童的天然特质,甚至予以否定、漠视。
三、原生家庭对我们生活的负面影响
被迫带上“面具”
面具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假我”,来代替真我适应原生家庭环境,渐渐地,会让我们模糊假我与真我的界限。
“面具”的代价:毒性羞耻感
在这毒性羞耻感的影响下,有人听到异议就要猛烈回击;有人无法面对自己的失误,需要找个“替罪羊”,或者干脆在错误中产生的后果面前一走了之······
毒性羞耻感还会带来逃避情绪、失去信任、习得性无助等影响。
四、原生家庭之伤的根源
未能完成的家庭成长、过渡失败的家庭权力、长久累积的创伤电量是原生家庭之伤的根源,原生家庭之伤的源头远超出个人和家庭的范围。原生家庭之伤,既是个人和家庭的悲剧,也是时代和环境的余孽。
五、我们该如何走出原生家庭之伤
1、哀悼,帮助我们走出丧失之痛
“哀悼的五个阶段”:否认、愤怒、不甘心、悲伤和接纳。
刚开始,我们会否认,会尽力抑制与原生家庭之伤相关的回忆和感受,因为这样不需要思考,也不必做出改变。但当否认不再起作用之后,我们会对父母的行为产生愤怒,即使我们明白父母并不是有意去伤害我们。
愤怒是你和你的家庭走出世代相传的创伤电量的最好动力。越是愤怒,你越是拒绝成为个人、家族和 社会 伤害的帮凶,拒绝创伤电量的世代传递。
在一段时间后,我们会进入一种与命运讨价还价的“不甘心”阶段: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我要经历那么多原生家庭之伤带来的苦难?为什么我不能够像没有遭受过伤痛那样,从容、自信地生活?
因为不甘心,我们开始刻薄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做出许多徒劳的努力。但这样的不甘心,其实只能够给我们带来虚假的改变命运的希望。原生家庭之伤带来的丧失是不可挽回和逆转的。
此刻的我们便会陷入深切的悲伤中,这样的悲伤意味着,我们开始承认和接纳原生家庭之伤带来的永恒丧失。
在原生家庭之伤的愈合道路上,哀悼会一直伴随着我们。也有可能,在你感到已经可以接纳现实时,生活中一件不愉快事件的发生,又让你重新回到了否认的阶段……
2、重新开始自我成长
勇气、毅力、同理心,再加上对自己的诚实,是我们在重新成长之路上的最佳伴侣。
我们要认识到父母创伤电量的传递下对我们产生的负面影响,正面它,在日常的生活中识别它,并且要解决它。要客观面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辨别自己脑海中的批评之声,并且在内心为自己重建温柔而坚定的声音,促进自我发展,鼓励自我成长。
在面对脑海中出现的批评之声时,我们可以假设:如果现在遭遇到此情景的人不是我,而是我的孩子(或者未来的孩子)、我的爱人、我的挚友,那么,我会对他说什么呢?
3、寻找爱与滋养的能量
爱与滋养能量是我们在感受到自己的不足、缺陷、失败和痛苦后,还能够对自己充满爱护、关心、同情和理解的能力。
找到你的爱与滋养的能力之后,你就既能够无条件地接纳和承认自己的过失与缺陷,也能够约束和鼓励自己去追求长久的幸福快乐。
4、感悟真我的力量
爱与滋养能量就像是住在我们心中的“好父母”。在这样的“好父母”的庇护下,我们知道自己不管做什么样的事情,展现什么样的性格,体验到什么样的情绪,都能获得源自内心的理解、支持和爱护。
真我,正如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的那样,是以内心的真实体验为源动力的自我,它是我们最诚实的、最精准的自我感悟,它能够带领我们过上最适合自己的生活。
5、抛开毒性“面具”
毒性羞耻感带来的面具,则是非常固定和死板的,我们就“是”我们的面具。
当意识到自己是在“扮演”而不“正是”不同的角色时,我们就发现自己有很多选择的余地。不论这些角色多么重要,我们的真我永远是独立的、自由的、流动的,我们必须要对自己百分之百地诚实,才可能更好地承担扮演这些角色的责任。
6、走出“永恒的受害者”模式
我们现在是成年人了,我们可以为自己争取权利,有能力自己塑造自己的生活。我们再也不是那个弱小无助的孩子了。
虽然原生家庭之伤塑造了我们的过去,但是却永远不能束缚我们的现在和未来。我们有权利,也有能力过上比现在更好的生活。
作为成年人,我们完全有力量去建立和坚持自己的边界,勇敢地追逐理想中的生活,合理地表达情绪和需求。
7、离开原生家庭
离开原生家庭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在生活中不再依赖原生家庭的照料,二是在 情感 上不再需要原生家庭的准许。
