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文章正文

读《山月记》

时间: 2021-11-14 11:37:39 | 作者:粒立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7次

读《山月记》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自己,也慢慢思索到以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山月记》是日本作家中岛敦的一个作品合集,里面收录了他的九篇代表作。九篇中有七篇取材于中国古典故事,《山月记》取材于唐传奇《人虎传》,《名人传》取材于《列子》,悟净篇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牛人、盈虚篇取材于《左传》,弟子篇取材于《论语》,李陵篇取材于《史记》。另外两篇属于南洋题材作品,包括夫妇篇和类似传记的、描述英国作家史蒂文森在萨摩亚生活的《光·风·梦》。

一个日本作家写出来的小说如此中国风,而且具有极强的中国历史感,这是本书带给我的一个奇特感受。读的过程仿佛是在了解中国历史(针对其中的部分篇章),后来了解到,这其实就是曾盛行于日本的“翻案文学”,翻写中国古典故事尤甚。

九篇中,印象最深的是人虎传篇、弟子篇、悟净篇、李陵篇和《光 风 梦》篇,所以谈阅读感受也以这几篇为主(其它几篇,怪我历史功底太浅,读完差不多都忘记里面的具体内容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什么“公”、太子蒯聩……我记不住)。

整体看,作者在每篇小说中,通过刻画一些年代久远、有原型的主人公强大且深刻的心理活动,客观精确地表达了自己、现代人共同的心理困惑与进行的一些哲学思考,读来甚觉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但又能引起深刻的共鸣。这或许也表明,古往今来很多人性、生命困惑的东西是很少变化的,古人和今人除浅层、中浅层的一些物质、观念上的不同外,其它骨子里更深刻的东西还是共通、难以改变的。

人虎篇里讲李征变为半人半虎的故事。在当时人看来,变成半人半虎的李征丑陋且可怕。他时而有作为一个人的清醒,时而兽性发作,干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而恢复人性后,他又为自己做过的坏事感到后悔,自己讨厌自己。而且可怕的是,随着时间积累,李征的人性会慢慢丧失,最后只剩下兽性。

作者在这里映射什么?他以李征遇到友人时的自我剖析给出了答案。一个人走向人性毁灭是有一个过程的,起初人的道德感动摇也许还有一点心理斗争,后来道德感和邪恶感失衡,道德感处于越来越弱的那一方,人就逐渐就变成虎了。这里指宽泛意义上的人变坏,比如心理扭曲、自暴自弃、贪污受贿等。

造成这样的结果,是由许多个黑暗的自己一步一步铺就的,包括胆怯、虚荣、自卑等。

书中有一段很经典的话即是说明此道理,“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

“怯弱的自尊心和妄自尊大的羞耻心”,当时读来,感觉描写得好贴切,有自己的影子,或许也有我们每个人的影子。

弟子篇讲孔子的弟子子路。作者通过主观合理的想象,呈现出了一个超级立体、活泛的子路(后面的李陵篇亦是如此,不得不感叹作者强大的共情能力)。书中也有对孔子人物性格、心理的刻画,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自己到底是更认同孔子还是子路?答案是孔子。孔子的的处世观念很合我意,但确实也很佩服子路的纯粹,无人、无物能比拟他人格的晶莹剔透。

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有崇高的理想,也有实现其崇高理想的强大信念,通常是站在一个普世共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拘小节,但面对当时春秋战国些许污浊的环境,他也能软下身来游刃其中,“上善若水”的含义被孔子诠释的淋漓尽致。与孔子不同,子路就是一个晶莹剔透的水晶棒,为人真诚而忠心耿耿,一点世事的污浊都入不了他的眼。

孔子的人格自不必说,他就是现代人所推崇的高情商人士,也是很多心中有善念的人所想要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那子路呢?

子路身上的这种特质,心胸宽广的孔子表示欣赏,但隐约觉得他这种性格最终会给自身带来不好的东西。

果真如此。在卫国孔家当家宰的子路后来遇到卫国政变,为了救被挟持的卫侯,子路只身一人前去与叛乱者对峙,后死在叛乱者的乱刀之下,被处以古代酷刑之一醢刑(将人剁成肉酱)

其实当时的子路明知情形于自身不利,本可以迂回一些,来日想方设法再救助卫侯、助复卫国,但他最终选择了纯粹地应对当时之危机,这像是一个两方之间的无条件反射,恩人有难,我必立刻救之,无其他思考与权衡。这在很多人看来有些愚忠、不值得,为子路惋惜,但或许子路很自适于这种奉献、牺牲?他不觉得自己可怜,而是一种很壮烈的美。

尊重人的不同,你想不等于他想,你自以为很恰适的处世之道不应是评价他人的基准。

悟净,即沙悟净,沙僧也,一个常常被忽略的小人物读悟净,我仿佛看到了自己,一个喜欢探求自我但又面临许多困惑的自己,尤其当看着周围的人“想得不多,过得还不错”,更让自我产生深深的怀疑,甚至隐约讨厌自己,但事实上又无法真正做到别人所谓的“想的不多,开心傻乐”。

某一刻,我释怀了,我承认自己的不同,我就是这样的本性,那就顺着这样的本性走下去。

“她常说她来到这个世上,就是为了寻找某个闪亮发光的小东西。谁都不知道她所说的发光的小东西到底是什么,可这个小妖精却满怀热忱、充满信心地寻找着。她为此而生,为此而死。结果,她最终也没找到那个闪闪发光的小东西,可谁都觉得小妖精的一生过得十分幸福。”

懂得神圣之疯狂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杀死了自我,从而拯救了自我。不懂得神圣之疯狂的人的一生,是一场灾祸。因为他们既不杀死自我,也不拯救自我,只是慢慢地走向死亡而已。

或许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一个使命,顺着自己的心,慢慢探索,这个过程会有痛苦,但最终你是快乐的,独立的、无牵无绕的快乐。

说起被匈奴俘虏的李陵,还想要提起一个人,就是在贝加尔湖放牧十九年的苏武,两个人物的人格、价值观念对比中,带给了我许多思考。

李陵被匈奴俘虏,出于各种原因,他融于匈奴了,但始终活在背叛汉朝的自责中,所以他找各种理由说服自己:家人被杀、汉武帝待祖父李广不好等,以激起对汉武帝的仇恨来抚平自己的懊悔之心,然而见到苏武、和他交谈后,他觉得在苏武面前,自己一下子就矮化了,一切的自圆都是借口,归根到底始终是自己人格的不独立。

苏武为什么宁愿在艰苦的条件下牧羊也不愿投降于匈奴?只要他吱一声,匈奴肯定会立马提供给他好的生活。没有想名垂青史,也没有说是一种与匈奴的对抗,更不是想把自己这种不屈不挠的对抗精神宣扬出去,让大汉朝知道,他只是凭着一种信念、直觉上自己应该坚持的东西独立于外界,环境艰苦但始终坚持着,身心很轻松。某种意义上,他比李陵更快乐。

在这篇小说里还了解到了司马迁,和苏武一样,同样是独立于外界,有着一定要写成《史记》的使命感、信念感。

(史蒂文森篇略)

这些或崇高或有瑕疵的人物,真的带给自己很大触动。记于此,未来,慢慢回味这种触动。

文/粒立

欢迎大家关注【粒立】公众号

“这里是文艺与读书爱好者的聚集地”

文章标题: 读《山月记》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duhougan/128650.html
文章标签:读书笔记  文学  人生感悟
Top