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文章正文

如何评价古月的《唐盛唐衰》

时间: 2022-09-30 16:00:4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7次

如何评价古月的《唐盛唐衰》

李白写的《把酒问月》哪一句表达了李白寄去对朋友离去时的愁情

【年代】:唐
【作者】:李白——《把酒问月》
【内容】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赏析】: 
  《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维妙维肖。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紧接二句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试想,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该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诗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最后二句则结穴到及时行乐的主意上来。曹操诗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此处略用其字面,流露出同一种人生感喟。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鲜明独特。从无常求”常“,意味隽永。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使读者从这一形象回旋中获得极深的诗意感受。
 
  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虽然意绪多端,随兴挥洒,但潜气内转,脉络贯通,极回环错综之致、浑成自然之妙;加之四句转韵,平仄互换,抑扬顿挫,更觉一气呵成,有宫商之声,可谓音情理趣俱好,故“于古今为创调”(王夫之《唐诗评选》)。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这两句!
 
搜索词条


把酒问月

更多图片(2张)
《把酒问月》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咏月抒怀诗。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虽然意绪多端,随兴挥洒,但潜气内转,脉络贯通,极回环错综之致、浑成自然之妙;加之四句转韵,平仄互换,抑扬顿挫,更觉一气呵成,有宫商之声,可谓音情理趣俱好,历来为人所激赏。
作品名称:把酒问月
创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七言古诗
作者:李白
分享
作品原文
把酒问月⑴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⑵,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⑶,宁知晓向云间没 。
白兔捣药秋复春⑷,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⑸,月光长照金樽里。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题下作者自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⑵丹阙:朱红色的宫殿。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
⑶但见:只看到。宁知:怎知。没:隐没。
⑷白兔捣药:是古代的神话传说,西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嫦娥:传说中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羿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见《淮南子·览冥训》。
⑸当歌对酒时:在唱歌饮酒的时候。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金樽:精美的酒具。
白话译文
青天上的明月你何时出现,我现在停下酒杯向你探问。人要攀于明月之上自不可得,月亮却与人紧紧相随。就像皎洁的明镜飞上红色宫殿,蓦霭散尽时散发出清冷的光辉。只见夜间从海上升起,哪知早晨又隐没于云间。白兔捣药自秋而春,嫦哦孤居与谁为邻?今人见不到古时之月,今月却曾经照过古时之人。古人与今人像流水一样流逝,所看见的月亮却都一样。只愿在放歌酣饮游宴的时候,月光能长照我的酒杯中。
创作背景
此诗作年难定。根据《把酒问月》题下自注,此诗是作者应友人之请而作的。有人认为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紧接二句“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意谓:明月高悬,欲攀不能,使人感到可望难即,莫测高远;可是不管夜间人们走到哪里,随时都得到月光的照拂,相与同行,如在身边,于是距离顿消。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维妙维肖。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再接下二句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此处写出了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那种光彩照人的美丽。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诗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是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最后二句则结穴到及时行乐的主意上来。曹操诗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此处略用其字面,流露出同一种人生感喟。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鲜明独特。从无常求”常“,意味隽永。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

急需论文一篇 关于流行歌曲歌词的语言风格的

  流行歌曲并非今天才有,而我国古今流行歌词的传播状态却截然不同,古代流行歌词往往能够吸引文人士大夫的注意,从而脱离音乐走向案头文学,而当代流行歌词则越来越成为传播媒介的附庸,无法独立地实现其文学价值,更无法引导当代的主流文学创作。因此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对古今流行歌词进行比较分析,讨论“今天的歌”是否就是“明天的诗”,对于当代文学和当代流行歌曲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

  “流行歌曲”一词来源于popular music,西方学者popular定义为“大众”;而目前国内却没有人对流行歌曲做一个很明确的定义,“流行歌曲”、“大众歌曲”、“通俗歌曲”等概念相互混用。因此有必要在本文开头对“流行歌曲”进行定义,即“词曲的内容与形式迎合一定历史时期内相当数量群众的心理需求,创作状态自由活泼,无需国家或其他社会机构的强行介入便可以自由地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和广泛传播的歌曲”。从这个定义不难看出,流行歌曲不是今天才有的,但为什么古今的流行歌词有这么大的变化,却鲜有人探索,甚至更有人提出“今天的歌”或许就是“明天的诗”的看法。而实际上,当今的流行歌曲已经成为体现当代社会群体文化生活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歌词的内容所表现的到底能否与诗歌的内容相一致?歌词的文学价值又能否独立存在?导致当代流行歌词的这种尴尬境地的原因何在?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思索。

  1.传播情境的变化对古今流行歌词创作的影响

  传播活动离不开传播情境的变化, 古今的流行歌曲在传播的过程中之所以呈现出截然相反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同的社会环境、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古代的流行歌曲的创作状态是自由的, 这些歌词创作者赋予歌词的,更多的是自己的个性,而非迎合市场的需求,放松自由的创作环境使得他们的作品在为广大受众接受的同时,也容易得到文人的认可和借鉴,这就为古代流行歌词走向案头文学提供了可能。

  而当代流行歌词所处的传播情境使得音乐文化具备了一种特有的运作模式,它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商品,成为当代人们消遣娱乐的主要手段和方式。这种“商品”属性的形成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大的环境下一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与客观存在。一旦这些素来为人们众口传唱的流行歌曲成为了商品,歌词创作者就必须要遵循市场规律来办事,写什么样的歌词要由市场的需要来决定,歌词所要表达得也不再是创作者的心声,它消融了作者的个性,取而代之的是要帮助广大的受众来宣泄他们心中的欲望,来满足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流行歌词所承载的内容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歌曲的质量在逐年地下降。它已经逐渐地脱离了文学创作的最起码的要求,人们不会特别地去关注歌词。