在生活上和 情感 上都成功地离开了原生家庭后,我们能够感到,从这一刻开始,我们只属于自己,而不再属于父母。我们对自己的生活享有最高的权利,也对自己的人生拥有最多的责任和义务。
如果,我们还依赖于父母的照料,那么我们只能被父母的态度、想法和行为推着往前走,根本不能做到真正的独立。
我们要和父母设立心理边界,和父母平等相处,要时刻告诉自己和父母,现在我的生活只属于我自己,只有我能对自己的生活作出决定。
在父母越界的时候,我们要反复提醒他们,强调边界的重要性。
最后,虽然原生家庭对我们造成的伤害是不可挽回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找到根源,认识其背后的原因,以此为契机,更好地审视自我,认识自我,让自己重新获得成长。
原生家庭已是过去式,我们更应该着眼于当下,开启新的家庭成长周期,与伴侣建立 健康 的亲密关系,打破创伤电量时代相传的“魔咒”,掌握爱的能力,不把原生家庭的伤痛传给下一代。
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而父母则是一个画家。在孩子对世界还是一无所知的时候,替你决定了你人生的底色。
有的父母注重教育,带你翻阅书海,去领略诗人的喜怒哀乐;
有的父母注重自由,带你走出家门,去看最广阔的大海;
而有的父母相信读书无用论,只看到眼前的利益,甚至连选择的权利都要被剥夺了。
人生也许本来就不太公平,有些人与生俱来的东西;对于另外一些人却是穷尽一生都想得到的东西。
当人生的第一次哭声响起,人生便没有了回头路。原生家庭对我们有影响这是一定的。但是这不能直接决定我们的人生。有些人没有得到原生家庭的优待 而陷入桎梏中不可自拔,为此搭上自己的一生 ;而有些人虽然没有得到原生家庭的优待,但是他们依旧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
以上几位是我从网上节选的一些网友自身真实的故事。十分赞同最后一位网友的话“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成为和他不一样的人”。
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大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影响性格
总是是自卑,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不自信,即使别人都认为你很优秀了也会怀疑自己。
第二点:影响婚姻恋爱
大多数人亲密关系的形成甚至婚姻的模式,都是遵循父母的婚姻关系。例如重男轻女家庭的女孩,从小缺少父爱,在长大后的爱情以及结婚对象都是偏向于找一个“爸爸”样的人来做结婚对象。这一切都是源自孩童时期对父爱的缺少。
第三点:影响亲情
家长与孩子关系好的家庭,孩子会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寻求父母的帮助;
而家长与孩子关系不好的家庭,孩子遇到事情的时候,会害怕父母责骂,而不敢向父母袒露,最后导致孩子独自承受结果。例如家长与孩子关系好的家庭,孩子在学校打架,家长到现场会先了解孩子打架的原因;而家长与孩子关系不好的家庭,孩子在学校打架会先选择向家长隐瞒,即使自己是对的。
第四点:影响金钱观念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金钱观念的形成,与自己的原生家庭有直接的联系。
例如从小父母教育孩子节俭,赚钱不易的观念,那么孩子就会在内心养成不敢花钱,不配花钱的病态心理;而父母花钱大手大脚,孩子也会养成一样的习惯;又如小的时候物质金钱极度缺乏的人,在长大后对于金钱有着近乎偏执的喜爱。就像《人民的名义》中那个赵德汉,敛财无数却不敢动用分毫。
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不在于控诉这样的父母,而是那些受过或仍在承受原生家庭伤害的人们获得勇气和力量,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模式中解脱出来,重获自信与力量,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都挺好》中有这样一段台词,让人印象深刻—— 你可以选择不原谅,也可以选择放下。
既然已经认识到了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不妨再来了解一下哪些行为能造成影响吧!!!
