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文章正文

读书笔记(力荐)|杨本芬《秋园》

时间: 2022-03-22 13:31:05 | 作者:进击的小矮人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3次

读书笔记(力荐)|杨本芬《秋园》

“零点一分贝,世界听不见”

✲✲✲

听八旬奶奶讲述她和妈妈的故事。

1914年,世上有了“秋园”这个人。1918年,汉语有了“她”这个字。秋园,她来过,挣扎过,绝望过,幸福过。今天,她80岁的女儿,把普普通通的她,讲给世界听。

“我写了一位普通中国女性一生的故事,写了我们一家人如何像水中的浮木般挣扎求生,写了中南腹地那些乡间人物的生生死死。我知道自己写出的故事如同一滴水,最终将汇入人类历史的长河。”

——摘自豆瓣《秋园》简介


图书信息

杨本芬《秋园》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推荐指数:★★★★★


全书共计200多页,描述了秋园浮浮沉沉的一生,但这不仅仅是秋园一个人的故事,这本书万万不可脱离时代背景去看待,正如代后记中写的那样,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家庭残缺不全的历史,是一个普通中国人家在时代大浪中载沉载浮、挣扎求生的过程”。·自带时代背景的文学作品总给我一种特有的厚重感,从此类作品可以看到我不曾经历过的年代,看到先人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终点。·作者与我阿婆年龄相仿,只记得小时候常听阿婆对我们说“你们现在多舒服啊,我们以前非常苦”,还说过她们曾因缺粮吃过树根,这对我来说实在像个天方夜谭,树根树皮是什么味道?真的能吃吗?吃下去后该怎么消化?·这些疑问阿婆从来没有给我解答,她也不愿多提。以前我也想过给阿婆写书,记录她曲折艰难的一生,但每每问起往事,她就开始痛苦。尽管过去了很久很久,但一想起往事她还是会落泪,这段痛苦的人生经历还是让她承受不住。也正因此我很能理解为什么作者的女儿说这是她母亲救赎的开始,要写下这样的回忆录,是痛苦的。·作者说她不曾接触文学,但她的文字却能打动人,叙事从来不需要华丽的词藻,真实就是它最好的修辞。·此书文字朴实,环境描写也很有意境,其中方言是叙事的主要语言,这给全书增添了更强的真实感及亲切感,很符合老人在给后辈讲故事的情景,当然要是能添加注释更好,并非所有人都懂每个地方的方言,虽有些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猜出大概意思,但仍可能造成阅读障碍(问题不大)。

·

另外存在年份混乱的问题,不知是否为编辑刻意保留了作者写作时的记忆混乱,毕竟年老时再回忆往事真的记不清太多细节了。·阿婆不愿提起的那段岁月,《秋园》里都给了我回答。那个时代的女性,有超出我想象的坚韧,尤其是像秋园之骅这样的女性,她们都被时代洪流紧紧包裹着,万般不由人。·令人心生敬佩的是秋园虽是好人家出身,但她从未有过娇气任性,她一直是那样坚韧又无私,熬过了一个又一个冬天;之骅是个勇敢的女孩,她对读书的渴望无比强烈,不放弃任何能读书的机会,她也敢于拼搏,孝顺善良,命运让她早早成为大人,懂事得令人心疼(子恒同样如此)。·书中的所有人物应该都有原型,就算不是作者身边的人,也是在那个时代真真切切存在的立体的人物画像。·其中争议较大的要数仁受。这个人物形象特别立体,世上从来没有完美的人,作者也并没有刻意去美化自己的父亲,他的善他的执着他的糊涂,都写在了书里。很多读者觉得仁受对孩子不负责任,但当之骅(即作者)跟孩子讲起自己父亲时,她就从一个操劳、疲倦的母亲变成了一个满怀崇拜与依恋的小女孩,由此可见仁受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仁受的“愚”,很像一个旧时代的迂腐文人,他善良无私,却忘了自己家并不富有,甚至可说艰难困苦;他有脾气,但终究也只是个文弱书生,并不会真的与人兵戎相见。要说窝里横,他也并未打骂过孩子,唯一一次生气是在误会秋园之时。而他在世时所行的善,其实也是给家人的一种庇护——正如出现在危难之际,帮助了之骅秋园的人们。·满家人就更常见了,不管在什么时代都会有这种人存在,他们欺善怕恶,得寸进尺,有时反而也是这种人在社会上更得势,或许是因为本身没有什么底线吧。·这类作品我是极愿意推荐的,它所呈现的痛苦是真实的,美好也是真实的,历史更是真实的。不要用读小说的心态去读它,更不要站在新世纪的立场去看待这些魔幻的情节,很多旧观念在我们如今看来确实是糟粕,可当时的人们被时代厚厚的茧包裹着,要么早已麻木,要么根本无力挣脱,更没有时间去思考,每天一睁眼需要考虑的只有一件事——生存。

·于我而言,这类人物传记能够让我更了解有血有肉的历史,了解历史里的百姓,通过听这些在时代巨浪中浮沉过的人的故事,去明白老一辈人的思想举动,就像终于更能深刻理解老人为何总舍不得扔掉过期食物一样。

·

★ 部分原文摘录

文章标题: 读书笔记(力荐)|杨本芬《秋园》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duhougan/13514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