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1-20 09:32:00 | 作者:txdraw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3次
近来的销声匿迹不是去哪旅游了,而是因为遇到了一个坑,一本让我啃到现在才啃完的书---《传习录》。一直以为自己看书挺快了,然面对这本书,实是啃的太慢,慢是因为其文体作古,慢在于其意悠长,需要好好品味,好好回味。此时此刻终于啃完了,长舒了口气,却又叹息翻到了最后,有点眷恋。
在去往广州的火车上,我开始看这本书,越看越觉得震撼,也越看越觉得喜欢。每一位优秀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佩服的,也更应该是值得学习的,这点上出发,王阳明先生更是当之无愧了。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其阳明心学更是源远流长,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就连略知孔孟之道不明心学的的我,也更趋于其心学。
《传习录》人个觉得全篇要义在于:
一、修心即致良知。一切都在心中,只要心在自省,就是致良知。良知不会停滞在见闻上,也不会与见闻分离开来,不欺良知,相信良知,自觉良知。良知在人,永远不可能消失,即使是盗贼,你喊他贼,他也不爱听,这就是良知永远存在的根由。那些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遮蔽,并不是他没有良知了。无善无恶即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是向外的功夫,格知格意格心。格就是正,纠正那些不正的,使其归于正道。在私欲先于其萌芽之际,防于未萌芽之前,修得真心。
二、格物致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参透事物本质,掌握知识本源。相较于需要断案,就从断案的事上学习,如此才是真正的格物。例如,当你判案时,不能因为 对方的无礼而恼怒;不能因为对方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为对方的请托而存心整治他;不能因为对方的哀求而屈意宽容他;不能因为自己的事务烦冗而随意草率结 案;不能因为别人的诋毁和陷害而随别人的意愿去处理。这里所讲的一切情况都是私,唯你个人清楚。你必须仔细省察克治,唯恐心中有丝毫偏离而枉人是非,这就 是格物致知。处理文件与诉讼,全是切实的学问。如果抛开事物去学,反而会不着边际。
三、知行合一。知中有形,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读书的目的是知,而知的目的在于行,所以读书必须用来指导行,从而知行合一,是渭之“经世致用”。若只读书学不思考,只会越来越糊涂,只思考而不读书,求教,便会自我且更加危险。固知难,行之更不易,需一世之功。
以上三点,在我看来,其精要还是在于知行合一。前二者皆内修行,而知行合一为表象,可视化,可量化,非心量可衡。前二者在于知,在于修,后者则表达了形,前者给予了目标,给予了方向,后者得已完善诠释以上成果。
此书我为啥觉得震撼,觉得喜欢?这主要是因为我觉得相见恨晚。也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从未到意识到过的问题,从小我们听从老师们的不求甚解似的摇头晃脑背诵《论语》,《孟子》等巨著,却不如如今《传习录》来的猛烈,来的怦然心跳。因为因老师要求,父母要求,只为背而背,只知其义,而非像今日潜心去看,去想,尝试去理解。可能因我一直是理科,从高中开始,已经离孔孟之道越走越远,与我相近的是打字,电脑,物理,化学,软件等理科性的东西。而后越走越远。在拜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个疑问,我国学术传承上千余年,为何时间越久,越开始沉睡在了记忆里而不被发扬光大?反而是电脑系统,设计软件时不是时的更新,技能方面的书一本接一本,也从未断更过。这是时代进步的代价么?还是这物欲横流发展的根本方向?越来越多的人在乎的是如何创收,如何去战胜彼此而获得此时内心的满足?手游如此,论收入亦是如此?越来越在乎技能上的突破,个人能力上的突破么?心学讲述的东西,我时隔多年才用心去看,虽然陈旧,但亦有所得,也亦为其折服,但相较现代的发展,却实属有点心寒,心寒被太多的人忘却与不提及。可能是我以篇概全了,就我单眼皮的目光确实短浅,但我还是希望我们能更多注重那些古人的智慧结晶,不说发扬光大,但至少不致埋没。也希望更多的娱论导向更多在乎实质化,至少我国的宝贝要比国外人更懂得珍惜,就像茶,就像端午节,,,
有人说,王阳明的心学不是理论,而是生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我觉得挺对!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