第一种: 过于严厉
虽然俗话说“棒槌下出孝子”,但是 过于严厉的家庭,会缺少一些温度。严厉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往往伴随着以下特点。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态度;虽然表面很乖,但是只要缺乏管制就容易失去自我控制能力,有的甚至还容易出现反叛、放纵自我;爱撒谎、没担当。
第二种:过于溺爱
溺爱顾名思义就是总是纵容你去做不可以做的事情,有句话是怎么说的“宠子如杀子”。过度溺爱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不懂得回报、以自我为中心、没担当。 2021年10月,山西省公安厅副厅长兼太原市公安局局长李亚力之子李正源涉嫌醉驾殴打执法交警,其父李亚力动用各种关系将此事隐瞒下来。可纸包不住火,父子俩均受到法律的制裁。溺子如杀子。
第三种: 过度保护
过度保护对于孩子来说等于缺少价值观、独立自主能力、安全感,这里的过度指的是父母什么都要担心、过度焦虑,这不让做、那不让做,什么都想帮孩子做。就如同《变形记》里的“巨婴 刘思琦”“一样,连吃饭都要人喂,生活不能自理。当然啦现在刘思琦已经改过自新成为了一名服装设计师。
第四种: 过度惩罚
每个孩子自小到大多多少少都会被父母惩罚过,但是却有一些父母对于孩子的过错“零容忍”,非打即骂。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在一边否定父母一边接受父母的养育,内心就会十分纠结。他们会认为世界是不可信任的。
第五种:忽略孩子
对于家长而言更大的责任是维持家庭的正常运转,所以常常会忽略孩子。但是孩子经常被忽略也是会产生不好的影响。一些孩子就会用 大声的语气或过激的行为等来引起家长的注意。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都会缺少关心,性格孤僻渴望关爱。一旦被人关心就很容易把别人当成世界上对自己最好的人,特别是女孩子。
第六种:父母之间关系恶劣
对于孩子来说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对于成长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如果父母之间天天吵架,甚至把气撒在孩子身上。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影响孩子的婚姻观、责任感、安全感,还非常容易走极端路线。
第七种:完美主义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想必是每一个家长的愿望。但是过于追求完美,对于孩子而言是痛苦的。 成长于这种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性格中有焦虑、畏惧强权的部分。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一旦做不好事情,往往认为是自己的错,甚至会失去再尝试的动力。
第八种:亲情冷漠
世界上不止有热情的父母,也有冷漠的父母。他们对于孩子的要求总是拒绝,也不和孩子亲近。成长于这种家庭的孩子有两个极端,要么极度冷漠、要么极度热情,这些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都是极容易自闭,自我否定。
当我们意识到有哪些行为是会对孩子造成影响后,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出一些改变。对于已经发生的伤害,我们要做的不是指责别人、评判别人、怪罪别人、抱怨别人,那样只会让痛苦延续,是一条不归路。
我们应该停下来,去看这件事对我们带来了什么影响。该放下就放下,该原谅就原谅,生活总要过下去。
活在当下,别让悲剧重演
祝愿看到这篇文章的小伙伴过得越来越快乐。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但是可以有更好的自己。
01
原生家庭是一个人的宿命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两个家,一个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和兄弟姐妹;另一个是我们长大后结婚成家,重新组建的家庭。
其中第一个家就是我们的原生家庭,而当我们有了孩子,我们又变成了孩子的原生家庭。
著名的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曾经说过 :“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一生。”
而印度合一大学创始人阿玛巴关也说:“生命中大部分的人际关系都是孩提时代与父母关系的复制。所有人际关系都反映了你与父母的关系,所有关系都会真实反映你与父母之间所发生的事。”
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对他影响最早、最大、最久的就是原生家庭。我们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受到系统成员的影响。
或许我们看不见,但那些父母的思想观念、性格特点、行为方式、夫妻关系等又确确实实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从某种角度上说,原生家庭确实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命运。
02
原生家庭的第一大影响:
亲密关系
在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理论: 我们的亲密关系、婚姻、 情感 模式往往来自于童年时期与父母之间互动的心理经验。
原生家庭是个人 情感 经验与两性相处方式学习的最初场所。一个人的婚姻是否幸福,通常在他成长的家庭和他童年的经历中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一个人在原生家庭中有所缺失的部分,往往会在成年后拼命加倍找回,甚至带入到未来的恋爱、婚姻中去寻找,给亲密关系带来困扰;而一个人在原生家庭被满足的部分,反而容易做出取舍。
就像民国才女张爱玲,自小缺失父爱,被父亲嫌恶、否定、殴打,甚至叫她去死,于是她长大后就会把自己对理想父亲的渴望投射在伴侣身上。先后两段婚姻,胡兰成比她年长 14 岁,赖雅比她大 29 岁。
而张爱玲自己也曾坦露自己的婚姻观:“我一直想着,男人的年龄应当大十岁或是十岁以上,我觉得女人应当天真一点,男人应当有经验一点。”
这种择偶观的形成,其实就是她对父爱的追寻。
张德芬老师也曾说过:“在亲密关系中,我们都会无意识地把爱人当成小时候的父母,继续和他完成我们未完成的课题。”
03
原生家庭的第二大影响:
性格特质
李开复说:“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责难他人。在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常常忧虑。在嘲笑中长大的孩子,个性羞怯。在羞耻中长大的孩子,自觉有罪。”
“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深具自信。在宽容中长大的孩子,能够忍耐。在称赞中长大的孩子,懂得感恩。在认可中长大的孩子,喜欢自己。”
短短一段话,道出了不同的原生家庭,会带给孩子怎样不同的性格特质。
认识一位姑娘,从小听话懂事,成绩优异。她的父母对她要求非常严格,稍有不对,就是一顿教训,甚至动手就打。
而这造成的结果就是,她一直不敢与他人交流,始终无法融入集体之中。因为她心中有着很强烈的自卑感和不安感,总觉得自己是不够好,是不被喜欢的。
心理学上认为: 孩子的自信,以及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的肯定,从根本上讲都是来源于父母无条件的爱。
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足够的爱,或者发现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自己必须听话,必须懂事,必须做得足够好,才能得到父母的爱。那么,哪怕他之后取得再大的成就,他的内心也始终是匮乏的。
所以,那些从小与父母亲密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更有自信,在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反之,孩子就很容易自卑,出现社交困难等状况。
04
原生家庭的第三大影响:
亲子关系
我曾经看过一幅很有意思的漫画。孩子犯了错,爸爸拿起鸡毛掸子就要打儿子,这时候,爷爷一手拉住儿子,一手抄起鸡毛掸子就喊道:“爸爸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不要打你儿子!”