  另外,欧美流行音乐也给中国当代流行歌曲以很大影响,曲风、词风以及歌曲表现形式等诸多方面都对欧美的流行歌曲借鉴不少,从而更确定了当代流行歌曲在大环境下的商品性质。这种古今创作环境的差异很直接地决定了流行歌词是因“个性创作而流行”还是为了“流行而创作”。

  2.传播者的变化对古今流行歌词创作的影响  

  2.1创作主体的不同对古今流行歌词创作的影响

  古今创作主体的创作态度、动机、知识结构以及能力的发挥有很大的不同,这使得古今流行歌词在表现手法与表现风格上有了很大的差异,“诗言志”、“诗言情”的创作动机和实现歌曲商品价值的创作动机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的,单从这里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古代的流行歌词可以吸引官方和文人士大夫的注意从而脱离音乐旋律走向案头文学,而当代的流行歌词则只能依附于歌曲包装本身,而无法走向案头了。

  2.2 接受主体的不同对古今流行歌词创作的影响

  受众不仅是有分析、有选择地接受媒介,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地参与信息的采集、编制和传递过程,对传播的质量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接受者是一个很大的社会群体,而受众不同的地域、年龄段、文化水平以及职业结构也会对流行歌词的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笔者在调查统计(调查统计图表于此略)中发现:古代社会群体并不需要过多的对于个人欲望的宣泄与表达,民间流行的更多的是对民风民俗乃至民声的生动表达和反映,对歌词的认识在于“诗言情”、“诗言志”;而当代受众对于流行歌曲的认识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歌词已经成为商品,成为他们消遣放松的主要方式,这无疑对歌词的内容以及表现手法有很大的影响。

  3.传播媒介分析

  3.1歌词与音乐的关系变化引起歌词创作的变化
   
  古代的流行歌曲中,词与音乐旋律紧密结合,从《诗经》起都是先有词再谱曲,唐代曲子词始“以辞从乐”;而当代则多依词谱曲,一词只能配一曲,在客观上也加强了歌词对曲调的依赖性,且当代歌词要求的节奏性与当代白话诗歌的自由化无法相一致,因此二者相互借鉴的东西越来越少,这样的“今天的歌”无法成为“明天的诗”。

  3.2 古今流行歌词传播媒介的演变

  1、古代流行歌词传播媒介的变化——从示现媒介到再现媒介

  古代流行歌词最初处于自然传播状态,不依靠任何传播技术和手段。这种示现媒介有着传播过程的接力性,传播效果的模糊性,传播关系的透明性,示现媒介的传播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面对面的传播,亲切、自然,容易与受众产生最大的“话语空间”,获得最多的共鸣。

  乐谱、词谱等再现媒介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古代流行歌词的传播与保存,也为歌词增添新的魅力。歌曲创作与歌舞表演产生了专业分工,这在相当程度上促使了流行歌词向案头文学的转化。另外,这种再现媒介的出现也使原创者原有的风格和理念得以很好的保存,同时也为民间歌词向案头文学的转化提供了必要的载体。

  2.当代流行歌词传播媒介的变化——高度发达的机器媒介

  机器媒介相对于前两种媒介来说更发达,也极大地推动了流行歌曲的迅速传播。广播、CD光盘、电视、网络等机器媒介都给人听觉、视觉上的全方位享受,高科技手段及展现方式吸引了人们原本给予歌词的关注,这种传播方式使得流行歌曲更依赖于一种符号的转换,更依赖于技术上的精湛与高超,而不是歌曲旋律与歌词内容本身,这便使得创作者很难再有将歌曲还原为再现媒介的冲动,而歌词也只能以简单、直白的方式才能获得最大范围内的广大受众的喜爱,才能实现当代流行歌曲的商业价值。

  4.传播话语分析

  4.1 创作者假定的话语对象的差异

  创作者要根据与接受者之间的身份地位关系的不同来决定自己的话语风格,古代的歌词创作者在写歌词的时候往往会把话语对象默认为某个人,他所写所唱的,是针对这个人或借描述某事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进行的。这种对接受话语对象的分析和定位,使他们在创作中把重点放在抒发个人情感、展现个性上,一首歌词不用每个人都懂,但他的话语对象一定要明白,他所要抒发的也只是创作者与话语对象几个人的情感,而非众多接受者。

  而当代的歌词创作者在创作之前所假定的话语对象是广大的受众,他不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歌,而是为了迎合广大受众的心理需求而参与创作的。当创作主体需要用自己的文字去表达某个特定时代绝大多数人的情感时,自然是越直白越明了越好的。

  4.2歌词话语文本的文学性探寻及其归宿

  歌词话语文本本身与文学是有很多的相通之处的,也正因为如此,古代的流行歌词才能脱离音乐旋律而走向案头文学。歌词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歌词的意境以及自身的语言风格等方面。相比较而言,当代流行歌词对于话语文本文学性的探寻缺失了许多,这自然也是与机器媒介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的。当然当代流行歌词中也存在一些堪称经典的作品,但从宏观上来说,今天的流行歌词失去了对于文学的研究与探询,而且它也不再是流行歌曲中最主要的因素,只能在机器媒介的操作下才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而这个价值,商业性远远多于文学性。综观当代大的市场环境和趋势,笔者认为,当代的流行歌词再也无法承担起古代流行歌词所担负的使命,它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它也成为歌曲传播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符号,而缺失了之于文学的探寻,最终只能将自己融化在机器媒介的数字和符号里,无法脱离音乐和机器媒介而独立存在,也就更不可能走向案头文学了。这样的“今天的歌”,是不能够成为“明天的诗”的。

  参考文献:
  [1] 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 孙旭培主编.华夏传播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 冯明洋.知识经济的文化分流与传统音乐的文化守护[J].中国音乐,2000年第3期
  [4] 赵志安.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中国音乐传播论坛(第一辑)[C].曾田力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5] 捕风.音乐:耳朵的快感消费.
  [6] 金兆钧.光天化日下的流行——亲历中国流行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7] 宋玉对楚王问——文选[C].萧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9] 吴相洲.唐诗创作与歌诗传唱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 周礼•仪礼•礼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9
  [11]刘勰.文心雕龙注[M]. 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12]郑樵.通志二十略[M].北京:中华书局,1995
  [13]元稹.元稹集[M].冀勤校点.第23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
  [14] 谢桃坊.中国词学史[M].成都:巴蜀书社,2002
  [15] 付林,王雪宁.流行歌词写作新概念[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16] 曾遂今.音乐创造灵感:从音乐的自然传播到技术传播——中国音乐传播论坛(第一辑)[C]. 曾田力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17] [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18] 曾遂今.中国大众音乐——大众音乐文化的社会历史连接和传播[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19] 修海林.音乐学领域的传播学研究——中国音乐传播论坛(第一辑)[C].曾田力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20] 包兆会.我动我晕眩——流行音乐[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21] 赵晓辉,韩乔.最新统计数据:目前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达9880万
  [22] 李广平.李广平的现代歌词论.
  [23] 欧阳友权.文学原理[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9

  浅谈流行歌曲歌词与古典诗词

  内容摘要:流行歌曲发展到今天,也许不会有太多的人主动地将流行歌曲和古典诗词联系在一起,会觉得那是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是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其实也有着一个根源与发展的不可磨灭的关系。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精华加以借鉴发扬,使之成为一种大众化的精神快餐;古典诗词从遣词造句,主题营造以及铺陈,情感把握等方面,为现代流行歌曲的词创作者提供了很多好的思路和借鉴,它将会是流行歌曲词创作中一个不可舍弃的主题。

  关键词:流行歌曲; 歌词; 古典诗词; 关系; 交错

  On the words of popular songs and classical poem

  Abstract:Today, though the popular songs keep developing,few people link popular songs with classical poem by heart. Maybe they see them as it indeed connect with each other.Some popular songs borrow from the classical poem and make it become one kind of popular spiriture fast-food.Classical poem offers a great number of ideas and reference for modern lynies creator in the respects of wording and phrasing,making the theme as well as controlling emotion,etc.it will be one of the theme which can’t be given up in creating the words of popular songs.

  Key Words: Popular song; Word; Classical poem; Concern ; Interlock

  引 言

  中国的流行歌曲,已经走过了大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国流行歌曲产生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等大都市,新中国成立后“迁移”港台,内地改革开放以来,又逐渐北上,回归到大陆,并从当初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发展到如今的“风风火火闯九州”。可以这样说,作为一种词曲交辉、诗乐合壁的音乐体裁和大众文化的主要形式,流行歌曲已经不仅仅成为广大人民群众重要的精神食粮,而且成为现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先进的文化手段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它为商品交换原则在文化领域的无限扩张创造了条件。文化艺术不再是独立的艺术创造,它不得不受市场供求的制约。”[1]流行歌曲得以流行就是市场的产物。可是,“老百姓并不是把流行歌曲作为一门什么艺术来接受的,而是作为生活来接受的,把它看作属于自己的一种文化。举止行停,起居之中,有形无形俱在。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取决于他们内心的自然,人为制选的引导或有强烈的终止都不易改变他们的选择。于是,不甚承认权威,也没有考虑那么多,直截了当的承认自己的感受。”[2]因此,这种大众化市场化的精神快餐,也许不会有太多的人主动地将它和古典诗词联系在一起,会觉得那是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一个好比是汪洋中的滔滔江水,一个是高峰上的千年积雪,相距太遥远。但是正如滔滔江水实则来源于千年积雪的消融,古典诗词与现代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其实也有着一个根源与发展的不可磨灭的关系。本文拟探讨当下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关系。

  一、当下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关系示例

  流行歌曲作为现今社会的一套大众快餐,已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喜好,所接受。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曾剖析过:“大众传播媒介的美学意识到必须讨人高兴和赢得大多数人的注意,它不可避免的变成媚俗的美学。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对我们整个生活的包围与渗入,媚俗成为我们日常的美学观与道德。”[3]这大概是我们社会的主流。尽管如此,那些盛行的流行歌曲,却有很大的一部分和我们传统的古典诗词紧密联系,成为流行歌坛上的生力军,这又似乎使它远离了媚俗。我们知道古典诗词意境很深,深入到了生活的每一个细微处,而只有在生活化极度而开的时候,古典诗词才禀为经典盛才。而唯一不同的是,越以前的文字越拘板、越咬口,而越以后的,文字形式越开放、越广阔,这大概也就是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有着如此紧密联系的原因。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结合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直致所得的流行歌曲

  “直致所得”一词出自于司空图的《与李生论诗书》。他强调诗歌创作要做到“直致所得,以格自奇”,也就是说诗歌意境的创造贵在自然真实,而无人工矫揉造作之弊,而诗境的获得,完全是自然的。这里我们把它借鉴到对流行歌曲的研究中来,也就是直接从古典诗词中引用其诗句或者标题的流行歌曲。古典诗词本身对遣词造句的要求就非常的高,有韵律,句尾压韵,而且他们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音乐性,读起来朗朗上口,很适合吟唱,因此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流行歌曲突变的今天,都有部分的留心能够歌曲直接取材于古典诗词,吸收其精华。