原生家庭最可怕的地方,就在这种强大的延续性。 如果我们在原生家庭里受到的创伤,没有得到疗愈和成长,那么就很可能在自己孩子的身上重演悲剧。
就像有些父母对孩子脾气很差,动不动就是又打又骂。孩子长大了,发誓自己绝对不对孩子发火,结果每次孩子一做错事,他就控制不住自己的坏情绪。
还有些孩子,从小就与父母关系冷淡,等他们长大后,想要和孩子亲近,却发现自己和孩子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对孩子好,而是因为他们不曾在原生家庭体会到好的亲子关系,所以也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好好相处。想要改,就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成长。
就像国际顶级家排导师伯图•乌沙莫所说:父母能够自然给予孩子的爱,通常是他们从自己父母那里得到的爱。
作为一个父亲,如果我从我的父母那里得到很多爱,我对孩子的爱就会很自然地流动;如果我没有从自己的家庭得到足够多的爱,那么就很难把爱自然地给予孩子。
05
原生家庭的第四大影响:
金钱关系
路易斯 海 在《生命的重建》一书中列出了一些“与钱过不去”的限制性信念,包括:钱是丑恶、肮脏、邪恶的;我很穷,但是我很清白;我永远不会找到好工作,永远挣不到钱;赚钱是很困难的;我不够好,不值得拥有……
通常情况下,那些在物质上过得拮据,或者是拥有财富也始终感到匮乏的人,大多都有以上的某种或者几种限制性信念。
而这些信念,往往都是在他们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里塑造而成的。
就像有些父母一味地要求孩子节俭,总是跟孩子说“赚钱不容易,你省着点花。”久而久之,孩子的心中就很容易产生一种强烈的不配得感,不敢花钱,不敢对自己好。甚至变得非常自卑,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还有一些人, 因为童年一些遭遇,会对金钱有一种强烈的抓取欲。 总觉得只有金钱才能带给自己足够的安全感,于是不惜一切代价地想要得到更多财富。
就像《人民的名义》当中的赵德汉,贪污两个亿,一分钱不敢花,就只是因为穷怕了。
金钱的意义应该是让人过得更幸福。但是对于这样的人而已,哪怕他从外在得到再多,也始终无法填补内在的匮乏。
06
如何疗愈原生家庭创伤,
活出爱与力量?
原生家庭会影响人的一生,如果童年时受的创伤没有得到疗愈,那么就会让成年后的我们依然陷在这个限制之中,并且越陷越深,苦苦挣扎。
所以,出于对自己负责,提升生命质量的目的,疗愈原生家庭创伤是非常重要的一课。
因为无论是亲密关系、亲子成长、自身性格特质、还是你和金钱的关系,一个不曾疗愈原生家庭创伤,摆脱父母束缚和控制的人,是注定不可能真正做自己,拥有自己的人生的。
幸而,原生家庭之痛也并非无药可解。人的一生有三次出生。
第一次出生,是精子与卵子的结合,创造了一个生命;第二次出生,是母亲把我们生下来,进入一个已经存在的家庭系统;而第三次出生,就是我们成为自己的决定者。
对于前两次出生,我们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但是第三次出生,却可以完全由自己掌控。
每个人都倾尽一生,在找寻自我的定义。或许探寻内心的路远比走向外界的路更加艰难,但我们都需要一些勇气去疗愈心中的那个“家”。
穿越原生家庭中的爱与痛,与内在父母和解 , 然后完成那个追寻幸福快乐的自己,重塑自己的人生。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