  1.对古典诗词全文诗句的引用

  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不少,最有名的要算是《淡淡幽情》专辑,其中收录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戏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 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秦少游的《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朱淑真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4](这个琼瑶也用过,用在她为《烟锁重楼》还有《新月格格》所写的插曲《鸳鸯锦》里),柳咏的《雨霖铃》,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等,加上台湾名声卓著的曲作家古月、刘家昌、翁清溪、陈杨等谱曲,曲与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使这张专辑成为现代音乐史上传颂的极品,《音像世界杂志》曾将该片评为“十张最适合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这张专辑里最有名的两首,一个是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个就是后来由王菲翻唱的《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倒是对这首古典佳作现代版的诠释了。这首词其实在大陆也有多个谱曲版本,印象最深的是在83、84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武松》中,张都监家的丫鬟,后来为武松跳楼的那个,就曾弹唱了这一曲。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它说明了经典诗词与音乐的融合性。我们再来换一个角度,流行歌曲多表现一种通俗文化,而古典诗词的介入,恰好将其雅的一面也推到了众人面前,这也正说明了,艺术其实并无雅与俗不可逾越之鸿沟,关键在于融合的手段了。还有家喻户晓的安雯的《月满西楼》,乃是将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配以清新伤感而又略带忧伤的音乐,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深受大众的喜爱并广为流传,远远胜出了单纯词的表现功能,这也恰好说明了古典诗词对流行歌曲的积极影响。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拿来主义的诗词歌曲,较为普遍地被运用在反映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恰到好处来表现或烘托剧中人物的一种情绪或胸怀。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岳飞的《满江红》,在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和其他一些与岳飞相关的影视作品中都曾被谱曲配唱,最有名的可能要数张明敏的那个版本了。香港的武侠剧和历史剧中是最爱用这类作品的。而大陆方面,则多在表现某一主题的文艺活动中,喜欢将一些相关的古典诗词谱曲演唱,比如孟郊的《游子吟》等,来表现一种既定的主题,借诗词的影响力与歌曲的感染力来引导听众进入状态,从而收到预定的效果。另外一首广为传唱的则是徐小凤的那首《别亦难》,用的是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由此我们可以说,古典诗词为流行歌曲提供了主题和内容,它们是一脉相承。

  2.对古典诗词标题与名句的引用

  有一些流行歌曲喜欢用古典诗词的标题或名句来作为歌词,其出发点就在于古典诗词的标题简短但具有深度,能够恰如其分的表达歌曲所要传达的意境和情感,这也正好符合流行歌曲对歌词简练的要求。古典诗词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既然“能够称得上具有审美价值的,就必定是合乎人道的,是与人的审美需求相吻合的……这是由美的价值属性所决定的。”[5]故词作者们也喜欢借用古典诗词的这些审美价值。这方面的例子就比较多了,有刘海波的《人面桃花》(红唇那样激动,笑容那样朦胧,眼神那样的伤感,象那岁月正在流淌,记忆正在遗忘,桃花依旧笑春天),白雪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AGIN乐队的《烽火扬州路》,陈明的《回首灯火阑珊处有你》,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月梦》等等,这些歌词创作只是借用古典诗词或其中某个著名词语,其实与原诗词并无太大关联,但却提示了现代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那种丝丝缕缕,扯不断理还乱的密切关系。这些也是直致所得的流行歌曲。

  (二)离形得似的流行歌曲

  “离形得似”一词来自司空图,他在《诗品》中提到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诗歌意境在艺术创作方法上有自己的特点,而“离形得似”就是其中一点。所谓“离形”,即是不受“形”的束缚,不拘泥于形似; “得似”,即是要传神,得神似而非形似。通俗的说法就是重在传神,这是对诗歌意境来说的,这里我们借鉴到对流行歌曲的研究上来,也就是说从古典诗词中提取其神韵的流行歌曲。上面我们说到的是直接取材于古典诗词的流行歌曲,其实除此之外,还有不少从古典诗词中提取其神韵的流行歌曲。他们不用古典诗词原句或标题,而是从中吸取精华。

  1. 对古典诗词意境和情调的借鉴

  文学创作素来讲究一个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物为我用,从而提示其所表现主体的广泛性。“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意象或是意象离情趣,都不能独立。”[6]因此许多现代的流行歌曲词作者,更是希望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或内容,将其展开或以其为思路加以演绎,继而展现一段现代的故事情感,拓宽他们的创作思路。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有两个人,一是台湾的琼瑶,她的很多歌词里都喜欢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名句,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庭院深深几许”,“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等,这与她一贯苦心经营的古典婉约女子的形象是十分吻合的,也非常符合她所创作出的各种形象,一派的诗情画意,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另一个是大陆的陈小奇,他是大陆歌坛岭南派创作人的领军人物。他有一个颇有影响的 “涛声依旧三部曲”,《涛声依旧》(毛宁)、《白云深处》(廖百威)和《巴山夜雨》(李进),单从歌名上来看,已经是和古诗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了。由毛宁唱红了的《涛声依旧》,其精彩之处就在于词作者把传统的古典诗词的意境与现代人的爱情感受有机的结合起来。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是老少熟知的一首名作:“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抓住“月落乌啼”、“渔火”、“钟声”、“客船”等特定景物,描述旅客夜宿舟中辗转难眠,凄凉冷落的情景。《涛声依旧》的作者也紧紧抓住这些重要的字眼,引用古典诗词的美妙意境,并赋予它们以深刻的含义,籍以表达对已离去的恋人的思念和重归于好的企盼。虽然说古典诗词与这首流行歌曲的主题相去甚远,但是两者在情调上却有着相似之处,古典诗词为流行歌曲提供了借鉴。《白云深处》则用到“白云深处有人家”,还有杜牧的《山行》中的“坐在路口对着夕阳西下,白云深处没有你的家,你说你喜欢这枫林景色,其实这霜叶也不是当年的二月花”(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等车的你走不出你心中的那幅画,卷起这片秋色才能找到你的春和夏”,“等车的你为什么还惨不破这一霎那?别为一首歌把你的心唱哑”。后来他又写了《烟花三月》,《朝云暮雨》(均为吴涤清演唱),还有一首毛宁的《大浪淘沙》(一样的月色洒满你双肩,霓虹灯下看不清你的脸,穿过了岁月织成的网,你是否愿意陪着我回到从前)。他是大陆词作家里古风最重的一个,最喜欢将古诗词中的名句或典故经过演绎与归纳,与现代人的情感相结合而成歌词,由此而形成他独特的陈氏风格,也为流行歌曲的创作树立了一个典范。不过他主要是以描写个人情感为主,这也是现代流行歌曲的主流。

  除了对个人情感,还有对家国情怀进行借鉴的。冯小泉就是一个代表,因为他本身是学民族乐器出身的,所以对民族文化有很深的兴趣与植根,他的词作中也较多运用古典诗词典故或名句,多是以古典诗词来营造一种氛围,表现一种气魄,表达一种情怀,更偏重于一种社会责任和民族情怀的东西,比较熟悉的有《中华民谣》(“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风雨后,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还有《秋水长天》等。我们还可以拿现在很火的刀郎来说,他的歌并没有很明确的引用古典诗词,但是让人首先联想到的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因为边塞诗是盛唐诗歌中最能体现大唐盛世时代风貌的代表性作品,一提起盛唐边塞诗派,总能让人想到那大漠风尘中的热血男儿,无奇不有的绝域景色,以及边关将士旁若无人的大无畏气概和回肠荡气的儿女柔情,更多的是体现一种浪漫主义的英雄情怀,惊叹于在环境如此恶劣的边塞,竟也有这等美丽壮阔的异景,这种在艰苦中感受美的精神应该就是所谓的盛唐时期积极乐观的向上精神。这些就是我们从古典诗词中吸收的家国情怀的意境。

  上述这些例子都很好的说明了当下流行歌曲在意境和情调上对古典诗词的借鉴。

  2. 对古典诗词语言风格和形式的借鉴或套用或模仿

  用古典诗词的风格和形式来创作现代流行歌曲,一方面使得词作上继承了传统诗词语言上的精练与表达方法上的含蓄内敛,另一方面,在主题表达上也无疑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捷径,无论是说儿女情思,还是家国情怀,又亦或是什么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要如何解读这句诗?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句话可以这样解读:虽然我们不是同一时间见到的月亮,但是月亮都没有变过。有些东西是永恒的,一直存在的,不会因为时间的变化而改变。人的一生都是很短暂的,我们都不能让自己的生命永恒存在,这是不会改变的规律。

人要珍惜现在拥有的。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不可能一直存在,只有面对现实好好珍惜当下,才是真理。

全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出自:唐代·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译文:

青天上的明月是什么时候升起的?我现在停下酒杯想问一问。人追攀明月永远不能做到,月亮行走却与人紧紧相随。

明月皎洁,如明镜飞上天空,映照着宫殿。遮蔽月亮的云雾消散殆尽,幽幽月光尽情挥洒出清冷的光辉。

人们知道这月亮晚上从海上升起,又是否知道它早晨也从这云间消失?月亮里白兔捣药自秋而春,嫦娥孤单地在月宫住着又有谁与她相伴?

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的月亮,现在的月却曾经照耀过古人。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只是匆匆过客,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只希望对着酒杯放歌之时,月光能长久地照在金杯里。

注释:

题下作者自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丹阙:朱红色的宫殿。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

但见:只看到。宁知:怎知。没(mò):隐没。

白兔捣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

嫦娥:神话中的月中女神。传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吃了后羿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见《淮南子·览冥训》。

当歌对酒时:在唱歌饮酒的时候。

金樽:精美的酒具。

创作背景:

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根据《把酒问月》题下自注,此诗是作者应友人之请而作的。有人认为作于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载)。

赏析:

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诗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

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人停杯凝思,带着些许醉意,仰望万里苍穹,提出疑问:这亘古如斯的一轮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有的呢?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有史以来,有多少人想要飞升到月宫中,以求长生不老,但都没能实现;而明月却依旧用万里清辉普照人间,伴随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是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

此处写出了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那种光彩照人的美丽。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只见明月在夜间从东海升起,拂晓于西天云海隐没,如此循环往复,踪迹实难推测。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是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又该是多么寂寞?到底谁来陪伴她呢?

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

后二句“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我只希望在对酒当歌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常照杯中,使我能尽情享受人世间的美好岁月。

“今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今天的人看不到古时候的月亮,今天的月亮却照耀过古时候的人。月亮永世不变,人却世代更替,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是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慨叹。

细节解读:这两句诗中关键词是“今人”和“古人”。我认为:“今人”指的是今天还活着的人,而“古人”指的是已经作古而逝去的人。“今人”和“古人”在这个社会上不断地更迭。“今人不见古时月”,意味着“古人不见今时月”;而“今月曾经照古人”,又意味着“古月依旧照今人”。这不是简单的文字说辞。实际上就是在说:人的生老病死是定律,亘古不变的哲理。

【原文】

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译文】

青天上的明月你何时出现?我现在停下酒杯且探问之。
人攀于明月之上自不可得,月亮行走却与人紧紧相随。
皎洁得如镜飞升照临宫阙,云霭散尽发出清冷的光辉。
只能看见夜间从海上升起,谁能知道早晨在云间隐没?
月亮里白兔捣药自秋而春,嫦娥孤单地住着与谁为邻?
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之月,现在的月却照过古时之人。
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流逝,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
只希望对着酒杯放歌之时,月光能长久地照在金杯里。

【注释】

⑴丹阙:朱红色的宫殿。
⑵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灭尽:消除。一作“灭后”。清辉:形容月光皎洁清朗。
⑶但见:只看到。
⑷宁知:怎知。没(mò):隐没。
⑸白兔捣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西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
⑹嫦娥:神话中的月中女神。传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偷吃了羿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见《淮南子·览冥训》。一作“姮娥”。与谁邻:一作“谁与邻”。
⑺当歌对酒时:在唱歌饮酒的时候。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金樽:精美的酒具。

【出处】盛唐 李白 《把酒问月》,收录于《全唐诗》

【作品赏析】

“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题下自注显得滑稽,友人自己不问而叫别人问月,饶有趣味。

“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开头二句用倒装句法,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写月与人的关系。明月高悬,欲攀不能,使人感到可望难即,莫测高远;可是不管夜间人们走到哪里,随时都得到月光的照拂,相与同行,如在身边,于是距离顿消。

诗人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

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诗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何曾照古人”。要理解这句诗的意思,必须了解这句诗的出处。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艺术成就非常高。被称为是“孤篇压全唐”,诗人张若虚有这一首诗就够了。而其中的““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何曾照古人”也是非常有名。前半句的意思好理解。古代人的人斯人已去,进入了历史的长河。他们再也看不到今天的月亮了。

正如古希腊一位哲人说过“人不可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在一维性的时间里,如今的那轮圆月已经被不是照见故人的那轮圆月了。苏轼《赤壁赋》中说得好:“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我们伟大的诗人看到了事物背后这种变与不变的辩证性。召见古人的那轮圆月已经不是找见今人的那轮圆月了。因为“因为人不可能同时照见同一轮月亮”。

虽然是短短的14四个字,但却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大道理。而这个道理的讲述又很浅显,而且很唯美。浅显处在于月亮照见人,这是三岁孩童都能明白的事情。说它讲道理唯美是因为 以赏月”讲道理,月亮在古代诗歌中是很重要的一种意象,赏月是古代很推崇的一件雅士。睹月思人。所以,月亮往往又与游子思乡联系在一起。看着江边的一轮圆月缓缓升起,此情此景一定会让人诗兴大发。诗人张若虚正是在这样的情景中记录下那一美好的瞬间,但不限于记录这一美好的瞬间。又抒发了自己的哲思。即我们上面所说的思考。这种思考是一种普遍的哲理,启发读者思考这个世界的变与不变。(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

这两句原文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诗中的。明朝时,被变动了“古”字和“今”字在诗句中的位置,又被编入《增广贤文·上篇》,成为“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之句。不过,作者仍然是唐代诗人李白。

唐代诗人李白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就是大白话,看不出其中的奥妙。是在说:古人见不到今天的时光与月亮(原意:今天的人见不到古代的时光和月亮),现在的月亮曾经照耀着古人。从翻译这两句文字,细细琢磨,这里面意味深长。



这两句诗中关键词是“今人”和“古人”。认为:“今人”指的是今天还活着的人,而“古人”指的是已经作古而逝去的人。“今人”和“古人”在这个社会上不断地更迭。“今人不见古时月”,意味着“古人不见今时月”;而“今月曾经照古人”,又意味着“古月依旧照今人”。



作者在“今人”和“古人”之间不断地重复,必然给人产生许多联想。这不是简单的文字说辞,人的生老病死是定律,亘古不变的哲理,自然会产生更多的意识形态的思想。例如,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的处世哲学。



我们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两句诗在这首诗中的位置。这两句在这首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关键。它直接点明了下句“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假如没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对人生短暂,明月常在的渲染,就出不来这两句的淋漓尽致。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是铺垫地分述,而“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是发挥型的概括,使读者感到荡气回肠,里面所蕴含的情感与哲理别有一番深意。



果不其然,最后的落脚点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希望对酒放歌时,月光能长久在金杯里照耀。意思是期望今朝有酒今朝醉,只管当下,不管明天,达到一种超然处世的境界。



我们再通过“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两句诗,围绕着整首诗相连的字词,又发现有“酒”和“月”。从酒写到月,又从月再写酒,以一个情字与人结合,贯穿始终,反复对比,在世间与空间中得到主观享受,目的只有一个,启发读者对自然属性和人生哲理深入的思索,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招力和声情并茂的情理触感。



综上所述,我们解读“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两句诗,应该先从作者本人的性情、思想和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入手。李白是公认的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性情不拘小节,具有追求自由,超脱世俗的性格与思想。李白所创作的这首诗背景,是写给他的朋友的。我们根据这些,再结合李白“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两句诗进行解析,那么,我们会清晰了很多。

总而言之,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两句诗感情丰富,哲理深邃,对于我们今人对活着的态度与意义,有着很重要的点化作用。人要快乐地活着,快乐是一天,愁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快乐地生活在每一天呢?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何曾照古人”。出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全诗如下: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唐代〕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了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荡漾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和天空变成了一种颜色没有一点微小的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悬挂。
江边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见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们?
人生一代一代地无穷无尽,而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地总是相似。
不知道江上的月亮在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舟在漂荡?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在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不能音信,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已过了一半自己却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道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注释
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汀(tīng):沙滩。
纤尘:微细的灰尘。
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像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穷已:穷尽。
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但见:只见、仅见。
悠悠:渺茫、深远。
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边。
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赏析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创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

作者简介

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各一首

急急急!我们老师布置的作业!最好当中有词曲!
春:
春晓(孟浩)
春眠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注释]
1.春晓:春天早晨
2.晓:天亮
3.觉晓:知觉地天亮了
4.闻:听
5.闻啼鸟:听见鸟叫
[简析]
首诗写春日早晨景色春眠觉晓处处闻啼鸟二句说:春天夜短睡着知觉天已亮了处鸟雀啼鸣声两句诗抓住春晨处鸟鸣雀躁音响特征渲染出种春意醉人意境烘托了春晨片盎生机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二句诗人美梦乍醒、欲起未起之时回想起昨夜风雨声声于想见风雨过去必有多落花里听觉形象风雨声
决令人感伤断肠声而包蕴丰富更新曲千百年来人们传诵探讨仿佛短短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完艺术宝藏
--------------------------------------------------------------------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度玉门关
注释:
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景象远远奔流而来黄河好象与白云连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高山之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哀怨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带春风吹啊
孤城:指玉门关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仞
羌:古代民族
--------------------------------------------------------------------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玉里用比喻春天嫩绿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带子里形容随风飘拂柳枝
[简析]
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无限热爱
诗前三句都描写柳树首句碧玉妆成树高写整体说高高柳树像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翠绿晶莹突出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写柳枝说下垂披拂柳枝犹丝带万千条突出轻柔美第三句知细叶谁裁出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设问句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样问答由柳树巧妙地过渡春风说裁出些细巧柳叶当也能裁出嫩绿鲜红花花草草自活力象征春创造力象征首诗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无限创造力
作者简介: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唐代诗人
----------------------------------------------------------------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
夏:
敕勒歌
北朝乐府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
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朔州(今山西省北部)带
2.阴山: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3.穹庐:用毡布搭成帐篷即蒙古包
4.苍苍:青色
[简析]
首敕勒人唱民歌由鲜卑语译成汉语歌唱了大草原景色和游牧民族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阴山脚下草原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穹庐作比喻说天空毡制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四面八方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景象种景象只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牛羊多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壮丽图景
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明朗豪爽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首民歌作者仓卒之间语奇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能下抓住特点必用力雕饰艺术效好
-------------------------------------------------------------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银河落九天
-------------------------------------------------------------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须归
[注释]
1.
西塞山: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2.
白鹭:种水鸟
3.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季节正春水盛涨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4.
箬笠:竹叶编笠帽
5.
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雨衣
[简析]
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情景有鲜明山光水色有渔翁形象幅用诗写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闲适象征写白鹭自地飞翔衬托渔父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时节鳜鱼长得正肥里桃红与水绿相映表现暮春西塞山前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斜风细雨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生活情趣
诗人张志和唐朝金华人朝廷做过小官来隐居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首词借表现渔父生活来表现自己隐居生活乐趣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民间渔歌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第首据《词林纪事》转引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剌史颜真卿因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
唐代诗人高骈《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院香
宋代诗人王令《暑旱苦热》
清风无力屠得热
落日着翘飞上山
人困已惧江海竭
天岂惜河汉干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
风光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
秋: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鹤排云上,
便引诗请碧霄
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异乡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人
[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东作者家乡蒲州
4.异乡:乡、外乡
5.异客:作乡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风俗
9.茱萸(zhū

):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避邪
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

农1



















饿

[注释]
1.悯:怜悯
2.粟:(sù)
[简析]
首揭露社会平、同情农民疾苦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残酷剥削
第、二句春种粒粟秋收万颗子春种秋收概写农民劳动从粒粟化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土地都已开垦没有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累累遍地金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此巨大财富丰收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农夫犹饿死真触目惊心犹字发人深思:底谁剥夺了劳动成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深刻地揭露了社会平凝聚着诗人强烈愤慨和真挚同情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代
-----------------------------------------------------
悯农
唐-李绅



















[注释]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土
[简析]
首诗写劳动艰辛劳动实来之易第、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烈日当空正午农民仍田里劳动两句诗选择特定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艰辛有了两句具体描写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餐粒粒皆辛苦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说教而成有血有肉、意蕴深远格言
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所反映别人遭遇而整农民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事实深刻揭露了合理社会制度
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对比前映衬方法仅给人鲜明强烈印象而且发人深省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从而取得更好效
--------------------------------------------------------

:
唐·孟郊《苦寒吟》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天寒色青苍
北风叫枯桑
厚冰无裂文
短日有冷光
唐·元稹《南秦雪》
才见岭头云似盖
已惊岩下雪尘
千峰笋石千株玉
万树松萝万朵云
唐·白居易《夜雪》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识君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琴客董庭兰兄弟排行第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董大
[简析]
首送别诗送别对象著名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类古乐人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时高适也得志处浪游常处于贫贱境遇之(《别董大》之二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首送别诗高适却开朗胸襟豪迈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处都灰蒙蒙片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阳光现也淡失色同落日余辉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队形向南飞去诗人荒寒壮阔环境送别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音乐家
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识君对朋友劝慰:此去要担心遇知己天下哪知道董庭兰啊说得多响亮多有力于慰藉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字仲武渤海蓨(xiu)(今河北沧县)人曾做过散骑常侍有《高常侍集》
---------------------------------------------------------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注释]
1.芙蓉山:地名
2.苍山:青山
3.白屋:贫家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加油漆叫白屋
4.犬吠:狗叫
-----------------------------------------------------------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简析】本诗妙自创造出种寻常艺术境界突现了诗人抑郁心情和傲睨切性格
【探春令】
作者:无名氏 朝代:宋代 体裁:词

绿杨枝上晓莺啼,报融和天气。
被数声、吹入纱窗里。
又惊起娇娥睡。
绿云斜亸金钗堕。
惹芳心如醉。
为少年湿了,鲛绡帕上,都是相思泪。

【初夏】
作者:陆游 朝代:宋代 体裁:无

麦秀微寒后,梅黄细雨前。
湖滩初集鹭,堤柳未鸣蝉。
琴带轻阴润,巾因小醉偏。
晚来幽兴极,又上钓鱼船。

【秋】
作者:无名氏 朝代:唐代 体裁:七古

月色驱秋下穹昊,梁间燕语辞巢早。
古苔凝紫贴瑶阶,露槿啼红堕江草。
越客羁魂挂长道,西风欲揭南山倒。
粉娥恨骨不胜衣,映门楚碧蝉声老。

【燕台四首·冬】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代 体裁:无

天东日出天西下,雌凤孤飞女龙寡。
青溪白石不相望,堂中远甚苍梧野。
冻壁霜华交隐起,芳根中断香心死。
浪乘画舸忆蟾蜍,月娥未必婵娟子。
楚管蛮弦愁一概,空城舞罢腰支在。
当时欢向掌中销,桃叶桃根双姊妹。
破鬟矮堕凌朝寒,白玉燕钗黄金蝉。
风车雨马不持去,蜡烛啼红怨天曙。

湖北有哪些名人

湖北名人有屈原、李时珍、孟浩然、张居正、王昭君等。

扩展资料:

1.屈原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以字行;又在《离骚》中自云:“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境内 ),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是一个黄老之学的传播者,屈原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屈原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2. 李时珍

李时珍(1518年 --- 1593年),字:东璧,时人谓之:李东璧。号濒湖,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博物学家、著述家。李时珍对道家医学的继承是多方面的,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27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其著有《濒湖脉学》。

3. 孟浩然

孟浩然(公元689-公元740),号孟山人,世称孟襄阳,唐代诗人,被誉为诗杰。孟浩然是田园隐逸派和山水行旅派代表人,其诗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诗见长;代表作有《春晓》《过故人庄》《早寒江上有怀》《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盛唐时期形成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又称“王孟诗派”。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禄唐应制咏物的狭隘境界,更多地抒发了个人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博得时人的倾慕。人物生平坎坷一生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出身于襄阳城中一个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自幼苦学。

4. 张居正

张居正,汉族,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字叔大,少名张白圭,又称张江陵,号太岳,谥号“文忠”。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内阁首辅之一,明代伟大的政治家。后有同名电视剧、小说。张居正5岁识字,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16岁中举人。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1567年(隆庆元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万历皇帝登基后,张居正代高拱为首辅。

5.王昭君

王昭君(约前52年—约前15年),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汉族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宫女,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王昭君是汉元帝时以“良家子”的身份入选掖庭的。当时,呼韩邪来朝,汉元帝敕以五女赐之。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1、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2、李时珍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3、毕升

毕升(约971-1051)湖北蕲州蕲水县直河乡(今湖北黄冈市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人,北宋布衣。我国古代伟大的发明家。其发明活字印刷术,比德国人古腾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早四百多年。

4、王昭君

王昭君(约前52-前19年)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人,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西汉元帝时和亲宫女,与貂蝉、西施、杨玉环(杨贵妃)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为“明妃”,王明君。王昭君维护汉匈关系稳定半个世纪,昭君出塞的故事流传千古。

5、伍子胥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一作芸),字子胥,楚国人(今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以封于申,也称申胥。

扩展资料:

湖北,简称“鄂”,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武汉,因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地处中国中部,东邻安徽,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与河南毗邻,介于东经108°21′42″—116°07′50″、北纬29°01′53″—33°6′47″之间。全省总面积18.59万平方千米。

湖北省位居华中腹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先秦时期,从哲学到文学,产生了老子、庄子、屈原,历经800年,楚国创造了灿烂的楚文化。湖北还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从武昌辛亥首义到新中国成立,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北有70万革命英雄献出了宝贵生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湖北

1.孟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2.屈原、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辞赋之祖”“中华诗祖”。

3.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4.王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人,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西汉元帝时和亲宫女,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5.徐海东,原名元清,湖北省大悟县新城镇人。是中国工农红军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领导人之一,著名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

李先念

190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1926年参加农民运动。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区委书记、县委书记,苏维埃政府主席。

2. 董必武

原名贤琮,又名用威,字洁畲,号壁武,从事革命活动后改为必武。1886年3月5日,他出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城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

3. 李四光

(1889-1971),原名仲揆,黄冈(今团风)县回龙山香炉湾人。著名地质学家。

4. 曹禺 

(1910一1996) 现、当代剧作家。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剧坛泰斗。

5. 闻一多

原名亦多,族名家骅,湖北浠水人,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一个书香世族的家庭。诗人、学者、    民主战士。

明星
·任贤齐 徐帆 高枫 徐小凤 蔡琴 杨晨晖 梦鸽 黄格选 李翊君 高凌风 熊天平 周传雄 苏慧伦 范晓萱 陈星 朱桦 李宗翰 杨臣刚 古月 刘亦菲 周觅 袁弘 袁泉 曾黎 李琼 何晟铭 秦祥林 左宏元 田原 彭坦 贾一平 胡杨林 王强 王伊锋 陈紫函 庹宗康 曹燕珍 傅晶 卜学亮 陈迪 金波 魏斌 陈数 王若涵 庹宗华 俞小凡 史可 陈瑞 李念 任晗 邰丽华 袁姗姗 谢军 涂黎曼 李佳璘 唐一菲 程志 胡雅歆 程丽莎 龚泽艺 宋轶 居文沛 钟阳阳 安香 陶飞霏 黄明 小史可 赵钟泉 韩超 张政 段千寻 张明智 陈兴瑜 杨林 贾玲 郭燕 李行亮 张可可 陈超 董青 周莉 李建群 陈刚 莫艳琳 朱雅琼 段思思 黄橙子 李烈等。
文章标题: 如何评价古月的《唐盛唐衰》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duhougan/151562.html
文章标签:盛唐 评价

[如何评价古月的《唐盛唐衰》]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